如果從思考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可以把世間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想得淺的人」,另一種是「想得深的人」。
那些平時不怎麼思考,或者意識不到自己在思考的人就屬於「想得淺的人」。但還有另一個說法,那些覺得自己「想要思考」但卻經常想不明白的人,應該也算是「想得淺的人」。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會有人一生下來就「想得深」;從這裡來說,我們每個人的思維,都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慢慢變得不同的。
而思考,就是我今天所要講的。
從「想得淺」到「想得深」,這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批判性思維。但我知道你們的疑問:如何系統性的學會批判性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好處是什麼?
但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想有必要講講,「想得淺」這件事,對我們來說,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01
不是不善於思考,而是思維定式化
對於想得淺的人,常常會陷入「這種事見怪不怪」「以前一直都是這樣的」,從而不太願意去作任何思考,很容易就會因為「大家都這麼說」或者「大家都這樣做」,而隨波逐流。
當然,不需要深入思考這件事可能會比較輕鬆。但是想得淺,就只會被「大眾聲音」所推著走,至於推向何方,這不是我們所需要去思考的。
而想得淺的背後,常常並不是說不會思考了,而是長久累積下的「淺思考」,讓自身的思維習慣被定式化,長此以往,便不再願意思考。
而什麼又是思維定式呢?思維定式,通俗講就是看事情和思考問題,不講因果性,也分不清因果性和關聯性的區別,在這基礎之上,自身的思維方式長期沒有改變和更正的結果。
思維定式會帶來的東西
進一步看,「想得淺」這件事,更是會對我們的人生選擇造成巨大的「幹擾」。
從畢業、選擇城市、購置大宗商品、車房和婚姻對象,等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選擇,「想得淺」可能都會有意無意的將我們的選擇帶入更為偏遠的賽道。
而「想得淺」最為本質的一個問題就是:看事情過於流於表面。
換算成思考框架大概是這樣的:看到事物的某一點就斷定該看法正確——深入了解會導致判定失敗——失敗後繼續延續原先的判定模式
看事情過於表面這件事,會導致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出現偏差,而這種偏差又會直接反饋到我們自身,這個去驗證去探索的過程,就是我們「想得淺」所要付出的成本代價。
說完了「想得淺」這件事,我想我們對批判性思維的好處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但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維,這依然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
02
建立「科學性」思維框架
前面我們提到「關聯關係」和「因果關係」,這是很多人常常容易混淆的點之一。也是很多「偽科普類」文章慣用的手段和伎倆。
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正確,以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
為了區分關聯關係和因果關係,我們需要舉個例子來充分說明這之中的區別和重要性。
在臨床科學實驗中,常常會有兩組實驗,一組叫做對照組,一組叫做實驗組,其中一組採用「安慰劑」療法,即給患者使用並非實驗藥物;另一組則採用實驗藥物治療。在此期間,患者都被告知到使用實驗藥物治療,在療程階段之後,分別對照兩組實驗結果論證。
這個就是著名的雙盲實驗。也可以說是近代西醫科學發展至今的革命性創舉。
而雙盲實驗背後的論證,就是為了證明關聯性和因果性之間的巨大差異。
為什麼說因果關係和關聯關係如此重要呢?
舉個例子,一定有人在自媒體文章中看到聲稱「香蕉對身體好」這樣的文章。的確,香蕉營養價值很高,對健康有好處,而且香蕉的美味和方便性都讓香蕉在水果品類中獨樹一幟。
但是,如果我們從「香蕉對健康有好處」中就得出「每天早上吃香蕉,會變得更健康」這樣的結論的話,就是犯了把關聯關係誤認為是因果關係的錯誤。
當然,持這種觀點的人依然會有很多權威數據來論證,並且我也承認這些數據的真實性。比如,有調查結果顯示「有吃香蕉習慣的人比沒有吃香蕉習慣的人更長壽」,但是按照這個數據,也依然無法說明和判斷「吃香蕉是長壽的原因」。
拿「每天早上吃香蕉,會變得更健康」這一結論來說,這種是關聯性而非因果性的主因就在於,早飯吃香蕉的人,也有可能同時喝牛奶或者酸奶,而且認真吃早飯的人,本身就會過著比較規律的生活。
所以,要想證明這兩者之間是切實具有因果關係,除非用實驗,分為兩組人,一組每天早餐堅持吃一樣的食物,另一組在早餐中添加香蕉,這樣得出的論證就具有因果性。
為什麼因果性和關聯性如此重要?因為目前很多偽科學類文章和論證,正是用關聯性數據來欺騙我們的認知,讓我們誤以為這是因果性關係,從而擾亂我們的思維方式。
學會系統性建立批判性思維,首先得分辨事物的「真假」。
即因果關係並非關聯關係。
03
建立批判性思考的三個基本方法
「批判」這個詞,在中文意境中是一個不太友好的詞彙。但在英文critical thinking中,事實上是「審辯式思維」,這也正對於批判性思維的框架,即審辯地看待事物。
建立批判性思考,三個基本方法可供日常鍛鍊。
1.明確目的是什麼
明確目的,這算是非常書面的語言了,但在日常行為和交談中,我們其實一直在明確我們的目的。大到工作、約會,小到吃飯、睡覺,本身都具有目的。
而批判性思維,同樣會有我們的目的。比方說,是爭辯事物的看法不一,又或者是為了讓顧客滿意,讓工作更有效率等等。
總之,批判性思維的用處之廣,並非局限於對某一事物的「審辯」上。
2.明確思考模式框架
思考框架是思維的基本路線,對於批判性思維,思考框架就顯得極其重要。是尊重過去的常識,還是尊重成功的經驗借鑑,這是我們確立思考框架的根本。
換句話說,如何思考,是推翻論證重新再來,還是借鑑論證?這都取決於第三個方法。
3.不斷發問(批判性思維的核心)
如何問,取決於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做。而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我認為也正是在此,一個好的問題遠遠比單純思考有效。
不斷發問是批判性思維的重點,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然後又怎樣?」以及「為什麼是這樣?」「還會不會有別的可能性?」
發問,是讓我們不斷找尋更佳答案以及更多可能性的好方式。
批判性思維的三個基本方法
以上,是批判性思維的三個基本方法。而不斷發問,又是最為重要的一點。
好的問題,總是能給人以啟發開啟民智。
批判性思維其實就這麼簡單:科學性的思考框架,區分因果和關聯,以及最重要的不斷發問。
但正如同我所說的那樣,批判性思維知易行難,要想在生活中維持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性,這七個小習慣可以幫助我們鞏固和維繫。
04
批判性思維的好處以及維繫的七個習慣
這七個小習慣分別是:
對身邊的人講話更「具體性」(拒絕模糊對話,具體量化到點)不要隨波逐流(從小事做起,不簡單順大流)看新聞的時候聯想到背後的原因(從政策看背後的社會性成因)衝動購物之前先理性思考區分事實和觀點(今天天氣很熱只是觀點,氣溫36°才是事實)不能放任對話的模糊(溝通一定明確和詳細)嘗試當一下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式提問,從根源提出問題)這七個習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維持批判性思維,還能讓自己的生活更為理性和進步,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在最後,我還是想說說,批判性思維到底有什麼好處?
從一開始,批判這個詞彙,的確讓人由衷反感和不討喜。批判性思維絕對不是「噴子」,非要說一個類比的話,我認為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事實上具有相當的普適性。
同樣,獨立思考也要求我們做到求真、不盲目從眾,以及科學性的思考框架。但說到底,這些與我們而言,又有什麼實質性好處呢?
的確,我沒有充足的數據來論證擁有批判性思維和沒有批判性思維這兩種人的收入、生活是否會有什麼區別,同樣的,即使是有區別,這也僅僅只是「關聯性」而非因果性。
但我要說的是,當你意識到我所說的僅僅只是「關聯性」而非「因果性」的時候,你是否就已經具備了批判性思維的思考框架了呢?
我們不是科研人員,也不是政府工作者,但我們依然值得擁有批判性思維。它可以讓我們更善於發現問題,處理問題;讓我們更善於做出理性選擇,而非盲目感性從眾。
僅此兩點,我認為已經足夠。
我們人人都應該掌握批判性思維。
END.
參考資料:《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
作者:羅sir職話,新青年的職場內參,一個堅持用理想主義書寫職場乾貨的非知名作家,崇尚人文主義和深度思考,同名微信公眾號羅sir職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