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是近年來經常被提及的一個詞彙,但對於其具體含義及應用,很多人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大部分人對「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次直觀認識可能是在出國考試作文的練習中。比如GRE寫作的Argument部分對批判性思維能力就有一定的要求,考生需要在很短時間內找出給定材料中的邏輯漏洞並進行反駁。
託福以及雅思寫作也要求考生在論證時要做到邏輯清晰嚴密。但批判性思維並不僅僅局限於應試,實際上,它應用之廣遠超我們的想像,從每一次網際網路熱點事件的討論到生活中的各種判斷決策,背後都可以看到批判性思維的身影。
到底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
在我看來,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質疑和求證的能力,進行過批判性思維訓練的人在面對問題時不會輕易接受既有結論,而是會進一步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評估問題的深度、廣度以及邏輯性,從而得出自己的見解。批判性思維並不等同於標新立異,為了質疑而質疑,它的真正含義在於獨立思考,不滿足於輕鬆給自己一個答案。
批判性思維對於信息的接收和甄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信息海洋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如何避免錯誤的信息左右我們的大腦。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獨立思考與質疑精神——這也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原則。
缺乏批判性思維容易導致輕信和盲從。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社交網絡上可以找到不少例證,看看朋友圈裡被大量轉發的謠言以及漏洞百出的成功學和雞湯故事就知道了。
批判性思維對於英語學習同樣意義重大。學習一門語言會不可避免接觸到其背後的思想和文化——只要是思想和文化,就必然存在精華與糟粕。怎樣在學習英語的同時避免被消極思想文化所影響?一種可行的方案是:帶著批判性思維去學習。
如果閱讀時不加思索,對外來的觀點照單全收,只會讓自己成為他人思想的附庸,甚至是被利用的工具。
既然批判性思維如此重要,那應該怎樣去培養它?
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進行閱讀訓練。為了讓閱讀訓練真正發揮作用,我們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1. 學會提問
英語中有一個習語叫「no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它也反映出很多人普遍出現的一個閱讀問題:過於注重細節而忽略整體,即閱讀時只停留在解析生詞句子的水平,而忽略了篇章結構和思想內涵等更高層次的內容。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提出以其名字命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method),該方法通過諷刺、催生、歸納以及定義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使他們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在閱讀中可以借鑑這種方法,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自己思考以下問題:
1.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是什麼?2.文章是站在誰的立場上寫的?3.文章所用的材料來源於哪些渠道?這些材料可信嗎?4.作者是否有言外之意?5.作者的論證邏輯是否存在問題?對於同樣的資料和信息,我們可以做出多少種可能的詮釋?
這種自問自答的方式能讓我們跳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困境,以更加全面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在「蘇格拉底反詰法」中,要特別注意文章出現的「觀點」(opinion)和「事實」(fact)之間的區別。前者是個人對某事件的主觀看法,而後者則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和真理。
比如「谷歌是一家偉大的公司」,這是觀點,「谷歌在2016年2月的全球搜尋引擎份額為64%」,這是事實。閱讀一篇文章時,要明確哪些是作者的觀點,哪些是既定事實,同樣還要注意作者的觀點論證過程是否嚴謹可靠。
2. 加強邏輯訓練,明確常見的邏輯謬誤
我們常說「擺事實,講道理」,即從事實中推導出觀點,但同樣的事實,不同的人得出的結論卻可能大相逕庭,因為他們的論證邏輯存在差異。對於議論文來說,論據和論點之間存在這樣的關係:
論據——論證邏輯——論點
在這其中,論證邏輯是否嚴謹合理,是判斷一篇文章質量的重要標準。為了得到客觀準確的結論,我們需要加強邏輯訓練,邏輯訓練的第一步是避免常見的邏輯錯誤。
邏輯錯誤在生活中並不罕見,比如,下面就是一個很多人都會混淆的推論:
if p then q;q therefore p
這種謬誤被稱為肯定後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它的錯誤之處在於,使用結果直接推導出原因,而忽略了可能有多種原因會造成這一結果。比如有這樣一個說法:很多人在出國之後口語會變好,因此一個人口語不錯,一定是出過國。這一推論是不成立的,因為提升口語的方法有很多,出國只是其中一種,在國內同樣有很多辦法可以提升口語。
又比如下面的「否定前件」謬誤(Denying the antecedent):
if p then q;if not p then not q
這種假設本質上也是一種形式謬誤,舉個例子,如果有火災,就會有濃煙。如果沒有火災,是否可以推導出一定沒有濃煙?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除了火災外,其他很多原因也會導致濃煙。
關於常見的邏輯錯誤,維基百科上給出了一個非常完整而詳細的列表,將詞條通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都會發生改變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fallacies
認清這些常見的邏輯謬誤,掌握基本的邏輯學原理將有助於我們審視文章論證過程是否嚴謹可靠,是否存在混淆視聽的現象。
3. 對比閱讀,了解不同的觀點
除了上文所列舉的「蘇格拉底反詰法」以及邏輯學訓練之外,做交叉對比閱讀也是一種很好訓練批判性思維的方式。交叉對比閱讀即針對同一主題或事件,選取多篇不同觀點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學習作者的論證思路,加深對該主題的理解。
怎樣尋找針對同一主題的不同文章呢?
大部分常見的話題文章都可以在網上找到。一個簡單方法是,在搜尋引擎上搜索「主題+文章來源」,可以找到很多同主題文章。例如我們在讀完一篇關於 affirmative action(平權運動)的文章之後,還想了解其他作者對這一話題的看法,可以搜索 「affirmative action 文章來源」 ,比如搜索 「affirmative action the economist」 可以找到《經濟學人》對平權運動的一些報導:
搜索「affirmative action the new yorker」 則可以看到《紐約客》上的相關文章和評論:
可以看到,《經濟學人》上的文章大多在反對平權運動,而《紐約客》則對此持支持態度。對比閱讀這幾篇文章,感受不同觀點的碰撞,你會對這一話題有更深的理解。
學習一些邏輯學著作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比如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
《學會提問》是邏輯學入門的經典讀物,至今已經再版11次(再版次數越多意味著書籍越經久不衰)。兩位作者分別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尼爾·布朗(Neil Browne)以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博士斯圖爾特·基利(Stuart M. Keeley)。在書中作者致力於讓讀者學會如何質疑以及如何避免邏輯陷阱,以此來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思想以及人生。
在書的開頭作者提到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the sponge style of thinking)以及淘金式思維(the panning-for-gold style of thinking)。海綿式思維側重於大量被動吸收知識而不問為什麼,這種思維方式能讓我們在短期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比如小學時背古詩背各種常識);淘金式思維則強調對信息進行判斷篩選,以此來獲得更深刻的見解。
在網際網路時代僅僅有海綿式思維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每天面對的各種信息魚龍混雜,稍不留意很容易就被誤導。學會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去偽存真,掌握淘金式思維才是每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素養。
對於淘金式思維,最基本的要求是學會區分前提和結論,並且要檢查在前提和結論之間是否有合乎邏輯的聯繫。這一點看起來似乎非常簡單,但要用好卻不容易。
舉個例子,寫作往往是一個人邏輯思維能力的直接反映,而在寫作中很多人犯的邏輯錯誤其實就和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論證有關。
比如有一道作文題目是問「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人熱衷於研究家族歷史?」(In recent times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for people to research their family history.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有不少學生會回答:因為研究家族史能夠給人們帶來家庭榮譽感,所以越來越多人在做這件事情。
這個回答從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經不起推敲。問題出在前半句:研究家族史能夠給人們帶來家庭榮譽感。前半句是作為整個論證的前提,但這個前提本身就是錯誤的:研究家族史與家庭榮譽感並沒有必然聯繫(比如有人研究了很久家族史,最後發現他們祖先是土匪或是貪官,這樣的研究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家庭榮譽感)。如果前提本身就是錯的,後面的推論也就沒有意義了。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了解常見的邏輯謬誤,比如兩難陷阱、滑坡謬誤、對人不對事、錯誤歸因等。這些邏輯謬誤在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掉到陷阱裡。
舉個例子,拼多多因為假貨問題而遭到網友的口誅筆伐,但同時也有一些為它辯解的聲音,其核心論點是中國目前有三億多活在我們視線之外的貧困人口,這些人買不起大牌,所以只能買拼多多上的假冒產品,因此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這一論點其實犯了「不恰當結論」的邏輯謬誤。貧困人口可能買不起大牌,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需要去買假冒產品。如果一個人買不起299塊Adidas球鞋,他可能會花29.9去買其他牌的鞋子,而不是花29.9去買Abidas牌球鞋。購買力低與買假貨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
再比如對人不對事,這是指在與他人辯論時,辯論一方通過向公眾傳達與論證無關的信息,比如對手在生活中的負面信息,以此來轉移觀眾注意力,達到擊敗對手的目的。
隨手翻開網上各種爭論和罵戰,你會發現這種邏輯謬誤特別普遍。爭論雙方大多數時間和精力並不是放在如何擺事實,講道理上,而是對另一方進行人身攻擊,試圖通過挖掘對方在道德品行上的不足來獲取圍觀群眾的支持。如果所有人都能學會用邏輯而不是用情緒來討論問題,那麼整個世界會平和得多。
邏輯是有效思考的前提條件,也是日常生活的行動起點。書中介紹的大量邏輯思維原則可以幫助你學會獨立思考,不輕易受情緒控制,同時也能讓你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本可以讓你在讀完之後重新審視自己並重塑三觀的書。推薦每一個人都去讀一讀。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之以恆的嘗試和努力,需要我們多問幾個為什麼,多進行有深度的思考。平時在閱讀學會分清觀點和事實,避免常見的邏輯謬誤,多傾聽不同的聲音,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Reach me:Cattyd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