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兩年我已經很少寫特別有爭議的話題了,一個是忙,一個也是也倦了。最近的很多事情,讓我感到不安,無論是左還是右,無論是東還是西,都在玩花樣。而且我對將來的發展趨勢,很早就有判斷,所以不做贅述。我現在要說的是,如何了解,並掌握一些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在大時代裡能夠自處。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在開始說大道理前,先做個小測驗:
1. 耶魯法學院畢業的Amanda根據她的專業判斷認為:卡瓦納就是色情狂,他歧視女性,物化女性,卡瓦納是有罪的。
2. 馬雲說:如果行業風氣了沒有改變,該騙點擊還是得騙,該打擦邊還是得打。
3. 報導稱,美國海軍發言人約瑟夫·格雷舍爾(Joseph Gradisher)告訴情報新聞網站「黑色金庫」(The Black Vault)稱,「這三則視頻包含的內容無法解釋,影像中一神秘飛行物以現有技術無法達到的姿態飛行,但視頻是真實的」,並稱「這些視頻本不該公之於眾」。美國海軍將視頻中的物體定義為「無法解釋的空中現象」(unexplained aerial phenomena)。
4. 有調研報告顯示,大多數公司都同意:如果工作中發生人身傷害的風險越大,付給員工的工資也應該越高。因此,僱主提高工作場所安全性在財務上是有意義的,因為這可以減少工資支出並節省金錢。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陳述中的矛盾?
如果大家總覺得哪裡有些不對勁,那就對了。
Critical thinking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
批判性思維是英文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翻譯。批判性思維是以一種合理的、反思的、開放的方式進行思考,從而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邏輯嚴謹地推理、合理地論證,以及培養思辨精神。
人類思維和創造技能的層次
批判性思維強調求知中證據、邏輯的重要性,能夠區分觀點是事實,反對依靠權威和流行觀點,要求能夠區分理性和情感的觀念。倡導理性的公共辯論,因此也應該成為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
批判性思維的基本功:區分觀點與事實
批判性思維的其中一個要點是:你對外來的信息不能照單全收,要經過自己獨立的思考,要經過一定的質疑。
觀點Opinion 和 事實 Fact是兩回事。
如果你要忽悠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混淆,模糊這兩者間的界限。批評性思維的基本功就是要區分這兩者間的區別。
但如果連「觀點」和「事實」都經常搞混淆,又如何能進行正確的質疑呢?所以,區分「觀點陳述」和「事實陳述」非常重要。
什麼是觀點?
比如:
如果行業風氣了沒有改變,該騙點擊還是得騙,該打擦邊還是得打
簡單地說,就是陳述自己主觀的一些東西。觀點和事實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觀點受主觀影響,受個人的喜怒哀樂,利益取向影響。
觀點,由於與主觀的可以分成下面幾類:
本能的觀點:無需思考,得出的觀點,比如感官本能體驗、價值觀偏好。
空調的溫度開的太高了!
我覺得甜豆漿好喝。
這個女的好漂亮啊!
這類觀點陳述,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動物本能,個人生活習慣,家庭環境,文化背景作出評價也是不經過大腦的。
這類觀點,完全沒有對錯的問題,也不需要有太多的質疑。有的人就是覺得22度太熱了,有的人就是覺得22度太冷了。吵個毛啊。
關於價值觀形成的觀點,屬於私人領域。很多屬於生活習慣問題。爭論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思考得出的觀點:
拍腦袋拍出來的: 比如:30歲都嫁不出去的女性,都是大齡剩女。
歸納出來的:比如:凡是努力準備考試的孩子,都能考出好成績
演繹出來的。比如,貓喜歡吃魚,我家養的阿花是一隻貓。阿花喜歡吃魚。
媽祖託夢給我的。@郭超人
可以看出思考得出的觀點,會有對錯之分,因為思考的過程和利益著眼點不一樣可能會得出偏差和謬誤的觀點。因為思考的過程是有可能出現偏見,誤差和謬誤的。比如對30歲不結婚的女性有偏見,拍腦袋拍出來的觀點就是BS。比如,用歸納法進行總結的時候,樣本的片面性會導致結論的片面性。比如,用演繹法進行推理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推理的邏輯謬誤。
什麼是事實?
事實就是把客觀事實說出來的描述。
比如,「1969年7月16日,美國人成功登陸月球」這就是一個事實陳述。
判斷是不是事實的一個標準,關鍵看它是不是具有客觀性,不會因為你的立場,喜怒哀樂而發生變化。不具備客觀性的東西,不能算事實。
事實的特徵是什麼?
事實本身沒有「對錯」沒有「好壞」
事實陳述就是把「事實」說出來。而事實本身不存在所謂的對錯與好壞。所以,如果你去評價某個事實的對錯,是沒有意義的。
事實陳述有真假
雖然事實沒有對錯與好壞的概念。但是事實陳述有真假的概念。這個比較容易理解。符合客觀事實的,就是真,不符合的就是假。
什麼是事實的客觀性,可驗證性?
這裡的可驗證性指的是證實或者證偽。這裡就比較麻煩了,也是各種騙子的機會所在。因為有的事實很容易驗證,有的事實可以驗證,有的事實描述幾乎不可驗證,或者在短期內無法驗證。
容易驗證的事實描述:
比如登月這事實描述,幾十年來就一直有一幫人質疑登月是不是假的。然而這種科學事實,比較很容易判斷:阿波羅登月計劃有非常連續的項目迭代與演進,有大量的實驗數據,而且有大量的實物,很容易證明阿波羅登月就是事實。
難以驗證的事實描述:
然而更多的社科領域中,真與假,黑與白可就沒有那麼明確了。比如身價千億的李老闆投入巨資打造新能源汽車。
這個陳述是關於事實的描述,但是很難驗證,比如這個老闆是不是真的有千億?他是否真正投入了巨資?他投入的資金是不是要去做新能源汽車?
如果我想把這個李老闆,換成賈老闆,你就會心領神會。
幾乎不可驗證的事實描述:
比特幣是一種設計成中心化的虛擬貨幣。
這種對於事實的描述,你怎麼驗證真正的去中心化?說到最後就是一種信仰。
由於事實的描述中的事實本身並不是總是可以去驗證的,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關於事實的可信度問題。
要判斷一個事實是不是可信的事實,辦法之一就是實證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對科學事實是最常見的驗證方式。有人發表了論文,我按照他的方法和條件,把實驗復現了,那麼關於這個實驗的事實描述可信度是很高的。
但是有些事實描述是無法去親自驗證的。比如經常有新聞說,某地發現抗日老兵,陳述他抗戰時在一場伏擊戰中一個人殺了10個鬼子。這就麻煩了,你無法穿越回去,那你只能用其他證據來評估其可信度。
這些證據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第一手資料,一種是非第一手資料。
第一手資料:
比如果他有當時在戰場上繳獲的指揮刀,有日軍的證件。老人自己的回憶錄,日記。或者是他戰友對於這場戰鬥的回憶,照片,以及對戰鬥過程的描述。或者是日軍對於這場戰鬥的描述都是可信度比較高的第一手資料。
非第一手資料:
非第一手資料,指的是非事件當事人,相關人的直接證據。比如是來自於隔壁縣的老戰士的回憶,聽說,大概,有這麼一回事。或者村東頭的老阿婆,也說當時有人打死了10個鬼子。也就是大多數說的那種道聽途說。
無論在歷史領域還是在其他社科領域,非第一手資料的採信一直是個難題。
非第一手資料並不是完全不可信,這要取決於,這個非第一手資料的來源,比如是當時指揮這場戰鬥的團長女兒的回憶錄肯定要比當時在村東頭的老大媽的的說法要可信的多。
如果利用區分事實和觀點看到本質
我們在回過頭來看我前面出的幾個小測驗,很容易找到各種破綻:
Amanda的判斷全是觀點,沒有任何第一手或者可信非第一手的證據來支撐她的觀點。她試圖用她的身份來影響你的判斷。
「馬雲」說的是一個觀點。這個觀點未必是馬雲說的。這個觀點沒有任何事實證據來支撐他的結論。而且這個也是典型的借用身份影響你的判斷。
1,2 這種利用特殊身份影響你判斷的事情在中國特別特別常見。
比如以前有「一句頂一萬句」「兩個凡是」。再比如大量的名人名言,偽名人名言,大量的雞湯,大量的跨行專家言論。導致整個社會的思想非常混亂。
形成一個非常壞的結果,比如凡是馬雲說的都是商業真理。在一個桌子上,似乎最有權或者最有錢的那個人說的永遠是真理。
3. 這種是最常見假新聞的套路。沒有任何真正可以驗證的fact的新聞。你可以仔細分析一下這是轉了幾手的信息。沒有任何具體的時間,人物,事情,經過等等。新聞要素一個都沒有。
任何一個嚴謹的新聞都應該有這5個W一個H。無論是寫文章還是讀文章,先看看這5個W一個H。否則就是垃圾信息。
4. 第4就難了很多。這是屬於有思考的觀點中演繹歸謬的典型。這是一道真實的GRE考題。我就不展開了。
結語
媒體,新聞的基本素養是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信息。專業的媒體記者會嚴格區分facts和opinion。在陳述新聞的時候,一般都會嚴格做到facts就是facts。
比如即使你再不喜歡,當你該報導美軍撤出敘利亞北部的時候,就該陳述facts。
你再不滿意,你可以發表編輯部社論。把觀點和facts分的清清楚楚。
像美國這樣的朋友
然而這種將facts和opinion分得開開的媒體現在越來越少了。大多數的媒體出於種種利益,往往混淆這些界限,煽動各方的情緒,謀取利益。
而自媒體就不要說了,大量的自媒體從業人員,沒有任何新聞的素養和道德,怎麼驚悚怎麼寫。怎麼挑撥,怎麼寫。怎麼標題黨,怎麼寫。
然而那種滿是opinion,沒有facts的文章,最終的結果就是形成一個不追求facts,只追求立場的潮流。Twitter 的字數限制,微博的字數限制進一步放大了,只追求opinion,不追求facts的氛圍。所以通常twitter和微博都是各種謠言的源頭。
根據人的本能來講,絕大多數人不喜歡看性冷淡的facts文章,絕大多數人都喜歡爽文,都喜歡看給自己打雞血的那種觀點鮮明,煽動性極強的文章。
最後,感謝你能堅持看到這裡。希望,讀者能夠熟練判斷事實和觀點,在大風大浪中閒庭信步,當好一個逍遙派。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西雅圖雷尼爾。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