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該懂的批判性思維:塑造你的邏輯思考力

2021-01-09 善用網文

@善用網文:讀書提升認知,知識改變命運

01

讀了以下內容,你會怎麼想?

之前很多人推測,證據A中所展示的手套大小與嫌疑人的手並不匹配。

但在今日庭審過程中,嫌疑人同意試戴,讓人驚訝的是,真實情況與之前的推測完全相反,手套的大小和嫌疑人的手掌大小一模一樣。

當你閱讀完這段內容後,腦海中是不是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好吧,如果手套並不合適,那他就是無辜的。但是,現在手套完全合適,那他毫無疑問是有罪的。」

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邏輯。

報紙不會把這樣的文章刊登出來,只有狡猾的律師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說出這樣的話。

然而,當我們閱讀完上述內容後,這樣的邏輯關係可能就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浮現出來。

演講稿和文章會被仔細校對,但思想不會。

這些未經仔細推敲過的想法很恐怖,它會導致我們在生活中情緒低沉,甚至樹立一個不那么正確的人生目標。

它會削弱我們清晰思考的能力。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應當反覆琢磨自己和他人思考的邏輯,也就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

人們有時認為,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思考者就是那些愛批評他人的人,特別是那些不墨守成規的團體,或是一些標榜自己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主流思考者團隊。

這些人或許具有批判性思維,也可能只是隨口一說,這取決於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批判性。

真正的批判性思維,是用正確的邏輯思考事情。

通過學習優秀邏輯的基本原理,你就不會再輕易地被混亂邏輯所愚弄。

同時,你也將會更容易地在重要問題上提出可靠的觀點。

以上內容來自我們今天要分享的書籍《人人都該懂的批判性思維》。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闡述並教會你所有需要的批判性思維技巧。

02

今天下雨了或者你喜歡吃辣的,這些只是陳述句,並不能用來被批判,那麼,批判性思維到底在批判什麼?

它批判的是論證,論證包括前提,論據和結論。

成為批判性思考者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如何正確看待論證,它是一種提出了有利理由的討論,是支持你觀點最有力的方式。

論證最常見的標準形式如下:

1.第一個原因是……

2.第二個原因是……

3.綜上所述,結論是……

一個論證可以由任意數量的前提來得到一個結論,也可以包含一系列子結論。

子結論是一種可以推出更高層次結論的前提結論,也可以被稱作小結。例如:

1.混合動力汽車的效率最高。

2.效率最高的汽車最省錢。

3.因此,混合動力汽車是最省錢的汽車。

4.我應該買最省錢的汽車。

5.綜上所述,我應該買混合動力汽車。

第三步的內容在這個論證的標準形式中就是小結,通常會用「因此」或是「所以」這樣的詞語來作為小結的標誌。

小結不會選擇用「綜上所述」,因為在這之後還有相關的討論,這並不是論證的最後一步。

儘管論證無處不在,但它們仍讓人難以辨別,這主要是因為:

說話人或寫作者幾乎從不將論證過程以這種標準形式展現,而是將論證「藏」在冗長的闡述中,讓讀者或聽眾來判斷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結論。

因此,在讀文章或者聽內容時,要著重思考作者提出了什麼觀點,有哪些前提支持,前提正確嗎?中間的論據以及論證過程是合理有效的嗎?

03

觀察論證時,你會注意到的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即歸納論證和演繹論證。

歸納論證是推理的一種,只得出一個可能的結論,儘管所有的前提都是真實可靠的,但最後得出的結論仍然可能是錯誤的。

天氣預報科學就是運用歸納的方法根據過去發生的事情來預測未來的天氣,你可以憑藉下面的推理,得出自己的天氣預報:

1.去年12月紐約下雪了。

2.前年12月紐約下雪了。

3.大前年12月紐約下雪了。

4.以此類推……

5.綜上所述,今年12月紐約將會下雪。

這就是歸納論證。

歸納論證最大的特點就是:前提的真實性並不能保證結論的真實性。

或許能百分百保證,紐約在去年甚至100年前的12月都有下雪,但儘管如此,仍不能說在今年的12月紐約百分百會下雪。

為了強調這一點,天氣預報員通常會將他們的結論量化為可計算的數據,如:「我們預估在這個月有90%的可能性會下雪。」

04

演繹論證,則與歸納論證相反,前提的真實性可以保證結論的真實性。

也就是說,在論證過程中,如果所有的前提都是真實可靠的,那麼結論必然也是真實可靠的。

歸納論證通常可以轉化為演繹論證,反之亦然。

下面是剛才問題的演繹論證版本:

1.如果在過去的100年裡,紐約每年12月都會下雪,那麼今年的12月也必然會下雪。

2.在過去100年裡,紐約每年12月的確會下雪。

3.綜上所述,今年12月紐約將會下雪。

這個論證依靠過去天氣模式的可靠性,闡述了一個大眾都能接受的觀點,然後繼續去證實這個觀點,進而得出一個無可辯駁的結論。

這就是演繹論證。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演繹論證肯定能證明紐約會在今年12月下雪,而歸納論證不能?

當然不是,這兩種論證具有同樣的不確定性:

歸納論證在其結論上有不確定性,而演繹論證則是在其第一個前提上有同樣的不確定性。

前提1中敘述的「如果在過去的100年時間裡,紐約每年12月都會下雪,那麼今年12月也必然會下雪」是很有爭議的。

每年地球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從而造成巨大的影響,而這就很有可能會對前提造成影響。

演繹論證告訴我們:如果前提是真實可靠的,那麼結論必然也是真實可靠的。

但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並不能保證前提的真實性,這也是你要重點注意和批判的地方。

05

論證起源於個人觀點,所以嘗試去評估它們有時會顯得很困難。

想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就必須依靠合理的標準,通常有兩種標準可以用來評估一個論證:有效性和合理性。

一個論證具有有效性,意味著它的前提對結論起決定性作用。

也就是說,若前提為真,則結論必定也為真。

一個有效的論證只不過是具有正確形式的演繹論證,下面就是一個有效的論證:

1.金錢比美貌更有價值。

2.自由比金錢更為重要。

3.綜上所述,自由比美貌更重要。

若前提是真實可靠的,那麼結論必然也是真實可靠的。有效性是一個評判論證的可靠標準。

有時,你會去嘗試使用演繹論證,可沒有正確地形成,這種情況被稱為無效,下面就是一個無效的論證:

1.勇氣比誠實更重要。

2.善良比誠實更重要。

3.綜上所述,勇氣和善良同樣重要。

在這個論證過程中,前提並不能得出這條結論,把這個不確定性放在了結論中,在演繹論證裡是不被允許的。

由此,你可以意識到:有效性只與論證的結構有關,而與論證的內容無關。

也就是說,當你去檢查一個演繹論證是不是正確的形式時,你是否認同它並不會對最終的判斷結果造成任何影響。

就比如,你覺得金錢沒有美貌重要,或者自由沒有金錢重要,你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但你的看法並不能否認這個論證的有效性。

驗證論證的第二個評判標準是合理性。

從邏輯上來講,合理性有其專門的學術釋義:

一個論證是合理的,若且唯若它是有效的,並且其前提是真實可靠的。

邏輯學家故意把有效性作為合理性定義中的一部分,以此來強迫你在檢查論證內容前先檢查論證的結構是否正確。

這對於你來說,或許很難。

因為,當你第一次看到一個論證的時候,通常最想要做的事就是觀察內容,即它究竟講了什麼。

這是錯誤的做法,因為一旦結構被判斷是錯誤的,你就必須從頭開始論證,不用考慮內容。

也就是說,若且唯若這個論證是有效的時候,你才可以繼續去驗證它的內容。

有效性是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而合理性則是一個主觀的評判標準。

可以用以下例子得出這個觀點:

1.金錢比美貌更有價值。

2.自由比金錢更為重要。

3.綜上所述,自由比美貌更為重要。

已經知道,前提是可以得出這條結論的,所以,這個論證是有效的。

但這些前提是否都是真實可靠的呢?

在這方面,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有一部分人會說這個論證是合理的,另一部分人則會持相反的態度。

這並沒有什麼關係,你不能期望人們像同意有效性一樣同意合理性。

所以,合理性通常被看作一個主觀的評判標準。當你說一個論證合理的時候,你想表明的是你對該論證的認同感。

總結一下,批判性思維批判的是論證,而論證又分為歸納論證和演繹論證:

歸納論證需注意其結論的不確定性,演繹論證要更多關注其前提是否正確。

檢驗論證,可以用有效性和合理性兩個標準,其中,檢驗論證結構的有效性是基礎的第一步。

這本書中還介紹了日常對話中經常見到的一些邏輯謬誤,例如輕率概括謬誤、分解合成謬誤、訴諸眾人和訴諸權威謬誤等等,如果感興趣,也推薦你繼續閱讀這本書。

關注 @善用網文:每個思想,都會發光!

讀書提升認知,知識改變命運!

相關焦點

  • 批判性思維專題|張建軍:批判性思維培育的演繹邏輯之根
    經典演繹邏輯所把握的邏輯規律的確都有其形式結構所決定的「重言」(永真)特徵,但是它們在實際思維中的應用需要「化理論為方法」(馮契語),即依據一定的思維宗旨(包括價值目標)正確地運用邏輯法則和據此制定的思維規範。比如在實際思考與論辯中必須注意維護命題的確定性,不能隨意轉移與偷換論題的規範,就是依據上列命題同一律而制定的。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獨立思考與質疑精神——這也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原則。缺乏批判性思維容易導致輕信和盲從。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社交網絡上可以找到不少例證,看看朋友圈裡被大量轉發的謠言以及漏洞百出的成功學和雞湯故事就知道了。
  • 想寫出一篇邏輯嚴謹的好文章?首先你要明白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從書中我們可以學會怎樣批判性地看待別人的作品,找出文章邏輯是否嚴謹、證據是否有力、詞語是否有歧義等問題。反過來也可以把這些方法用在自己的寫作中。下面從三個方面來敘述怎樣利用批判性思維,使文章邏輯嚴謹、富有說服力。
  • 深度|為什麼,我們人人都應該掌握批判性思維?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會有人一生下來就「想得深」;從這裡來說,我們每個人的思維,都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慢慢變得不同的。而思考,就是我今天所要講的。從「想得淺」到「想得深」,這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批判性思維。但我知道你們的疑問:如何系統性的學會批判性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好處是什麼?
  • 批判性思維——教你客觀、理智去思考
    當別人與你意見相左時,你是否能客觀評論他人的觀點,還是一味固執己見?*你更相信直覺還是更相信理性思考?做決定時,你是否能避免自我欺騙,全面地去考慮問題?但是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幸福程度,我們推崇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來思考,而不是總被情緒和感受左右。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上)
    或許你可以了解一下「CriticalThinking" —— [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以一種合理的、反思的、心靈開放的方式進行思考,從而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邏輯嚴謹地推理、合理地論證,以及培養思辨精神。
  • 批判性思維修煉書籍2-《批判性思維工具》
    3.2制定批判性思維鍛鍊計劃的策略10個(利每內記策,性自方情群)3.2.1利用浪費的時間3.2.2每天解決一個問題3.2.3將思維標準內化3.2.4堅持做思維日記3.2.5練習思維策略3.2.6重新塑造你的性格3.2.7改變你的自我3.2.8改變你看待事物的方法3.2.9
  •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讓你的思考插上翅膀
    而在這個「淘金」的過程中,我們最需要的能力則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讓我們辨別是非、提問和自省的能力,它能幫助我們鞏固知識,發現世界的運行規律,更好地理解和改變世界。就像你覺得好看的電影別人未必喜歡一樣,你的答案也未必適用他人。你只能給他人思路,這點作為家長的更應該思考下。因時制宜,就是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適當措施。過度的推理也會帶來麻煩,引起別人的不適。可以按事情的重要程度調整思維,有些時候不必較真。
  • 錢穎一:批判性思維多是建設性的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批判性思維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有能力(skillsets)和有心智(mindsets)。首先,如何做到有批判思維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是指學科知識,而是一種超越學科,或是說適用於所有學科的一種思維能力,也稱為可遷徙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這種能力與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以及統計推斷有關。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訓練你的大腦,助你認知升級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核心素養。邏輯學有助於訓練你的大腦。思想家與批判性思維一切學科都有思維,邏輯學的核心思維就是批判性思維。它包括綜合分析,演繹歸納,邏輯推理等核心技能。思維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很大作用。要想認知升級,就要訓練你的思維。發散思維有助於創造,辯證思維有助於分析問題。人的一切行為取決於思維方式。
  • 批判性思維是提高思維質量的利器
    這與他們在學校受到的教育有關,從20世紀80年代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都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作為創新教育的首要目標之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搜尋引擎中同時輸入「批判思維」和「孩子教育」兩個關鍵詞,就會看到很多原版照片和教材。在一些大學中批判性思維已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哈佛大學一直堅信批判性思維與寫作是文理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國要想培育更多的創新人才,必須從娃娃起倡導批判性思維。
  • 批判性思維是學習品質的保障
    有演講者大膽預測,以現在科技發展的速度,也許10年後,人人都戴一副超級晶片製成的眼鏡,或是後頸上貼一個生物晶片,而那些晶片裡存儲著一個圖書館的知識與信息。這種情況下,知識學習的意義將大大減小。美國提出的核心素養框架是,生活與生涯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包括創造力與創新,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交流溝通與合作,信息、媒體和技術能力,核心科目和21世紀主題。日本制定的21世紀關鍵能力框架是實踐力和思考力,具體包括問題解決力、批判性思維、元認知等。
  • 12思維模型:批判性思維一用理性看清複雜的世界
    批判性思維已經成為美國大學的核心教育理念,培養了學生「如何思考」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使美國的創新人才培養落到了實處。哈佛核心課程分為文學藝術、外國文化、歷史研究、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學、社會分析七大門類,每一門類「核心課程」都充分體現了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使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成為各門學科的教學目標之一。
  • 從0到1構建邏輯框架,再到批判性思維框架,這是框架的生長!
    從0到1,從無到有,從複雜的邏輯學之中建立一個邏輯框架,這個邏輯框架具有很大的延展性。今天我們試著把批判性思維也整合進到這個邏輯框架!邏輯思維框架與批判性思維框架,合二為一的一個框架。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個人覺得有先後之序。
  • 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
    那麼同時,我們還存在另一種思維——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它批判前一種思維,讓前面的思考接受理性評估。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考量我們自我(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標準。
  • 批判性思維教學
    對於絕大多數高中政治教師而言,對「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並不會覺得陌生,但是對這一概念有如此全面的理解並把它作為學生的一種能力和素養,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時刻有意識的去培養,卻不是每個政治課教師都能夠做得到的。這一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最大的益,便是讓我深刻認識到,學校教育,無論是從個體還是從社會出發,都必須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
  • 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這本書會給你答案!
    全書內容有兩種,一種是思維方式,一種是商業案例。其中跟多思維方式和模型,不但能用來做商業論證,也可以用來說服別人,或者用來寫作,形成有邏輯的文本。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的適用範圍不應該僅局限於商務人士。那麼,到底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讀完書後,我認為所謂的批判性思維,說到底還是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
  • 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轉化
    事實上,批判性思維並不事先假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只是主張任何觀點及其論證都應該接受理性的檢視,如果發現是錯的就拒絕它,發現是對的就相信它。當然,在相信的同時還要思考有無進一步改進的可能。比如,能不能對教材運用批判性思維?可以。發現教材的瑕疵會令人振奮,當然,發現教材結論的正確和文本的高明,也會讓學生真正接受和深刻理解教材所傳遞的東西。
  • 批判性思維,比你想像得還要重要
    而批判性思維,可以使我們做人做事趨向成熟,減少錯誤。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與客觀思維,是一種對他人的觀點與思維進行質疑與評估並判斷其對錯的方式,這種思維可以避免犯「輕信盲從「與「自以為是「的錯誤。批判性思維的本質,就是對別人與自己思維的再思維,屬於獨立性思考。
  • 《批判性思維》5個步驟養成批判性思維,洞察一切問題的真相
    但僅僅知道標準還不夠,我們必須要掌握批判性思維思考的方式,在本篇文章中,我把它整理成5個步驟,讓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學會。養成批判性思維的5個步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有什麼作用呢?書中是這麼說的:"是幫助我們超越表面化的記憶以深度學習,用思維的知識進行思考,理解內容和思維之間的關係,通過思維理解內容並通過內容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