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對人認知的影響: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主觀判斷?

2021-01-11 東方財富網

  語言會影響思維嗎?這就是著名的語言相對性假說背後的問題。該假說認為,一種語言的語法或詞彙賦予說話人思考世界的特定方式。

  該假說最極端的說法是語言決定思維。但是這一說法遭到了大多數學者的反對。一個溫和的說法,也是現在被認為是明顯正確的,即如果一種語言中對某一概念有別的語言中沒有的特定詞彙來描述,那麼該語言可能會更頻繁而且用一種相對容易的方式談論這個概念。例如,如果你講英語,那麼在有人向你解釋德語術語Schadenfreude的意思時,你雖然可以理解,但是你可能不會像一個說德語的人那樣經常使用這個概念。

  學者們現在感興趣的是,有詞彙來形容一個概念是否會影響到非語言領域的思維,比如視覺感知。以「俄羅斯藍」為例,英語中只有一個單詞來表示藍色,俄語中卻有兩個。「goluboy」表示淺藍色,「siniy」表示深藍色。因為不需要形容詞來區分它們,所以這些詞語被認為是「基本」的術語,比如還有綠色和紫色。萊拉·博格迪特斯基(Lera Boroditsky)和她的同事在電腦屏幕上展示了兩種深淺不同的藍色,並要求說俄語的人儘快判斷這兩種藍色是否相同。識別速度最快時展示的兩種顏色是淺藍色和深藍色,而非當兩種顏色都是淺藍色或深藍色時。當藍色色調感知上相似時,如果在一個語言中對應有不同的詞彙表達,那麼說該語言的人在區分它們時有反應時間優勢。

  為了確定語言是否被自動(也許是無意識地)激活,研究人員增加了以下轉變:他們讓俄羅斯參與者在進行感知辨別的同時進行一項口頭任務。這種情況消除了對比淺藍色和深藍色時的反應時間優勢。然而,一個非語言任務(空間任務)可以在保留對比淺藍色和深藍色時所具有的優勢的同時完成。雙重任務表明,語言類別的無聲激活有助於識別不同色塊。在相同的辨別任務中,英語為母語的人在淺藍色和深藍色的測試中沒有顯示出優勢。

  最近,「俄羅斯藍」再次被用來研究語言如何影響思維。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上,馬丁邁爾(Martin Maier)和拉莎阿卜杜勒拉赫曼(Rasha Abdel Rahman)研究了「俄羅斯藍」的顏色差異是否有助於大腦有意識地意識到某種可能會被忽視的刺激。在注意力超負荷以致不會注意到所有的刺激的情況下,顯著性會幫助淺藍色或深藍色被注意到嗎?

  選來研究這一現象的任務是「注意力眨眼」。這是一個實驗範式,經常用來測試人是否會有意識地注意到某種刺激。實驗要求研究參與者監控一系列高速(通常至少每秒10次)顯示的刺激,並在每次看到某樣東西時按下按鈕。這樣東西可以是數字序列中的一個字母,或者一系列中性詞中的一個情緒詞。參與者非常善於發現他們看到的第一個目標,但是如果第二個目標緊跟在第一個目標之後,或者經過2到3個幹擾項,那麼參與者可能會錯過第二個目標。這就好像大腦的注意力系統在「眨眼」。遺漏的原因可以直觀理解為:大腦忙於處理第一個目標,沒有多餘的注意力來檢測第二個目標。

  發現「注意力眨眼」的幾十年來,在許多方面,它被用來記錄什麼樣的刺激在吸引注意力方面有優勢。例如,假設要求你監視快速顯示的名詞序列中的專有名稱,即使你的名字出現在之前的目標之後,你也不會錯過它。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自己名字的顯著性可以防止它不受「注意力眨眼」的影響。

  使用「俄羅斯藍」藍色對比的顯著性,能防止刺激物不受「注意力眨眼」的影響嗎?作者測試了當一個彩色三角形被放置在與其顏色差異較大的背景下時,造成的在視覺上的顯著性會不會使彩色三角形更容易被檢測出來。例如,淺綠色背景下的深綠色比深藍色背景下的深綠色更難看清。由於語言分類帶來的深藍色和深綠色之間強烈的顏色對比,藍色背景下的綠色更容易被看到。如果顏色是淺藍色和深藍色呢?對於說俄語的人來說,對比淺藍色和深藍色應該像對比深綠色和深藍色一樣明顯(在用來做對比的刺激之間要始終保持感知上的相似性)。

  邁爾和拉赫曼設計的刺激物是一個以淺藍色圓圈為背景的幾何形狀。研究參與者的任務是,當他們看到一個半圓或三角形時,按下按鈕,忽略星星、正方形、菱形和其他形狀。幹擾圖形是淺藍色背景下的灰色圖形。如前所述,要識別的目標是三角形或半圓形,它們可以有根據著色的方式不同而產生的視覺獨特性。最不顯著的三角形是在深綠色背景下的淺綠色三角形。不顯著的原因是兩種綠色屬於同一語言類別。一個非常顯著的刺激是一個綠色(淺綠色或深綠色)三角形與藍色(淺藍色或深藍)背景的對比,因為這兩種顏色在不同的語言類別中。對講俄語的人來說,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刺激是以一個藍色不同的圓為背景的淺藍色或深藍色。

  「注意力眨眼」包含需要被忽略的2至6個連續的刺激(非目標形狀),然後是一個彩色半圓(目標1),再經過3個或7非目標形狀,會看到第二個目標,是一個三角形。在經過第三個非目標形狀時,當參與者的大腦還在忙於處理目標1,這時檢測到三角形是綠色有多難?

  研究結果支持「俄羅斯藍」的語言差異有助於刺激進入有意識的知覺的假設。也就是說,最不顯著的目標——綠色背景上的綠色三角形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檢測的目標是藍/綠對比時。但重要的是,淺藍色和深藍色之間的對比是一種比淺綠色/深綠色對比更能吸引大腦注意力的刺激。有趣的是,對說希臘語的人的研究中也發現了這些結果,因為希臘語和俄語相似,表示淺藍色和深藍色時所用詞彙不同。德語是該研究的對照組,因為德語和英語一樣,它只有一個單詞來表示藍色。對於說德語的人來講說,檢測出藍色/藍色和綠色/綠色的概率是相同的。

  在這個視覺任務中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作者在「注意力眨眼」任務中監測頭皮電位,當藍色對比被檢測到(意味著注意力沒有「眨眼」)時,產生了與此相關的電位,已知這個電位伴隨早期視覺處理階段產生。這種神經信號在淺綠色/深綠色的刺激中不存在,這表明由於說話人的語言在淺藍/深藍的詞彙上有所區別,所以大腦對它們處理方式不同。

  這項研究是記錄語言類別如何影響感知方面的重要進展。細想這是如何更新最初的「俄羅斯藍」研究的,在這項研究中,觀察人員按下一個按鈕來表明兩種深淺不同的藍色是否相同,觀察人員很可能是為了快速做出決定而默默確定顏色。在「注意力眨眼」任務中這種可能性較小,因為沒有要求被試者注意顏色而且顏色確實與任務無關。所有的觀察人員所要做的就是試著在有各種形狀的快速序列中檢測三角形。因此,這是一個強有力的發現,深藍色三角形與淺藍色背景的偶然對比有助於該三角形進入有意識的意識中。

  還有哪些感知語言互動的領域有待徵服?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語言知識可以影響感知,這與傳統的觀點相矛盾,傳統觀點認為感知處理獨立於包括語言在內的認知。這一點在視錯覺的例子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錯覺的知識對視錯覺幾乎沒有影響。有一個疑問:「俄羅斯藍」是否可以用來改變依賴於顏色深淺的視錯覺?

(文章來源:前瞻網)

(責任編輯:DF118)

相關焦點

  • 語言類型影響決策判斷
    作為跨文化交流中最為基礎的工具,外語不僅為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提供了可能,還潛在地影響甚至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決策與判斷:小到海外商品購買,大到國際風險投資,甚至是日常道德倫理判斷。面臨與天橋困境類似的情形時,為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合乎道德嗎?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明白問題的意思,無論選擇是什麼,都不會受到描述問題的語言類型(母語/外語)影響。
  • 你說的語言會影響你的思維嗎?
    著名的語言相對論假認為語言的語法和詞彙會影響使用者對世界的特殊思維方式。這個假說堅持認為語言決定思想,但是這一說法遭到了大多數學者的反對。對這一理論最簡單的解釋方式就是如果一種語言有某個概念的特定詞彙,而另一種語言沒有,那麼該語言使用者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
  • 《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疫情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語言?
    詞典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在語言學報告中表示,作為一部具有歷史意識的辭典,《牛津英語詞典》中的一些詞彙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祖先在語言上與各種流行病作鬥爭的歷史。1從未像現在這般真實的議題巨大的社會變革帶來巨大的語言變革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對數十億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也給人類社會的日常語言交流帶來了深刻變革
  • [語言開發(7)]:如何教語言遲緩孩子,認知顏色、形狀、等詞彙
    對於語言遲緩的孩子,在進行事物的形容時,需要從基本的固定形容詞開始,如顏色、形狀等就是固定形容詞,那麼這裡所說的形容詞,是指能夠修飾物、動作、人、事等詞彙,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形容詞,對於這類詞語的掌握,更多的是讓孩子進行感知。
  • 英文詞彙在不同歷史時期分別被哪些語言如何影響
    在不同歷史時期,英語詞彙被不同的語言所影響主導過,因此現代英語詞彙很多方面有混合類型的特徵,以下是不同歷史時期對英文影響較多語言及影響特徵: 1.
  • 反向塑造: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認知?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視野是有限的,而自己周圍的環境是人接觸最多的地方,如果你周圍的環境都充滿了某種人,你就會不自覺的認為這些群體的判斷就是大多數人的決策,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和判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獨善其身,一不小心就就會被「反向塑造」。比如你是一個尖子生,但被放進了平庸的人群中後,過了段時間自己的言談,行為舉止就會和他們相似。
  • 如何分辨主觀與客觀?避免混淆概念
    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摻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在此,「客觀」就是「不偏頗、公正」的意思。反之,「主觀」則指帶有成見、受情緒或喜好影響,甚至因利益或壓力而扭曲事實。譬如,某個學生經常討好老師,老師認定他很乖巧,即使許多同學指責他行為不檢,老師仍然相信他。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許多植根於人性本能中的非理性心理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主導著我們作出決策,有的是一些不易覺察的心理效應,有的僅僅是不算太顯著的認知偏差,但是在設計和實際產品當中運用,則常常呈現出極為驚豔的效果。對於設計工作者而言,厚實偏差的存在無疑是會帶來負面影響的。後視偏見會讓人沉迷於「我早就預料到了」這種感受當中,相應的無法真正從事件中真正汲取到有用的經驗,也難於使用公平的眼光來評判客觀事物和他人,主觀上也很容易選擇性忽略許多客觀條件和事實。後視偏見確實會給人帶來快感,相應的,會在工作中影響決策的正確性和公平性,從而帶來潛在風險。
  • 被飯圈語言支配的生活,你被影響了麼?
    隨著網絡日益年輕化,很多飯圈粉絲已經把這些字母縮寫融進日常在生活中,還有像「帶節奏」、洗地」、「吃瓜等反轉」等詞彙在我們生活中更是無處不在,甚至比我們很多正常語言使用都頻繁。這也意味著,我們的生活的日常用語正在慢慢被飯圈語言所替代。/01/簡單,往往暗藏陷阱從古至今,任何一樣事物能在人類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原因都是源於方便快捷。
  • 與動物對話:文化差異演變如何影響我們對動物的認知?
    蛇因為癒合和復生能力受人尊重,但又被視為邪惡的象徵。蜥蜴被尊為慈悲的守護神,但又被視為魔鬼,讓人膽戰心驚。我們對動物認知的文化差異是如何演變的呢?該如何解釋某種特定的動物在這個地方受到尊崇,而在其他地方卻受到迫害?作為兩棲爬行動物學家和保護生物學家的馬蒂·克倫普(Marty Crump)試圖從人類與動物關係,認知文化差異,以及民間神話傳說等角度去探討這些問題。
  • 音樂訓練是如何影響中國兒童大腦的發育和認知能力的?
    其實不用成為一個職業的音樂家,把它作為一個愛好就已經可以讓我們的大腦更加年輕了。大家好,我叫杜憶,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音樂如何塑造了我們的大腦》。 我想先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人類是先有了音樂還是先有了語言呢?選語言的朋友請舉手,看來選音樂的人比較多。
  • 肺炎認知調查·報告|疫情影響主觀評價上,男女存在顯著差異
    疫情對家庭關係、工作與生活的多方面影響在3月下旬的追訪調查中,我們請受訪者評價迄今為止疫情對各自家庭關係、工作和生活的影響。上述疫情對工作、生活不同方面造成影響的認知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在評價與配偶的關係上,女性平均而言更傾向於認為疫情帶來了消極的影響,而男性則更傾向於認為疫情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更多。這可能與兩性的家庭分工有關,比如,疫情期間家庭成員在家的時間較多,女性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成員的飲食起居。
  • 語言學家:帶色的語言
    語言是否像語言學家沃夫(Benjamin L.Whorf)半個世紀以前所說的「我們依據自己母語劃定的界限來劃分自然」那樣影響我們的思想?語言是一種束縛嗎?   Paul Kay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這樣。Kay今年69歲,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學系退休教授。他穿著細絨的鞋和汗衫,雙腳翹在辦公桌上,看來不像是好鬥的人,話中沒有一點激進的語句。
  •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認知語義學的語言神經基礎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早期的語言神經研究較早的語言神經研究是伯克利分校的語言神經理論項目。語言神經理論項目的理論本質是把語言學習和使用看作是一個體驗的神經系統,研究者試圖運用大量的分析、實驗和模式化理論工具來模式化神經系統的網絡表徵和計算特徵,以便構建語言學習和使用的語言神經模式。
  • 人類7000種語言塑造7000種大腦認知體系:語言和思維的相互塑造
    語言和思想之間的相互作用遠遠超出了理論範疇,並且每天都體現在生活中。《世界青年說》節目裡的孟天提到,在說母語和第二種語言時,人表現出的性格和行為可能是不同的。比如,當你和一些外國人交流,或者出國講外語時,表現出來的生活狀態可和思維方式可能和你說母語的時候不一樣。你是不是有類似的經歷呢?那麼,語言和思維是如何相互塑造的呢?
  • 認知語義學改變傳統語言研究圖景
    那麼,認知語義學則是對語言「體驗現實化」的描述和解釋,其通過對意義生成機制的再闡釋、以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語言研究圖景。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傳統上,語法本質上被認為是形式句法,而認知語義學則以「構式語法」顛覆了形式句法。構式語法的支持者則試圖尋求語言認知處理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腦能儲存的信息量比預想的要大得多,而心理對句法的在線處理方式也和預想的有很大不同。
  • 媒介技術如何影響記者對事實的判斷?
    ,並通過案例來分析在新媒體技術帶來的變革和挑戰之下,記者又是如何獲取信息並判斷信息的真實性以及合理性的。其重點關注數字新聞語境下,記者在事實判定、新聞生產以及內容傳播過程中的認知與實踐活動,討論新的媒介技術是如何影響記者進行事實的獲取與判斷,又是如何改變記者對於真相的認知的。 了解了數字新聞認識論的背景後,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案例來加深理解。
  • 主觀還是客觀?作出判斷前腦電波已洩密
    一組科學家觀察到了阿爾法腦電波對人們分析周圍情況的影響,發現當這種電波較強的時候,人們更容易被自己的主觀喜好影響作出判斷;當這種波較弱的時候,主觀影響因素也弱一些。阿爾法腦電波是已知的四種常見的腦電波之一。
  • 重新認識語言 認知科學的立場和證據
    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識。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語言無處不在,我們習以為常,但對於語言究竟何時誕生,應該如何習得,又會怎樣發展,普通人恐怕知之甚少。本期《語言文字》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帶您重新認識語言,了解語言的奧秘。 宇宙的歷史138億年,地球的歷史46億年,生命的歷史40億年。
  • 戲假情真:《王者榮耀》如何影響玩家對歷史人物 的態度與認知
    然而,數字遊戲對玩家歷史認知的影響,與傳統媒介產生影響的機制和效果有何異同?這或許是爭論激烈之根源。 二數字遊戲對玩家歷史認知的影響 (一)電視影響研究的功能主義視角與社會文化視角數字遊戲是一種具備敘事功能的互動視聽媒介。人人熟悉的另一種視聽媒介——電視是如何影響受眾認知的,具有一定借鑑意義。對此,傳播學科已有不勝枚舉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