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2020-11-30 中國社會科學網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2017年03月28日 06: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馥芳

字號

內容摘要: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認知語義學的語言神經基礎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早期的語言神經研究較早的語言神經研究是伯克利分校的語言神經理論項目。語言神經理論項目的理論本質是把語言學習和使用看作是一個體驗的神經系統,研究者試圖運用大量的分析、實驗和模式化理論工具來模式化神經系統的網絡表徵和計算特徵,以便構建語言學習和使用的語言神經模式。Feldman的語言神經理論主要致力於解釋「我們理解和學習語言的時候,有多少大腦功能(包括情感和社會認知)協同工作」?在該書中,他解釋了經常被用作心理語言學模式的局部神經網絡如何能表徵各種概念的意義。

關鍵詞:研究;語言神經;神經理論;認知語言學;語詞;隱喻;計算;神經元;網絡;語法

作者簡介:

  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早在1978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Kay和McDaniel對視覺生理學如何制約顏色術語系統的研究,就對早期認知語言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軔至今,認知語言學已有40年的發展史,從一個飽受質疑、備受爭議的非主流語言研究範式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業已被廣泛接受的主流語言和認知研究範式。現今,認知語言學家們所提出的獨立理論框架不下十餘種,而且被廣泛應用於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化歷史學等領域,甚至開始對自然科學產生影響。

  認知語義學的語言神經基礎

  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早在1978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Kay和McDaniel對視覺生理學如何制約顏色術語系統的研究,就對早期認知語言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認知是神經細胞和環境互動的結果,故認知語言學認為語法本質上是一個神經系統,語法特徵是具有人文體驗性的神經系統特徵。有鑑於此,語法神經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研究路徑看,認知語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論是:意圖在理智和意義這種非物質心理活動和人類生理這種物質活動之間建立起密切聯繫。它意圖把前者的概念化過程最終主要降解為以生化反應為基礎的神經系統活動。根據認知語言學創始人之一萊考夫教授的研究,認知語義學的基礎是模擬語義學,其理論核心是理解是一個想像性的模擬,那麼,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神經網絡如何能表徵各種概念的意義?

  從模擬語義學的神經學機理角度看,鏡像神經元把我們和其他人聯繫在一起,這個機制使得我們的概念生成和構建契合了世界與其他人協調,並擁有人際之間共享的概念。也正是這個機制使得人類身體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互動成為可能。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中平)

相關焦點

  • 神經語言學研究新趨勢: 從病理邁向生理
    但是,隨著神經科學、語言學,尤其是心理語言學的不斷進步,神經語言學研究正表現出從病理邁向生理的新趨勢。本文先通過梳理這一新趨勢發展脈絡過程,概括出傳統病理取向研究的五大學說,進而在梳理生理取向研究中,從神經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的結合視角出發,分析了四個最主要前沿研究熱點問題的新進展,探討了「優化語言學習」的鮮明特色及其「幹預」在優化中的重要性,並從優化外語教學的四個方面闡述了新趨勢帶來的啟示。
  • 神經語言學:語言學研究走進科學實驗室
    、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學科,綜合多學科開展語言神經機制和腦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語言學的當代形態。」神經語言學研究的問題不是單純的理論語言學或者認知科學、心理科學、神經科學、生命科學可以單獨解決的,必須依靠多學科交叉、協同多個學科領域實現創新。
  • 神經語言學與失語症 語言學午餐
    這一技術主要包括正電子釋放成像(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腦電圖(EEG)、腦磁圖(MEG)等,它們的基本原理是在進行某項語言任務時,大腦相關部位的神經活動要相應地增強,隨之產生血液供應量和電化學的變化,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檢測發生變化的部位來判斷參與該任務的大腦區域。
  • 重新認識語言 認知科學的立場和證據
    在漫長的生命進化過程中,逐步產生了從低級到高級五個層級的心智和認知:神經層級、心理層級、語言層級、思維層級和文化層級。 據此,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語言。在五個層級的心智和認知能力中,語言的發明對人類至關重要。
  • 語言學為大腦探索開闢新途徑
    語言學為大腦探索開闢新途徑 2017年01月06日 07: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蘇培 字號 內容摘要:人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但語言如何演化、兒童如何習得語言、語言在大腦中如何進行神經表達,我們卻知之甚少
  • 對話句法:認知功能語言學的新領域
    對話句法理論發軔於1995年召開的「另類語言學的描寫方法和理論模式」研討會。會上,來自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語言學系教授杜布瓦(Du Bois)首次公開提出對話句法理論。之後,2014年《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雜誌第三期刊登了由Rachel Gior及杜布瓦共同主持的對話句法理論的發展和應用專欄,標題為「對話共振:激活跨語句的相似性」。其中,杜布瓦的最核心文章「走進對話句法」(Towards a dialogic syntax)主要介紹了對話句法的理論基礎及核心術語,奠定了對話句法的發展基礎。
  • 「十佳」團隊推選 | 江蘇師範大學神經語言學導師團隊:做育人者,當實幹家
    楊亦鳴、李平、胡偉、耿立波、劉俊飛、劉濤、張珊珊、朱祖德、張強、顧介鑫、王祥鵬、胡學平、於亮等由我國首位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領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亦鳴領銜的江蘇師範大學神經語言學研究生導師團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堅持學科交叉的研究特色和方向,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創立了我國首個神經語言學學科方向,培養了我國首批神經語言學碩士
  • 多模態研究:認知語言學的新方法
    多模態研究:認知語言學的新方法 2017年09月12日 07: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中祥 字號 內容摘要:所謂多模態研究,是指通過多種技術手段記錄人際交流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模態數據
  • 混沌理論助力語言探索 新的研究範式正在興起
    混沌理論助力語言探索 新的研究範式正在興起 原標題:   【環球科技報導】據義大利通訊社消息,卡拉布裡亞大學的語言學家埃莉奧諾拉·比洛塔教授和數學家彼得洛·潘塔諾教授最近採用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中的奇異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
  • 王寅:體認語言學發凡
    就其本義來說,與「心智運作」有關的都可稱之為「認知」,「認知語言學(CL)」在理論上可涵蓋各路哲學,喬姆斯基、軟體設計專家和運用計算機進行實驗的學者都自稱為認知語言學家。 4.1 綜合性 體認語言學是跨學科的語言理論,它不僅是單純的(英語)語言學,更關涉哲學、邏輯學、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生理學、認知科學、漢語語言學等學科。哲學(包括傳統哲學、語言哲學、體驗哲學、中國後語哲等)、邏輯學和史學為該學派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 國內外專家匯聚大工探討語言、認知與神經科學新進展
    由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西班牙拉拉古納大學和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協辦的語言、認知與神經科學國際會議,日前在大連理工大學召開。會議邀請了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芬蘭、西班牙、丹麥和中國的14位知名語言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以及認知哲學方面的專家出席。
  • 【2009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九】《理論語言學》:擁有「自然科學...
    「中國應該有自己的語言學理論」,說起《理論語言學》的立足點,陳老師頗有感觸。在他看來,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國,語言資源豐富,各種方言都是國家寶貴的文化財富。這門課正是要通過漢語和中國其他語言的研究,提煉出一些普通語言學的理論。一代代老師的心血凝結成了《理論語言學》這門精品課程,老、中、青三代構成了《理論語言學》的強大師資隊伍。
  • 第六屆形式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在清華召開
    交流探索 學習共進第六屆形式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在清華召開  清華新聞網11月20日電 11月8日至9日,第六屆形式語言學國際研討會暨語言獲得、語言障礙及語言評估國際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辦。  義大利威尼斯大學的古列爾莫·琴奎(Guglielmo Cinque)教授的發言為詞序類型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製圖理論。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約瑟夫·格羅津斯基(Yosef Grodzinsky)教授在發言中分享了一項探討語言能力與數字認知能力關係的實驗研究,為語言和數字認知能力的模塊化特徵提供科學依據。
  • 譯見||文旭:認知翻譯學:翻譯研究的新範式
    並且,語言學家進行翻譯研究後發現,語言學不但可以為翻譯理論做出巨大貢獻,而且翻譯也可以為語言學提出一些真知灼見,使語言學理論更加現實化和科學化。 第三,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語言學視角的翻譯理論的發展。機器翻譯已不再是神話,但要使機器像人一樣順利地翻譯,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人是如何進行翻譯的?翻譯的認知過程怎樣?
  • 跨學科思路推進漢語詞認知與習得研究
    心理詞典(mental lexicon)是語言認知研究中基礎而重要的一個部門,它涉及詞的認知與習得。詞的認知與習得研究的首要前提,是要從內涵和外延來了解語言中的詞。詞的心理詞典研究涉及語言學、心理學,但這兩門學科的知識在心理詞典中的應用是不平衡的。自20世紀60年代心理詞典研究出現,心理學理論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 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關鍵詞:國際關係;話語;關係理論;政治語言學;國家安全;外交;理論研究;認知;外語;實踐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國際政治語言學作為國際關係與語言學之間的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理論研究進展。
  • 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的源流、演變、趨勢
    早在1994年,認知語言學家蘭蓋克(Ronald W. Langacker)即指出,現代語言學理論在對語言的直覺性與模塊化方面進行探索的同時,不應忽視語言系統中的文化因素,認知語言學的探索應被視為一次向語言文化研究傳統的回歸之旅。隨後,波蘭語言學家阿努西維奇(J.
  • 從文化視野看斯拉夫民族語言學研究
    語言學研究方法在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首先,語言是最主要的文化研究材料和傳統民族文化的載體,發掘語言內部的文化信息,是接近斯拉夫傳統文化最為直接的方式;其次,文化和語言是同構且具有同等功能的符號系統,這也使得用語言學的認識論、方法論來研究斯拉夫民族文化成為了可能,在傳統精神文化研究中可以廣泛使用語言地理學、語義學、句法理論、語用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理論方法。
  • 認知神經的可塑性:赫布理論的哲學意蘊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法政學院 黃家裕  內容提要:赫布批判性地繼承了巴甫洛夫的反射論,創立神經學習理論,馬克海姆則進一步發展了赫布的學習理論。通過分析神經學習理論的思想可知,認知及其神經基礎具有可塑性。
  • 現代語言學之父喬姆斯基談深度學習的未來
    我最初聯繫他是想問他,人工神經網絡(ANN)的最新發展是否會促使他重新考慮他著名的語言理論——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我們的談話內容涉及深度學習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神經網絡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模擬生物大腦,還涉及到了更具哲學性的領域。在這篇文章中,我不會直接引用喬姆斯基教授的話,因為我們的討論是非正式的,但我將嘗試總結其中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