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句法理論發軔於1995年召開的「另類語言學的描寫方法和理論模式」研討會。會上,來自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語言學系教授杜布瓦(Du Bois)首次公開提出對話句法理論。之後,2014年《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雜誌第三期刊登了由Rachel Gior及杜布瓦共同主持的對話句法理論的發展和應用專欄,標題為「對話共振:激活跨語句的相似性」。其中,杜布瓦的最核心文章「走進對話句法」(Towards a dialogic syntax)主要介紹了對話句法的理論基礎及核心術語,奠定了對話句法的發展基礎。由此,對話句法作為一個嶄新的理論得以正式確立。
對話句法理論是一種超越句子線性結構,將真實會話作為研究對象的句法理論。該理論的主要思想源於巴赫金(Bakhtin)的對話理論,並部分汲取了雅各布森(Jakobson)關於平行結構以及哈裡斯(Harris)在語篇分析中關於對等結構的部分理論。對話句法主要研究的是在真實對話中,後一語句如何以前一語句作為模板,從中選取部分詞語、結構和其他語言資源,形成平行結構,並產生共振現象。近幾年來,國內已有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對話句法的研究,並開展對對話句法的引介,包括對漢語對話的分析。
對話句法理論拓展了研究對象
對話句法打破了傳統線性句法分析模式,將研究對象拓展到日常語言的對話層面,關注對話之間的句法、語義、語用等特徵,特別是平行結構間的詞語和結構復用、意義感知、句法和語義上的共振等現象。對話句法奉行「用語言建構語言」的話語產生機制,以對話形式的話語為分析對象,特別關注答話人如何選擇性地復用說話人的話語成分以構建自己的話語,目的是揭示對話之間包括復用、平行、對比、類推、映射、共振等的結構關係。對話句法本質上是跨學科的,涵蓋了包括語言學、心理學、認知科學、文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等學科領域知識。曾國才認為,「對話句法對話語的語言結構分析揭示了說話人在句法層面的認知合作,為會話的意義推理引入了新的研究範式」。
對話句法認為,我們對語言結構的組織不僅是為了交流和推理,更主要的是參與對話。因此,對話句法關注的是對話層面的句法現象,即杜布瓦所言,「當一個話語伴隨另一個話語出現時,語言構型被部分重複使用,形成平行結構,產生配對感知,進而在言語事件中發生形式和意義的共振」。對話句法的基本概念包括促發、選擇性復用、共振、平行、對比、類推、映射等,並體現在對話共振的產生過程中。因此,共振是對話句法的核心概念,可為話語意義的理解提供認知框架。
對話句法的基本概念及特徵
促發(priming)為對話的選擇性復用創造認知條件。詞彙及語言結構上的促發可引發激活過程,進一步催化共振循環的產生(促發—復用—共振)。雖然促發可增強話語復用的可能性,進而推動共振的產生,但是三者是不同的對話運作機制,不具有可推導性。
選擇性復用(selective reproduction)是對話句法建立在對先前話語中部分結構的採用操作。在對話中,說話人會選擇性地再用前一話語中的部分詞語或者結構,這就是復用現象。復用絕不是簡單的重複。復用也並非簡單的模仿、附和或者毫無創造性地重複先前的話語,而是有選擇地復用。說話人要求自己決定是否要復用,以及如何復用的問題,即選擇先前話語中哪些結構作為復用的對象。如果復用,如何確保被復用結構與新語言要素之間能夠很好地協調。選擇性的復用並不局限於鄰近的話語,也可出現在多次話語之後。復用會產生對話在結構上的平行,可以說是對話能夠不斷推進的驅動力。
平行關係是對話的外顯特徵,人們較容易識別。說話人可以通過將語言要素置於平行環境,讓各要素之間產生概念親緣性,從而在語言要素之間建構新的結構關係。話語內部結構之間的平行關係可促進對應成分之間產生映射,從而激發對應成分之間的相似性感知。映射促進對話之間產生形式、意義或功能上的對等,進而形成話語的部分結構之間的對稱。結構之間的平行性促使對話之間產生共振。共振越多,平行性越凸顯。因此,對話性不僅僅在於狹義的對話層面,而且在於對話中先前詞語和結構的參與。結構上的平行關係可引起關於語義的推理,從而影響對話語意義的理解。
共振是對話句法理論的最核心概念。杜布瓦將共振定義為「激活話語間親緣關係的催化劑」,認為當話語間的親緣關係(affinity)得到激活,答話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性復用發話人的詞語或結構來建構新話語,就產生了共振。共振可能發生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包括語音、詞素、詞彙、句式、句群、語用功能等,還包括詞性、時體、結構、句型等方面的句法現象。這些資源都有可能在對話中被激活,引發對話中(部分或完全)的平行結構,出現語言各層面的耦合(coupling)現象。對話共振可促進平行話語間新的親緣性的產生或已有親緣性的變化,從而引起話語意義的改變。
對比與類推是兩種相關聯的語義推理機制。首先,平行結構是展現對比的一種方式。平行結構為對立要素之間的映射提供結構框架,在二者之間建立親緣性,從而在對話間產生共振。由平行結構所搭建的結構框架可以強化對立要素之間在韻律凸顯上的對比關係。同時,有效的對比關係是建立在框架共振及焦點共振的並置之上的。框架共振是相同配對結構以及其他具有高頻親緣關係的詞彙之間的共振。焦點共振是那些表徵對比焦點的共振。類推機制使對話產生新的形式與意義。類推可在對話的各個層面起作用,包括語音、形態句法、語義以及語用。遇到陌生詞彙時,類推可發揮作用,以獲得詞彙意義。通常情況下,這個過程依賴於圖式結構中的框架共振。在對話語境的框架共振條件下,我們可以較容易地獲得某個句子中的某個詞彙的語義內容。對話共振可促進類推的順利開展。
映射發生在語言要素之間,由平行結構加強,話語之間以此產生親緣性。通過這種映射關係,話語的部分結構產生對稱性,實現話語之間在形式、功能或意義上的對等關係。語言對應要素之間相互給予語境參照,從而引發話語之間的共振,並在兩個或者多個話語之間產生耦合關係。
對話句法研究前景廣闊
一直以來,自然口語語言(包括其他非正式語言形式)由於自身的多變性、非流利性以及一些不利於開展研究的因素,被排斥在語法研究範圍之外。對話句法摒棄了傳統語言研究將語言劃分為符合語法與不符合語法、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二分式做法,將口語語言納入研究領域,並對其進行細緻描寫和理論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話句法不僅將句法研究的領域拓寬至對話層面,而且把口語、手勢語以及其他一些自發的語言用法都納入了統一研究範圍。
作為一個非常年輕的理論,對話句法目前被廣泛用於立場研究、辯論式話語研究、兒童語言研究、孤獨症研究、手勢語研究等領域,但仍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仍有諸多領域值得深入探索,包括對話共振的結構、功能、分布等的定量研究,心理加工過程的實驗研究,對話句法的類型性研究等領域。對話句法研究本質上是跨學科的,可從語言學、認知科學、哲學、文學等諸多其他領域汲取養分。同時,對話句法與認知語言學有著很深的理論淵源,也可與認知語言學其他理論相結合,如構式語法、認知語法等,以進一步擴大理論的解釋力和普適性。目前,對話句法研究所設計的語種眾多,包括日語、德語、西班牙語、芬蘭語、希伯來語和英語等,期待更多用於漢語口語的研究。
(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