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僅給我們提出了語言學上的新挑戰和新要求,也為我們了解、運用和研究沿線各國各地區語言提供了新機遇。語言學在「一帶一路」建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我國的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成績如何?信息化時代的語言學應如何發展?語言學未來是否能夠成為一級學科?本期思想一席獨家專訪陸儉明先生,一起聆聽他對於語言學發展的看法。
陸儉明 | 江蘇吳縣人
(1935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語委諮詢委員會委員、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17所高等院校兼職教授。曾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文科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發展署華文顧問。
思享者:語言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能起到什麼作用?
■ 「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全方位地推進務實合作,與沿線沿路國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並為此提出與沿線沿路國家實現「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為了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繁榮與發展。
■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語言鋪路搭橋。這是因為「五通」的實現,少不了「語言互通」的幫助,甚至可以說語言互通是「五通」的基礎。沒有語言互通,政策難以溝通,也會影響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更談不上民心相通。因為語言具有情感性。中國和沿線國家直接用彼此的語言交際,而不是通過第三國語言互譯,就會一下子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有利於形成和諧、親密的雙邊關係。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建設確實需要語言鋪路搭橋,語言學和語言教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會起到無法估量的無形的作用。
思享者:一帶一路建設會對我國的語言安全帶來挑戰嗎?
■ 上面提到,「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搭橋,語言學和語言教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會起到無法估量的無形的作用。而「一帶一路」建設對語言教學、對語言學事業也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有助於漢語傳播,有助於漢語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提升我國的外語能力。
■ 漢語在與其他語言的接觸中有可能會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而會產生某些變異,但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但不會危及我國的語言,特別是漢語。漢語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國歷史上,佛教傳入我國、元代蒙古族統治時期、清代滿族統治時期,漢語在與梵語、蒙語、滿語的接觸過程中有選擇地吸收了不少這些語言的詞語和語法表達格式,豐富和發展了漢語。近代「五四」運動後,也有一個時期,大量外語詞語和歐化句式湧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很好表達作用的詞語和句法格式被吸收進漢語,也未出現「不漢不外」的語言狀況。因此,一方面漢語本身有一種強大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加之我國有關部門,如國家語委的正確引導,所以不用擔心會發生什麼「漢語危機」「語言安全」的問題。
思享者:我國的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成績如何?
■ 國家語言能力涵蓋國民語言能力;國民語言能力包括國民個人的語言能力和全民的語言能力。其中,國民個人的語言能力是整個國家語言能力的基礎。國民個人語言能力,應包括母語能力和多語能力。國家的語言能力已關涉到國家軟硬實力的提升,關涉到國家的安全;因為國家語言能力跟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資源的儲備、利用、保護的能力,國際空間的開拓能力,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成正比,任何國際交往和國際利益的爭取與維護,需要有很強的語言能力的支撐。
■ 我國國家語言能力建設,近十多年來有所推進,這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加強了語言立法,特別是加強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貫徹實施;二是加強了語言規劃,制定了「十三五」語言規劃;三是加強了語言文字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四是加強了語言資源的調查與保護,2015年成立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計劃在5年內開展約1500個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點的調查,力求做好對瀕危語言、瀕危方言的保存與保護工作;五是加強了語言資源庫建設;六是加強了漢語在國際上的傳播;等等。
■ 但是,就目前來說,我們國家的語言能力還不能說是很強。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語言意識不強,沒意識到語言能力對個人的成長、對國家軟硬實力的提升的意義和作用。第二,母語的素養與能力,外語的素養與能力普遍的不能盡如人意,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第三,語言教育革新的力度不大。第四,語言學學科建設不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第五,國家沒有統一管理語言的機構,而國家語委的職責是管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第六,翻譯事業極為落後,大大不利於我國科學技術和政治經濟的發展。
思享者:信息化的迅速發展給我國語言學發展帶來了哪些機遇?
■ 信息科技特別是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無疑會給我國語言學發展帶來進一步發展的機遇,人工智慧必將深入影響語言學的研究。
■ 一方面,信息科技,特別是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大大推動了我國的語言研究,能讓我國語言學發展與信息科技更有機地結合。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要想真正實現機器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必須深刻了解人類自己是怎樣理解自然語言的。人類的語言認知機制與大腦功能密不可分。大腦常常被視作生物進化過程中的最高成就,語言是進化的終極發明,也稱得上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決定性特徵之一(另一特徵是人類會製造工具)。因此,語言研究特別是機器語言能力的研究必須重視腦科學、人工智慧與認知科學的密切融合。
思享者:語言學是否能夠成為一級學科?
■ 世界上有四個語言學傳統,其中一個就是中國的語言學傳統。中國的語言研究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9世紀末隨著《馬氏文通》的問世,標誌著現代科學意義上的中國語言學的誕生。現代中國語言學科體系經過100多年的辛勤耕耘,已發展成為以漢語、少數民族語言、外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四方面的研究為主的既有中國特色又有世界水準的重要學科。它有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擁有一支龐大的研究和教學隊伍,並已產生了豐富的、獨特的研究成果。因此,無論從學理上還是我國語言學事業的長遠發展來看,都有必要儘快將語言學並列為學科門類,從而使現有的學科設置和分布更為明晰,使我國高校學科資源分布更為合理,並將有助於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以使語言學研究與發展更好地適應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享者工作室 殷鵬 張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