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裡的「相對論」
在話題的開始之前,我先做個聲明。。。。。。嗯哼,啊!啊!啊!
回歸正題
在物理學界中,大家一定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不陌生。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其相對論可分為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其實在語言學裡也有相對論,那就是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其相對論有強假說和弱假說之分。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來源
語言決定思維的假說最初由19世紀的德國思想家威廉·馮·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
在20世紀早期,美國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弗朗茨·博厄斯 (Franz Boas)、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和 傑明·李·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對這一假設進行了深刻的討論(Koerner,1992)。於是得出以下弱假設:
比如說,因為英語語法裡存在單複數,它能夠使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無意識地使用單數和複數。再比如說,英語是存在時態系統的語言,當母語者使用該語言時,它的語法迫使說話者根據事件發生的時間去注意和使用相應的時態。
曾經,有很多人問以英語為母語的歪果仁同一個問題,那就是「你需要學英語語法嗎?」 歪果仁都會回答:
也就是說語法是語言約定俗成的規律,當一個人長期浸泡在一種語言中,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如何使用該語言。該語言的語法會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去影響你的思維和表達方式。
如果你不信,請看下圖:
你一定會說,這它喵的不就是「『小貓玩球』嗎」。在中文裡的表達一點都沒錯。在中文的思維中,我們可以不需要思考貓和球的數量以及這個事件是發生在什麼時候。但是!在英語表達中,你用中文的思維逐字翻譯成英文時,你有可能會說成「 little cat play ball」。這時你就犯了兩個英文的語法錯誤。第一,你忽略了英語語法裡的冠詞(a/an/the),第二,你忽略了英語語法裡的時態 (-ed/-s/-ing )。因為,如果你忽略掉冠詞,在英語圈裡,別人就不知道你講的是多少只貓玩多少個球。如果你忽略掉時態,別人就無法知道這件事是發生在什麼時候。所以說,當你用英文思維去思考該事件時, 你必須要思考有多少只貓和多少個球以及這事件是發生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所以說這就印證了沃爾夫(1956)所認為的不同語言的語法能夠影響人們看待同一事物時有不同的觀察和評價,並且不同語言的語法的不對等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使觀察者擁有不同的世界觀。
總的來說,語言學相對論並不是真正由薩丕爾和沃爾夫兩人提出的,他們兩師徒從來沒有公開和闡述該假設。隨後,人們不斷地討論語言,文化和思維之間的關係時,「薩丕爾-沃爾夫假設」逐漸地變成了約定俗成的語言學相對論。該相對論的強假設已經被眾人否定,弱假設依舊在學術界裡有著不同的爭議。
References:
E. F. Konrad Koerner. (1992).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A preliminary history and a bibliographical essay.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2(2), 173-198. doi:10.1525/jlin.1992.2.2.173
Whorf, B. L., & Carroll, J. B. (1956).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