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你的朋友圈肯定已被一部電影刷屏,它就是現象級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
這部電影有多牛?上映38天,中國票房達到了12.09億人民幣。
(數據來源:貓眼票房2017年6月11日數據)
它的口碑也極其炸裂,豆瓣評分9.2,好於99%的傳記片。
但有一天,我在虎撲論壇看到了這樣一個帖子——
你們看的摔跤吧爸爸是國語還是英語?
有人這麼回復——
那麼阿米爾汗(該電影男主角扮演者)說的究竟是不是印度語?
「摔跤吧!爸爸」預告片
在語言學中,我們通常把印度的官方語言叫做印地語(Hindi),英語則是印度的輔助官方語言。
印地語是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中印度-雅利安語支下的一種語言。據統計,66%的印度人會說印地語,77%的印度人認為印地語是國家的共同語言。在美國,至少有10萬人使用印地語。
全球知名的寶萊塢電影,大部分使用印地語作為對白語言。
先來感受下印地語長什麼樣——
甘地名言:改變自己,成為這個世界上你想看到的那個樣子
印地語使用天城文書寫,這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當輔音和其他元音拼寫時,使用額外的符號標註,再用頂槓把字母連起來。
http://www.omniglot.com/writing/hindi.htm
有人會說:我記得印度的語言明明是梵語啊?為什麼成了印地語?
公元前2000年,今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居住著達羅毗荼人和高爾人,之後中亞地區的雅利安人入侵該地區,把原住民趕到南方居住,自己則定居北方。雅利安人用其古老的語言寫了《吠陀》本集,使用的是「吠陀梵語」。
如今你仍然能夠看到某些印度南北部人相貌上的差別
梵(fàn)語被視為純正高雅的語言,有著完美的表達方式,在當時只有學者和僧侶能夠理解,直到公元前4世紀才有了書面形式,但在世俗化過程中,梵語書面語和俗語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梵語最終也成了一種「死語言」。
梵語之所以這麼出名,一是因為它是印度教和佛教經典典籍的書面語言,二是由於它在語言學上的地位。
可以說,梵語研究是語言科學的肇始之一。
1783年,英國東方學家、語言學家威廉·瓊斯爵士在印度威廉要塞擔任首席法官。他從小就表現出超人的記憶力,兒童和少年時代就學習了多種外語,之後入讀牛津大學,撰寫了波斯語語法著作,翻譯了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文學作品等文獻。
Sir William Jones (1746-1794)
瓊斯爵士偶然間發現,梵語和印歐語言可能有發生學上的關係,也就是說,二者可能來源於一種原始共同語,梵語和歐洲古代、現代語言有著很深的親緣關係。例如在詞首輔音上,「三」在梵語、希臘語和拉丁語中都是t,「父親」都是 p。
1786年2月2日,瓊斯爵士在亞洲學會發表演講,有一段話正式提出梵語與拉丁語、希臘語同源,這一思想被稱為「印歐語假說」,揭示了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日爾曼語、凱爾特語之間的同族關係。下面這段話是語言學史上引用率最高的段落之一——
梵語不管多麼古老,它的結構是令人驚嘆的,它比希臘語更完美,比拉丁語更豐富,比二者更精練,但是與它們在動詞詞根方面和語法形式方面都有很顯著的相似性,這不可能是偶然出現的,這種相似性如此顯著,沒有一個考察這三種語言的語文學家會不相信它們同出一源,這個源頭可能已不復存在;同樣有理由(雖然這理由的說服力不是特別強)認為,哥特語和凱爾特語儘管夾雜了迥異的文法,還是與梵語同源;假如這裡有篇幅討論與波斯的歷史有關的問題,或許能把古波斯語加入同一個語系。
The Sanscrit language, whatever be itsantiquity, is of a wonderful structure; more perfect than the Greek, more copious than the Latin, and more exuisitely refined than either, yet bearing to both of them a stronger affinity, both in the roots of verbs and in the forms of grammar, than could possibly have been produced by accident; so strong indeed, that no philologer could exmine them all three, without believing them to have sprung from some common source, which, perhaps,no longer exists: thereis a similar reason, though not quite so forcible, for supposing that both the Gothick and the Celtick, though blended with a very different idiom, had the same origin with the Sanscrit; and the old Persian might be added to the same family, if this were the place for discussing any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antiquities of Persia.
這便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開端。
說完梵語對語言學的影響,我們再回到梵語和印地語的關係,這有點類似於文言文和現代語言,其演變過程主要是——
但實際上,印度的語言和方言總數約為1652種,為什麼印地語會成為國家官方語言?英語又為什麼能成為官方語言之一?
1947年8月15日,印度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中獨立出來,當時政府成立了一個語言委員會,有件事讓他們很苦惱:印度有那麼多門語言,除了印地語以外,烏爾都語、泰米爾語、孟加拉語的使用者也不少,聲望也更高,該以哪一門語言為官方語言?
印度的語言(註:圖中有領土爭議地區)
出國考察了一圈之後,這些官員最終決定向蘇聯學習——一門語言在全國處於「老大哥」的地位,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只享有地方權利。
聖雄甘地極力推崇印地語,於是不久印度國大黨首次提出了偏袒印地語的語言政策。
1949年的《印度憲法》確定了印地語的至高地位,奇妙的是,英語之所以能夠成為輔助官方語言,是因為它本身是外來語言,剩餘的語言群體間你爭我鬥,只剩下英語能夠服眾。
在印度寶萊塢電影中,存在一種神奇的現象——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即角色說話有時會忽然從印地語轉為英語,在一個句子裡夾雜了印地語和英語兩種語言。
語碼轉換在新加坡較普遍
阿米爾汗主演的另一部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裡,校長「病毒」是語碼轉換的「愛好者」
印英語碼轉換是印度城市社會日常生活的一大特徵,普遍可見於中產階級。對中產階級精英而言,英語是他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護的經濟、政治資源,在商業、高等教育領域是強勢語言。
Aung Si(2010)研究了7部1982到2004年間的印度電影,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寶萊塢電影中使用英語的對白越來越多,而且越是年輕人、地位高的角色,越喜歡使用英語。
印度人是如此熱愛英語,以至於英語受到印地語、印度文化的影響,成為了印度英語,具有自己的發音、語用和語篇特徵。尤其是印度英語有著謎一樣的發音,讓你對自己十幾年的英語學習產生懷疑。
以後如果有機會,我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談談印度英語的發音。
最後,如果你還沒有看《摔跤吧!爸爸》,去電影院的時候別忘了仔細聽一聽,哪些是用印地語,哪些是英語說的。
參考文獻:
Si, A. (2010). A diachronic investigtation of Hindi-English code-switching, using Bollywood film scrip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15(4): 388-40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nd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nskrit
劉長珍(2015),《從單語主義到多語主義的轉變——印度語言政策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
周慶生(2010),印度語言政策與語言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6:1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