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為大腦探索開闢新途徑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語言學為大腦探索開闢新途徑

2017年01月06日 07: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蘇培

字號

內容摘要:人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但語言如何演化、兒童如何習得語言、語言在大腦中如何進行神經表達,我們卻知之甚少。兒童語言發展與高齡老人語言衰退的比較研究,不僅可以應用於兒童語言與認知能力的培養上,也可以為應對老齡社會提供語言學理論和技術的支持。為了更加精準地測量漢語高齡者的語言能力,戴浩一介紹並分析了用來測量高齡者語言能力以及其語言流失的兩種重要基準:概念稠密度和語法複雜度。語言是大腦副產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胡建華帶領的研究團隊,對漢語兒童語言獲得與發展情況作了長期跟蹤調查並建立了多模態資料庫。李行德討論了以上兩種張力是如何影響漢語兒童語言獲得研究的,指出這些張力在兒童語言獲得的科學研究中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大腦;漢語;研究;神經;兒童語言;演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語法;語言能力;高齡

作者簡介:

  人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但語言如何演化、兒童如何習得語言、語言在大腦中如何進行神經表達,我們卻知之甚少。2016年12月27—28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辦的「2016當代語言學前沿論壇——大數據及語言的獲得與發展」上,與會學者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探討。

  此次論壇顯示,現代語言學探索已具有日趨廣泛的實際運用。例如,以漢語研究為主的腦科學探索,關係到我國腦疾病患者大腦語言功能區的保護,為開顱手術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據;以大數據挖掘為基礎,結合語言學和認知科學而建立的智能計算模型,可以為分析社會、了解社會乃至管理社會服務;兒童語言發展與高齡老人語言衰退的比較研究,不僅可以應用於兒童語言與認知能力的培養上,也可以為應對老齡社會提供語言學理論和技術的支持。

  「文化特異性理論」挑戰「統一論」

  語言在大腦中的神經表達問題一直是語言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一百多年來,國際神經科學領域的學者普遍主張大腦語言功能區「統一論」,認為世界上各類語言均由相同的大腦區域處理。

  深圳大學醫學部特聘教授、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院長譚力海在論壇上否定了這一說法。他表示,其所在的語言與大腦實驗室過去十幾年應用功能磁共振技術對中文腦機制的研究發現,中文作為一種表意文字,與拼音文字在語言特徵和神經表達方面有顯著區別。譚力海及其團隊發現,除國際公認的語言加工腦區外,中文還涉及左腦額中回、左腦頂上回、右腦視覺皮層三個西方語言加工通常不涉及的關鍵腦區。

  在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譚力海及其團隊提出了大腦語言功能區「文化特異性理論」,其研究結果為腦疾病患者手術前的語言腦功能區臨床診斷提供了重要科學根據。在醫學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測試結果有意識地保護腦疾病患者的語言腦功能區,從而使腦疾病患者術後的語言功能障礙大幅度下降。

  譚力海認為,對基因異常與大腦活動和大腦結構的關係的探討將是未來神經語言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由於漢語語法與英語語法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因此要測量漢語高齡者的語言能力需要大幅度修正以往通用的計算方式。臺灣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暨高齡社會研究中心教授戴浩一,試圖建構一個漢語詞彙與句法複雜程度的計算基準,以便觀察漢語高齡者在記憶力及注意力衰退時,語言能力保存的質與量。

  為了更加精準地測量漢語高齡者的語言能力,戴浩一介紹並分析了用來測量高齡者語言能力以及其語言流失的兩種重要基準:概念稠密度和語法複雜度。這兩種基準同時也是神經老化與「認知儲存」互動的關鍵。這一系列研究的目的是初步建立計算漢語概念稠密度以及語法複雜度的方式,並測試其對漢語高齡者(正常與失智)語言能力及流失測量的有效度。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胡博婧)

相關焦點

  • 開闢人工固氮新途徑
    該研究不僅為合成氨提供了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非金屬電催化劑材料,為電催化固氮技術的工業應用開闢了廣闊的前景,而且為基於碳化硼的納米催化劑的合理設計開闢了一條應用於人工固氮的新途徑。合成氨是人類社會至關重要的化工產品,廣泛應用於化肥、藥劑、染料等的生產。同時,也因其強大的氫含量以及高的能量密度,它作為替代能源載體也受到廣泛關注,以期促進低碳社會的發展。
  • 冷卻原子能造出強相互作用的量子觸點 為製造量子電路設備開闢新途徑
    這一成果為深入理解量子物理學,製造出未來量子電路設備開闢了新途徑。    據每日科學網近日報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實驗團隊由蒂爾曼·埃斯林格和吉恩·布蘭圖特帶領。他們先用雷射束捕獲原子,隔離所有外界幹擾。雷射束將原子製冷到極低溫度,產生了潔淨的、具有量子力學性質的冷原子超導體。
  • 神經語言學:語言學研究走進科學實驗室
    而在研究範式上,神經語言學是一種在線研究,無論是對失語症患者的臨床實驗研究,還是利用事件相關電位(ERP)、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高科技手段對普通人進行的實驗研究,神經語言學都通過實驗進行研究,實驗結果、結論或提出的模型、進行的討論都以實驗數據為基礎。
  • 神經語言學與失語症 語言學午餐
    (本文選自「中國社會科學在線」;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神經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的重要分支和前沿,橫跨語言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學科,綜合多學科開展語言神經機制和腦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語言學的當代形態。
  • CO2合成重要化學品:開闢CCUS高效利用新途徑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重點專項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牽頭的「CO2高效合成重要化學品新技術」項目通過催化劑開發、反應器設計及系統集成創新,開發了以CO2與高能物質環氧乙烷為原料合成碳酸乙烯酯,再分別經醇解生產碳酸二甲酯聯產乙二醇、加氫生產乙二醇聯產甲醇的高值化利用技術路線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通過基因編輯「幹掉」病菌「間諜接頭人」
  • 朱德熙:中國語言學大師
    朱德熙先生長期從事現代漢語語法和古文字的教學研究工作,長期參與、指導對外漢語教學工作,長期從事國家的語文規範化工作和語文教育事業,為祖國的語言學事業和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上世紀50年代初,朱德熙先生同呂叔湘先生合寫的《語法修辭講話》在《人民日報》上連載,在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科學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新途徑 有助改善植物健康
    平川區第四屆道德模範曹佔榮是平川區稅務局的一名稅務幹部,三十年的崗位堅守,讓他對稅收政策、法律法規如數家珍,在工作中積極開闢新途徑、探索新方法,在全局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和減費降稅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同事們都親切的稱他為稅務「活字典」,他用實際行動踐行「忠誠擔當、崇法守紀、興稅強國」的稅務精神。
  • 一種新型的小膠質細胞研究工具,為探索小膠質細胞開闢新途徑
    事實上,先前出現的Cx3cr1Cre和Cx3cr1CrERT2品系以所有CNS巨噬細胞為靶點,未能在基因水平上區分小膠質細胞和CAMs。因此,使用Cx3cr1GFP、Cx3cr1Cre或Cx3cr1CrERT2品系的實驗方法通常將CNS中所有巨噬細胞的混合體作為整體進行評估,而不是只針對小膠質細胞這一類進行研究。
  • 神經語言學研究新趨勢: 從病理邁向生理
    1865年,人們公認大腦左半球額下回後部是會話中樞(BA44、45),並命名為「布洛卡區」。1874年,德國神經學家韋尼克描述了一例能主動說話、聽覺正常、但聽不懂人說話、也聽不懂自己說話的病人,這一病人的腦損傷區域是顳上回顳中回後部,被公認為聽覺中樞(BA 22、42),也叫「韋尼克區」。
  • 西南交通大學「揚華博客」 開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西南交通大學「揚華博客」 開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2009-12-01   西南交通大學十分重視通過網絡途徑抓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2017年03月28日 06: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馥芳 字號 內容摘要: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
  • 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政治語言學是在政治背景下對語言的研究,可以包括對政治的語言研究和對語言的政治研究,還包括對權力關係和語言的社會理解的研究。具體而言,政治語言學主要是研究政治背景下的語言以及把語言作為在社會上獲取優勢或是統治的一種工具來研究語言的權力地位以及對語言的社會認識,前者可以理解為是語言與政治,或是政治的語言,後者可以理解為語言政治。
  • 從文化視野看斯拉夫民族語言學研究
    「民族語言學」這一學科概念,曾因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而為人熟知並得以廣泛傳播。關於民族語言學,馬林諾夫斯基最初的關注點是基於對某語言社群生活方式及言語行為的觀察,進而研究其信仰、精神體系,從而達到了解該語言社群普遍世界觀的目的。民族語言學在斯拉夫世界逐漸發展為具有獨特文化基因的學科範疇,即「斯拉夫民族語言學」。
  • 大力促進應用語言學發展,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貢獻
    論壇主題是「應用語言學與當今中國」,議題是應用語言學怎樣為當今中國的發展服務、應用語言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以及領域語言學研究。這些議題很有現實意義,很重要。  下面我講三個問題。  一、語言學與社會變革  在座有不少語言學專家和語言學教學、科研單位的負責同志。
  • 我國學者新型玻色採樣實驗開闢實現量子霸權新途徑
    該研究成果為實現量子霸權開闢了一條高效的途徑,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在量子計算領域,實現量子計算機在特定問題上優於經典計算機的實驗被國際學術界稱為量子霸權。201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在理論上提出玻色採樣,並嚴格證明此模型是實現量子霸權的有效途徑之一,但玻色採樣的一大實驗挑戰是光子的損耗。
  • 2019考研專業: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19考研,對考研專業了解越多,考研人越易選出適合自己的方向,中國教育在線考研頻道將陸續推出2019考研業解析系列,進行基本的專業介紹,探析就業前景與方向,推薦知名院校,介紹相近可調劑專業,並以一所高校為例對課程設置進行說明。
  • 發現光束空間控制新途徑
    通過後者,研究人員可建立光束調控新思路,開闢雷射整形新途徑,其成果可用於全光通信、量子計算等方面。 張貽齊等人的研究表明,具有諧振勢阱的分數薛丁格方程不僅可對光束進行有效的空間控制,而且表現出奇異特性:一維情況下,高斯光束沿著鋸齒形軌跡傳播;而二維情況下,高斯光束在傳播過程中會演化成一個環狀結構,表現出呼吸的特性。
  • 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的源流、演變、趨勢
    這一學術傳統至20世紀進一步發展為以魏斯格貝爾為代表的新洪堡特主義語言學,對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二是美洲語言人類學傳統,以博厄斯、薩丕爾以及沃爾夫為代表,該傳統源於對美洲印第安人語言與文化的考察。兩大傳統均強調語言的人文性以及人文主義研究方法,在西方語言學形式主義範式、結構主義傳統的主流語境中不斷發展壯大,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並且近年來更煥發出新的生機。
  • 社會語言學中Identity應譯為「身份」
    社會語言學中Identity應譯為「身份」 2017年11月07日 08: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蘭良平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語言學中身份(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