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06日 07: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蘇培
字號內容摘要:人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但語言如何演化、兒童如何習得語言、語言在大腦中如何進行神經表達,我們卻知之甚少。兒童語言發展與高齡老人語言衰退的比較研究,不僅可以應用於兒童語言與認知能力的培養上,也可以為應對老齡社會提供語言學理論和技術的支持。為了更加精準地測量漢語高齡者的語言能力,戴浩一介紹並分析了用來測量高齡者語言能力以及其語言流失的兩種重要基準:概念稠密度和語法複雜度。語言是大腦副產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胡建華帶領的研究團隊,對漢語兒童語言獲得與發展情況作了長期跟蹤調查並建立了多模態資料庫。李行德討論了以上兩種張力是如何影響漢語兒童語言獲得研究的,指出這些張力在兒童語言獲得的科學研究中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大腦;漢語;研究;神經;兒童語言;演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語法;語言能力;高齡
作者簡介:
人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但語言如何演化、兒童如何習得語言、語言在大腦中如何進行神經表達,我們卻知之甚少。2016年12月27—28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辦的「2016當代語言學前沿論壇——大數據及語言的獲得與發展」上,與會學者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探討。
此次論壇顯示,現代語言學探索已具有日趨廣泛的實際運用。例如,以漢語研究為主的腦科學探索,關係到我國腦疾病患者大腦語言功能區的保護,為開顱手術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據;以大數據挖掘為基礎,結合語言學和認知科學而建立的智能計算模型,可以為分析社會、了解社會乃至管理社會服務;兒童語言發展與高齡老人語言衰退的比較研究,不僅可以應用於兒童語言與認知能力的培養上,也可以為應對老齡社會提供語言學理論和技術的支持。
「文化特異性理論」挑戰「統一論」
語言在大腦中的神經表達問題一直是語言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一百多年來,國際神經科學領域的學者普遍主張大腦語言功能區「統一論」,認為世界上各類語言均由相同的大腦區域處理。
深圳大學醫學部特聘教授、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院長譚力海在論壇上否定了這一說法。他表示,其所在的語言與大腦實驗室過去十幾年應用功能磁共振技術對中文腦機制的研究發現,中文作為一種表意文字,與拼音文字在語言特徵和神經表達方面有顯著區別。譚力海及其團隊發現,除國際公認的語言加工腦區外,中文還涉及左腦額中回、左腦頂上回、右腦視覺皮層三個西方語言加工通常不涉及的關鍵腦區。
在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譚力海及其團隊提出了大腦語言功能區「文化特異性理論」,其研究結果為腦疾病患者手術前的語言腦功能區臨床診斷提供了重要科學根據。在醫學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測試結果有意識地保護腦疾病患者的語言腦功能區,從而使腦疾病患者術後的語言功能障礙大幅度下降。
譚力海認為,對基因異常與大腦活動和大腦結構的關係的探討將是未來神經語言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由於漢語語法與英語語法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因此要測量漢語高齡者的語言能力需要大幅度修正以往通用的計算方式。臺灣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暨高齡社會研究中心教授戴浩一,試圖建構一個漢語詞彙與句法複雜程度的計算基準,以便觀察漢語高齡者在記憶力及注意力衰退時,語言能力保存的質與量。
為了更加精準地測量漢語高齡者的語言能力,戴浩一介紹並分析了用來測量高齡者語言能力以及其語言流失的兩種重要基準:概念稠密度和語法複雜度。這兩種基準同時也是神經老化與「認知儲存」互動的關鍵。這一系列研究的目的是初步建立計算漢語概念稠密度以及語法複雜度的方式,並測試其對漢語高齡者(正常與失智)語言能力及流失測量的有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