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人工固氮新途徑

2021-01-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用碳化硼(B4C)納米片充當非金屬催化劑,在常溫常壓下就能進行高性能電化學反應,實現較高的產氨率。這種新發現的固氮「神器」可不簡單,它是目前水相環境性能最佳的氮還原反應(NRR)電催化劑。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孫旭平教授團隊與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崔剛龍教授、山東師範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科學學院唐波教授合作,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公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該研究不僅為合成氨提供了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非金屬電催化劑材料,為電催化固氮技術的工業應用開闢了廣闊的前景,而且為基於碳化硼的納米催化劑的合理設計開闢了一條應用於人工固氮的新途徑。

合成氨是人類社會至關重要的化工產品,廣泛應用於化肥、藥劑、染料等的生產。同時,也因其強大的氫含量以及高的能量密度,它作為替代能源載體也受到廣泛關注,以期促進低碳社會的發展。

因此,「N2+3H2⇌2NH3」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它的發明者F·哈伯和C·博施也當之無愧地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個方法就是大名鼎鼎的「哈伯-博施」方法。

但是,要在工業生產中真正實現它,需要複雜的反應條件:不僅需要500—600℃的高溫,還需要17—50MPa的高壓(相當於每平方釐米承受10.332千克的重物)。

據測算,「哈伯-博施」方法在實際工業生產中不僅消耗大量能源(佔全球能源使用量的約2%),而且會消耗大量氫氣。在目前主流的生產工藝中,化石燃料是氫氣的主要來源,製備氫氣過程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又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

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呢?當然有。電催化固氮技術可以實現常溫常壓下合成氨,具有能耗低、無二氧化碳排放的優勢,近年來引起全球學者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工業合成氨的技術之一。然而,電催化固氮技術要走向大規模工業應用,還必須克服另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貴金屬催化劑的昂貴成本。

「貴金屬量少且價高,拿一點做實驗沒問題,但要投入工業化生產,成本太高,生產越多就虧本越多。」孫旭平教授指出。

因此,他帶領納米催化與傳感技術研究團隊尋找性能更好的催化劑時,從一開始就瞄準了工業應用,力圖兼顧降低催化劑的成本。他說,「我們既想做科學,也想做應用,我們希望有一天能夠走出實驗室,用既便宜又高效的方式解決人工固氮難題。」

但是,要發展高產氨速率和高法拉第效率的非貴金屬固氮催化劑,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嘗試非金屬催化劑之前,孫旭平帶領團隊按元素周期表,一個一個地排查各種可能的非金屬元素,但性能都不是特別理想。

二維層狀材料因其比表面積大,利於暴露更多的催化活性位點,近年來逐漸成為了催化劑研究的新寵。碳化硼作為一種導電性好、價格便宜的二維材料,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孫旭平的視線。但是,此前還從未有人考察過它的催化效果。

「金屬元素的催化效果比較好把握,但碳和硼都是非金屬元素,它們的化合物碳化硼早在19世紀就作為金屬硼化物研究的副產品被發現了,且被用作電池和燃料電池的電極材料或催化劑基底材料,這種材料能有效催化氮還原嗎?」他說,「我們需要做一次大膽的嘗試。」

在實驗室裡,他們利用超聲波把碳化硼「像紙張一樣一頁一頁地撕下來」,剝離成二維納米片。通過反覆實驗和理論計算,他們首次發現,非金屬電催化劑碳化硼納米片可在常溫常壓下實現高效、高選擇性(無副產物水合肼產生)的人工固氮合成氨。理論研究表明,硼是催化活性中心,也具有不俗的穩定性。

科學研究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這項研究中,孫旭平教授團隊不僅讓人們「重新認識」了碳化硼,還使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研究了它的催化機理,為透徹揭示這種固氮「神器」提供了科學的理論解釋。

為了識別碳化硼表面上NRR的活性位點和原子電催化過程,他們研究使用了Perdew、Burke和Ernzerhof的交換相關函數以及Grimme(PBE-D)在DFT框架中的色散校正方法來模擬使用周期性板坯模型在碳化硼表面上進行相應的電催化反應。

計算表明,有兩種主要吸附結構可用於碳化硼表面上的氮氣吸附。在端接吸附結構中,只有一個端子氮原子與碳化硼表面上的硼原子鍵合;在側面吸附結構中,兩個末端氮原子分別與位於兩個相鄰硼簇上的兩個垂直硼原子鍵合。

「很感謝北京師範大學崔剛龍教授和山東師範大學唐波教授,他們在計算和問題討論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大力支持!」孫旭平說,「越是複雜的研究,就越是需要團隊之間的合作。」

從2017年底開始接觸電催化固氮技術,到如今取得重要突破,孫旭平團隊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對此,他很感謝自己的研究團隊和科研搭檔的傾情付出。「我們是一個化學研究軍團!」他自豪地說,「別人做固氮電催化劑研究可能只有幾個人,我們則是一支40人的、高效組織的團隊。」

他也感謝團隊成員的拼搏精神。他自信地說,「有這樣一支能吃苦、能打仗的科研大軍,即便我們不是最早做這項研究的,也許兩三年後,我們就是最出色的研究者之一。」

目前,進一步的研究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在最近的研究中,該團隊發現LaF3納米片具有更高的活性。孫旭平表示,在未來的研究中,他們會繼續聚焦電化學固氮研究前沿,將新材料開發與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相結合,探索新型納米複合電催化材料,在分子或原子級對其進行精確調控,創新理論和技術,力爭發現新的物理化學規律,實現科學和技術上的源頭創新。(通訊員 姚卓琛 鄭涵)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26日第7版 

相關焦點

  • 吳驪珠Chem綜述:固氮酶激發的人工光合固氮作用
    本文要點要點1. 對化學家來說,利用固N2的化學作用是最刺激但最具挑戰性的目標之一。
  • 科學網—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高效固氮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力圖創建高效人工固氮產品,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前沿理論與技術支撐。 一個世界性農業科技難題 生物固氮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素。依靠固氮菌,氮利用率可達到100%,全球生物固氮量可達每年2億噸,超過工業氮肥生產總量,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潛力巨大。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高效固氮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力圖創建高效人工固氮產品,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前沿理論與技術支撐。 一個世界性農業科技難題 生物固氮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素。依靠固氮菌,氮利用率可達到100%,全球生物固氮量可達每年2億噸,超過工業氮肥生產總量,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潛力巨大。
  • 替代工業氮肥,我國生物固氮應用有了「小目標」
    從1888年德國微生物學家赫爾利格與維爾法思首次證明豆科植物有固氮能力至今,生物固氮研發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林敏解釋,在農業生產系統中,根際是生物固氮及固氮菌與宿主作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場所,固氮菌與宿主作物形成一個複雜的根際固氮體系。根據與宿主植物的關係,生物固氮可分為共生結瘤固氮和根際聯合固氮等類型。
  • 語言學為大腦探索開闢新途徑
    語言學為大腦探索開闢新途徑 2017年01月06日 07: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蘇培 字號 內容摘要:人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但語言如何演化、兒童如何習得語言、語言在大腦中如何進行神經表達,我們卻知之甚少
  • CO2合成重要化學品:開闢CCUS高效利用新途徑
    該項目的實施,將形成兩項國內外首創的CO2利用成套技術,與傳統CO2與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CO2直接加氫合成甲醇工藝相比,具有反應條件溫和、原子經濟性好、產業化前景廣闊等顯著優勢,為CCUS技術中CO2的高值化利用開闢了新途徑。
  • 冷卻原子能造出強相互作用的量子觸點 為製造量子電路設備開闢新途徑
    這一成果為深入理解量子物理學,製造出未來量子電路設備開闢了新途徑。    據每日科學網近日報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實驗團隊由蒂爾曼·埃斯林格和吉恩·布蘭圖特帶領。他們先用雷射束捕獲原子,隔離所有外界幹擾。雷射束將原子製冷到極低溫度,產生了潔淨的、具有量子力學性質的冷原子超導體。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通過基因編輯「幹掉」病菌「間諜接頭人」
  • 科學家揭示固氮菌固氮機理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生化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別爾佐娃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成功地解釋了固氮菌在空氣中生存固氮的機理。別爾佐娃由此獲得了今年的歐洲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在幾百萬年前的太古時代,大氣層中沒有酸,地球上生存著大量的厭氧性生物。在地球上第一次大災難發生後,地球表面出現了很多酸。
  • 新途徑利用二氧化碳生物合成丙酮
    創建新的生物合成途徑,實現利用太陽能將CO2高效生物轉化為石油基化學品,將為解決全球資源和能源問題開闢一條新路,對工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丙酮是重要的有機溶劑和工業原料,是具有代表性的低值、大宗石化產品之一。我國每年的丙酮消耗量超過110萬噸,其中一半以上依賴進口。
  • 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原標題: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系和量子信息交叉研究中心王大偉研究員同王浩華教授聯合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演示出利用手徵自旋態製備量子糾纏的新方法。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一百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
  • 巖溶動力學理論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途徑
    巖溶動力學理論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途徑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15日 14:56 A-A+ 項目主要目標任務是理清巖溶作用在全球碳循環中的時間尺度與地位,開展碳酸鹽風化大氣CO2匯的穩定性和量級及其與矽酸鹽風化的對比,估算我國巖溶碳匯,並提出人工幹預增匯途徑與潛力評價。
  • 產生乙烯的微生物新途徑,有望為生物製造塑料等提供原料
    然而,North等還缺乏一種生物分析技術來建立新途徑與驅動酶蛋白的關聯。於是,Tabita向ORNL生物質譜組負責人Bob Hettich尋求了幫助。Hettich團隊開發了一種特殊的質譜技術,以表徵微生物系統中的蛋白質組。
  • 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7月16日,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學術資源網站報導了該校研究團隊通過基因工程方法,將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進行固氮作用的藍細菌 (一種單細胞原核生物)中20多個固氮基因,轉移到另一種不能固氮但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中,讓後者獲得了固氮能力。  「下一個目標是讓植物固氮。」報導的副標題這樣寫道。
  • 硼路易斯酸位點調控提升非金屬硼碳氮材料電催化固氮活性
    在20世紀早期哈伯-博施(H-B)法的發明開闢了人工固氮合成氨的新天地。然而,該反應需要較高的溫度(500℃)和壓力(>200 atm),每年可消耗全球1~2%的輸出能量。此外,反應過程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每噸NH3排放1.9噸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與H-B工藝相比,電催化氮還原合成氨使用可再生電力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在更低的溫度和壓力下進行。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
    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奧秘,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進展緩慢。早在17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具有根瘤結構;1843年,科學家們又發現豆科植物有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固氮,而氮元素又是植物生長的關鍵元素;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把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 【科技日報】高效氮化碳催化劑 實現光催化循環固氮產氨
    ,形成了固氮產氨循環。近年來,為了尋求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低排放的人工合成氨新技術,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光催化固氮合成氨技術由於其能夠利用太陽能,條件溫和並且低排放等優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氰基修飾氮化碳作為一類典型的二維非金屬半導體光催化劑,具有成本低、物理化學性質穩定、元素來源豐富、易於大量合成等優勢已成為固氮光催化劑領域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