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7月16日,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學術資源網站報導了該校研究團隊通過基因工程方法,將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進行固氮作用的藍細菌 (一種單細胞原核生物)中20多個固氮基因,轉移到另一種不能固氮但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中,讓後者獲得了固氮能力。

  「下一個目標是讓植物固氮。」報導的副標題這樣寫道。雖然植物的葉綠體被認為來源於藍細菌,但這一發現距離讓植物擁有固氮能力,還有著尚難預測的諸多挑戰。

  「這一工作還沒有突破出『原核生物』的界限。自然界只有部分原核生物能夠進行生物固氮作用,中國農業大學陳三鳳教授團隊和北京大學王憶平教授團隊分別在前幾年已經通過合成生物學等手段實現了讓大腸桿菌進行生物固氮,而且使用的固氮相關基因數量更少。」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田長富表示。

  植物生來沒有固氮能力,氮營養需要通過施用氮肥等方法從外界提供,否則就會矮小、細弱、葉黃。為了讓植物能夠從空氣中直接利用氮元素,擁有固氮超能力,科學家一直在嘗試用已經發現的固氮基因改造植物基因組,但目前還沒有獲得植物界固氮「超人」。

  涉及多個基因,複雜度成倍增加

  「自然界細菌和植物之間的基因轉移是可能發生的,但具有偶然性。而且與其他細胞功能互作越多的基因功能,其基因水平轉移的概率越低。通過遺傳工程手段有目的地構建具有優良品質或抗性的轉基因作物是利用這一自然現象的典型例子。但是,已有的轉基因農作物只需要轉移一個或少數幾個基因。而生物固氮作用是一個多基因控制的複雜過程,需要固氮酶核心組分、金屬原子簇和電子傳遞系統。要將生物固氮功能轉入植物將面臨很大的挑戰:固氮酶對氧敏感,固氮過程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和還原力。」田長富說,將一群基因組團轉入到植物中,面臨著多個基因能否在新環境下不打破原有「合作模式」,以及能否和植物中已有系統進行有效整合等問題。

  「有一些研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例如利用分子檢測技術發現,在酵母和植物中表達了想要的個別或全部固氮酶組分,但它們並沒有表現出固氮能力。」田長富說,也就是說,轉入基因翻譯出的蛋白,沒有實現固氮酶的活性。「可能是因為後期的固氮酶裝配沒完成,也可能是固氮酶發揮作用的條件不滿足。」

  「最近,王憶平教授團隊發現,來自植物葉綠體和根部白體的電子傳遞模塊,能夠替代原核生物固氮酶系統中負責電子傳遞的原始模塊,為固氮過程提供還原力。而國外的研究也證明,來自酵母線粒體和菸草葉綠體的金屬原子簇合成系統,能夠為固氮過程提供金屬原子簇。」儘管想讓原核生物的固氮基因「潛入」植物基因組並發揮作用的嘗試屢屢受挫,但這些階段性成果為我們注入了新希望。

  除了將細菌的固氮基因轉入植物,讓植物自己固氮,我們還可以借鑑自然界已經存在幾千萬年的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現象。根瘤菌誘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並在根瘤細胞內進行固氮作用——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能量和養分並控制根瘤細胞內的氧濃度,保證根瘤菌的高效固氮過程,而根瘤菌將固定的氮素提供給豆科植物。所以,種植豆科作物,可以少施或不施化學氮肥。

  「近年來,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希望將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能力轉移給小麥、水稻等禾本科植物,解決糧食施肥的問題。」田長富說,雖然目前尚未看到根瘤菌誘導禾本科結瘤的報導,但是「用生化方法可以檢測到野生型或經過遺傳修飾的非豆科植物對根瘤菌共生信號分子的部分響應。」田長富表示,目前還沒有達到根瘤菌對禾本科植物的有效胞內侵染——這是實現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瓶頸問題。

  控氧且供能,最後卻最難的「一公裡」

  「將基因轉入植物,並經過轉錄翻譯出蛋白質來並不難,難的是要有固氮酶的活性。」田長富說,對氧敏感是固氮酶的特有屬性。這也是為什麼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工作中,為了讓全新的工程菌固氮,需要人工去除氧氣。而自然界能夠固氮的藍細菌是通過高強度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為夜間的固氮過程創造條件。

  細胞中的氧會「鉗制」住固氮酶,使其成為不發揮作用的蛋白。針對將和固氮相關的一組基因轉入植物後,只表達蛋白卻沒有固氮功能的現象,對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機制的探秘或許能解答一二。

  「太耗能!如果沒有穩定的能量來源,根瘤菌也是維持不了多久的。」田長富解釋。如此一來,豆科植物「固氮」超能的獲得和「鋼鐵俠」獲得超能力模式相似,是借用了外力。

  田長富用「捕獲」一詞生動地解釋豆科植物根部細胞對根瘤菌施加的影響。植物細胞將根瘤菌吞噬進來,這些根瘤菌被來自細胞膜的膜結構所包裹,形成一個個能夠固氮的「共生體」。

  「在為植物固氮時,這些菌的狀態很像『植物人』,完全喪失自我。本能生命活動降低到最低,不分裂也不生長。」田長富說,這種「植物人」狀態之所以能夠維持,是因為植物細胞和根瘤菌雙方精密的調控。

  植物的「調控」包括兩個方面:控氧和供能。「根瘤中有大量我們稱為『豆血紅蛋白』的物質,能夠與氧氣結合,使得菌體生活在微氧環境下,既保持了固氮酶的活性還維持了菌體的生命。」田長富說,與此同時,植物細胞還通過大量的細胞通路將植物本身產生的能量傳遞給根瘤菌,而根瘤菌自身也要特異地調用或關閉相關通道來控制與植物之間的物質交流,從而維持它持續不斷地「固氮」活動。

  豆科植物對根瘤菌的俘獲和雙方「拿捏有度」的調控機制,目前並未被完全揭開面紗。如何模仿出相關機制,完成巧奪天工的生物工程設計,必須要邁過這最後卻也是最難的「一公裡」。

  加強基礎研究,尋找破題「鑰匙」

  可以肯定的是,在自然界的「固氮工廠」中,產生核心酶固然重要,但酶是否擁有活性、能否完成氮元素由游離態到化合態的「固定」工作,細胞中的其他配套系統怎樣發揮作用也至關重要。「對於構建能夠固氮的植物,通過優化啟動子、調控基因等幫助核心基因群(固氮基因)表達是一方面,探求輔助系統的工作細節也是研究的關鍵。」田長富說。為此,通過基礎研究探尋整個「固氮行動」的參與基因和細胞通路等分子機制,最終發現固氮「觸發器」和「自適應調控系統」,是推動應用的關鍵。

  「對於根瘤菌與植物的共生固氮體系,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包括結瘤和固氮基因在內的關鍵共生基因的水平轉移是根瘤菌建立共生的決定因素,但也有一些根瘤菌缺少典型的結瘤基因。隨著近年來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核心共生固氮基因功能與受體基因組功能的整合效果是影響固氮效率的重要因素。」田長富說,在禾本科等非豆科植物構建根瘤菌共生固氮體系時也需要考慮類似問題。

  「多基因控制的生物固氮基因工程研究挑戰很大,還伴隨著基因組中其他功能的『輔佐』。」田長富總結道,固氮系統的整個藍圖仍未被破解——(結瘤)固氮功能在原核生物不同菌種中的整合效率及其分子機制,核心固氮功能與植物基因組功能的適配性,核心結瘤功能與非豆科植物的適配性等科學問題亟待重點研究。當基礎研究有所突破後,才能更有效地推動「生物固氮」的應用。

相關焦點

  • 【前沿】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可以肯定的是,在自然界的「固氮工廠」中,產生核心酶固然重要,但酶是否擁有活性、能否完成氮元素由游離態到化合態的「固定」工作,細胞中的其他配套系統怎樣發揮作用也至關重要。「對於構建能夠固氮的植物,通過優化啟動子、調控基因等幫助核心基因群(固氮基因)表達是一方面,探求輔助系統的工作細節也是研究的關鍵。」田長富說。
  • 基因改良超人【合金要塞】基因改造中心打造最強指揮官
    創建要塞,打造基地,列強爭奪,稱霸全球!獨創RPG+SLG雙模式的空中網策略手遊力作《口袋戰爭:合金要塞》,鏖戰公測半年後再度掀起各處基地激戰熱潮。良將在手,捨我其誰,無論是領土爭奪、聯盟群戰、爭霸天下,制霸全球,坐享一員超人統帥必然能制霸全球。
  • 亮點文章|植物固氮細胞器的合成生物學研究
    合成生物學的原理和技術引入固氮生物學以後,誕生了固氮合成生物學的新興交叉學科
  • 為了避免沉重的代價,植物在進化中努力將固氮功能丟棄了
    然而植物本身是無法固氮的,如此一來,這一重任就落到了細菌頭上。一些豆科及其它類植物與特定的細菌群存在共生關係。這些植物在其根部形成特化的根瘤結構,以容納和滋養細菌;反過來,細菌可以為植物固定氮元素,保證其有充足的氨供給。然而,僅有 10 種植物科中的一小部分植物屬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固氮。
  • 北大王憶平教授課題組通過合成生物學實現「超簡固氮基因組」構建
    目前已知的固氮酶系統有三種,由於它們的活性中心分別由不同金屬原子簇組成,被命名為鉬鐵、釩鐵和鐵鐵固氮酶系統,其中以鉬鐵固氮酶系統活性最高,研究也最為深入。然而鉬鐵固氮系統往往需要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基因參與,並且這些基因之間往往需要協調表達才能實現其功能,如此龐大的基因數目極大的限制了將鉬鐵固氮酶系統導入植物細胞。
  • 為何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最近給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答案: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相關論文於12月10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要深究「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樣一個常識中的科學問題,首先需要一個全新的科研思路。
  • 神奇植物固氮,將空氣中「氮」固定任務,植物「外包」給了細菌!
    很多人常常感嘆化肥農藥等使用過多,化肥農藥過多的同時,也是礦產資源的消耗,因為很多肥料都來自礦石,農民施用過多化肥會造成水體等汙染,礦產資源開發也會破壞環境,植物固氮,靜悄悄的就把「氮肥」固定下來了。植物固氮依賴的是一種叫做「根瘤菌」的細菌,這種細菌與植物的關係是共生關係,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共生」關係,誰也難以離不開誰。
  • 曾凡江團隊揭示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響應的影響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Nature Plants】哥倫比亞大學顛覆了植物共生固氮的固有認知!
    共生固氮是指植物與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由微生物在共生狀態下把外界的氮吸收並固定到植物體內。這一方式是很多被子植物體內氮元素的重要來源之一,然而現在對於固氮效率的研究,尚主要局限於土壤因子。Benton隨機採集Pentaclethra macroloba的種苗,在以上所述的不同環境下進行栽培,在N上做了同位素生物標記用於追蹤,一段時間後測量各組植物生物量的增長,分配到根瘤的量和共生固氮的比率。並且建立相應的模型和參數分析。
  • 北大生科院王憶平課題組在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存在於原核微生物中的固氮酶系統極其複雜,需要一系列,往往十幾甚至幾十個基因參與調控及其協調表達才能實現其功能。同時,生物固氮過程是一個高能耗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ATP和還原力。這些因素都是將固氮酶系統導入植物細胞,實現植物自主固氮所需要面臨和解決的難題。王憶平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固氮的研究。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
  • 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課題組的生物固氮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高度評價
    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DNA重組技術興起,以及發現存在於少數原核微生物體內的固氮基因簇可以通過結合實驗(Conjugation)成功轉入大腸桿菌、並使大腸桿菌具有生物固氮活性以來,將固氮酶系統直接導入植物細胞內,使主要農作物具有自主固氮功能的氮素自給自足屬性,從而擺脫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這一高耗能高汙染化工產品的依賴,一直是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實現農業生產「綠色革命」的夢想。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GlnR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同時正負調控固氮類芽孢桿菌中固氮基因的表達。有2個GlnR-binding sites分布於固氮基因簇(nifBHDKENXhesAnifV)啟動子上下遊。
  • 新疆生地所在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
  • 中山植物園打造「活植物基因庫」
    南京日報訊  能大量存水的瓶幹樹,劇毒的「見血封喉」樹,還有殘酷的植物絞殺……國慶前試開放的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山植物博覽園,引進了2000多種珍稀植物。建設費用高達1.4億元,每年還要大量經費維持運轉,除了供遊客觀賞外,它們的效益如何體現?植物園與普通公園有哪些區別?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百年難題被破解
    一百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解答了「豆科植物有別於非豆科植物能夠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23魔方基因檢測專車造訪滴滴:跨界戰略突起
    23魔方攜滴滴、一號打造超強基因檢測專車全國基因檢測活動目前正在上海、北京如火如荼的進行。  此次23魔方攜手滴滴、一號打造超強基因檢測專車開啟全國基因檢測活動首批在成都、廣州、上海、北京、杭州五大城市進行,成都站活動中23魔方邀請到近期湖南電視臺鑽石劇場熱播劇
  • 孔照勝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據統計,共生固氮每年可向農業系統中提供大約5000萬噸氮素營養。因此,共生固氮對於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共生固氮是豆科植物為了更好地適應氮素匱乏環境演化而來的,其本身是一個耗能的生物學過程,因此豆科植物會根據環境土壤中的氮素水平,開啟或關閉結瘤固氮發育程序。有趣的是,環境土壤中低濃度的氮素會促進結瘤固氮,而高濃度氮素則抑制結瘤固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