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沉重的代價,植物在進化中努力將固氮功能丟棄了

2021-01-12 DeepTech深科技

正如其他的生物一樣,植物也需要氮元素來合成胺基酸以及各種必需的生物大分子。儘管氮是空氣中最豐富的元素,但氮分子卻是相當不活躍的。為了使其能為植物所用,這些氮元素必須被「固定」,或者從分子中脫離出來與氫結合形成氨,之後植物才能通過各種氨反應利用氮元素。

然而植物本身是無法固氮的,如此一來,這一重任就落到了細菌頭上。

一些豆科及其它類植物與特定的細菌群存在共生關係。這些植物在其根部形成特化的根瘤結構,以容納和滋養細菌;反過來,細菌可以為植物固定氮元素,保證其有充足的氨供給。然而,僅有 10 種植物科中的一小部分植物屬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固氮。因此自從 1888 年這種「共生關係」被發現以後,植物遺傳學家們便開始思考:為什麼在穩定的氮供給誘惑面前,有些植物沒有選擇固氮呢?

一個全球性的遺傳學家聯合組織對 37 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比對,包括共生關係存在與否、是否形成根瘤、是否與農業相關等,並試圖找出其中緣由,相關分析結果發表在了《Science》上。

對於植物-細菌共生關係的存在與否,專家們考慮了三種可能因素:

(1)其祖先經歷了某種易感事件,從而進化出共生關係;

(2)共生關係獨立進化了多次;

(3)共生關係也獨立喪失多次。

他們猜想,所有結瘤種都含有可以發生易感事件的基因,而且僅存於這些含瘤種及其進化枝中(進化枝即祖先分枝和所有子代分枝)。然而事實上研究人員並沒有找到符合標準的基因,由此推斷: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易感事件發生,應該是通過改變現有基因完成的,而不是創造新基因。

於是他們在共生植物中搜尋特定基因的同族基因,因為通過這種方式,一個性狀可以多次進化。然而這樣的基因也沒有被發現。

為了確認那些主導共生的基因是否遺失,他們開始尋找另一類基因,這類基因只存在於含瘤植物和其進化枝以外的植物中,而不存在於大多數同進化枝卻不含瘤的植物中。事實上共生基因遺失是很奇怪的,因為固氮對這些植物的存活來說至關重要。這類基因若被發現存在,則說明非含瘤植物的祖先曾經有過共生基因,但在進化過程中喪失了。

而這一次大家終於如願以償地發現了一個基因,以其啟動成瘤(Nodule Inception)的功能命名為 NIN。那些非含瘤的物種與其含瘤近親一樣,具有與 NIN 類似的基因,但 8 次進化丟棄事件讓這些 NIN 基因喪失了功能。還有另一個同樣為容納共生菌所必須的基因,也是通過這種方式丟失了。

「使用或丟棄」這一模式對基因同樣適用,甚至更為普遍。在生命進程中,如果一些基因表達的性狀被棄用或變得不那麼重要,他們就會漸漸被遺失。大多數情況下,地球的植物氮源往往受限,因此共生關係得到推崇;然而 NIN 基因竟被拋棄了至少 8 次,說明固氮對植物來說消耗的能量代價太大:也許容納供給一群細菌並不是那麼物有所值;又或者一些非固氮細菌鳩佔鵲巢住進了根瘤裡。

現在合成生物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將固氮功能與農作物整合在一起。這的確是個很有價值的目標,不僅有希望減少氮肥生產引起的化石燃料消耗,還能避免化肥流入水源引起的汙染。然而他們應該注意一點——儘管人類自己在不斷努力給植物開啟固氮技能,可植物們自己在進化史上可是好不容易才這把一功能扔掉的。

相關焦點

  • 神奇植物固氮,將空氣中「氮」固定任務,植物「外包」給了細菌!
    很多人常常感嘆化肥農藥等使用過多,化肥農藥過多的同時,也是礦產資源的消耗,因為很多肥料都來自礦石,農民施用過多化肥會造成水體等汙染,礦產資源開發也會破壞環境,植物固氮,靜悄悄的就把「氮肥」固定下來了。植物固氮依賴的是一種叫做「根瘤菌」的細菌,這種細菌與植物的關係是共生關係,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共生」關係,誰也難以離不開誰。
  • 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植物生來沒有固氮能力,氮營養需要通過施用氮肥等方法從外界提供,否則就會矮小、細弱、葉黃。為了讓植物能夠從空氣中直接利用氮元素,擁有固氮超能力,科學家一直在嘗試用已經發現的固氮基因改造植物基因組,但目前還沒有獲得植物界固氮「超人」。
  • 固氮功能菌概述
    微生物自生或與植物共生,將大氣中的分子態氮氣轉化為農作物可吸收的氨的過程,稱為生物固氮。生物固氮的種類很多。1886年Beijerinck分離到共生固氮的根瘤菌。1901年,M.W.拜耶林克發現並描述了2種固氮菌:一是褐色固氮菌,常生活於中性或鹼性土壤中;二是活潑固氨菌,常生活於水中。後來,各國學者相繼分離出許多不同的菌株。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奧秘,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早在17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具有根瘤結構;1843年,科學家們又發現豆科植物有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固氮,而氮元素又是植物生長的關鍵元素;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把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但此後100多年,針對「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為什麼能固氮」的問題,科學界尚無解答。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秘笈,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早在17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具有根瘤結構;到了1843年,科學家們又發現豆科植物與其他植物相比一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固氮,而氮元素又是植物生長的關鍵重要元素;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把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但從1888年至今的100多年來,針對「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為什麼能固氮」的問題,科學界尚無解答。
  • 人類都是早產兒,媽媽為了人類進化付出了多少代價?
    直立行走,讓人類相對擁有了巨大大的優勢,能夠看得更遠,而保證自身處境的安全,也能在長時間行走時保存更多的體力,但直立行走也讓人類付出了許多代價,其中最沉重的代價卻是由母親背負著,人類母親生產時所承受的疼痛和風險是所有哺乳類動物中最大的。為了能直立行走人類身體結構發生了變化。縮小了原有的盆骨大小,導致女性的產道變窄。
  • 【前沿】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可以肯定的是,在自然界的「固氮工廠」中,產生核心酶固然重要,但酶是否擁有活性、能否完成氮元素由游離態到化合態的「固定」工作,細胞中的其他配套系統怎樣發揮作用也至關重要。「對於構建能夠固氮的植物,通過優化啟動子、調控基因等幫助核心基因群(固氮基因)表達是一方面,探求輔助系統的工作細節也是研究的關鍵。」田長富說。
  • 亮點文章|植物固氮細胞器的合成生物學研究
    合成生物學的原理和技術引入固氮生物學以後,誕生了固氮合成生物學的新興交叉學科
  • 新疆生地所在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
  •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曾凡江團隊揭示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響應的影響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科學家:這是為了進化而付出的代價
    (野生動物一出生就能走路,而人類卻不行)進化的代價實際上,這正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地球上最強的生物,很大的原因就在於靠後肢行走,從而解放了前肢。實際上,男人們也沒有袖手旁觀,他們也在做著屬於他們的努力。我前面之所以一直沒提,是因為如果讓女人們知道男人在這個問題上的努力方式,反而讓女人更「生氣」。在促進人類生育成功率提高的方面,男人做出的傑出貢獻,就是泡漂亮的妹子。看到這裡,恐怕很多女性都要拍案而起:憑啥?
  • PNAS:揭示聯合固氮的分子機理
    在自然界中,某些原核微生物在常溫常壓下通過固氮酶將空氣中的氮素固定為氨,這一過程稱為生物固氮,這類微生物稱為固氮微生物。據估計,全球每年的生物固氮總量為2億噸,約佔全球作物需氮量的四分之三。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林敏實驗室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等國內外同行合作,於2005年完成了分離自我國南方水稻根際的聯合固氮斯氏假單胞菌全基因組測序及功能注釋工作,斯氏假單胞菌A1501是目前國際上完成全基因組序列測定的第一例聯合固氮菌。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央廣網上海12月1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一百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 孔照勝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根瘤菌能夠侵染豆科植物並誘導根皮層分裂形成共生根瘤,根瘤菌在根瘤共生細胞中形成類菌體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供宿主植物直接利用的氨態氮,上述氮轉換作用稱之為共生固氮(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 ...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根瘤菌能夠侵染豆科植物並誘導根皮層分裂形成共生根瘤,根瘤菌在根瘤共生細胞中形成類菌體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供宿主植物直接利用的氨態氮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生物固氮在地球氮循環與農業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豆科植物能夠與根瘤菌通過互惠共生關係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供宿主植物直接利用的氮素形式,滿足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統計數據顯示共生固氮每年可向農業系統中提供大約5000萬噸氮素營養。因此,有效利用生物固氮對減少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 Plants】哥倫比亞大學顛覆了植物共生固氮的固有認知!
    共生固氮是指植物與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由微生物在共生狀態下把外界的氮吸收並固定到植物體內。這一方式是很多被子植物體內氮元素的重要來源之一,然而現在對於固氮效率的研究,尚主要局限於土壤因子。在生物固氮百分比上,高光處理中的植物分別在低氮和高土壤氮含量處理中固定了氮的34%和20%,而植物在中低光處理中固定了0%的氮。並且在植物體的氮總體固定上,這個數量更顯著地是被光影響而不是土壤氮。更有趣的是,低中光照條件時,Pentaclethra macroloba會下調用於共生固氮的比例。而高光照時不會。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百年難題被破解
    一百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解答了「豆科植物有別於非豆科植物能夠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