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王憶平教授課題組通過合成生物學實現「超簡固氮基因組」構建

2020-12-02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工業氮肥的施用滿足了農作物高產的需求。然而氮肥過度施用會導致土壤板結和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同時,流失的硝酸鹽氮肥被轉化為二氧化氮,可能導致癌症、心臟病,以及高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因此,工業氮肥的大量施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相反,生物固氮是大自然提供的天然綠色氮肥,通過少數原核微生物中的複雜固氮酶系統,在常溫常壓下將大氣中的氮氣轉換為生物體可利用的氨的過程。

將固氮酶系統直接導入植物細胞內,使主要農作物具有自主固氮功能的氮素的屬性,從而擺脫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這一高耗能高汙染化工產品的依賴,一直是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實現農業生產「綠色革命」的夢想。

目前已知的固氮酶系統有三種,由於它們的活性中心分別由不同金屬原子簇組成,被命名為鉬鐵、釩鐵和鐵鐵固氮酶系統,其中以鉬鐵固氮酶系統活性最高,研究也最為深入。然而鉬鐵固氮系統往往需要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基因參與,並且這些基因之間往往需要協調表達才能實現其功能,如此龐大的基因數目極大的限制了將鉬鐵固氮酶系統導入植物細胞。因此如何通過合成生物學方法實現固氮酶系統的簡化是將固氮酶系統導入植物細胞,實現植物自主固氮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王憶平課題組引入了類似數學中「合併同類項」的思想理念,同時借鑑了自然界中植物病毒中頻頻出現Polyprotein的策略(即共轉錄共翻譯,然後利用特異性蛋白酶剪切成各個蛋白肽段進行組裝),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成功的將Polyprotein的策略應用到了高度複雜的鉬鐵固氮系統的簡化過程中。通過對該系統多層次有效的定量評估,漫長而複雜的多輪排列組合,成功地將原本以6個操縱子(共轉錄)為單元的含有18個基因的產酸克雷伯菌鉬鐵固氮酶系統成功的轉化為5個編碼Polyprotein的巨型基因,並證明其高活性可支持大腸桿菌以氮氣作為唯一氮源生長(見附圖)!這一研究成果,使得新構建的固氮系統更符合未來向真核系統乃至農作物轉化的需求,使人類進一步看到了徹底擺脫工業氮肥的曙光。本研究成果以「Polyprotein strategy for stoichiometric assembly of nitrogen fixation components for synthetic biology」為題已於近期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Yang and Xie et al., 2018, PNAS)。結合前期國際同行及王憶平課題組已經證明的一些植物已有的功能模塊,如鐵硫原子簇合成模塊(López-Torrejón et al., 2016, Nat Commun)、電子傳遞模塊(Yang and Xie et al., 2017, PNAS)可以功能替代固氮酶系統中對應模塊的研究成果,理論上講只需要3個巨型基因就可以構建出能夠自主固氮的高等植物。

附圖:(A)固氮酶系統再分組及逐一合併「同類項」過程示意圖;(B)5個編碼Polyprotein的巨型基因構成的固氮酶系統(VIII)支持大腸桿菌以氮氣為唯一氮源生長。 

王憶平課題組的楊建國博士、謝夏青博士(現已留校)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相楠,田哲賢副教授為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教授與英國JIC研究中心Ray Dixon教授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國家973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北京大學生科啟東創新基金,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北大生科院王憶平課題組在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存在於原核微生物中的固氮酶系統極其複雜,需要一系列,往往十幾甚至幾十個基因參與調控及其協調表達才能實現其功能。同時,生物固氮過程是一個高能耗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ATP和還原力。這些因素都是將固氮酶系統導入植物細胞,實現植物自主固氮所需要面臨和解決的難題。王憶平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固氮的研究。
  • 王憶平研究組在構建穩定通用高效固氮酶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通過生物工程方法,改造現有固氮系統,並最終將改造後的固氮系統直接導入到植物的線粒體、葉綠體等靶細胞器,實現植物(農作物)自主固氮,徹底擺脫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的依賴,是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實現農業生產「綠色革命」的夢想。合成生物學的發展為這一夢想的實現帶了新機遇。
  • 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課題組的生物固氮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高度評價
    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DNA重組技術興起,以及發現存在於少數原核微生物體內的固氮基因簇可以通過結合實驗(Conjugation)成功轉入大腸桿菌、並使大腸桿菌具有生物固氮活性以來,將固氮酶系統直接導入植物細胞內,使主要農作物具有自主固氮功能的氮素自給自足屬性,從而擺脫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這一高耗能高汙染化工產品的依賴,一直是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實現農業生產「綠色革命」的夢想。
  • 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雖然植物的葉綠體被認為來源於藍細菌,但這一發現距離讓植物擁有固氮能力,還有著尚難預測的諸多挑戰。  「這一工作還沒有突破出『原核生物』的界限。自然界只有部分原核生物能夠進行生物固氮作用,中國農業大學陳三鳳教授團隊和北京大學王憶平教授團隊分別在前幾年已經通過合成生物學等手段實現了讓大腸桿菌進行生物固氮,而且使用的固氮相關基因數量更少。」
  • 替代工業氮肥,我國生物固氮應用有了「小目標」
    如何利用生物固氮這種大自然提供的綠色氮肥減少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的依賴,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科學問題。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課題組發表論文稱,他們揭示了固氮酶相關機制並篩選出相關突變體,有望構建出高效通用的固氮酶系統。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GlnR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同時正負調控固氮類芽孢桿菌中固氮基因的表達。有2個GlnR-binding sites分布於固氮基因簇(nifBHDKENXhesAnifV)啟動子上下遊。
  • 亮點文章|植物固氮細胞器的合成生物學研究
    合成生物學的原理和技術引入固氮生物學以後,誕生了固氮合成生物學的新興交叉學科
  • 科學網—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
    林敏指出,合成生物學的出現為生物固氮等世界性農業難題的解決提供了革命性的技術途徑。合成生物學採用工程科學理念,對生物體及其調控網絡、代謝途徑或天然產物進行設計、改造和重構,人工合成全新的生物工程體系。它具有強大的合成與組裝能力、計算與設計能力,標準化的元件與模塊設計,以及優化的線路與底盤設計。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林敏指出,合成生物學的出現為生物固氮等世界性農業難題的解決提供了革命性的技術途徑。合成生物學採用工程科學理念,對生物體及其調控網絡、代謝途徑或天然產物進行設計、改造和重構,人工合成全新的生物工程體系。它具有強大的合成與組裝能力、計算與設計能力,標準化的元件與模塊設計,以及優化的線路與底盤設計。
  • 【基因智慧】重構自然界天然氮肥廠 合成生物技術有何妙招?
    &nbsp&nbsp&nbsp&nbsp那麼合成生物學的研究主要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可以利用我們目前已經研究的非常透徹的天然基因模塊,來構建新的調控網絡,並表現出一些新的功能。還有一種就是採用從頭合成的方法,人工合成基因組DNA。那麼合成生物學的最高級的一個研究層面就是採用人工創製全新的生命系統乃至生命體,目前合成生物學研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植物自身的特點(生長緩慢、基因組龐大),以及參與生物合成的基因往往不成簇分布的現象,植物天然生物合成研究方法有限,進展緩慢。
  • 合肥研究院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
    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構建B-N-C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構建B-N-C鍵用於穩定氮化碳光催化劑表面暴露的活性氮原子並且促進氮氣分子吸附和活化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在同一時代,DNA測序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讀基因」的夢想;DNA重組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寫基因」的夢想;再加上在基因定向突變與敲除基礎上的「編基因」夢想的實現,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將生命科學推向了歷史上第一次革命的頂峰。
  • 蘭州大學王為教授課題組JACS:通過多組分反應構建穩定的共價有機骨架
    導讀 近日,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為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基於多組分反應(MCRs)構建超穩定共價有機框架(COFs)的新策略。穩定連接方法的開發對共價有機框架的合成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挑戰生命基本公式:人工合成實現大腸桿菌全基因組重編碼
    在這項研究中,Jason Chin 團隊通過人工合成、替換的方式,將大腸桿菌全基因組的64個密碼子成功縮減為61個,是目前全基因組水平上最大規模的密碼子重編寫工作。通過體外 DNA 合成構建出一條條長度約10kb的片段,再藉助酵母細胞的同源重組,研究者將十條左右的片段拼接為包含了長約100kb模塊的細菌人工染色體(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 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培育藍色玫瑰——利用鏈黴菌的藍色次級代謝產物製造藍色花卉
    穀氨醯胺藍靛素合成酶基因idgS發現於鏈黴菌中,該合成酶能夠利用普遍存在於細胞內的胺基酸L-穀氨醯胺作為底物,形成具有共軛結構的藍色色素-穀氨醯胺藍靛素(indigoidine,如下圖)。在前期的研究中,陳義華課題組成功地利用穀氨醯胺藍靛素合成酶基因建立了應用於鏈黴菌的高效敲除系統,以及應用於大腸桿菌中的質粒克隆工具,兩部分工作分別於2015年和2017年發表在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雜誌上。
  • 長篇綜述: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介紹合成生物學的定義、相關概念、學科特點與現階段研究內容,並綜述最新研究進展,如基因調控開關、基因計數器、生物邏輯門元件、生物計算、人造生物圖案、可擦寫數據寄存器、電生物反應器「合成」生物燃料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並展望合成生物學的巨大發展前景。
  • 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技術手段來解決糖尿病智能診療
    回答:2007年我有幸獲得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學院攻讀博士的機會,師從哺乳動物合成生物學專家Martin Fussenegger教授。當時課題組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設計、合成新型基因表達調控系統。因此,當初我就在思考是否可以用光來調控轉基因表達。
  • 張學禮:合成生物學促進微生物細胞工廠構建
    合成生物學助力合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細胞工廠的構建能力。通過以下四個方面的改造,可以快速構建出生產各種化學品的高效細胞工廠:最優合成途徑的設計:生產目標化學品的合成途徑可能不存在於單一生物中,通過計算機模擬設計,可以將不同的生化反應組裝到一個細胞中,形成一條完整的合成途徑。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開卷知新)
    在同一時代,DNA測序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讀基因」的夢想;DNA重組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寫基因」的夢想;再加上在基因定向突變與敲除基礎上的「編基因」夢想的實現,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將生命科學推向了歷史上第一次革命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