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

2020-12-02 科學網

生物固氮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潛力巨大。 生物技術所供圖

 

本報記者 李晨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產和使用國,化肥過度使用已成為我國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大障礙。氮肥增產空間越來越小,傳統農業難以為繼,尋求新的替代氮肥的技術途徑已刻不容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高效固氮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力圖創建高效人工固氮產品,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前沿理論與技術支撐。

一個世界性農業科技難題

生物固氮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素。依靠固氮菌,氮利用率可達到100%,全球生物固氮量可達每年2億噸,超過工業氮肥生產總量,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潛力巨大。

然而,「利用生物固氮替代化學氮肥是一個世界性的農業科技難題。」該任務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說。

生物固氮研究有上百年的歷史,迄今為止未能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這是因為,首先,固氮體系特別是表達調控系統非常複雜。圍繞生物固氮,尚有很多科學未解之謎,包括,為什麼自然界中只有原核微生物有固氮能力,為什麼自然界中只有豆科作物能形成固氮根瘤,為什麼植物祖先進化出葉綠體卻沒有形成「固氮體」。

其次,兩種根際固氮體系——豆科作物結瘤固氮和非豆科根際聯合固氮體系,本身存在天然缺陷,其受環境影響較大,田間應用效果不穩定。

林敏指出,合成生物學的出現為生物固氮等世界性農業難題的解決提供了革命性的技術途徑。合成生物學採用工程科學理念,對生物體及其調控網絡、代謝途徑或天然產物進行設計、改造和重構,人工合成全新的生物工程體系。它具有強大的合成與組裝能力、計算與設計能力,標準化的元件與模塊設計,以及優化的線路與底盤設計。

「採用合成生物技術平臺,能使得極其複雜的固氮系統模塊化,集成作物固氮與抗逆線路從而彌補固氮體系的天然缺陷,在田間應用中實現高效穩定的節肥增產目標。」林敏說。

在「973」計劃項目的支持下,我國固氮合成生物學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是離我們的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所以,能夠通過啟動一個重要的項目實施前瞻性的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很有遠見的。」項目諮詢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先恩說。

生物固氮產業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林敏介紹,生物固氮相關市場國際競爭加劇,全球生物固氮市場被老牌跨國公司壟斷。但近年來,新興科技公司異軍突起,圍繞制約農業微生物產業發展的關鍵瓶頸技術,如微生物種衣技術等開展研發工作並取得創新突破,成為全球風險投資的熱點。

三步走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為此,該任務將聚焦生物固氮國際科技前沿,同時針對我國在基礎理論和技術方面存在的瓶頸問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

林敏介紹,總體思路是,在重大理論方面,聚焦聯合固氮、結瘤固氮和自主固氮等當前國際固氮合成生物學的三大熱點領域,加強生物組學、表觀遺傳學和合成生物學等前沿學科交叉融合,力爭取得「從0到1」的基礎理論突破。

在關鍵技術方面,加強上中下遊聯合攻關和技術集成創新,突破混合菌株高密度發酵、固氮菌微膠囊、種子包衣等「卡脖子」 關鍵技術瓶頸。

在生產應用方面,力爭研製新一代生物固氮產品,開展田間示範應用,為農業微生物產業和綠色農業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該任務分解了三個階段的目標。生物固氮1.0版3~5年近期目標是克服天然固氮體系缺陷,創製新一代高效根際固氮微生物產品,在田間示範條件下替代化學氮肥25%;2.0版10年中期目標是擴大根瘤菌宿主範圍,構建非豆科作物結瘤固氮的新體系,減少化學氮肥用量50%;3.0版本20年遠期目標是探索作物自主固氮的新途徑,大幅度減少或完全替代化學氮肥。

張先恩對設定三個階段目標的做法表示肯定。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英典也強調,農業要想做成大的項目,工程類思想更具有現實意義。該項目已根據工程思維劃分了不同階段的技術目標,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北京大學教授王憶平建議,要考慮作物和固氮菌之間的匹配關係,以及氣候對固氮效果的影響,從中找到突破口。

張先恩則非常認同該項目引入分子進化、基因組學多組學平臺,來研究生物固氮這個複雜體系的設想。

 

《中國科學報》 (2020-06-30 第3版 農業科技)

相關焦點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氮肥增產空間越來越小,傳統農業難以為繼,尋求新的替代氮肥的技術途徑已刻不容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高效固氮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力圖創建高效人工固氮產品,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前沿理論與技術支撐。 一個世界性農業科技難題 生物固氮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素。
  • 替代工業氮肥,我國生物固氮應用有了「小目標」
    工業氮肥的施用滿足了農作物的高產需求,同時也帶來了土壤板結、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如何利用生物固氮這種大自然提供的綠色氮肥減少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的依賴,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科學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何提高固氮效率,擴大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宿主範圍,實現主要農作物自主固氮,完全或部分替代工業氮肥是當前生物固氮研究前沿,也是一個世界性的農業科技難題。
  • 生物固氮有新突破!化學氮肥要被取代了?
    農業生產通過大量使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汙染。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12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通過發現控制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關鍵分子模塊,為今後減少農作物對氮肥的依賴,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 上海科學家揭開生物固氮的世紀謎題,化學氮肥或將被取代
    10日零時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的這一最新發現,將為生物固氮研究領域指明新的方向。在各種化肥中,氮肥佔了相當大比重。國家統計局官網顯示,2019年,中國農用氮肥施用折純量達1930.21萬噸。這些在工廠裡化學合成的氮肥,生產過程耗資巨大,對環境造成汙染,在利用過程大量流失或揮發。但實際上,一些生物會自己生產氮肥,自然界也存在「自我施肥」(自己給自己施肥)的植物,它們自建「化肥廠」。
  • 我國科學家Nature揭開生物固氮的世紀謎題,化學氮肥或將被取代
    在各種化肥中,氮肥佔了相當大比重。  國家統計局官網顯示,2019年,中國農用氮肥施用折純量達1930.21萬噸。這些在工廠裡化學合成的氮肥,生產過程耗資巨大,對環境造成汙染,在利用過程大量流失或揮發。  但實際上,一些生物會自己生產氮肥,自然界也存在「自我施肥」(自己給自己施肥)的植物,它們自建「化肥廠」。
  • 發展生物固氮產業勢在必行
    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是自然界中最強的生物固氮體系。大豆從根瘤菌劑中得到氮素營養可佔總氮素營養的30%~60%。其原理是從某種豆科作物根系提取根瘤菌,製成與該作物對應的根瘤菌劑,在作物播種前用它拌種,可有效地與這種作物共生固氮,將空氣中的游離氮轉化為氨態氮,從而不施或大量減少化學氮肥的用量,還可培肥地力、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梁鳴早 蔣高明 氮對植物生長是至關重要的。植物體內各種蛋白質、核酸、磷脂都需要氮的參與才能合成。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 國外大豆等利用根瘤菌,減少或不用化學氮肥,哪些肥料有助固氮?
    生物固氮是很多科學家的研究項目,在農業上,根瘤菌和豆科作物共生固氮量為四千萬噸,佔到了整個生物固氮的65%,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固氮是自然界最高效率固氮系統,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已通過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已實現少用化學氮肥或幾乎不用。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根瘤:生產天然氮肥 過去幾十年,農業越發達,過量施用化學氮肥的問題也越嚴重。生物固氮和化學氮肥同樣是轉化大氣中的氮氣(N2)成氨,卻沒有化學氮肥合成與應用過程中的那些副作用。共生固氮佔整個生物固氮量的65%以上,利用好共生固氮,可以降低對化學氮肥的依賴,減少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奧秘,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進展緩慢。早在17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具有根瘤結構;1843年,科學家們又發現豆科植物有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固氮,而氮元素又是植物生長的關鍵元素;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把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秘笈,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記者注意到,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一向進展緩慢。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如果研究清楚「豆科植物為什麼能固氮」的原理,那麼就有望把這種原理通過人工作用在其他植物上。在現實生活中,豆科植物的生長比其他植物要好得多,也很少需要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氮肥;但其他作物,則需要大量使用氮肥來提高產量。
  • 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課題組的生物固氮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高度評價
    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DNA重組技術興起,以及發現存在於少數原核微生物體內的固氮基因簇可以通過結合實驗(Conjugation)成功轉入大腸桿菌、並使大腸桿菌具有生物固氮活性以來,將固氮酶系統直接導入植物細胞內,使主要農作物具有自主固氮功能的氮素自給自足屬性,從而擺脫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這一高耗能高汙染化工產品的依賴,一直是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實現農業生產「綠色革命」的夢想。
  • 北大王憶平教授課題組通過合成生物學實現「超簡固氮基因組」構建
    工業氮肥的施用滿足了農作物高產的需求。然而氮肥過度施用會導致土壤板結和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同時,流失的硝酸鹽氮肥被轉化為二氧化氮,可能導致癌症、心臟病,以及高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因此,工業氮肥的大量施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 【基因智慧】重構自然界天然氮肥廠 合成生物技術有何妙招?
    &nbsp&nbsp&nbsp&nbsp生物固氮是指自然界裡面某些原核微生物在常溫常壓下利用自身的固氮酶系統,將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氨供植物生長,那麼這個現象叫生物固氮,這類微生物叫固氮微生物。從1888年德國微生物學家首次證實豆科植物有固氮能力至今,生物固氮的研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 謠言:大豆自己能固氮,種植時不需要再施氮肥
    有農戶說既然大豆自己能固氮,種植時就不需要氮肥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大豆在幼苗期的固氮作用並不會太強,加上缺鉬等因素,大豆的固氮功能根本高效運轉起來,所以完全靠大豆自己固氮是不現實的。缺鉬會導致大豆固氮系統「罷工」鉬是大豆必須微量元素,缺鉬直接影響根瘤固氮以及蛋白質合成,鉬促進大豆根系發達,影響根瘤菌數量,從而從根本上促進大豆的氮代謝過程,根瘤菌數量決定這固氮成效,可以說大豆缺鉬,將嚴重影響大豆產量。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楊顏慈 攝  參與本次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龐科博士向媒體通報了本次發現的內容。
  • 科學網—人為幹擾活動抑制生物固氮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研究員莫江明)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
  • 專家建議:從源頭控制化學氮肥汙染環境
    因而,豆科植物生命力極強,是荒漠貧瘠地的先鋒生物。在自然界中,已知200多屬細菌中含有固氮菌株,而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效率最高,據FAO估算,全球生物固氮量約為2.0億t/yr,而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量佔其中的65%~70%。豆科植物所固定的氮可以提供該植物生長所需氮素營養的50%~80%,甚至100%,其地下部分含氮佔植株總氮的30%~35%,殘體分解後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 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田長富表示。  植物生來沒有固氮能力,氮營養需要通過施用氮肥等方法從外界提供,否則就會矮小、細弱、葉黃。為了讓植物能夠從空氣中直接利用氮元素,擁有固氮超能力,科學家一直在嘗試用已經發現的固氮基因改造植物基因組,但目前還沒有獲得植物界固氮「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