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工業氮肥,我國生物固氮應用有了「小目標」

2020-12-03 金臺資訊

工業氮肥的施用滿足了農作物的高產需求,同時也帶來了土壤板結、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如何利用生物固氮這種大自然提供的綠色氮肥減少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的依賴,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科學問題。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課題組發表論文稱,他們揭示了固氮酶相關機制並篩選出相關突變體,有望構建出高效通用的固氮酶系統。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何提高固氮效率,擴大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宿主範圍,實現主要農作物自主固氮,完全或部分替代工業氮肥是當前生物固氮研究前沿,也是一個世界性的農業科技難題。

國際研發聚焦三種技術路線

「在自然界中,某些原核微生物在常溫常壓下通過固氮酶將空氣中的氮素轉化為氨,這一過程稱為生物固氮,這類微生物稱為固氮微生物。」林敏說。

從1888年德國微生物學家赫爾利格與維爾法思首次證明豆科植物有固氮能力至今,生物固氮研發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林敏解釋,在農業生產系統中,根際是生物固氮及固氮菌與宿主作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場所,固氮菌與宿主作物形成一個複雜的根際固氮體系。根據與宿主植物的關係,生物固氮可分為共生結瘤固氮和根際聯合固氮等類型。

「雖然共生結瘤固氮體系效率最高,可為豆科植物提供100%的氮素來源,但僅限於豆科植物,應用潛力有限。而根際聯合固氮體系不能形成根瘤等共生結構,受根際生物逆境(如病蟲害)和非生物逆境(如碳源不足、田間施肥氮抑制、乾旱、鹽鹼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非常大,從而大大限制了非豆科作物根際聯合固氮在農業中的應用。」林敏說。

當前,國際固氮合成生物學研究發展迅猛。隨著全球生物組學、表觀遺傳學和合成生物學等前沿理論與技術不斷交叉融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取得生物固氮農業應用的重大突破。

林敏表示,王憶平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通過將Nif基因直接導入真核細胞中,用合成生物學方法,確保活性固氮酶生物合成所需的組分是穩定的,並以適當的化學計量學方法表達。這種重建方法可能有助於預評估Nif蛋白在植物中的表達穩定性,並利用合成生物學攻克真核細胞器中穩定固氮酶表達的障礙,朝實現作物自主固氮的目標邁出重要一步。

「目前國際上在此領域的研究聚焦如下三種技術路線:一是人工改造根際固氮微生物及其宿主植物,構建高效根際聯合固氮體系。二是擴大根瘤菌的寄主範圍,構建非豆科作物結瘤固氮體系。三是人工設計最簡固氮裝置,創建作物自主固氮體系。」林敏說。

我國提出三階段應用目標

雖然生物固氮研究有上百年的歷史,但迄今為止未能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

究其原因,林敏認為,首先,固氮體系特別是表達調控系統非常複雜。其次,兩種根際固氮體系——豆科作物結瘤固氮和非豆科根際聯合固氮體系,本身存在天然缺陷,其受環境影響較大,田間應用效果不穩定。合成生物學的出現為生物固氮難題的解決提供了革命性的技術途徑。採用合成生物技術平臺,極其複雜的固氮系統能實現模塊化,集成作物固氮與抗逆線路可彌補固氮體系的天然缺陷,在田間應用中實現高效穩定的節肥增產目標。

經過數十年幾代科學家的努力,中國生物固氮研究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為其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生物固氮及農業應用將分三個階段開展聯合研究,3—5年的近期目標(生物固氮1.0版)是克服天然固氮體系缺陷,創製新一代高效根際固氮微生物產品,在田間示範條件下替代25%的化學氮肥;10年的中期目標(生物固氮2.0版)是擴大根瘤菌宿主範圍,構建非豆科作物結瘤固氮的新體系,在確保產量的同時將化學氮肥用量減少50%;15年的遠期目標(生物固氮3.0版)是探索作物自主固氮的新途徑,在確保產量的同時大幅度減少甚至完全替代化學氮肥。」林敏說。

就在上個月,中國農業科學院院級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高效固氮生物學基礎與農業應用」正式啟動,將圍繞高效生物固氮體系「從0到1」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新一代固氮微生物產品技術的創製進行聯合攻關。(記者 馬愛平)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
    生物技術所供圖   ■本報記者 李晨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產和使用國,化肥過度使用已成為我國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大障礙。氮肥增產空間越來越小,傳統農業難以為繼,尋求新的替代氮肥的技術途徑已刻不容緩。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生物固氮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潛力巨大      生物技術所供圖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產和使用國,化肥過度使用已成為我國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大障礙。氮肥增產空間越來越小,傳統農業難以為繼,尋求新的替代氮肥的技術途徑已刻不容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高效固氮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力圖創建高效人工固氮產品,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前沿理論與技術支撐。 一個世界性農業科技難題 生物固氮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素。
  • 我國科學家Nature揭開生物固氮的世紀謎題,化學氮肥或將被取代
    這是四年內,該研究團隊再次取得類似重大突破。  國家統計局官網顯示,2019年,中國農用氮肥施用折純量達1930.21萬噸。這些在工廠裡化學合成的氮肥,生產過程耗資巨大,對環境造成汙染,在利用過程大量流失或揮發。  但實際上,一些生物會自己生產氮肥,自然界也存在「自我施肥」(自己給自己施肥)的植物,它們自建「化肥廠」。比如大豆等豆科植物,它們和細菌互利共生固氮,自施氮肥,除了「自給自足」,還有「盈餘」。
  • 發展生物固氮產業勢在必行
    據專家介紹,自然界中的化合態氮來源於三類形式:生物固氮佔65%~70%(環保、可持續),工業合成氮佔20%~25%(是各種化學氮肥的氮素來源方式,消耗大量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還有5%~10%的雷電、汽車尾氣氮;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生物固氮約2億噸,豆科根瘤共生固氮佔65%~80%,給共生豆科植物提供所需氮50%~100%,其地下部分含氮佔植株總氮的30%~35%,殘體分解後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氮肥已經發明出來,在農業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第一次綠色革命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來自氮肥的貢獻。我國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引進化肥產業,經過七八十的發展,如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與使用國。截止到2017年,我國合成氨年產能超30萬噸的企業102家,尿素年產能超50萬噸的有66家。
  • 【基因智慧】重構自然界天然氮肥廠 合成生物技術有何妙招?
    農業生產大量使用的氮肥主要來自於工業合成氨。&nbsp&nbsp&nbsp&nbsp那麼我們知道在農業生產裡面,要想實現農作物的增產增收,就必須使用化肥,在世界各國都是這樣。那麼化肥主要有氮、磷、鉀三種,而氮肥是這三種肥料裡面應用最多、需求最大的。但是由於氮肥的過量、不合理的使用,造成了土壤退化、環境汙染以及食品安全等重大的問題。
  • 上海科學家揭開生物固氮的世紀謎題,化學氮肥或將被取代
    10日零時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的這一最新發現,將為生物固氮研究領域指明新的方向。這一發現,有望應用在對抗病原真菌或真菌病害上。肥料是農業增產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有機肥和大量使用的、化工廠合成的無機化肥。在各種化肥中,氮肥佔了相當大比重。國家統計局官網顯示,2019年,中國農用氮肥施用折純量達1930.21萬噸。這些在工廠裡化學合成的氮肥,生產過程耗資巨大,對環境造成汙染,在利用過程大量流失或揮發。
  • 生物固氮有新突破!化學氮肥要被取代了?
    農業生產通過大量使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汙染。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12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通過發現控制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關鍵分子模塊,為今後減少農作物對氮肥的依賴,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 專家建議:從源頭控制化學氮肥汙染環境
    建國以來,為解決糧食生產問題,國家大力發展化肥工業,化肥生產和消費用量不斷上升。根據統計資料,2004年我國生產氮肥3300萬t純氮,消耗能源1億噸標準煤以上,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氮肥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氮肥消費國。化學氮肥的使用,在提高作物產量、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過量施氮已形成了嚴重的面源汙染。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秘笈,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記者注意到,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一向進展緩慢。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如果研究清楚「豆科植物為什麼能固氮」的原理,那麼就有望把這種原理通過人工作用在其他植物上。在現實生活中,豆科植物的生長比其他植物要好得多,也很少需要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氮肥;但其他作物,則需要大量使用氮肥來提高產量。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奧秘,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進展緩慢。早在17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具有根瘤結構;1843年,科學家們又發現豆科植物有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固氮,而氮元素又是植物生長的關鍵元素;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把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 北大王憶平教授課題組通過合成生物學實現「超簡固氮基因組」構建
    工業氮肥的施用滿足了農作物高產的需求。然而氮肥過度施用會導致土壤板結和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同時,流失的硝酸鹽氮肥被轉化為二氧化氮,可能導致癌症、心臟病,以及高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因此,工業氮肥的大量施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 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課題組的生物固氮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高度評價
    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DNA重組技術興起,以及發現存在於少數原核微生物體內的固氮基因簇可以通過結合實驗(Conjugation)成功轉入大腸桿菌、並使大腸桿菌具有生物固氮活性以來,將固氮酶系統直接導入植物細胞內,使主要農作物具有自主固氮功能的氮素自給自足屬性,從而擺脫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這一高耗能高汙染化工產品的依賴,一直是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實現農業生產「綠色革命」的夢想。
  • 國外大豆等利用根瘤菌,減少或不用化學氮肥,哪些肥料有助固氮?
    生物固氮是很多科學家的研究項目,在農業上,根瘤菌和豆科作物共生固氮量為四千萬噸,佔到了整個生物固氮的65%,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固氮是自然界最高效率固氮系統,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已通過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已實現少用化學氮肥或幾乎不用。
  • 謠言:大豆自己能固氮,種植時不需要再施氮肥
    有農戶說既然大豆自己能固氮,種植時就不需要氮肥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大豆在幼苗期的固氮作用並不會太強,加上缺鉬等因素,大豆的固氮功能根本高效運轉起來,所以完全靠大豆自己固氮是不現實的。缺鉬會導致大豆固氮系統「罷工」鉬是大豆必須微量元素,缺鉬直接影響根瘤固氮以及蛋白質合成,鉬促進大豆根系發達,影響根瘤菌數量,從而從根本上促進大豆的氮代謝過程,根瘤菌數量決定這固氮成效,可以說大豆缺鉬,將嚴重影響大豆產量。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根瘤:生產天然氮肥 過去幾十年,農業越發達,過量施用化學氮肥的問題也越嚴重。生物固氮和化學氮肥同樣是轉化大氣中的氮氣(N2)成氨,卻沒有化學氮肥合成與應用過程中的那些副作用。共生固氮佔整個生物固氮量的65%以上,利用好共生固氮,可以降低對化學氮肥的依賴,減少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 王憶平研究組在構建穩定通用高效固氮酶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工業氮肥的施用滿足了農作物的高產需求,同時也帶來了土壤板結、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當流失的硝酸鹽氮肥被轉化為二氧化氮時,還可致人予癌症、心臟病,以及對全球高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因此,工業氮肥的大量施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 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7月16日,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學術資源網站報導了該校研究團隊通過基因工程方法,將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進行固氮作用的藍細菌 (一種單細胞原核生物)中20多個固氮基因,轉移到另一種不能固氮但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中,讓後者獲得了固氮能力。  「下一個目標是讓植物固氮。」報導的副標題這樣寫道。
  • 總融資超6億元,微生物固氮創新公司Pivot Bio深度解析
    化學氮肥生產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氨(生成合成氨的哈伯法裝置於1909年建成,並在德國首先實現工業化,成為氮肥工業的基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硫酸銨是最主要的氮肥品種;60年代,增加了硝酸銨;70年代以來,尿素成為主導的氮肥品種。世界上一半的食物供應都依賴各種各樣化學氮肥。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號: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鄰苯二硫酚橋聯雙核鐵配合物,建立了雙鐵分子仿生化學固氮新的功能分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