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生科院王憶平課題組在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1-01-12 北京大學新聞網

存在於原核微生物中的固氮酶系統極其複雜,需要一系列,往往十幾甚至幾十個基因參與調控及其協調表達才能實現其功能。同時,生物固氮過程是一個高能耗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ATP和還原力。這些因素都是將固氮酶系統導入植物細胞,實現植物自主固氮所需要面臨和解決的難題。

王憶平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固氮的研究。在前期研究中,王憶平課題組將合成生物學方法和理念應用到生物固氮研究中,並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他們成功的以模式微生物大腸桿菌為底盤(Chassis),在大腸桿菌中重構了產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的鉬鐵固氮酶系統(Wang et al. 2013, PLoS ONE)、棕色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的鐵鐵固氮酶系統,並且證明在不損失固氮酶活的前提下,重組的鐵鐵固氮酶系統最少只需要10個基因即可在大腸桿菌中固氮(Yang et al. 2014, PNAS)。這兩個重構固氮酶系統的建立,為生物固氮研究提供了便捷的遺傳操作平臺,極大的推進了生物固氮的研究。

鑑於植物不同細胞器往往起源於微生物,國際上普遍認為比較適合將固氮酶系統導入的植物靶細胞器包括葉綠體、白體及線粒體等。因此開展不同固氮酶體系與這些潛在宿主靶細胞器中原有功能元件(Functional Component)之間的適配性研究,是最終實現植物自主固氮的重要步驟。

在本研究中,王憶平課題組首先通過引入了系統生物學以及合成生物學模塊化(Modularity)理念,將以上重構的鉬鐵及鐵鐵兩個固氮酶系統分別劃分為三個功能性模塊:電子傳遞鏈模塊(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Module)、金屬原子簇模塊(Metal Cluster Biosynthesis Module)及固氮酶核心模塊(「Core」 Enzyme Module)。繼而運用合成生物手段,在大腸桿菌中重構了植物靶細胞器的電子傳遞鏈模塊。電子傳遞鏈模塊替換實驗結果表明,來源於植物葉綠體和白體的電子傳遞鏈模塊能夠分別有效的替代鉬鐵及鐵鐵固氮酶系統中負責電子傳遞的原始模塊,為這兩個固氮酶系統提供底物還原所需的還原力;而來源於植物線粒體的電子傳遞模塊不能為以上兩個固氮酶系統提供底物還原所需還原力;進一步研究表明,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將線粒體來源的電子傳遞鏈組分與固氮酶電子傳遞鏈組分形成功能性的雜合電子傳遞鏈模塊而得到解決。該研究成果,一方面解決了固氮酶系統轉入植物靶細胞器後,還原力供給的問題;另一方面進一步減少了需要導入植物細胞器的固氮酶系統基因數目(如:鐵鐵固氮酶系統將最少只需要8個基因)。另外,植物葉綠體中的電子傳遞鏈模塊為植物光合作用中還原力分配的核心組件,該研究為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相偶聯提供了新的思路(見附圖),以實現植物自主固氮這一終極目標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附圖: 固氮酶系統導入植物細胞器潛在電子供給示意圖。圖內實線標示為植物靶細胞器內固有的組分,虛線標示為外源導入的組分

該研究以「Modular electron-transport chains from eukaryotic organelles function to support nitrogenase activity」為題,於2017年2月13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王憶平課題組的博士後楊建國和博士生謝夏青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英國JIC研究中心Ray Dixon教授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教授為該研究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973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英國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基金會的資助。

編輯:拉丁


相關焦點

  • 王憶平研究組在構建穩定通用高效固氮酶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相反,生物固氮是自然界中一部分原核微生物利用體內複雜的固氮酶系統,在常溫常壓下將大氣中的氮氣轉換為生物體可利用的氨的過程。如何利用生物固氮這種大自然提供的綠色氮肥減少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的依賴,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科學問題。
  • 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課題組的生物固氮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高度評價
    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DNA重組技術興起,以及發現存在於少數原核微生物體內的固氮基因簇可以通過結合實驗(Conjugation)成功轉入大腸桿菌、並使大腸桿菌具有生物固氮活性以來,將固氮酶系統直接導入植物細胞內,使主要農作物具有自主固氮功能的氮素自給自足屬性,從而擺脫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這一高耗能高汙染化工產品的依賴,一直是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實現農業生產「綠色革命」的夢想。
  • 北大王憶平教授課題組通過合成生物學實現「超簡固氮基因組」構建
    相反,生物固氮是大自然提供的天然綠色氮肥,通過少數原核微生物中的複雜固氮酶系統,在常溫常壓下將大氣中的氮氣轉換為生物體可利用的氨的過程。將固氮酶系統直接導入植物細胞內,使主要農作物具有自主固氮功能的氮素的屬性,從而擺脫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這一高耗能高汙染化工產品的依賴,一直是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實現農業生產「綠色革命」的夢想。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GlnR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同時正負調控固氮類芽孢桿菌中固氮基因的表達。有2個GlnR-binding sites分布於固氮基因簇(nifBHDKENXhesAnifV)啟動子上下遊。
  • 替代工業氮肥,我國生物固氮應用有了「小目標」
    如何利用生物固氮這種大自然提供的綠色氮肥減少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的依賴,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科學問題。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課題組發表論文稱,他們揭示了固氮酶相關機制並篩選出相關突變體,有望構建出高效通用的固氮酶系統。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號: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鄰苯二硫酚橋聯雙核鐵配合物,建立了雙鐵分子仿生化學固氮新的功能分子模型。
  • 中科院高能所在光催化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化學課題組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固氮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員石偉群團隊報導了兩例基於紫精配體的自由基MOFs材料Gd-IHEP-7和Gd-IHEP-8。 此MOFs材料均表現出優異的光催化固氮活性,氨生成速率分別為128和220 μmol h-1 g-1,其中Gd-IHEP-8固氮效率與文獻同類材料相比提高17倍。
  • 華中農業大學在納米酶介導的生物固氮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韓鶴友教授課題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發表題為「Cobalt Ferrite Nanozyme for Efficient 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via Regulating Reactive Oxygen metabolism」的研究論文。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自生和共生固氮)的影響。上述研究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同時暗示了人為幹擾活動對生物固氮產生抑制作用,研究結果有助於人們準確理解、評估、模擬和預測陸地生態系統氮收支、淨初級生產力和生態系統反饋。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和《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 科學網—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
    然而,「利用生物固氮替代化學氮肥是一個世界性的農業科技難題。」該任務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說。 生物固氮研究有上百年的歷史,迄今為止未能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這是因為,首先,固氮體系特別是表達調控系統非常複雜。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然而,「利用生物固氮替代化學氮肥是一個世界性的農業科技難題。」該任務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說。 生物固氮研究有上百年的歷史,迄今為止未能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這是因為,首先,固氮體系特別是表達調控系統非常複雜。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遺傳機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明智教授、李文才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NKTCL)遺傳機制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NKTCL的發生新機制。
  • 上海生科院等在昆蟲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報導了利用遺傳操作手段來提高家蠶對核型多角體病毒(BmNPV)抗性。  病毒病是蠶業生產上最常見的一類蠶病,每年帶來的損失約佔總損失的80%,其中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BmNPV)的危害最為嚴重。文章連結 上海生科院等在昆蟲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生物固氮作用為陸地及水生態系統提供了大量的氮源。目前,關於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然而,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吳慶龍團隊通過對撫仙湖表層和真光層固氮微生物空間分布特徵進行研究,揭示了撫仙湖固氮微生物的空間分布的高異質性及影響因素。相關成果最近發表在生物領域國際期刊Microbial Ecology上。
  • 上海生科院在作物免疫和抗病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因此,水稻抗病性的研究對於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何祖華研究組長期從事植物抗病及其與生長發育途徑互作的研究。他們最初在水稻資源庫中篩選到一個對稻瘟病和白葉枯高抗的材料,將該材料命名為ebr1 (enhanced blight and blast resistance 1) 。
  • 生物電子領域突破性進展 軟橡膠材料製備心臟外膜生物電子貼片
    生物電子領域突破性進展 軟橡膠材料製備心臟外膜生物電子貼片 知社學術圈 發表於 2020-11-12 17:11:45 植入式心外膜器件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發現,監測,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研究揭示了植物早期胚胎染色質狀態重編程的嶄新分子機制,闡述了胚胎中的基因激活如何傳遞到發育後期的表觀遺傳機理,是開花調控分子與遺傳機制的重要突破。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為其在作物花期調控的生產應用提供了新的作用靶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實驗室參與了該項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和科技部的資助。
  • 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雖然植物的葉綠體被認為來源於藍細菌,但這一發現距離讓植物擁有固氮能力,還有著尚難預測的諸多挑戰。  「這一工作還沒有突破出『原核生物』的界限。自然界只有部分原核生物能夠進行生物固氮作用,中國農業大學陳三鳳教授團隊和北京大學王憶平教授團隊分別在前幾年已經通過合成生物學等手段實現了讓大腸桿菌進行生物固氮,而且使用的固氮相關基因數量更少。」
  •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作者:謝小芳 2019-12-01 01:18   來源:大連日報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有望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