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路易斯酸位點調控提升非金屬硼碳氮材料電催化固氮活性

2020-10-18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常彬,李麗麗;通訊作者:郝霄鵬,李妍璐
通訊單位:山東大學

論文DOI: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0.119622

全文速覽

在光電催化小分子還原領域,非金屬碳基催化材料的真實活性位點和相應的準確催化機理仍亟待明晰。在此,本文作者充分利用硼元素的路易斯酸性,設計合成了一系列硼碳氮(BCN)材料。通過調整B路易斯酸位點實現了BCN材料電催化固氮活性的提升。BCN上硼活性位點的氮吸附自發性和較低的反應決速步能壘,實現了氮還原活性的提升。

背景介紹

氮,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可被轉化為氨和其他衍生物。氨,不僅是化肥、藥品等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還是潛在的能源載體和綠色燃料。然而,N≡N鍵的化學惰性阻礙了天然豐富的氮氣的利用。在20世紀早期哈伯-博施(H-B)法的發明開闢了人工固氮合成氨的新天地。然而,該反應需要較高的溫度(500℃)和壓力(>200 atm),每年可消耗全球1~2%的輸出能量。此外,反應過程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每噸NH3排放1.9噸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與H-B工藝相比,電催化氮還原合成氨使用可再生電力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在更低的溫度和壓力下進行。此外,與H-B工藝不同的是,水被直接用作氫的來源,氮通過多個質子和電子的轉移直接還原為氨。然而,N2的低溶解度、N≡N鍵的高鍵能以及競爭性的氫析出反應,導致氨產率和法拉第效率均偏低。電催化氮還原反應的效率很大程度依賴於催化劑的電子和表面結構的理化性質,這也使得催化材料的設計成為了固氮技術可行性的關鍵。

本文亮點

(1) 設計併合成了硼路易斯酸位點可調的BCN材料,且富硼BCN在中性條件下表現出良好的電催化固氮活性。
(2) 同位素實驗排除了體系及材料中氮元素對產物氨的影響,證實了BCN電催化固氮的可行性。

(3) 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揭示了硼活性位點的氮吸附自發性和較低的反應決速步能壘。

圖文解析

(1)催化材料的合成與表徵

▲Figure 1.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CN materials. SEM image (b), TEM image (c), high resolution TEM image (d) and EDS elemental mappings (e) of B-BCN, respectively.


通過重結晶和退火的方式,以碳紙為基底,合成一系列不同B含量的BCN材料(圖1a)。相應的形貌表徵(圖1b-e)可以看出碳紙表面被密集的納米網格所覆蓋,且形成了大量的鏤空結構。相應的元素映射驗證了B、C、N三種元素的均勻分布。從結構表徵(XRD, Raman, FTIR和XPS高分辨譜圖)可以充分證明不同含量的B和N對樣品的化學結構沒有顯著影響(圖2),這種理想的鍵合條件為獲得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奠定了基礎。

▲Figure 2.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s of B/N-BCN and BCN. (a) XRD patterns; (b) Raman spectra; (c) FTIR spectra; XPS spectra of B 1s (d), C 1s (e) and N 1s (f), respectively.


(2) 催化材料的電催化固氮活性評估

▲Figure 3. (a) Chronoamperometry curves of B-BCN at various potentials for 3 hours in N2-saturated 0.05 M Na2SO4. (b) Ammonia yields and Faradaic efficiencies of B-BCN for NRR at various potentials. (c) 1H NMR spectra of both 14NH4+ and 15NH4+ obtained from the NRR reaction using 14N2 or 15N2 as the nitrogen source, respectively. (d) Ammonia yields and Faradaic efficiencies of 14N2 and 15N2-saturated electrolytes for NRR (at -0.6 V vs RHE).


與不同B/N含量的BCN材料對比,在常溫常壓的中性電解液中,富硼BCN(B-BCN)在-0.6 V(相對於可逆氫電極)下能獲得8.39 µg h-1 cm-2cat./~41.9 µg h-1 mg-1cat.的氨產率。15N2 同位素示蹤標記實驗結合核磁共振技術排除了材料及體系中氮元素的影響。在14N2和15N2氣氛下,氨產量和法拉第效率沒有明顯變化,進一步證明了B-BCN上電催化固氮的可行性。而且,10次不同氣氛循環及長時間(36小時)的測試顯示B-BCN具有優良的電催化固氮穩定性。

▲Figure 4. (a) Recycling chrono-amperometry curves of B-BCN at potential of -0.60 V for 36 hours. The insets show the SEM and TEM images of B-BCN after durability tests. (b) Ammonia yields and Faradaic efficiencies of B-BCN at a potential of -0.60 V vs. RHE during 10-time N2/Ar cycles.


(3) 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解碼反應機制

▲Figure 5. (a) Free energy profile for the NRR process on B-BCN and N-BCN. (b) Optimized geometric configurations of various reaction intermediates along the reaction path of nitrogen reduction on B-BCN and N-BCN. The N–N distances (Å) along the reaction pathway are also indicated.


為了確定BCN體系中組成調節是否具有NRR的優勢,我們進一步研究了B-rich體系(B-BCN)和N-rich(N-BCN)體系上可能存在的NRR反應途徑的吸附和活化行為,以探究整個反應機制。如圖5所示,氮分子(N2→*NN)在B-BCN上的初始吸附是一個放熱過程,表明B-BCN體系有利於N2的吸附。從barde電荷結果來看,B-BCN體系中*NN與其最近鄰B原子的成鍵作用更強,決定了N2吸附步驟是自發的,這種較強的成鍵作用表明了B位點在NRR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總結與展望

理論和實驗證實BCN在中性條件下是一種有效的電催化固氮材料。硼活性位點上氮吸附步驟是自發性的,同時其反應決速步能壘較低。通過調節BCN材料中硼Lewis酸位點實現電催化固氮活性的調控。最佳樣品富硼BCN(B-BCN)在-0.6 V(相對於可逆氫電極)下能獲得8.39 µg h-1 cm-2cat./~41.9 µg h-1 mg-1cat.的氨產率。因此,我們的理念為探索適用於廣泛反應的高性能非金屬納米材料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相關焦點

  • 【催化】意料之外的催化活性:硼自由基讓氮化硼活潑起來
    ,然而就在最近,這種材料卻在催化領域展現出出乎意料的活性,引起廣泛的關注。不同形貌的氮化硼(如納米片、納米管)已經成功地應用於催化一些重要的工業過程,如乙炔氫氯化和丙烷脫氫反應等。根據這些研究結果,氮化硼的催化活性源自其結構中的各種缺陷和邊緣效應。然而,精準的活性位點及催化機理尚不明確。
  • 合肥研究院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
    此工作通過非金屬原子摻雜策略調控半導體的能帶結構及光/電化學性質,顯著提升了光催化固氮合成氨的活性,為未來常溫常壓下開發新的合成氨催化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的參考價值。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構建B-N-C鍵用於穩定氮化碳光催化劑表面暴露的活性氮原子並且促進氮氣分子吸附和活化
  • 開闢人工固氮新途徑
    用碳化硼(B4C)納米片充當非金屬催化劑,在常溫常壓下就能進行高性能電化學反應,實現較高的產氨率。這種新發現的固氮「神器」可不簡單,它是目前水相環境性能最佳的氮還原反應(NRR)電催化劑。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催化材料研究部研究員蘇黨生領導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於低碳烷烴催化轉化制烯烴的基礎研究以及工業化應用探索,自2008年發現非金屬納米碳可替代傳統貴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用於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以來,非金屬納米碳在傳統熱催化中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迎來蓬勃發展,其在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展現出較傳統金屬催化劑更高的活性
  • AEM綜述:2D催化劑用於光/電催化人工氮還原制氨
    2D催化劑,包括光催化劑(TiO2、鉍基材料、層狀雙氫氧化物(LDHs)、氮化碳、Fe@Graphene、MoS2等),電催化劑(金屬、石墨烯、碳、氮化硼(BN)、碳化硼(B4C)、黑磷(BP)、硼、過渡金屬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磷化物)因其獨特的物理、化學和電學性質而成為N2RR的候選催化劑。
  • 【催化】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揭示碳基納米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活性機制
    氮摻雜碳基納米材料作為廉價非金屬CO2RR催化劑備受關注,但因其結構複雜,難以精確控制,導致對其催化活性位點的認識仍存在較大爭議,催化性能也亟待大幅提升。利用結構明確的小分子作為模型催化劑是明晰其催化機制的有效手段,但小分子自身的催化活性低,實驗誤差大,難以給出可信結果。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梁彥瑜教授Angew:缺陷碳氧還原電催化材料設計...
    研究背景近年來,納米碳基材料有望替代傳統的非金屬材料、直接作為氧還原(ORR)電催化劑應用於能量轉換器件中,因此成為研究的焦點。研究人員相繼開發了以氮(N)原子為主的雜原子摻雜策略和碳缺陷工程策略,實現了碳骨架的電子結構的重新分布、有效活化了π電子,從而賦予碳材料顯著的電催化ORR性能。同時,在複雜的N摻雜缺陷碳體系中,摻N位點存在明顯的邊緣效應,導致碳邊緣缺陷處摻N位點的ORR活性高於其他位置。因此,合理設計和構建雜原子摻雜位點的碳缺陷機構、進而調控優化碳骨架電荷分布,有望進一步提升其ORR活性。
  • 基於電子結構精準調控策略構築氮碳包覆的核殼結構硒化物電催化劑
    成分可控的合成氮摻雜的碳包覆的不同種類的硒化鎳精確的調控了相應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這對於HER電催化活性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NiSe@NC主要通過範德瓦爾斯作用力來調控碳外殼的電子結構,從而賦予了它優異的全pH產氫電催化活性。這部分工作不僅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地精確調控納米材料電子結構的方法,而且為未來氮摻雜的碳包覆的硒化物複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和理論指導。
  • 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硼催化劑顯現出高的催化活性和優異的烯烴選擇性, 產物中幾乎沒有完全氧化產物CO2生成, 這為選擇性斷裂C H鍵開闢了新路徑. 大量的譜學以及動力學研究表明催化劑表面BOx物種為催化劑的活性位點. 這種打破傳統認知的非金屬催化劑的催化作用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一個新的研究熱點.
  • 【學術報告】手性雙齒硼基配體及其應用
    ---題目:手性雙齒硼基配體及其應用報告人:徐森苗,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蘇州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時間:2020年11月19日,下午14:30-15:30地點:化學B樓410會議室邀請人:方顯傑 特別研究員報告摘要:手性金屬絡合物是不對稱金屬催化的核心,它一般由含有路易斯鹼性的配位原子的手性配體和具有路易斯酸性的金屬中心所構成。
  • 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Joule高被引文章大匯總:綜述、電池、電催化、超級電容器
    南洋理工大學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通過多步模板法將超薄SnS2納米片限制在碳納米管(SnS2@CNT),碳納米籠(SnS2@CNB)和中空碳納米球(SnS2@CNSs)中。得益於其獨特的結構優勢,這些SnS2碳納米雜化材料具有高比容量,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和出色的倍率性能。
  • 湖南大學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金屬離子幾何構型優化OER、電子結構調控助力HER、單原子催化劑
    近日,湖南大學王雙印團隊選取三種尖晶石為模型,通過研究發現,八面體(Oh)中心的Co3+位點是OER電催化劑的最佳幾何構型,此外,八面體(Oh)和四面體(Td)中心的Co2+也可作為活性位點。理論計算表明,O*轉化為OOH*是Co3+(Oh)的決速步,其能壘最低,有助於提高OER活性。
  • 【學術報告】手性雙齒硼基配體及其應用 -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
    ---題目:手性雙齒硼基配體及其應用報告人:徐森苗,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蘇州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時間:2020年11月19日,下午14:30-15:30地點:化學B樓410會議室邀請人:方顯傑 特別研究員報告摘要:手性金屬絡合物是不對稱金屬催化的核心,它一般由含有路易斯鹼性的配位原子的手性配體和具有路易斯酸性的金屬中心所構成。
  • 空穴來風,風馳電掣:空位工程調控的固氮電催化劑
    近些年來, 利用電化學手段在常溫常壓下將氮氣電催化還原為氨氣的固氮方式, 憑藉其能耗低、綠色環保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設計和開發高效的催化劑為氮氣的吸附和活化提供活性位點對電化學固氮意義重大, 但是目前電化學固氮性能的改善不盡人意。
  • Nature:Aggarwal教授課組「雙非」碳氫硼化突破
    有機硼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不僅廣泛存在於硼替佐米(borterzomib)、克立硼羅(crisaborol)等眾多已售或在研的藥物分子和功能材料如OLED、光傳感器等中,同時也是有機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合成子,它可以通過簡單的化學轉化高效精準構建新的C–C鍵、C–N鍵、C–X鍵等,因此可作為合成平臺進行多源性合成。基於有機硼化合物的重要合成應用價值,碳-硼鍵的構建一直都是有機化學的前沿研究領域。
  • Angew:無金屬催化劑讓CO2轉換效率「硼」蓽生輝
    通過調整硼中心(親電位點)和季銨鹽(親核位點)的電子和空間性質以及親電和親核中心的距離,系統地研究了催化劑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係;結合動力學研究和偶聯反應重要中間體研究,提出了催化循環機理。有機硼催化劑1a、1b和1c通過兩步反應合成:胺與滷代烷烴(或滷代烯烴)反應生成含烯丙基的季銨鹽;季銨鹽與9-BBN通過烯烴硼氫化反應生成催化劑1a、1b和1c。
  • ...正/郭寅龍團隊三劍合璧,實現Co催化聯烯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硼氫化
    從理論上講,聯烯發生單硼氫化可能產生6種區域異構體,進一步考慮立體異構問題則更加複雜。對於傳統無催化劑參與的硼氫化過程,反應的選擇性一般依靠底物及硼氫化試劑本身的電子特性及空間位阻差異進行控制,反應條件相對苛刻,轉化效果也不夠理想。過渡金屬催化的硼氫化過程則主要通過底物修飾特定的導向基團及選擇合適的配體來調控,相比於前者,反應效率得到明顯的改善。
  • 葉脈狀g-C3N4的合成及其選擇性光催化產H2O2
    因此,提高雙電子光催化氧化還原過程的選擇性是提高光催化H2O2生產效率的關鍵。石墨碳氮化物(g-C3N4)作為一種穩定、低成本的無金屬聚合物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優異的光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還原、固氮、降解有機汙染物等性能,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最近的研究發現,g-C3N4在光催化生產H2O2方面也顯示出突出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