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語言學中Identity應譯為「身份」

2020-11-30 中國社會..
社會語言學中Identity應譯為「身份」

2017年11月07日 08: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蘭良平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語言學中身份(identity)概念的重要性日益彰顯,但是學界對其內涵並未形成共識,存在三種不同的中文譯詞,分別為「認同」、「身份」、「同一性」。筆者以為,在社會語言學領域內, identity應該翻譯為「身份」,主要指一種社會現象,是主體共同建構的社會符號,是語言在共同體中運用的結果。「身份」是語言符號運作的結果創造身份的實踐活動,離不開語言和其他符號系統的運用。例如同一個人,在課堂中藉助教學話語突顯教師職業身份,而在家裡通過稱呼語突顯家庭成員身份,在學術會議上通過學術話語突顯學者身份。「身份」是實踐共同體中交往的產物社會身份的建構是可變的、流動的,通常以群體規範作為參照。

關鍵詞:社會身份;語言符號;同一性;話語;社會語言學;實踐共同體;認同;翻譯;語境;形成

作者簡介:

  社會語言學中身份(identity)概念的重要性日益彰顯,但是學界對其內涵並未形成共識,存在三種不同的中文譯詞,分別為「認同」、「身份」、「同一性」。很少有人為如此翻譯提供理由。筆者以為,在社會語言學領域內,identity應該翻譯為「身份」,主要指一種社會現象,是主體共同建構的社會符號,是語言在共同體中運用的結果。

  Identity不能譯為「認同」或「同一性」

  將Identity翻譯為認同,意味它是心理現象,蘊含贊同的意思。社會心理學將其譯為「認同」。社會心理學自我分為自我概念、自我尊重和自我呈現,對應於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和行為層面。社會心理學家泰弗爾認為,identity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包括知識、價值觀和情感意義,源於他/她所屬社會群體的成員資格。社會心理學中強調認知層面,而「認同」突顯個體的主觀傾向和自覺意識。

  社會語言學中的identity注重行為,亦即自我呈現。無論變體社會語言學研究,還是互動和話語研究,均關注說話者使用的語言符號和社會範疇的關係,即外在的話語表現。社會語言學關注被試自發狀態下的語言使用,將identity譯為「體認」。

  譯為「同一性」則是參照了identity的拉丁詞源「同一」,強調和其他人的相似性。但是,該詞同時強調自己的獨特性,還包含延續性、能動性、矛盾性和多重性等,單純譯為「同一性」有失偏頗。

  「身份」是社會現象

  對於自我呈現的研究,可以追溯至社會學家考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該書中,身份和自我交織在一起,難分彼此。自我來源於人們對情景的理解及情景中的自我表演,而身份在與他人協商中建立起來,是交往的戲劇效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演自我,最終成為所表演的那個角色。考夫曼更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印象管理的技巧,如通過神秘化、戲劇化等方式進行身份建構。他甚至認為,我們的身體就像是衣帽架,而身份就像是掛在架上的衣服。身份是外在的自我,是在情景中創造出來的,每一次交流互動都創造出一個身份。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提出過類似的論斷,有多少種不同的情景,就有多少種不同的自我。

  「身份」是主體間共同建構的結果

  在社會交往中,說話者藉助自己對情景因素的理解,調整自己的語言使用。這些因素包括參與者、場景和功能。參與者包括說話者和聽話者因素,說話者要根據雙方身份對自己的話語進行調整。場景也制約著話語選擇,搞錯了場景會被認為不合時宜。功能是交際的目的,包括信息功能和情感功能,直接制約著語言的正式程度的選擇。

  說話者調整語言以建構身份的行為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交際雙方積極順應的結果。身份建構是說話者和受話者,也就是主體之間共同協商的結果。而且,這種協商往往是無意識的,說話者的身份不能簡單地靠自我宣稱獲得。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中平)

相關焦點

  • 新媒體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內容提要:本文以變異社會語言學和互動社會語言學兩種範式為主線,對近十餘年國內外主要的新媒體社會語言學研究進行梳理和述評,以深化對新媒體環境下的語言變異、言語行為、面子與禮貌、身份建構等重要議題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指出今後研究的方向。
  • 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2016年06月07日 16: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蘭良平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 首屆社會語言學高端國際論壇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成功舉辦
    關鍵詞: 作者簡介:   9月20—22日,以「新時代社會語言學的發展趨勢與前沿問題」為主題的「首屆社會語言學高端國際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黃行圍繞語言和方言的傳統區分標準對中國民族語言事實的適用性發言,並提出「語言接觸」和「語言規範化」也是影響區分中國語言或方言身份的重要因素;法國語言學家路易-讓·卡爾韋(Louis-Jean Calvet)討論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多語現象與問題;泰國語言學家素維萊·布瑞姆詩麗拉(Suwilai Premsrirat)介紹了泰國即將實施的多語—多元文化中的包容性語言政策
  • 「文明互鑑 文明互譯」天外舉辦第二屆社會語言學高端國際論壇
    天津北方網訊:10月19日上午,天津外國語大學舉辦第二屆「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學術交流季(以下簡稱「學術交流季」)啟動儀式暨第二屆社會語言學高端國際論壇。
  • 生態語言學走向成熟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語言生態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生態,從而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生態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自然及社會環境相互影響的新興交叉學科,既具有應用語言學學科屬性,又具有跨學科屬性。本報記者就如何更好地推動生態語言學向前發展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 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與會學者圍繞我國語言學研究如何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如何實現中國語言學理論體系創新,為建設學術中國、思想中國作出應有貢獻展開研討。在會議主題之下,設立了6個議題。  一是「語言學的本土化與跨文化研究」。
  • 王士元:演化語言學研究折射人類社會變遷
    演化語言學研究折射人類社會變遷——訪語言學家王士元  王士元,當代語言學家,1966—1994年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系教授,曾創立俄亥俄州立大學語言學系和東亞研究學系,並擔任兩系的首位系主任
  • 語言學為大腦探索開闢新途徑
    語言學為大腦探索開闢新途徑 2017年01月06日 07: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蘇培 字號 內容摘要:人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但語言如何演化、兒童如何習得語言、語言在大腦中如何進行神經表達,我們卻知之甚少
  • 大力促進應用語言學發展,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貢獻
    科研工作必須要高度關注時代敏感的重大課題,為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不久前去世的美國學者亨廷頓,幾乎每隔十年就有一本經典的學術著作問世,提出每個時期焦點性的、敏感性的學術問題。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針對當時第三世界國家風起雲湧的民主化浪潮,他寫了《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提出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政治參與和穩定的問題。
  • 語言學的問題意識、話語轉向及學科問題
    話語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和互動語言學的興起,推動著語言學的「話語轉向」。以「本體研究」為本的中國語言學,以語言結構研究為學術基點,應儘快轉向以話語研究為學術基點。第三,語言學早已成為科學,但學科設置仍處在語文學階段,為語種所分割,與文學相糾纏。
  • 淺議學術論文標題英譯中應注意的問題
    可見,論文標題的英譯準確與否,非常重要。在論文標題的英譯過程中,為儘可能在翻譯上實現兩種語言方式的對等,醫刊彙編譯認為,譯者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注意語言簡練。不少中文作者習慣在論文標題表述上使用「試論」、「初探」、「淺談」、「淺析」、「芻議」、「略論」等詞來表現其行文謙遜。但為了語言表達得言簡意賅,在這類標題的英譯時可以省略不譯,這樣更合乎英語標題的規範。
  • ——借詞生成大起底|語言學午餐
    借詞,廣泛地說,指的是從別的語言中吸收過來的詞語。社會變革和文化交流,往往導致不同語言相互接觸,而語言接觸現象中最常見的便是詞彙借用現象。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詞語,最初都是以借詞的身份進入中文語境的。如「葡萄」「菠蘿」「獅子」等,這些詞彙看似十分本土化,卻都是原汁原味的西域借詞。
  • 淺析21世紀俄羅斯語言學創新研究方法
    心理語言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心理過程的學科,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民族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文化關係、語言功能及演化中的語言、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事實的相互作用的一門語言學學科。目前語言與文化直接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語言中的文化,即反映在語言文本和語言手段中的一定的文化內容。
  • 「方法+對象」:一般性語言學交叉學科的定義方式
    對於「社會語言學」和「語言社會學」這兩個概念是否應分別定義,即「X+語言學」和「語言學+X」是不是一回事,學術界有不同觀點。有的學者認為「社會語言學」不能分析成「社會+語言學」,而應分析成「(社會+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和語言社會學沒有區分的必要;也有學者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社會語言學」應定義為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語言,而「語言社會學」應定義為用語言學的方法研究社會,二者明顯不同。
  • 2019考研專業: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本文為大家介紹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除了語言學本體理論研究之外,更關注語言的應用研究。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主要研究語言在各個領域中實際應用的語言學分支。它著重解決現實當中的實際問題,一般不接觸語言的歷史狀態,也不大介入一般理論上的爭辯。可以說,它是鑑定各種理論的實驗場。
  • 神經語言學與失語症 語言學午餐
    (本文選自「中國社會科學在線」;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神經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的重要分支和前沿,橫跨語言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學科,綜合多學科開展語言神經機制和腦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語言學的當代形態。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成龍來我校談當代語言學前沿
    新聞網訊 4月25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成龍應邀來國際教育學院作題為《當代語言學前沿概覽》學術報告。此次報告是學院組織的第十一場高端學術研討會。黃成龍的報告分為語言類型學(Linguistic Typology)、演化語言學(Evolutionary Linguistics)、接觸語言學(Contact Linguistics)、記錄語言學(Documentary Linguistics)以及語言學的研究趨勢等五個部分。
  • 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政治語言學是在政治背景下對語言的研究,可以包括對政治的語言研究和對語言的政治研究,還包括對權力關係和語言的社會理解的研究。具體而言,政治語言學主要是研究政治背景下的語言以及把語言作為在社會上獲取優勢或是統治的一種工具來研究語言的權力地位以及對語言的社會認識,前者可以理解為是語言與政治,或是政治的語言,後者可以理解為語言政治。
  • 【AWS移動開發公開課】第一講:用戶身份及簡單AWS身份驗證
    Amazon Cognito是一種用戶狀態(user-state)同步服務,可幫助開發者讓他的終端用戶在不同的設備和平臺上創建唯一身份。Cognito也可為AWS資源設置臨時性受限權限證書。數據同步和AWS身份驗證是所有應用程式的繁雜任務之一,通常耗費大量時間。
  • Identity politics
    My comments:Identity, as in individual identity, is what differentiates one individual from another.I am simplifying matters to make a point, but identity politics does sound like the worst kind of politics, doesn’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