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7日 08: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蘭良平
字號內容摘要:社會語言學中身份(identity)概念的重要性日益彰顯,但是學界對其內涵並未形成共識,存在三種不同的中文譯詞,分別為「認同」、「身份」、「同一性」。筆者以為,在社會語言學領域內, identity應該翻譯為「身份」,主要指一種社會現象,是主體共同建構的社會符號,是語言在共同體中運用的結果。「身份」是語言符號運作的結果創造身份的實踐活動,離不開語言和其他符號系統的運用。例如同一個人,在課堂中藉助教學話語突顯教師職業身份,而在家裡通過稱呼語突顯家庭成員身份,在學術會議上通過學術話語突顯學者身份。「身份」是實踐共同體中交往的產物社會身份的建構是可變的、流動的,通常以群體規範作為參照。
關鍵詞:社會身份;語言符號;同一性;話語;社會語言學;實踐共同體;認同;翻譯;語境;形成
作者簡介:
社會語言學中身份(identity)概念的重要性日益彰顯,但是學界對其內涵並未形成共識,存在三種不同的中文譯詞,分別為「認同」、「身份」、「同一性」。很少有人為如此翻譯提供理由。筆者以為,在社會語言學領域內,identity應該翻譯為「身份」,主要指一種社會現象,是主體共同建構的社會符號,是語言在共同體中運用的結果。
Identity不能譯為「認同」或「同一性」
將Identity翻譯為認同,意味它是心理現象,蘊含贊同的意思。社會心理學將其譯為「認同」。社會心理學自我分為自我概念、自我尊重和自我呈現,對應於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和行為層面。社會心理學家泰弗爾認為,identity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包括知識、價值觀和情感意義,源於他/她所屬社會群體的成員資格。社會心理學中強調認知層面,而「認同」突顯個體的主觀傾向和自覺意識。
社會語言學中的identity注重行為,亦即自我呈現。無論變體社會語言學研究,還是互動和話語研究,均關注說話者使用的語言符號和社會範疇的關係,即外在的話語表現。社會語言學關注被試自發狀態下的語言使用,將identity譯為「體認」。
譯為「同一性」則是參照了identity的拉丁詞源「同一」,強調和其他人的相似性。但是,該詞同時強調自己的獨特性,還包含延續性、能動性、矛盾性和多重性等,單純譯為「同一性」有失偏頗。
「身份」是社會現象
對於自我呈現的研究,可以追溯至社會學家考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該書中,身份和自我交織在一起,難分彼此。自我來源於人們對情景的理解及情景中的自我表演,而身份在與他人協商中建立起來,是交往的戲劇效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演自我,最終成為所表演的那個角色。考夫曼更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印象管理的技巧,如通過神秘化、戲劇化等方式進行身份建構。他甚至認為,我們的身體就像是衣帽架,而身份就像是掛在架上的衣服。身份是外在的自我,是在情景中創造出來的,每一次交流互動都創造出一個身份。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提出過類似的論斷,有多少種不同的情景,就有多少種不同的自我。
「身份」是主體間共同建構的結果
在社會交往中,說話者藉助自己對情景因素的理解,調整自己的語言使用。這些因素包括參與者、場景和功能。參與者包括說話者和聽話者因素,說話者要根據雙方身份對自己的話語進行調整。場景也制約著話語選擇,搞錯了場景會被認為不合時宜。功能是交際的目的,包括信息功能和情感功能,直接制約著語言的正式程度的選擇。
說話者調整語言以建構身份的行為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交際雙方積極順應的結果。身份建構是說話者和受話者,也就是主體之間共同協商的結果。而且,這種協商往往是無意識的,說話者的身份不能簡單地靠自我宣稱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