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27日 08: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麗芬
字號內容摘要:語言研究的現實問題不再局限於純粹的語言範圍,而是轉向語言、思維與活動相互作用更深入的哲學、本體論問題,研究者的興趣從認識客體轉向主體,即作為觀察者和某一經驗及知識載體的人。心理語言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心理過程的學科,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民族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文化關係、語言功能及演化中的語言、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事實的相互作用的一門語言學學科。目前語言與文化直接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語言中的文化,即反映在語言文本和語言手段中的一定的文化內容。
關鍵詞:
作者簡介:
21世紀,科學思想如同以往,處於不斷探尋之中,作為萬物評判者的人處於現代研究中心。語言研究的現實問題不再局限於純粹的語言範圍,而是轉向語言、思維與活動相互作用更深入的哲學、本體論問題,研究者的興趣從認識客體轉向主體,即作為觀察者和某一經驗及知識載體的人。以下從現代俄羅斯語言學發展過程等方面簡述傳統分支學科對現代語言學所作的貢獻。
心理語言學
可以解決實際問題
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心理過程的學科,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它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20世紀20—30年代已初露端倪,列昂季耶夫指出,有必要從理論上解釋許多實際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僅僅對純語言分析是不夠的。扎列夫斯卡婭認為,創立心理語言學的主要目的不是兩門學科簡單相加或偶爾吸收相鄰知識領域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成果,而是分析新的科學方法,克服狹隘本位主義研究事實的局限性,用新方法理解、解釋事實。
心理語言學採用多種方法,斯捷潘諾夫認為,至少有四種方法是心理學學者和語言學學者研究語義單位近似性需要採用的,如:語義區分法、聯想法、替代法、分類法。其中聯想法使用最廣,起初只用於傳統實驗心理學,後來作為一種必須的研究方法應用在語言學領域。聯想實驗法是當前心理語言學分析語言意識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即給被試者提供一組初始詞/刺激詞,由被試者進行自由語言聯想,說出最先想到的反應詞。
現代心理語言學面臨兩類問題。一類是20世紀遺留的心理語言學標準問題,包括:心理語言學的方法與理論、文本的產生和理解、發展的心理語言學、言語交際、民族心理語言學、翻譯與雙語和多語,這是心理語言學最重要的應用問題。另一類是形成於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心理語言學知識的其他問題,主要有:語言意識及其心理語義分析法;指導性教學過程中語言意識的形成;語言意識的社會觀;網絡交際的心理語言學問題;語言意識的性別觀。
社會語言學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社會語言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它是一門集語言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民族學交叉發展的學科,研究語言的社會屬性、社會功能、語言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社會事實對語言的影響機制等問題。主要分支學科有宏觀和微觀社會語言學、理論和實驗社會語言學以及應用社會語言學等。根據別利科夫和克雷辛的分類法,作為語言學學科的社會語言學分為以下三類:1.語料收集法;2.統計結果處理及呈現法;3.以數學統計(尤其是以測量法)為基礎的語料可信度評價法。波利瓦諾夫認為,語言進化的速度取決於社會發展的速度,且語言的發展整體上滯後於社會的發展。目前具現實意義的研究有兩類,一是拉林、日爾蒙斯基、利哈喬夫關於研究黑話、行話及其他非語言符號領域以便於理解民族語言體系內部結構,二是拉林將農村方言的研究方法應用於城市語言研究中。
20世紀下半葉,社會語言學的特點從一般性計劃工作轉向對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驗驗證,對具體事實從數學上進行核對描寫。其研究方法綜合語言學和社會學方法,分為田野研究法和語言材料社會分析法。田野研究法包括調查、測試、口頭詢問、訪談、外部觀察和參與觀察(研究者本人也成為被觀察者);語言材料社會分析法是藉助相關分析法,以比較分別為因變量和自變量的社會參數和語言現象為基礎,運用社會制約語言變異模擬法和社會制約言語行為模擬法。
社會語言學與其他傳統語言學流派(如方言學、語音學、詞彙學和語義學)和新的語言學流派(如心理語言學、言語行為理論和民族語言學)相互影響。如方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相互影響顯著:社會語言學學者從方言學學者那裡借用多種方法觀察被訪者自發的言語,而現代方言學研究必須考慮觀察方言言語的某些語境條件;社會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主要差別是,心理語言學研究以心理過程作為制約人的言語行為,社會語言學感興趣的是語言功能和發展的社會差異,但這兩門學科收集語料的方法(觀察、實驗、問卷調查等)、調查被訪者的方法以及一系列研究都有相似之處。
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
民族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文化關係、語言功能及演化中的語言、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事實的相互作用的一門語言學學科。俄羅斯民族語言學研究具有悠久歷史,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末。民族語言學主要研究語言在形成和保存傳統(首先是無文字語言)民族精神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包括繪畫藝術、音樂、舞蹈藝術等非言語形式綜合體中文化範疇的言語表達。
目前民族語言學被看作處於語言學、民族學、民俗學、神話學、文化學的交界之處,藉助語言學方法研究文化內容層面的綜合性研究領域。其主要研究內容有:在物質和精神文化中分析民間口頭創作;在統一的符號學方法中綜合研究文化語言區;描寫世界語言模型。民族語言學非常重視歷史和類型學研究以及整個精神文化及其部分(文本和儀式、信仰和觀念)重構問題、文化語境和借用問題、詞彙、成語及其他語言層面的文化詞源分析。
與之相似,語言文化學集合了語言學、文化學、民族學和心理語言學特點,研究語言中所固定和反映的民族文化。語言文化學分析語言現象是為了確定民族文化特點,研究國情語言學、民族語言學、民族心理語言學、跨文化交際理論等領域中的民族文化特點。馬斯洛娃認為20世紀末劃分的四個莫斯科語言文化學派是合理的:1.斯捷潘諾夫學派,以不同時代的文本為語料從歷時角度描寫文化常量;2.阿魯久諾娃學派,研究從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文本中提取的、從外部觀察者的角度創設的獨有文化術語;3.捷利亞學派,從言語者的內省出發,研究語言本質,即通過語言和文化主體直接理解文化語義;4.沃羅比約夫學派,由沃羅比約夫、沙克列因等學者創立,發展了韋列夏金、科斯馬託羅夫的觀念。
目前語言與文化直接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語言中的文化,即反映在語言文本和語言手段中的一定的文化內容;2.文化中的語言,即使用作為文化規則組成部分的語言套語;3.語言與言語文化;4.文化語言,即對滲透各種物質和文化形式的民族文化基本觀念的符號學研究。語言文化學既使用語言學方法,也使用超語言學方法,其中還包括文化學和社會學方法(內容分析法、框架分析法、民族學田野法等)、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方法(觀察法、調查法等)以及實驗—認知語言學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俄羅斯現代語言學是建立在研究語言現象所固有的傳統與創新方法相結合的基礎之上,並與現代言語交際實踐緊密相連。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語言景觀漢俄比譯模式化研究」(16BYY188)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境內俄語服務窗口語言生態與中國形象構建研究」(14JJD740010)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