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21世紀俄羅斯語言學創新研究方法

2020-11-30 中國社會..
淺析21世紀俄羅斯語言學創新研究方法

2018年08月27日 08: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麗芬

字號

內容摘要:語言研究的現實問題不再局限於純粹的語言範圍,而是轉向語言、思維與活動相互作用更深入的哲學、本體論問題,研究者的興趣從認識客體轉向主體,即作為觀察者和某一經驗及知識載體的人。心理語言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心理過程的學科,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民族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文化關係、語言功能及演化中的語言、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事實的相互作用的一門語言學學科。目前語言與文化直接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語言中的文化,即反映在語言文本和語言手段中的一定的文化內容。

關鍵詞:

作者簡介:

 

  21世紀,科學思想如同以往,處於不斷探尋之中,作為萬物評判者的人處於現代研究中心。語言研究的現實問題不再局限於純粹的語言範圍,而是轉向語言、思維與活動相互作用更深入的哲學、本體論問題,研究者的興趣從認識客體轉向主體,即作為觀察者和某一經驗及知識載體的人。以下從現代俄羅斯語言學發展過程等方面簡述傳統分支學科對現代語言學所作的貢獻。

  心理語言學

  可以解決實際問題

  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心理過程的學科,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它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20世紀20—30年代已初露端倪,列昂季耶夫指出,有必要從理論上解釋許多實際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僅僅對純語言分析是不夠的。扎列夫斯卡婭認為,創立心理語言學的主要目的不是兩門學科簡單相加或偶爾吸收相鄰知識領域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成果,而是分析新的科學方法,克服狹隘本位主義研究事實的局限性,用新方法理解、解釋事實。

  心理語言學採用多種方法,斯捷潘諾夫認為,至少有四種方法是心理學學者和語言學學者研究語義單位近似性需要採用的,如:語義區分法、聯想法、替代法、分類法。其中聯想法使用最廣,起初只用於傳統實驗心理學,後來作為一種必須的研究方法應用在語言學領域。聯想實驗法是當前心理語言學分析語言意識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即給被試者提供一組初始詞/刺激詞,由被試者進行自由語言聯想,說出最先想到的反應詞。

  現代心理語言學面臨兩類問題。一類是20世紀遺留的心理語言學標準問題,包括:心理語言學的方法與理論、文本的產生和理解、發展的心理語言學、言語交際、民族心理語言學、翻譯與雙語和多語,這是心理語言學最重要的應用問題。另一類是形成於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心理語言學知識的其他問題,主要有:語言意識及其心理語義分析法;指導性教學過程中語言意識的形成;語言意識的社會觀;網絡交際的心理語言學問題;語言意識的性別觀。

  社會語言學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社會語言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它是一門集語言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民族學交叉發展的學科,研究語言的社會屬性、社會功能、語言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社會事實對語言的影響機制等問題。主要分支學科有宏觀和微觀社會語言學、理論和實驗社會語言學以及應用社會語言學等。根據別利科夫和克雷辛的分類法,作為語言學學科的社會語言學分為以下三類:1.語料收集法;2.統計結果處理及呈現法;3.以數學統計(尤其是以測量法)為基礎的語料可信度評價法。波利瓦諾夫認為,語言進化的速度取決於社會發展的速度,且語言的發展整體上滯後於社會的發展。目前具現實意義的研究有兩類,一是拉林、日爾蒙斯基、利哈喬夫關於研究黑話、行話及其他非語言符號領域以便於理解民族語言體系內部結構,二是拉林將農村方言的研究方法應用於城市語言研究中。

  20世紀下半葉,社會語言學的特點從一般性計劃工作轉向對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驗驗證,對具體事實從數學上進行核對描寫。其研究方法綜合語言學和社會學方法,分為田野研究法和語言材料社會分析法。田野研究法包括調查、測試、口頭詢問、訪談、外部觀察和參與觀察(研究者本人也成為被觀察者);語言材料社會分析法是藉助相關分析法,以比較分別為因變量和自變量的社會參數和語言現象為基礎,運用社會制約語言變異模擬法和社會制約言語行為模擬法。

  社會語言學與其他傳統語言學流派(如方言學、語音學、詞彙學和語義學)和新的語言學流派(如心理語言學、言語行為理論和民族語言學)相互影響。如方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相互影響顯著:社會語言學學者從方言學學者那裡借用多種方法觀察被訪者自發的言語,而現代方言學研究必須考慮觀察方言言語的某些語境條件;社會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主要差別是,心理語言學研究以心理過程作為制約人的言語行為,社會語言學感興趣的是語言功能和發展的社會差異,但這兩門學科收集語料的方法(觀察、實驗、問卷調查等)、調查被訪者的方法以及一系列研究都有相似之處。

  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

  民族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文化關係、語言功能及演化中的語言、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事實的相互作用的一門語言學學科。俄羅斯民族語言學研究具有悠久歷史,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末。民族語言學主要研究語言在形成和保存傳統(首先是無文字語言)民族精神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包括繪畫藝術、音樂、舞蹈藝術等非言語形式綜合體中文化範疇的言語表達。

  目前民族語言學被看作處於語言學、民族學、民俗學、神話學、文化學的交界之處,藉助語言學方法研究文化內容層面的綜合性研究領域。其主要研究內容有:在物質和精神文化中分析民間口頭創作;在統一的符號學方法中綜合研究文化語言區;描寫世界語言模型。民族語言學非常重視歷史和類型學研究以及整個精神文化及其部分(文本和儀式、信仰和觀念)重構問題、文化語境和借用問題、詞彙、成語及其他語言層面的文化詞源分析。

  與之相似,語言文化學集合了語言學、文化學、民族學和心理語言學特點,研究語言中所固定和反映的民族文化。語言文化學分析語言現象是為了確定民族文化特點,研究國情語言學、民族語言學、民族心理語言學、跨文化交際理論等領域中的民族文化特點。馬斯洛娃認為20世紀末劃分的四個莫斯科語言文化學派是合理的:1.斯捷潘諾夫學派,以不同時代的文本為語料從歷時角度描寫文化常量;2.阿魯久諾娃學派,研究從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文本中提取的、從外部觀察者的角度創設的獨有文化術語;3.捷利亞學派,從言語者的內省出發,研究語言本質,即通過語言和文化主體直接理解文化語義;4.沃羅比約夫學派,由沃羅比約夫、沙克列因等學者創立,發展了韋列夏金、科斯馬託羅夫的觀念。

  目前語言與文化直接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語言中的文化,即反映在語言文本和語言手段中的一定的文化內容;2.文化中的語言,即使用作為文化規則組成部分的語言套語;3.語言與言語文化;4.文化語言,即對滲透各種物質和文化形式的民族文化基本觀念的符號學研究。語言文化學既使用語言學方法,也使用超語言學方法,其中還包括文化學和社會學方法(內容分析法、框架分析法、民族學田野法等)、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方法(觀察法、調查法等)以及實驗—認知語言學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俄羅斯現代語言學是建立在研究語言現象所固有的傳統與創新方法相結合的基礎之上,並與現代言語交際實踐緊密相連。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語言景觀漢俄比譯模式化研究」(16BYY188)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境內俄語服務窗口語言生態與中國形象構建研究」(14JJD740010)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

 

相關焦點

  • 神經語言學:語言學研究走進科學實驗室
    關鍵詞:神經語言學;楊亦鳴;語言學研究;學科;創新;神經科學;思辨;研究方法;科學技術;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當代科學向宏觀、交叉和複雜的綜合集成方向發展,神經語言學順應、引領著這一方向。」
  • 從文化視野看斯拉夫民族語言學研究
    斯拉夫民族語言學研究具有非常鮮明的兩個維度:一是語言學維度,即注重運用語言學方法,挖掘蘊含在民族語言中的文化因素及價值因素;二是文化學維度,研究對象為語言社群在個體和群體層面創造的一切言說的和非言說的文化文本。民族語言學斯拉夫淵源深厚「民族語言學」作為學科範疇在斯拉夫世界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範式。
  • 索緒爾的語言觀對中國當代的語言學研究的影響
    摘要:作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的語言觀對中國當代的語言學研究有著深遠影響。可以說,現代語言學理論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索緒爾的思想,國內學者對索緒爾理論本身的研究也有很多。本文使者通過對前人研究的歸納與總結,來討論當今國內的一些語言學研究對於索緒爾理論的闡述。
  • 多模態研究:認知語言學的新方法
    多模態研究:認知語言學的新方法 2017年09月12日 07: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中祥 字號 內容摘要:所謂多模態研究,是指通過多種技術手段記錄人際交流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模態數據
  • 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
    為深入探討語言學在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課題,2020年11月14日至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西安外國語大學承辦。
  • 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陸航 實習記者 段錦航 通訊員 盧曦)11月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主辦,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承辦的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開幕。
  • 2019考研專業: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除了語言學本體理論研究之外,更關注語言的應用研究。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主要研究語言在各個領域中實際應用的語言學分支。它著重解決現實當中的實際問題,一般不接觸語言的歷史狀態,也不大介入一般理論上的爭辯。可以說,它是鑑定各種理論的實驗場。
  • 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
    作者認為,東方傳統文化在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中將在觀念上、理論上、方法上、史料上、技術基因上、靈感上等方面發揮重大的啟迪或實用功能,東方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寶庫,亦是近、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典學者H.阿爾文曾經說過的: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近、現代自然科學確實首先是在西方產生的。
  • 淺談趙元任的語言學研究
    他是現代漢語語言學的開山鼻祖,對漢語的結構、語法、語彙、音位、音韻等都做過深入的研究。在漢語方言調查方面尤其有著特殊的貢獻,是用現代科學方法調查研究漢語方言的第一人,為後來的方言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他還是中國社會語言學的先行者,《反切語八種》是我國最早的一篇討論語言集團變異的文章。先生對語言有著深刻的認識,對研究語言的方法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在普通語言學方面的貢獻也是學術界公認的。
  • 神經語言學與失語症 語言學午餐
    為更好地了解這門學科的研究現狀與前沿,本報記者專訪了神經語言學研究專家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崔剛。《中國社會科學報》:神經語言學是語言學的前沿領域。許多人對這一領域的認識並不是很清楚,這一學科的主要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什麼呢?
  • 語言學發展邁入新時代
    「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訂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直接成為漢語方言學、語音學、詞彙學和文字學研究的助推力,同時推動了音韻學、古文字學、漢語語法史、語言學理論等諸多學科的興起和發展。二是改革開放為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注入了強大動力。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充滿生機的學術環境、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的提升,以及新的社會應用和需求,都促使語言學研究迅速發展。三是新世紀的發展實踐將語言文字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 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的源流、演變、趨勢
    在西方語言學界,廣義的語言文化研究可大致分為兩大學術傳統。其一是歐洲人文主義傳統,18世紀維柯首次提出語言是文化的核心構成要素的主張,而洪堡特則首次從系統的純語言學角度對語言與文化的關係作出闡釋,提出每種語言都指向一種特定的認知形式。
  • 新媒體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近年來,對新媒體語言特徵的研究超越詞彙語法層面而延伸到語體、體裁等層面,這一階段的研究方法也漸漸多樣化,融入了歷史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等方法。例如,Wyss(2009)的研究基於一個自建的多樣化語料庫,比較了19世紀的傳統情書和當今網絡情書及網戀話語,發現隨著媒體的發展,情書這一體裁在語用、文字、文體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
  • 遺傳學方法重塑語言學研究發展脈絡—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GODFREY BOEHNKE 在一二十年裡,每個歷史語言學家都將使用這種方法,因為這些工具確實強大。 「我是一個熱情的男人,捕鳥和釣魚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Russell Gray說。他拿著雙筒望遠鏡和魚竿,走在提裡提裡瑪塔基島的小路上,這裡是野生動物的避難所。
  • 王寅:體認語言學發凡
    喬姆斯基(Chomsky,1957)也受西方傳統哲學和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理論的薰陶,行走在「關門打句法」的思路之上,於20世紀50年代建構了「轉換生成語法」,認為語言當從「天賦、普遍、自治、模塊、形式、演繹」等角度加以研究,追問語言的心智成因,將語言學研究從「結構描寫」轉向了「心智解釋」,發動了20世紀第二場語言學界的哥白尼革命。
  • 《帝國之後:21世紀俄羅斯的國家發展與轉型》出版
    【圖書信息】書名:帝國之後:21世紀俄羅斯的國家發展與轉型特列寧先生著述頗豐,編寫了一系列有關俄羅斯政治與安全問題的書籍和文章,其中包括《讓俄羅斯回到正軌》(Getting Russia Right),《俄羅斯動蕩的邊界:後蘇聯的俄羅斯中的車臣因素》(與阿列克謝·馬拉申科合著)(Russia's Restless Frontier: The Chechnya Factor in Post-Soviet Russia)和《歐亞的終結:地緣政治與全球化之間的俄羅斯
  • 應用民俗語言學」研究網絡專題研討
    以「外行人」的看法作為研究主題是否可信,從中得出的結論又是否能與「科學研究」的結果分庭抗禮,這都是目前民俗語言學所面臨的質問。對此,Stegu教授指出,每論及研究,傳統的科學方法與民眾方法、「外行人」與科學家的兩極化分法都不能涵蓋一項研究的全部主體。
  • 語言學的問題意識、話語轉向及學科問題
    學校教育是語言學的傳統領地,社會教育也是得到語言學關心的領域。新中國建立伊始,就開展起「掃盲運動」和普通話推廣運動。掃盲使語音學家、文字學家、語言教育家把學術才華傾瀉在中國的農村與廠礦車間,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文化進步。隨著基礎教育的發展,中國在21世紀初基本消除了青壯年文盲,中國能夠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基地,得益於掃除文盲、普及教育的人才優勢。
  • 前沿研究丨21世紀工程領域的重大挑戰
    Mote Jr(牟德)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撰文指出,工程的基本使命是為用戶進行創造,20世紀是一個工程成就非凡的時期,而21世紀是工程創新和技術變革加速的世紀。表1 20世紀工程成就排名在該卷出版後,21世紀的工程創新立刻就成為了人們的興趣所在,因為這是一個技術變革加速的世紀。
  • 「方法+對象」:一般性語言學交叉學科的定義方式
    有的學者認為「社會語言學」不能分析成「社會+語言學」,而應分析成「(社會+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和語言社會學沒有區分的必要;也有學者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社會語言學」應定義為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語言,而「語言社會學」應定義為用語言學的方法研究社會,二者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