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真實交流,打破「兩極」觀念的應用民俗語言學
——國際應用語言學會「應用民俗語言學」研究網絡專題研討
8月25日,第16屆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進入第二天。早上8點30分,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逸夫樓分會場,舉行了一場題為「Applied folk linguistics: Non-linguists』 ideas about language」的研究網絡專題研討。
所謂應用民俗語言學,從廣義上講,是指沒有從事語言學研究的人,即所謂「外行人」對語言(及其相關領域研究)的認識。雖然在傳統意義上來說,民俗語言學被認定是一門水平較低,認知較淺,相對「業餘」的研究,但是此次研討的專家們卻認為,事實上,民俗語言學的研究意義深遠,對整個應用語言學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並且應該成為應用語言學今後研究的大方向之一。
此次參與研討的專家均為國際應用語言學學會於2008年下設的「民俗語言學」研究網絡(ReN)的成員,而此次也是應用民俗語言學作為專題研討第二次在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上亮相。會場發言的嘉賓分別是:來自奧地利維也納經濟與商業大學的Martin Stegu教授、來自德國錫根大學的Antje Wilton教授、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Dennis Preston教授、以及來自美國基石大學的Michael Pasquale教授。
Antje Wilton教授以主持人的身份首先發言,簡單介紹了應用民俗語言學的研究網絡專題和現狀。接下來,Martin Stegu教授重點闡述了民俗語言學在應用語言學背景下的地位和意義。二者雖然不是同一個層面的學科,但其契合點在於都重點關注了語言在真實生活中的交流溝通作用。而民俗語言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將語言應用的研究焦點,投射到了「外行人」的身上——通過研究他們對語言的看法和態度,結合應用語言學中其他相關概念,從而對整個應用語言學起到推動的作用。
Stegu教授同時也指出,談到民俗語言學,就不能不談民俗語言學作為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否能夠得到認可的問題。以「外行人」的看法作為研究主題是否可信,從中得出的結論又是否能與「科學研究」的結果分庭抗禮,這都是目前民俗語言學所面臨的質問。對此,Stegu教授指出,每論及研究,傳統的科學方法與民眾方法、「外行人」與科學家的兩極化分法都不能涵蓋一項研究的全部主體。因此對「外行人」的研究並不存在不可信不可靠的問題,專業水平低於科學家的行業專家、研究根基不及語言學家的語言教師等都在語言的研究與應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中間人」角色。因此,Stegu教授主張,在研究語言時,不要把「民眾的看法」和「科學研究的看法」視作兩極,而是要相輔相成。
Dennis Preston教授主要是向與會者介紹了這一新興學科的研究方法,並且用他機智幽默的語言把相當艱深的概念剖析得十分透徹。他歸納出了民俗語言學常見的四種研究方法,並逐一進行了介紹:傳統方法(traditional techniques)是從文化、民族志的角度探討民眾心目中的語言;操作性方法(operational techniques)是讓民眾根據既定的標準或要求,來描述他們對不同地區的語言(或「方言」)的看法;實驗性方法(experimental techniques)是讓民眾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去發現和界定對語言的認知;話語性方法(discoursal techniques)是根據人們在對話之中不經意表露出的特定字眼所包含的語言學含義來研究人們的語言心理。
最後發言的Michael Pasquale教授專攻的課題是民俗語言學對二語習得的影響,這個內容也是在場專家關注的焦點。Pasquale教授認為,對這個課題的研究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為:定量研究、話語框架和認知方法。而這三種方法本身並無孰優孰略,儘管在不同的歷史時間段發展而來,但三者在當今民俗語言學與二語習得的研究中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於民俗語言學研究網絡的這一項目打破了傳統觀念和理論,別具新穎性和實用性,而且對二語習得的研究和語言學自身的發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一直吸引著世界語言學專家的關注。此次研討,也是他們繼成立研究小組以來最重大的一次成果展示。
大會持續了三個小時,其間會場討論氣氛熱烈,與會專家也相當積極地投入到了研討中去,結合自身研究實際,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啟發性的問題。而主持研討的教授們也耐心認真地結合歷史、案例、未來發展趨勢等多方因素對問題給予了回答。
在大會的尾聲,Stegu教授也表達了他對應用民俗語言學未來發展的看法,他說:「如何改變大眾對語言學的普遍(有一定偏差)的認知是應用語言學家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努力發展的方向。只有大眾對應用語言學的認知普遍有了提高,語言學才能真的得到發展。」
(責任編輯:卜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