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教育部《關於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進一步加強我省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發揮優秀導師和優秀導師團隊的引領示範作用,促進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今年聯合開展第二屆江蘇省「十佳研究生導師」和「十佳研究生導師團隊」推選工作,推選一批優秀研究生導師和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
楊亦鳴、李平、胡偉、耿立波、劉俊飛、劉濤、張珊珊、朱祖德、張強、顧介鑫、王祥鵬、胡學平、於亮等
由我國首位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領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亦鳴領銜的江蘇師範大學神經語言學研究生導師團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堅持學科交叉的研究特色和方向,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創立了我國首個神經語言學學科方向,培養了我國首批神經語言學碩士、博士及博士後,對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起到示範作用。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文哲學部主任江藍生學部委員指出:「江蘇師範大學語言學團隊改變了中國語言學的格局。」
學科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在團隊帶頭人楊亦鳴教授的帶領下,江蘇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自「十五」起,即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和江蘇省一二三期優勢學科,共獲得各類經費支持共1.879億元。2019年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入選語言學領域國內唯一的省部共建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2016年「語言科學綜合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獲批國內唯一的語言學跨學科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語言能力高等研究院入選國家語委首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語言與認知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獲批省內唯一的語言學領域江蘇省重點實驗室。
高水平拔尖師資培育成效突出。團隊擁有自己培養與申報的教育部長江學者2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江蘇省社科名家1人,江蘇省333一層次人才(江蘇省中青年首席科學家)1人,語言學領域唯一的江蘇特聘教授1人,其他江蘇省「333工程」「青藍工程」人才7人。團隊還入選江蘇省首批「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優秀教學團隊和優秀學科梯隊,榮獲「江蘇省工人先鋒號」等榮譽。今年本團隊培養的人才中,進入會評的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有2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有1人。團隊還曾培養出青年長江學者1人,國家社科基金語言學組評審專家2人,江蘇省優博1人。
高水平教學建設成績斐然。團隊創建和推廣了「立體協同,前沿複合」的神經語言學人才培養模式,獲2014年首屆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獎,並獲得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重大科研創新成果卓越。團隊成員多次獲得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高獎2006)、二等獎(2009、2013、2020)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高級別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5項、重點項目6項和973計劃課題1項;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國際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會會刊》(SCI一區,IF:12.764)、《腦》(SCI一區,IF:10.103)、《認知》(SSCI一區,國際認知科學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等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和轉載論文數百篇。
他們是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江蘇社科名家、江蘇特聘教授,也是我國神經語言學研究的開拓者。團隊導師們最珍視的身份還是大學教師,巍巍科研志,拳拳育人心,三尺講臺培育芬芳桃李,九州方圓成就燦爛星光。
39年來,團隊帶頭人楊亦鳴教授長期堅守在教書育人第一線,連續33年堅持為學生講授專業核心課程「語言學概論」,無論科研和管理工作多麼繁重,寒來暑往,雷打不動,有時遇到在外地開會,楊教授也經常連夜趕回學校,待第二天上完課後再返回會場。「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上好課,對我而言,課比天大,上課比其他任何工作都重要。」他如是說,也一以貫之。
一門「金課」,一堂好課,講授的專業知識一定要系統、前沿。楊亦鳴教授所率領的神經語言學導師團隊經常把國際最新的語言機制研究發現引入課堂教學,並帶領學生進行開放式探討,鼓勵他們時刻保持對學術前沿的敏感和關注。同學們說,「這些基於導師學術研究的知識補充讓這門課更有激情,也更有生命力。」
憑藉著這種精神和態度,楊亦鳴教授團隊打造了一門又一門優質課程,在教學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獲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首屆「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等獎等,以及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十二五」「十三五」重點教材,課程育人水平不斷提升。
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深入推進,對高校文科學生創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楊亦鳴教授團隊率先提出「新時代、新文科」的教學改革理論,培養文科學生具備交叉學科的視野,具備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一些觀念被教育部高教司寫入相關文件。創建的「語言科學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入選國內唯一的語言學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探索出層次分明、銜接合理、目標明確的文科創新實驗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開闢文科實驗教學的新路徑。
在學生論文指導上,從選題到實驗設計、論文修改及寫作,團隊老師經常指導學生修改論文到凌晨三四點。胡偉作為楊亦鳴教授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想繼續留在實驗室進行「兒童閱讀障礙」領域的研究,為了使胡偉能夠專心研究,楊亦鳴教授每月都資助他。畢業後的2年裡,近千次的論文修改意見,最終碩士生胡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腦科學領域頂極學術期刊《腦》發表論文,這也是該雜誌自創刊以來國內大陸語言學領域發表的首篇研究論文,迄今已被包括Cell(《細胞》)、Lancet(《柳葉刀》)等頂級期刊在內的SCI期刊引用近百次。該成果獲得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作為第一完成人的胡偉也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語言學領域最年輕的獲獎者。此外,本團隊培養了我國首批神經語言學碩士、博士及博士後,培養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各1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國家社科基金語言學組評審專家2人、江蘇省優博1人,今年進入會評的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
時光退回到30年前,楊亦鳴已經是全國最年輕的語言學教授、知名音韻學家,他在《李氏音鑑音系研究》中提出的「透視分離法」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楊耐思研究員認為是「近代音研究的一項新方法」。臺灣地區學界也認為20世紀90年代大陸的近代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則更趨科學化,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楊亦鳴於研究《李氏音鑑》所使用的『透視分離法』」。然而,他的科研道路並未沿著傳統語言學的方向繼續發展。20世紀90年代,楊亦鳴敏銳捕捉到了國際學界的新變革,開始將目光聚焦到語言的神經機制這一國際學術前沿領域。
「神經語言學是一門全新的學科,有較多尚待挖掘的領域,但可供借鑑的經驗卻較少,需要做大量探索性的工作。」憑藉著鑽研精神,楊亦鳴帶領團隊接連斬獲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高獎2006)、二等獎(2009、2013、2020)、三等獎(2002、2015),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3、2007、2010、2014、2018),2010年獲批了國家社科基金基礎研究類首批重大項目,此後團隊相繼承擔了科技部973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十餘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中國語文》和《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國際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會會刊》(Alzheimer’s & Dementia ,IF:12.764)、《腦》(Brain,IF:10.103)、《認知》(Cognition,SSCI一區雜誌,國際認知科學頂級期刊)等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和轉載論文數百篇。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時,明確指出在深度貧困民族地區很多人由於「不學漢語、不識漢字、不懂普通話」而難以通過外出就業來脫貧。2018年1月,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語委印發了《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精準脫貧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楊亦鳴教授立即帶領團隊師生在全國率先開展「推普脫貧攻堅」理論和實踐研究,釐定了「推普脫貧攻堅」的對象和任務,設計了「建檔—教學—驗收」三位一體的「推普脫貧攻堅」工作方案,確定了分層遞進的「推普脫貧攻堅」後續工作思路,設計出了適用的教材和教法。楊亦鳴教授團隊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肯定,委託他們負責2020年全國高校學生志願者「推普脫貧」社會實踐的培訓和組織。此項工作也受到黨中央和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推普脫貧攻堅」理論研究和資料庫建設(20@ZH007)》。這一實踐活動培養了一批既有家國情懷,又懂得在民族地區利用二語教學原理推廣普通話的青年人才,多批學生獲全國「推普脫貧攻堅」優秀團隊、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國賽二等獎等教育部和團中央的各項獎勵。實踐活動還獲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朝聞天下》《新聞30分》《新聞直播間》等新聞媒體的多次報導。
以實際行動服務國家社會,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一直是這支團隊所堅持的。2014年,楊亦鳴教授作為技術組組長率領團隊參與籌備舉辦由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主辦的「世界語言大會」,承擔了大會的策劃方案撰寫、概念性文件和成果文件等的草擬等工作,起草的成果文件《蘇州共識》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與會的400多位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學術團體代表和語言學家的高度認同,並在世界各國推廣,向世界傳遞了中國聲音,提出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獲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專函嘉獎。同年6月,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以《「多言多語」促進溝通》為題對本團隊籌備的會議進行了專題報導。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徵程,作為中國貢獻的智慧和方案,「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也更加凸顯語言溝通這個最基礎的工作。「中國要從語言大國向語言強國邁進,語言能力的提升十分關鍵,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楊亦鳴教授團隊在國內率先構建實施「一帶一路」語言服務戰略工程,撰寫的諮政報告獲中央政治局常委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團隊歷時七個月完成了我國首部「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工具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國情手冊》,入選《人民日報》評選的「27本書帶你了解『一帶一路』」系列圖書,排名第二。獲首屆中國智庫優秀成果獎和江蘇省智庫十佳案例成果獎。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楊亦鳴教授所率領的導師團隊用他們三十餘年對三尺講臺的堅守、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科研報國的赤子之心為「四有」好老師的內涵做出生動詮釋和最好註解。「為每一個學生成長成才、實現人生出彩服務,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堅守育人初心、奮力實幹圓夢,江蘇師範大學神經語言學導師團隊的每一天都過得忙碌充實、精彩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