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團隊推選 | 江蘇師範大學神經語言學導師團隊:做育人者,當實幹家

2021-01-19 最美教育人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教育部《關於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進一步加強我省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發揮優秀導師和優秀導師團隊的引領示範作用,促進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今年聯合開展第二屆江蘇省「十佳研究生導師」和「十佳研究生導師團隊」推選工作,推選一批優秀研究生導師和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



楊亦鳴、李平、胡偉、耿立波、劉俊飛、劉濤、張珊珊、朱祖德、張強、顧介鑫、王祥鵬、胡學平、於亮等

由我國首位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領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亦鳴領銜的江蘇師範大學神經語言學研究生導師團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堅持學科交叉的研究特色和方向,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創立了我國首個神經語言學學科方向,培養了我國首批神經語言學碩士、博士及博士後,對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起到示範作用。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文哲學部主任江藍生學部委員指出:「江蘇師範大學語言學團隊改變了中國語言學的格局。」


學科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在團隊帶頭人楊亦鳴教授的帶領下,江蘇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自「十五」起,即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和江蘇省一二三期優勢學科,共獲得各類經費支持共1.879億元。2019年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入選語言學領域國內唯一的省部共建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2016年「語言科學綜合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獲批國內唯一的語言學跨學科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語言能力高等研究院入選國家語委首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語言與認知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獲批省內唯一的語言學領域江蘇省重點實驗室。


高水平拔尖師資培育成效突出。團隊擁有自己培養與申報的教育部長江學者2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江蘇省社科名家1人,江蘇省333一層次人才(江蘇省中青年首席科學家)1人,語言學領域唯一的江蘇特聘教授1人,其他江蘇省「333工程」「青藍工程」人才7人。團隊還入選江蘇省首批「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優秀教學團隊和優秀學科梯隊,榮獲「江蘇省工人先鋒號」等榮譽。今年本團隊培養的人才中,進入會評的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有2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有1人。團隊還曾培養出青年長江學者1人,國家社科基金語言學組評審專家2人,江蘇省優博1人。


高水平教學建設成績斐然。團隊創建和推廣了「立體協同,前沿複合」的神經語言學人才培養模式,獲2014年首屆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獎,並獲得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重大科研創新成果卓越。團隊成員多次獲得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高獎2006)、二等獎(2009、2013、2020)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高級別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5項、重點項目6項和973計劃課題1項;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國際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會會刊》(SCI一區,IF:12.764)、《腦》(SCI一區,IF:10.103)、《認知》(SSCI一區,國際認知科學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等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和轉載論文數百篇。


他們是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江蘇社科名家、江蘇特聘教授,也是我國神經語言學研究的開拓者。團隊導師們最珍視的身份還是大學教師,巍巍科研志,拳拳育人心,三尺講臺培育芬芳桃李,九州方圓成就燦爛星光。



39年來,團隊帶頭人楊亦鳴教授長期堅守在教書育人第一線,連續33年堅持為學生講授專業核心課程「語言學概論」,無論科研和管理工作多麼繁重,寒來暑往,雷打不動,有時遇到在外地開會,楊教授也經常連夜趕回學校,待第二天上完課後再返回會場。「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上好課,對我而言,課比天大,上課比其他任何工作都重要。」他如是說,也一以貫之。


一門「金課」,一堂好課,講授的專業知識一定要系統、前沿。楊亦鳴教授所率領的神經語言學導師團隊經常把國際最新的語言機制研究發現引入課堂教學,並帶領學生進行開放式探討,鼓勵他們時刻保持對學術前沿的敏感和關注。同學們說,「這些基於導師學術研究的知識補充讓這門課更有激情,也更有生命力。」


憑藉著這種精神和態度,楊亦鳴教授團隊打造了一門又一門優質課程,在教學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獲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首屆「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等獎等,以及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十二五」「十三五」重點教材,課程育人水平不斷提升。


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深入推進,對高校文科學生創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楊亦鳴教授團隊率先提出「新時代、新文科」的教學改革理論,培養文科學生具備交叉學科的視野,具備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一些觀念被教育部高教司寫入相關文件。創建的「語言科學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入選國內唯一的語言學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探索出層次分明、銜接合理、目標明確的文科創新實驗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開闢文科實驗教學的新路徑。


在學生論文指導上,從選題到實驗設計、論文修改及寫作,團隊老師經常指導學生修改論文到凌晨三四點。胡偉作為楊亦鳴教授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想繼續留在實驗室進行「兒童閱讀障礙」領域的研究,為了使胡偉能夠專心研究,楊亦鳴教授每月都資助他。畢業後的2年裡,近千次的論文修改意見,最終碩士生胡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腦科學領域頂極學術期刊《腦》發表論文,這也是該雜誌自創刊以來國內大陸語言學領域發表的首篇研究論文,迄今已被包括Cell(《細胞》)、Lancet(《柳葉刀》)等頂級期刊在內的SCI期刊引用近百次。該成果獲得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作為第一完成人的胡偉也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語言學領域最年輕的獲獎者。此外,本團隊培養了我國首批神經語言學碩士、博士及博士後,培養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各1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國家社科基金語言學組評審專家2人、江蘇省優博1人,今年進入會評的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


時光退回到30年前,楊亦鳴已經是全國最年輕的語言學教授、知名音韻學家,他在《李氏音鑑音系研究》中提出的「透視分離法」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楊耐思研究員認為是「近代音研究的一項新方法」。臺灣地區學界也認為20世紀90年代大陸的近代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則更趨科學化,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楊亦鳴於研究《李氏音鑑》所使用的『透視分離法』」。然而,他的科研道路並未沿著傳統語言學的方向繼續發展。20世紀90年代,楊亦鳴敏銳捕捉到了國際學界的新變革,開始將目光聚焦到語言的神經機制這一國際學術前沿領域。


「神經語言學是一門全新的學科,有較多尚待挖掘的領域,但可供借鑑的經驗卻較少,需要做大量探索性的工作。」憑藉著鑽研精神,楊亦鳴帶領團隊接連斬獲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高獎2006)、二等獎(2009、2013、2020)、三等獎(2002、2015),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3、2007、2010、2014、2018),2010年獲批了國家社科基金基礎研究類首批重大項目,此後團隊相繼承擔了科技部973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十餘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中國語文》和《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國際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會會刊》(Alzheimer’s & Dementia ,IF:12.764)、《腦》(Brain,IF:10.103)、《認知》(Cognition,SSCI一區雜誌,國際認知科學頂級期刊)等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和轉載論文數百篇。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時,明確指出在深度貧困民族地區很多人由於「不學漢語、不識漢字、不懂普通話」而難以通過外出就業來脫貧。2018年1月,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語委印發了《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精準脫貧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楊亦鳴教授立即帶領團隊師生在全國率先開展「推普脫貧攻堅」理論和實踐研究,釐定了「推普脫貧攻堅」的對象和任務,設計了「建檔—教學—驗收」三位一體的「推普脫貧攻堅」工作方案,確定了分層遞進的「推普脫貧攻堅」後續工作思路,設計出了適用的教材和教法。楊亦鳴教授團隊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肯定,委託他們負責2020年全國高校學生志願者「推普脫貧」社會實踐的培訓和組織。此項工作也受到黨中央和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推普脫貧攻堅」理論研究和資料庫建設(20@ZH007)》。這一實踐活動培養了一批既有家國情懷,又懂得在民族地區利用二語教學原理推廣普通話的青年人才,多批學生獲全國「推普脫貧攻堅」優秀團隊、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國賽二等獎等教育部和團中央的各項獎勵。實踐活動還獲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朝聞天下》《新聞30分》《新聞直播間》等新聞媒體的多次報導。


以實際行動服務國家社會,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一直是這支團隊所堅持的。2014年,楊亦鳴教授作為技術組組長率領團隊參與籌備舉辦由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主辦的「世界語言大會」,承擔了大會的策劃方案撰寫、概念性文件和成果文件等的草擬等工作,起草的成果文件《蘇州共識》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與會的400多位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學術團體代表和語言學家的高度認同,並在世界各國推廣,向世界傳遞了中國聲音,提出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獲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專函嘉獎。同年6月,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以《「多言多語」促進溝通》為題對本團隊籌備的會議進行了專題報導。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徵程,作為中國貢獻的智慧和方案,「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也更加凸顯語言溝通這個最基礎的工作。「中國要從語言大國向語言強國邁進,語言能力的提升十分關鍵,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楊亦鳴教授團隊在國內率先構建實施「一帶一路」語言服務戰略工程,撰寫的諮政報告獲中央政治局常委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團隊歷時七個月完成了我國首部「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工具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國情手冊》,入選《人民日報》評選的「27本書帶你了解『一帶一路』」系列圖書,排名第二。獲首屆中國智庫優秀成果獎和江蘇省智庫十佳案例成果獎。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楊亦鳴教授所率領的導師團隊用他們三十餘年對三尺講臺的堅守、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科研報國的赤子之心為「四有」好老師的內涵做出生動詮釋和最好註解。「為每一個學生成長成才、實現人生出彩服務,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堅守育人初心、奮力實幹圓夢,江蘇師範大學神經語言學導師團隊的每一天都過得忙碌充實、精彩如斯。

相關焦點

  • 優秀導師如何指導學生:基於「十佳導師」參評事跡材料的分析
    全文1695字,預計閱讀3分鐘 今天,就讓我們從宏觀的學校整體視角走向微觀的個人經驗,看看導師團隊中的佼佼者——「十佳研究生導師」都有哪些有益經驗。
  • 神經語言學:語言學研究走進科學實驗室
    當前,神經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的重要分支和前沿,橫跨語言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學科,綜合多學科開展語言神經機制和腦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語言學的當代形態。  「神經語言學最顯著的特點表現在方法論和研究範式上,實現了真正的學術創新。」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江蘇師範大學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楊亦鳴表示。
  • 福建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構建「三個專」實踐育人新體系
    福建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Bridge」助殘志願服務隊以「專家」「專業」「專心」為落腳點,努力打造志願服務新模式,構建高校實踐育人新體系。 專家指導,強化志願服務頂層設計 服務隊成立於2011年3月15日,是福建省首家大學生專業助殘志願服務團隊。
  • 導師團隊(一) | 江蘇大學雷射技術研究所團隊
    雷射技術研究所導師團隊一直堅持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培養理念:(1)注重學生個性發展;(2)儘早開展科研基本功訓練;(3)堅持課題組匯報、研討制度;(4)嚴把大小論文寫作關。    例如,2013屆畢業碩士研究生胡楊同學是本校機械專業推免生,課題重點為成形件的微觀組織表徵、微觀組織演化過程、晶粒細化機制和微觀強化機制研究,該同學在雷射所導師團隊的精心指導下,出色完成了畢業論文,研究成果分別發表於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 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候選名單
    公示結束後,推選活動評委會將從中推選出140個獲獎案例,並向社會公布。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文慧園北路10號中國教育新聞網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組委會郵政編碼:100082聯繫電話:010-82296625電子郵箱:cxj@jyb.cn    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區域和高校案例60個)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讓每個鄉村孩子讀好書
  • 5星+,上海師範大學這個專業全國排名第1!
    建設和諧又進取的團隊文化初等教育系目前有專任教師27名,其中博士學位教師佔78%,有2名博士生導師和17名碩士生導師,並建有一支由數十名教育功臣、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特級校長領銜的兼職實踐導師團隊。系科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抓手,建設和諧進取的團隊文化。
  • 安徽師範大學:育人於匠心 聚國之先生
    安青網訊 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國家級人才稱號30人,國家優青2人,全國最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省教學名師、省道德模範等更是成批湧現,層出不窮。在「兩個100年」奮鬥目標的交匯之年,安徽師範大學交出了師德師風高質量高標準建設的傲嬌答卷。
  • 「抗擊」疾病—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旭文和她的團隊
    相較於救治的成就感,孫旭文和她的團隊更希望能防患於未然,幫患者將疾病扼殺在萌芽裡。2009年6月,在國家衛生部的領導下,中國老年醫學保健研究會、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啟動了「腦卒中篩查與防控工程」。2011年,毓璜頂醫院成為煙臺唯一一家篩查基地。那之後,通過健康大課堂、進社區等活動宣講腦卒中防治知識就成了孫旭文心裡的頭等大事。「適量運動、合理飲食是關鍵。」
  • 神經語言學與失語症 語言學午餐
    (本文選自「中國社會科學在線」;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神經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的重要分支和前沿,橫跨語言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學科,綜合多學科開展語言神經機制和腦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語言學的當代形態。
  • 《超級演說家》成人課程:明星導師團隊助力打造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超級演說家》幕後導演團隊的默默付出 和臺前諸多明星導師的鼎力支持。《超級演說家》從創辦起,就將研發方向定位為語言競技類欄目,經過半年多的斟酌,最終作為國內首檔演說類欄目播出。《超級演說家》的播出整合了鳳凰衛視和央視的導演、名嘴、明星共同來為參賽選手現場指導。目的是讓所有舞臺上的選手成為明星演說家。
  • 南京郵電大學有機與生物光電子研究生導師團隊:逆襲成才,師德同行
    團隊簡介 2012年,南京郵電大學「有機與生物光電子」研究生導師團隊獲評教育部創新團隊,2015年獲得滾動支持。多年來團隊導師砥礪奮進,現有成員包括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青2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人、國家優青4人、青年長江2人、江蘇省傑青3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7人。
  • ...年度「首都文化企業十強、十佳」及「首都文化產業十大傑出人物...
    為提升入圍含金量和推選影響力,從2020年起,原「30強、30佳」企業推選調整為「十強、十佳」,「首都文創傑出人物」更名為「首都文化產業十大傑出人物」。本月初,2020年度「首都文化企業十強、十佳」專家評審會召開。專家委員會經過專業評審,已形成最終入圍企業、人物網絡投票名單。9月29日15時開始,公眾可通過網絡渠道對入圍企業、人物進行網絡投票。
  • 江蘇師範大學團隊發現IbPSS1調控甘薯根細胞Na+平衡和耐鹽性
    近日,江蘇師範大學甘薯研究團隊在 Horticulture Research 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Overexpression of phosphatidylserine該研究為江蘇師範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和徐州市農科院合作完成,江蘇師範大學生科院博士生餘益成、碩士生宣穎以及張磊博士,江蘇省農科院糧作所
  • 神經語言學研究新趨勢: 從病理邁向生理
    關鍵詞 神經語言學,外語教學,腦與語言,優化語言學習      神經語言學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神經語言學是現代語言學的一門邊緣學科,由語言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相互交叉、相互促進而形成,它用神經科學的方法研究語言習得、語言掌握、言語生成、言語理解的神經機制和心理機制,研究人腦如何接受、存儲、加工和提取言語信息 (王德春,1997:1)。廣義上,神經語言學涉及計算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領域的人工智慧、哲學領域的認識論和邏輯生成、神經生理和醫學科學等多個學科。
  • 大連化物所赴華東師範大學參加菁英班開學典禮
    華東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雷啟立介紹了化學菁英班院系培養工作團隊。大連化物所張濤、楊學明、熊博暉受聘為化學菁英班教學委員會委員,張濤、楊學明受聘為化學菁英班本科學生兼職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陳群為受聘導師頒發聘書。
  • 極客數學幫斬獲「2020中國好老師·金牌教師團隊」與「金牌導師...
    極客數學幫斬獲「2020中國好老師·金牌教師團隊」與「金牌導師」殊榮 發布時間:2020-10-14 11:59:10      來源:
  • 工商管理學院打造心理育人生態系統
    大學要做立德樹人的工作,我們就需要讓樹紮根,伴樹發芽,讓每一棵樹健康成長,讓心理育人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 線下活動以團體輔導、主題班會、素質拓展、遊戲競賽等形式幫助學生深入認識自我,形成團隊意識,收穫成長歡樂。
  • 碩士研究「呵呵」遭疑 導師稱語言學提倡小題大做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論文「呵呵」褒貶不一   「我覺得這是一篇很好的論文,將社會語言學的基本理論與當下文化實踐相結合,不是那類從概念到概念的空洞乏味的論文,而是充滿學術研究的真正活力。」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黃平說。   還有網友表示,能把大家每天使用的詞語「呵呵」寫成一篇3.8萬字的碩士論文,真是強人啊!
  • 團隊和多人研究985!山東這個團隊重新發行頂級期刊
    近日,山東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孔強教授團隊在人工溼地處理含鹽廢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學院擁有"地表系統與全球變化響應"、"遙感與GIS技術開發與應用"等7個學術團隊,擁有人文地理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等5個教學團隊,還有4個團隊入選山東師範大學研究生"五導"卓越導學團隊。近5年來,主持和完成國家級課題40餘項,省部級課題70餘項,在核心以上期刊發表論文700餘篇。
  • 南京師範大學大創團隊調研萊西非遺 助力鄉村振興
    11月21日,南京師範大學大學生大創非遺文化守藝人團隊來到青島市萊西市調研,並希望通過此次調研能夠挖掘萊西市美食產品背後的文化價值,助推萊西市非遺扶貧、鄉村振興。短短兩天時間,在這塊膠東半島中部的土地上,他們深刻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厚重。  此行,學生團隊最先採訪了萊西市非遺美食雙山茶香雞第六代傳承人張文祥及其師傅中國元老級烹飪大師戴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