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認知調查·報告|疫情影響主觀評價上,男女存在顯著差異

2020-11-2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了五個月有餘,許多人的工作、生活、家庭、社交的節律因疫情而改變。疫情期間,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教育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聯合澎湃新聞和調研家,推出三次「公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知和個體防疫行為」的網絡問卷調查,持續關注和記錄普通民眾在經歷疫情不同階段的態度、心理、行為等方面的變化。

第一期
調查結果已發布,本次報告的是第二期截面調查(1月27日至2月15日)和追訪調查(3月13日至3月30日)的部分統計結果。兩次截面調查已累計採集超過1.46萬人的問卷數據,樣本覆蓋中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單位。

1. 對疫情的關注頻率已降低

今年1月下旬的第一期調查已經顯示,民眾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度。67%的民眾表示「高度關注」,22%的人表示「比較關注」,不關注者不足1%。在今年2月上旬的第二期調查中,我們詢問了受訪者查看確診病例數的頻率,從個人行為層面了解民眾對疫情的關注度。在疫情嚴重的2月,87%的受訪者每天都會關注確診病例數的動態,更有47%的受訪者一天要查看多次。但到3月下旬,大家的關注頻率已有所降低,每天多次查看確診人數的比例下降了16個百分點,幾乎不關注的比例也升至5.3%。

2. 心理情緒明顯改善

民眾面對疫情時的心理情緒受疫情發展的影響而持續變化。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每日確診人數數據,1月20日至1月26日是疫情在全國範圍內傳播的初期,確診人數以相對較小的幅度增長;大約在1月27日以後,確診總數進入爬坡期。在2月12日改變確診標準以前,全國新增確診人數大約在2月5日達到峰值,隨後下降。尤其是湖北以外的省市,新增確診人數從2月4日起持續下降,而湖北省內的情況則依然嚴峻。但到3月下旬,包括湖北在內的全國所有地區的新增確診數都已下降,增長主要來自海外的「倒灌」。

通過對焦慮、害怕和擔憂這三種人們面對風險時最常見的負面情緒的測量,我們發現,在兩期基線調查中,想到新冠病毒肺炎時,絕大多數人都出現了不同情緒的焦慮、害怕和擔憂。其中,表示比較焦慮或非常焦慮者佔2/3,比較害怕或非常害怕者佔六成上下,比較擔憂或非常擔憂者在七成以上。在疫情嚴重的2月份,表示不焦慮的比例明顯下降,而表示害怕的比例上升。但3月下旬的追訪則看到,受訪者的心理情緒有了明顯好轉,焦慮、害怕、擔憂的情緒降低至1/3左右。

從對同一批受訪者前後兩期調查的比較也可以看到在個體層面負面情緒的顯著改善:有將近2/3受訪者的焦慮、害怕、擔憂程度較之上一次訪問時已有所降低。

總體來說,在整個疫情期間,無論從新冠病毒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快速擴散的1月,還是在疫情最為嚴重的2月,受訪者對於疫情的總體態度仍以樂觀為主。不過在2月,對疫情感到悲觀的比例曾一度上升了7個百分點。而當國內疫情狙擊戰進入尾聲,伴隨人們對疫情關注頻率減少,以及焦慮、擔憂和害怕情緒的緩解,人們的樂觀比例升至86%,悲觀比例已跌至11%,低於1月下旬。

3. 疫情對家庭關係、工作與生活的多方面影響

在3月下旬的追訪調查中,我們請受訪者評價迄今為止疫情對各自家庭關係、工作和生活的影響。

總體來說,多數受訪者認為疫情並沒有對他們的婚姻關係、親子關係帶來太多改變,但分別有27%、20%、30%的受訪者表示,疫情對他們與配偶/戀人的關係、與子女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帶來的積極影響多於負面影響;但也分別有15%、6%、9%的受訪者認為疫情對上述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多於積極影響。綜合比較可以發現,受訪者評價疫情對婚姻或戀愛關係、親子關係以積極影響為主的比例高於以負面影響為主的比例。此外,還有將近47%的人認為此次疫情給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或價值觀帶來的積極影響更多。

在評價疫情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上,

人們普遍認為負面影響多於積極影響。40%處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人評價疫情給他們的工作帶來的主要是消極影響,如果僅看就業人群,認為負面影響為主的比例也高達33%

截至3月底,受訪的就業者中已有86%完全復工或者半復工、部分復工。在這個群體中,有六成人士使用網絡或電話會議、在線辦公、在線銷售等遠程辦公手段,但大部分人是偶爾使用。完全或大部分時候依靠遠程辦公的佔19%。

當被問及 「國內在恢復生產和控制疫情這兩個任務上,您認為哪一個任務在現階段應該更優先」時,僅有1/4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優先恢復生產,主流(佔3/4)則認為一切應該優先讓位於控制疫情。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受教育水平對受訪者的答案有明顯的影響——高學歷者中有43%支持應該優先復產復工,與支持優先疫情防控的高學歷者的比例相差相對不大;而低學歷者中則有高達80%認為應優先控制疫情。

在讀學生中,有39%的受訪者認為疫情給他們的學習帶來的主要是負面影響,但也有44%認為這些影響以積極的為主(見上圖「新冠疫情對各方面影響的評價」)。

上述疫情對工作、生活不同方面造成影響的認知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在評價與配偶的關係上,女性平均而言更傾向於認為疫情帶來了消極的影響,而男性則更傾向於認為疫情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更多。這可能與兩性的家庭分工有關,比如,疫情期間家庭成員在家的時間較多,女性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成員的飲食起居。與子女關係上,雖然兩性均認為積極影響更多,但男性認為與子女關係的改善比例高於女性,很可能是男性因為疫情居家而有更多時間陪伴子女,所以親子感情升溫顯著。在與父母的關係上,女性認為積極影響的比例比男性高。不過在就業方面,女性認為疫情影響以負面為主的評價高於比例比男性高,這可能與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弱勢地位有關。疫情對女性工作穩定性和收入的衝擊可能更大。

疫情的影響在不同學歷層次者中也有顯著差異。總體來說,高學歷者在家庭關係上的改善,尤其是在與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的改善上高於低學歷者。疫情對工作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僅影響低學歷者,也同樣影響高學歷者——至少兩者在主觀評價上相似。但是,

疫情對高學歷者既有生活方式的幹擾更為突出

,對低學歷者則沒有太大影響。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高學歷者可能需要減少在外的就餐、聚會、出遊、運動等等,導致他們不得不調整一些生活或消費習慣。

為了遏制疫情蔓延,有些地方對出入城(或村)交通進行了限制(有人稱之為「封城」、「封村」)或對小區進行封閉式管理。58%的受訪者表示封閉式管理在出行和生活上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便,13%的人表示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僅有不足三成的人表示封閉式管理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影響,或者其所在社區沒有採取封閉式管理。表示封閉式管理造成一些不便或很大不便的人,更傾向於評價疫情給他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帶來了負面影響,疫情對其與子女關係的改善影響也相對較小。

在疫情期間勸家人放棄聚餐或者戴口罩並沒有妨礙家庭關係,反而,有過此勸說行為的受訪者認為疫情給家庭關係帶來積極影響為主的比例更高。這很可能是由於勸說行為本身表達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心,一定程度上增進了家庭關係。不過,這也有可能反映的是,能夠主動勸說家人採取防疫行為的人在特殊時期維繫家庭關係上的能力更強。

最後,疫情對人們的衛生健康意識有一定的影響。三次調查都詢問了受訪者戴口罩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出門一定戴口罩的受訪者的比例明顯增加,即便是在3月下旬國內疫情基本受控的時候的階段,這個比例仍繼續增長,出門戴口罩的習慣似乎已經常態化,甚至變成了公共場所的社會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視度有所提升。當被詢問去年是否接種了流感疫苗時,只有19%的人表示曾經接種,也就是說81%的人並未接種。而被問及今年他們是否有接種流感疫苗計劃時,則有高達37%的人明確表示今年將安排接種,決定不接種的比例下降至29.3%,另有三分之一表示還未想好。

受訪者中,31%為男性,69%為女性;89%為45歲以下的青年人,其中25歲以下者佔43%,45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佔10%。鑑於網絡調查通常對中老年人、低學歷群體覆蓋不足,我們利用2015年1%人口抽樣數據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分布對每一期調查數據進行了加權,本報告匯報的均是加權後的統計結果。

[作者張春泥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和經緯系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 副教授。「公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知和個體防疫行為」調查受北京大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攻關專項課題(人文社科類)」資助。本調研組主要成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張春泥、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副教授和經緯、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靳永愛、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駱為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汪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潔、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教授、主任謝宇。報告由調研組與澎湃新聞、調研家聯合發布。感謝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生譚心怡、盛禾提供的助理工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知曉情況及教育效果評價研究「疫情與教育」成果...
    了解大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的知曉情況、對生活學習心理的影響以及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教育效果的評價。採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收集了7719名大學生的相關數據,應用SPSS 20.0統計軟體分析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疫情知曉情況及對學校開展相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教育效果評價。
  • 從非典到新冠肺炎 對疫情認知人們有了哪些變化?
    今日,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通過極術雲網絡調查平臺調查了武漢、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網民對2003年非典疫情信息和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認知情況,發布《從2003年非典到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認知遷移分析報告》,報告的分析數據中有哪些特點,趕緊看過來。
  • 來華留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知信行實證調查
    摘 要:通過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探討了來華留學生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知識、信念和行為現狀。實證分析結果顯示:留學生應對疫情的知識、信念和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係。留學生通過網絡等媒體積極關注疫情發展,卻對相關知識缺乏準確判斷,並產生消極態度。
  •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心態調查報告
    調查發現:·多數民眾較早開始關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但重視時間較晚,重視程度不足·人們對疫情風險的認知比較客觀、理性,疫情之下人們整體的安全感並未出現大幅下降·民眾普遍存在擔憂情緒,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懼、憤怒、悲傷和恐慌情緒·社交媒體成為疫情信息主要傳播渠道,官方媒體信任度高於民間渠道
  • 愛滋病患者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但這與性行為無關
    研究發現,引起這些非傳染性疾病的一個關鍵因素是HIV感染相關的炎症和免疫激活,它持續存在於慢性抗病毒治療的HIV感染中,但其病因仍未完全確定。此項研究報告了愛滋病感染者中顯著的腸道微生物群差異,但此差異與性行為無關。研究人員還發現了HIV相關的微生物群落特徵與炎症標誌物相關,包括suPAR、最低點CD4計數和相關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腸道黏膜完整性的喪失和腸道微生物群的異常被認為是導致慢性炎症和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
  • 為什麼很多女生都是「路痴」| 男女的空間認知有什麼差異
    Meredith (1975) 改進了他們的工作,採用紙筆測驗在小學兒童中發現了性別差異;許燕和張厚粲(2000) 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空間能力的加工方式、加工精確性及加工策略上均存在性別差異,而在加工速度上表現為無差現象,但在反應速度相等的情況下,二年級男學生在漢字和三維旋轉的操作精確性上表現出優勢。為什麼男女的空間能力存在差別?
  • 男女審美差異是真的存在嗎?
    之前twitter上放過一張照片,據說道破了男女審美的差異。那男女審美真的有差異嗎?之前英國內衣品牌Bluebella做過一個關於人們眼中最完美的男性和女性身材調查,結果果然(我為什麼要說果然……)發現男女在身材上的審美有差異。
  • 《201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與品牌認知調查報告》發布
    原標題:《201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與品牌認知調查報告》在上海交通大學發布   項目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謝耘耕教授介紹了《201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與品牌認知調查報告》的調查研發以及創作過程。
  • 疫情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快速調查報告
    按照國家和省統計局《關於開展新冠肺炎疫情對當前春耕備耕生產影響情況快速調查的通知》要求,我市於2月28日至29日在全市範圍內以微信形式開展了疫情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快速問卷調查。現就調查情況報告如下:一、基本情況這次調查共收到縣市區有效調查問卷105份。
  • 2013.10:居民主觀幸福感序次Logistic模型分析結果
    、收入合理度、社會公平感、社會信任感對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影響;居民的健康狀況、社會評價、家庭變量和態度變量是影響居民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經濟因素和制度因素)和內部心理環境(認知因素和人格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外部因素具有更顯著的影響。
  • 心理學:男女之間,到底誰的智商更高?幾個實驗告訴你男女差異
    那麼,男女大腦的差異對智商有多大影響呢?真的有男女差別嗎?還是只是印象而已?本文將從生理心理學角度探討男女大腦的差異。1.男性大腦體積更大,女性大腦表面積更多男女的大腦有差異是真的。研究人員比較了大腦的大小,男性大8~13%,這是受到身體大小的影響。女性的腦皮質多被摺疊,褶皺多,腦皮質的表面積更大。大腦的大小不能直接影響智商,而研究表明,大腦的表面積越大,就越聰明。所以可以判斷為女性在大腦上是具有先天優勢的,但不排除個體差異和後天培養。
  • 增值評價起點評估報告 「誤解」之剖析
    2017 年10 月,包頭市正式啟動實施普通高中增值評價項目。由於增值評價在我市剛剛起步,不少人在閱讀起點評估報告的過程中還有不少疏漏甚至是「誤解」之處,現就所搜集到的相關問題嘗試進行剖析,以便更為充分地發揮增值評價起點評估報告的作用,同時也為其他地區今後開展增值評價提供借鑑。
  • 調研顯示破格錄取生與統招生學業無顯著差異—— 自主招生選拔出更...
    據《科技日報》今天(29日)報導,最近,一項針對北大、清華和人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因自主招生而獲得破格錄取的學生在學業表現等多個評價維度與統招生並無顯著差異。 該研究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吳曉剛和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李忠路。他們在這項研究中主要回答了兩個問題:「什麼樣的學生更可能獲得自主招生加分」和「自主招生能否選拔出更優秀的學生」。
  • 科學研究表明,腦容量與認知能力之間可能存在顯著聯繫
    多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腦容量和認知能力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聯繫。英國有一句成語叫「眉骨高的人聰明」就是來源於聰明人的物理描述,可能是由於眉骨高的人腦容量大,這源於人們長期以來對大腦大小和智力之間存在聯繫的信念。早在200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這種聯繫。
  • 調查顯示,美國不同政治群體對於疫情存在明顯認知差別和黨派傾向...
    美國民意調查網站「五三八」日前發表的一份分析指出,「在疫情期間,黨派之爭正在影響人們對自身風險和個人行為的看法」。喬治亞州最近疫情持續加重,首府亞特蘭大市長為此頒布了「戴口罩令」。然而,共和黨籍州長卻因此將亞特蘭大市長告上法庭。
  • 人機互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認知負荷測量
    然而,在一些研究中,儘管在績效測試中存在組間差異,但在主觀測量之間沒有發現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參見Cuevas,Fiore,&Oser,2002; Hummel,Paas,&Koper,2004; Kester,Kirschner, Merri?nboer,2005)。
  • 這 7 個男女趣味差異,你絕對想不到
    男人和女人,同為地球上的生物,彼此之間卻又諸多不同。這些差異,或許可以增進兩性相處的情感,也可能因此引發一場大戰。咱們今天就結合心理學家以及大數據,來看一看男女之間的7大有趣的差異。一項調查表明:在所有使用手機長達每天 4 小時以上的人中,女性比男性多出 30%以上。有 20% 的女性在調查中表示,一離開手機就會覺得有一種 「異樣的不安全感」。7 男人和女人,誰更喜歡在背後嚼舌根?呵呵,答案居然是男人。
  • 男女大腦並無結構和功能差異:行為差異其實源於後天
    她的這一結論對此前宣稱兩性大腦結構存在顯著差異的研究提出了質疑。埃利奧特教授稱,任何在男女大腦結構中尋找顯著差異的人都會感到非常失望。她指出,神經科學家目前還未發現男性或女性大腦中存在不一樣的迴路。埃利奧特在2010年出版了《粉大腦,藍大腦》一書。兩性之間的任何差異都可以由我們所處的環境來解釋,而不是我們的DNA。
  • 男女之間的 7 個差異,你都了解多少?
    張真Derek | 作者陽朵兒 | 主播男人和女人,同為地球上的生物,彼此之間卻又諸多不同。a.男人不僅更容易出軌、還更容易冤枉女人出軌美國一項數據發現:對比女人,男人出軌更多。
  • 男女腸道菌群在7方面有差異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佔山學科組在《先進科學》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個位點(包括腸道、呼吸道、口腔、皮膚等)7個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異及其機制,為研究男女在對菌群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差異等領域提出了參考標準,在「菌群性別組學」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取得基礎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