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10 月,包頭市正式啟動實施普通高中增值評價項目。由於增值評價在我市剛剛起步,不少人在閱讀起點評估報告的過程中還有不少疏漏甚至是「誤解」之處,現就所搜集到的相關問題嘗試進行剖析,以便更為充分地發揮增值評價起點評估報告的作用,同時也為其他地區今後開展增值評價提供借鑑。
「誤解」一:《高中學校教育發展質量報告·起點部分》中的「發展指數」是三年後增值報告的重要依據。
不少領導和老師認為,起點評估報告中的各項發展指數是三年後計算增值的重要依據,甚至有部分在「學生發展指數綜合分析」中指數相對較高的學校,擔心自己今後的升值空間會不會小於其他同類型學校。更有甚者,懷疑其他學校故意遏制學生此前的基線測試成績,從而留有更大的增值空間。
產生這種「誤解」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將「增值」計算的依據以及起點評估的意義真正弄清楚、搞明白。
這裡首先說說「增值」的計算依據。計算增值主要憑藉兩個成績:一是中考成績,這是基點;二是高考成績,那是終點。當然,增值評價並不是兩個成績的簡單相減,而是運用數學模型、採用回歸分析法,通過回歸方程進行計算。這些統計分析技術專業性極強,我們恐怕一時之間難以理解和掌握,首要的是明確增值評價計算的主要依據。
接下來再說說為何要進行起點評估。我們都知道,了解學生是教育的前提。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起點評估的意義就在於了解學生、全面把握學生的發展起點。增值評價起點評估報告的實質作用就是「把脈診斷」,其各項發展指數並不會成為三年後計算增值的依據,但是可以作為增值情況分析的依據。
「誤解」二:起點成績越高,增值的空間越小;起點成績越低,增值的空間越大。
有位校長朋友問:「像我們這種高起點(意思是中考成績較高)的學校,要想在高考中獲得高增值,一定會比那些低起點的學校困難得多。這樣的增值評價真的公平嗎?」
遼寧師範大學博士、必由學網絡有限公司首席培訓官沈漪曾就此問題專門講過:一般來說,起點高低和增值空間是沒有絕對的對應關係的。如果說兩個學校之間起點成績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從理論上講,高起點的學校正增值更是來之不易的。但是研究人員通過大數據發現,很多地區的增值評價都普遍呈現出這樣一種狀況:起點成績高的學校往往增值更大。究其原因,研究者認為主要是因為這些學校相較於低起點學校而言,其所擁有的教育教學資源更充足,特別是其教學管理、師資隊伍及教學水平等要更勝一籌。簡而言之,影響成績進步的因素是複雜的,不能簡單地從起點的成績預測未來的增值。
「誤解」三:起點成績越低,增值的難度越大。
我們的專業人員在入校進行報告解讀時,聽到一些老師感慨:「像我們這種生源狀況不好的學校,學生底子薄、習慣差、學習興趣不高,要想在高考中獲得高增值,恐怕是比登天還難!」
這種想法與上面的那種認識恰恰相反,但出發點卻是相同的:都是擔心自己學校實現不了正增值。據開展增值評價多年的地區介紹,低起點學校如果注重改進教育教學的方式,仍然可以獲得正增值甚至是高增值。我們曾去大連市旅順區考察過,這個地區曾經連續多年在全市教學質量監測中排名靠後,但是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引進「教學診斷」項目後,教學質量得到大幅提升,成為大連市教學質量高增值地區。由此可見,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質量提升不用說」。
由此,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無論是高起點還是低起點的學校,更應該看到學校因素以及學生的主觀因素對成績的影響。這也是增值評價實施的目的所在,即呈現以師、生、校為內容的校際差異的同時,客觀衡量學校的努力程度和學生的進步程度。
「誤解」四:起點評估報告反映的是高一學生的「過去式」,與現今的高中學校關聯不大。
有不少學校領導和老師認為,基線測試的時間是在2017 年11 月份,這個時候學生入校時間並不長,高中學校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說,起點評估報告中的各項發展指數測量的是學生的「過去式」,與本校關係不大。
客觀地講,學生在升入高中前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身上已經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認知能力、學習基礎以及學習興趣、習慣、策略等方面在此時都主要來源於之前的受教育經歷。這個誰也不能否認!這也正是我前面所說的開展起點評估,幫助教師了解學生、進行診斷的意義所在。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學生剛剛升入高中學校的兩個月時間裡,學校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有例為證:有一所學校,學生的各學科起點成績和認知能力測試成績都非常高,但是起點評估的相關因素問卷中大多數項目的成績及發展指數都相對較低。為何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初中學校的學生來到這所學校後,會普遍呈現出這樣一種不盡如人意的狀態?與此相反,也有部分學校學生的起點成績和認知能力成績都不算高,但是相關因素問卷中大多數項目的成績及發展指數卻相對較好,充分體現出學生積極向上的狀態。鮮明的對比,足以引發我們的深思……
「 誤解」五:把「 認知能力」等同於「智力」。
念以及測試工具還缺乏全面準確的了解。對於「智力」,我們並不陌生,這裡重點說說「認知能力」。認知是個體在大腦中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包括知覺、記憶、注意、思維、想像、語言加工、數學加工等心理過程。認知能力即為進行這一心理過程的能力。學習成績受多個因素的調控,認知能力的高低與成績的高低沒有絕對的對等關係。再者,認知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顯著提高的。就像圖形推斷題的解答速度和準確程度,只要在圖形推斷答題過程中受到有效的指點,其答題成績大多會有著顯著的提升。這正是認知能力與智力的顯著不同——智力是個體基本穩定的能力指標,不容易改變;而認知能力是可變的。所以,認知能力成績偏低的學校教師,千萬不要由此而懷疑學生「智商低、腦子笨」,從而失去「增值」的信心。
「誤解」六:起點評估報告中背景問卷分析與教學關係不大,沒有太大價值。
不少學校管理者和老師拿到起點評估報告後,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學生成績表現和認知能力成績上,而對背景問卷分析中的學生個人基本情況以及課業負擔、學習壓力、學習適應和學習策略等方面的情況卻視而不見。不少學校管理者對課程開設情況、學校教學狀況、學校教學管理情況和教師專業發展情況、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各項分析也關注不夠。究其原因,是認為這些背景問卷分析與教學關係不大。
事實上,背景問卷分析所涉及學生的16 個方面,比如說學生的學習策略、動機水平、自我效能感、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學習適應力、學習壓力、認真自控、親社會性等等,顯示了學生在基線測試時學習能力的準備情況。這特別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在非智力因素的差異狀況,從而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同理,如果管理者、研究者對背景問卷分析所涉及的學生、教師和學校的23 個方面給予足夠的關注,建立數據驅動改善教學的機制,就可以對學校予以更加科學的診斷,準確地找出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所在,並以問題為導向,精準施策、精準著力,最終達到學校全面發展與增值的目標。
小結:以上所列舉的對增值評價起點評估報告的種種「誤解」之處,無不向我們發出強烈的信號:在這個大數據時代,廣大教師及教育管理者必須不斷提高數據應用意識,增強數據解讀本領,善於利用數據深入研究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輔助教師專業成長,推動學校內涵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實習編輯: 薛婷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