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 記者:彭德倩、吳金嬌、張炯強《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上海順應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加強高等教育統籌,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於2015年在全國率先實施高校分類管理改革,並於2018年在全國較早開展了高校分類評價工作。經過5年多的努力,上海的高校分類發展體系已經構建形成,各顯所長的高校分類評價模式已初步健全,有效促進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申城62所高校「分類比武」
評價模式初步健全,有力推進科學治教
在上海,經過5年多努力,面向全部62所高校的分類發展體系已構建形成,各顯所長的高校分類評價模式初步健全。
「分類評價的目標不是排行榜,而在推動高校從『一列縱隊』向『四列縱隊』發展。」12月3日,在市教委舉行的相關發布會上,全程深度參與的上海高等教育督導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薛明揚說,這不能理解成從「一張榜單」變成「四張榜單」。
四列縱隊怎麼分怎麼評
四列縱隊,怎麼分?按照人才培養主體功能和承擔科學研究類型等差異性,評價體系將高校劃分為「學術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技術和應用技能」四種類型。其中「學術研究型」高校以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為引領,「應用研究型」高校以培養應用研究與開發人才為重點,「應用技術型」高校以培養專門知識和技術應用人才為主體,「應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養專科層次的操作性專業技能人才。目前學術研究型高校有13所,應用研究型高校有10所,應用技術型高校有17所,應用技能型高校有22所。
與之相對應,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四套,均設辦學方向與管理水平、辦學條件與資源、辦學質量與水平、辦學聲譽與特色4個一級指標,辦學方向、管理水平、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支撐平臺、科研項目、學科專業、創新成果、國際交流、社會服務、辦學聲譽、辦學特色等二級指標。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三級指標的名稱、權重和內涵上。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為了立體評估學校發展情況,在數據積累基礎上,評價視野不斷拓展。除原有的綜合評價外,還開展增值評價、效益評價。前者評估學校發展的「加速度」,也就是學校自己和自己比,縱向看各項指標增速;後者則呈現「均量」水平,指在「生均」「師均」「學科均」「專業均」等單位體量下的高校發展數據水平。
哪家整體強哪家增值快
至今,在上海較早開展的高校分類評價已進行3年。哪些高校嶄露頭角?
從綜合評價看,傳統強校綜合實力依然強大。從增值評價看,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商學院、上海公安學院、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等學校,發展勁頭很足,發展成效明顯。從效益評價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公安學院等特色學校優勢凸顯。
上海海事大學是「效益評價」中領先的高校之一。「對大學來說,辦學定位非常重要,學校在這方面曾有過搖擺。」校長陸靖說,在分類評價體系中,學校將其作為引領,對標應用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堅持強化海事特色與實力,採取非對稱趕超戰略,調整優化資源投入。據了解,2020年上海海事大學居US News世界大學工科排名第431位,較2018年上升120位。在Scopus排名中,港航物流學科領域連續保持全球第一。該校連續牽頭髮布《南海航行狀況研究報告》,填補南海水域船舶交通研究空白,為南海航行狀況提供科學判斷依據和結論,推動國際海事組織亞洲海事技術合作中心落滬,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助力。
上海海事大學舉辦MTCC航運綠色論壇
上海海事大學舉辦分類評價啟動會
評價結果推進科學治教
值得一提的是,為使分類評價結果有效轉化為改革發展實踐,逐步加大數據共享力度,每年都會針對政府部門和高校打造不同的研究分析報告。
市教委總督學平輝透露,2020年,針對62所高校提供了每校分析報告。分析報告中不僅有同類型學校間的橫向對比分析,還有學校三年結果的歷年對比分析;不僅有總體情況分析,還有單項指標分析;不僅有分析結論,還有改進建議。通過舉辦沙龍、評選案例,促進高校經驗交流。
評價研究結果已在政府層面得到多方面運用。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遴選的主要依據,就是2018年上海高校分類評價結果。每年的市屬高校內涵建設經費分配、高校黨政負責幹部考核、高校績效工資分配動態調整,也都與年度結果相關。
「評價結果不會影響日常辦學經費。」薛明揚說,各個領域情況不同,並非一步到位一刀切的硬掛鈎,而是尋求分類評價過程和結果更有力地推進科學治教。
初步建成的分類評價體系
讓更多上海高校被「看見」
告別「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高校」,上海在全國率先啟動高校分類指導和績效評估,對62所高校全部進行分類管理。
截至目前,上海的高校分類發展體系已經構建形成,各顯所長的高校分類評價體系也已初步健全。
改變「一刀切」
讓更多高校有轉身露臉的機會
「十多年前,我們發現一個問題:人們印象中,上海62所高校總是排成一列縱隊,只有少數學校能被『看見』。當時我們就在想,是否可以改變這種現象,讓更多高校能在隊列中有45度轉身露臉的機會。」上海高等教育督導評價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薛明揚對此記憶猶新,為了避免大學盲目追求高、大、全,擺脫千校一面的困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上海於2015年在全國率先實施高校分類管理改革,並於2018年在全國較早開展了高校分類評價工作。
按照人才培養主體功能和承擔科學研究類型等差異性,上海市將高校劃分為「學術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技術和應用技能」四種類型,推動高校實現從「一列縱隊」向「四列縱隊」發展。其中,「學術研究型」高校以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為引領,「應用研究型」高校以培養應用研究與開發的人才為重點,「應用技術型」高校以培養專門知識和技術應用人才為主體,「應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養專科層次的操作性專業技能人才。
目前上海學術研究型高校有13所,應用研究型高校有10所,應用技術型高校有17所,應用技能型高校有22所。
讓更多高校被「看見」,必須改變「一刀切」的評價模式。除了綜合評價外,評價維度增設了增值評價、效益評價。
市教委總督學平輝解釋,所謂增值評價,即學校自己和自己比,看的是學校的努力程度和進步情況;效益評價則體現為「均量」,指從「生均」「師均」「學科均」「專業均」等方面評估高校,最大程度展現學校特色與優勢。
「我們不會拿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學校,而是拿不同的尺子去評價不同學校。」平輝說。
以評價「指揮棒」為引導
促進每所高校找準自身定位
加強高校分類指導和績效評估,旨在推進高校的內涵式發展、特色發展以及科學發展,讓每個學校找到自身的定位。
「對大學來說,辦學定位非常重要,學校在這方面也曾有過搖擺。」上海海事大學校長陸靖介紹,在高校分類評價指引下,學校立足航運物流等優勢學科,緊密對接產業鏈需求,積極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臨港新片區產業發展,學科影響力不斷提高。在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資料庫Scopus排名中,上海海事大學在港航物流學科領域連續保持全球第一。
在評價「指揮棒」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高校改革發展進入「快車道」,改革成果初顯。
同濟大學為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懸停避障提供技術支撐
「近年來,我們在不斷強化基礎研究的同時,不斷提升在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能力。」據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介紹,學校在工程防災減災、人工智慧、深空探測、深海研究、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取得了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再如,上海城建職業學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重點培養一批高素質技術人才。目前,該校已有494名學生獲得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生連續兩年在全國大學生「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職教賽道斬獲金獎。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與上海建工集團等籤署第46屆世賽校企合作協議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獲得第六屆 網際網路+ 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使分類評價結果有效指導改革發展實踐,上海逐步加大數據共享力度,每年在同類高校之間分享數據,使得各類高校在對標中能夠互鑑優勢,共同提升,並且能同時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如2020年,本市已為62所高校提供了基於分類評價的「體檢」報告。
作為評價考核指揮棒,分類評價結果也將作為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要參考依據。平輝介紹,每年的市屬高校內涵建設經費分配、高校黨政負責幹部考核、高校績效工資分配動態調整都與年度評價結果掛鈎。
上海高校評價不再「千篇一律」
分類管理讓學校越辦越有特色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是本市的一所職業高校,今年,面對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學校拿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就業率達98%,籤約率94%,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畢業生就業質量逐年提高,在世界500強和全國500強企業就業比例今年達到9.2%。院長葉銀忠認為:「上海高校分類管理模式讓我們找準了定位,作為一所應用技能型高校,學校完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發揚了傳統特色。」
評價一所大學辦學水平,究竟看什麼?看論文數量、科研貢獻,還是看學生的就業率?顯然,將一些傳統名校如復旦、交大,和特色高校如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並不合適。
2015年,上海出臺的《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發展規劃(2015—2030)》,在全國率先實施高校分類管理改革。2018年,上海全部62所普通高校進行分類管理。按照人才培養主體功能和承擔科學研究類型等差異性,將高校劃分為「學術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技術和應用技能」四種類型,推動上海高校實現從「一列縱隊」向「四列縱隊」發展。其中「學術研究型」高校以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為引領,「應用研究型」高校以培養應用研究與開發的人才為重點,「應用技術型」高校以培養專門知識和技術應用人才為主體,「應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養專科層次的操作性專業技能人才。
從此,上海高校評價不再「千篇一律」,也打破了高等教育同質化辦學傾向。這種改革為滬上高校內涵建設帶來了什麼?
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介紹,分類管理之後,同濟首先確立了發展理念「優秀學生的嚮往地,拔尖創新型人才的搖籃;全球尖端人才(學術大師)的聚集地;前沿科學探索、重大科技發現、重大技術發明的原創地」。同濟首輪建設的9個一流學科和4個一流交叉學科領域均取得顯著成效。土木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設計學、交通運輸工程等學科已經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在多個主流學科排名進入全球前20名;環境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海洋科學等學科已經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並不斷向前列衝刺;智能科學與技術、新能源、微結構、幹細胞等交叉學科領域向世界前沿邁進。2019年,同濟畢業生赴世界排名前一百高校深造比例較2016年增幅超過56%,一大批優秀學生在國際學術舞臺與學科競賽中嶄露頭角。
同濟大學建設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
伍江同時透露,該校在長三角一體化、上海科創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港珠澳大橋、大興機場等國家重大需求或重大工程中不斷貢獻著「同濟智慧」;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產值從2016年的337億元發展到2019年的460億元。在分類管理改革中,同濟初步實現了自己的定位「學校研究型」。
上海海事大學則對應「應用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學科影響力不斷提高:2020年居US News世界大學工科排名的第431位,較2019年上升36位、較2018年上升120位。2019年,學校工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排名內地高校96位。2019年軟科(ARWU)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居國內第130位,較2018年上升23位。在Scopus排名中,港航物流學科領域連續保持全球第一。
上海海事大學校長陸靖說,將抓住特色,在服務交通強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臨港新片區等國家戰略中體現學校的科研實力和貢獻。
搞前沿研究的專注研究、搞生產技能的強化職業培訓……來自市教委的消息,分類管理實施以來,本市各高校越辦越有特色。如,上海體育學院的體育學科、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中醫藥學科等,始終保持全國領先。
編輯:季昕
【來源:上海教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