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美國不同政治群體對於疫情存在明顯認知差別和黨派傾向...

2020-12-05 中國青年報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刊發分析文章指出,「在美國應對多重危機之時,兩黨就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存在嚴重分歧」。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調數據顯示,在民主黨支持者中,大約76%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美國面臨的一大嚴峻問題,而在共和黨支持者中,只有37%的人持這一觀點。

美國知名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國利益」網站刊發文章《美國政治腐朽的代價》指出,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本應成為美國人放下分歧、團結一致的機會,但總的來說,疫情卻「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極化很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

「疫情期間,黨派之爭正在影響人們對自身風險和個人行為的看法」

曼迪·懷特在佛羅裡達墨爾本市經營著一家小禮品店。5月份以來,曼迪在店門口掛出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不戴口罩者,請勿入店;如果你沒有口罩,我們可為你提供」。然而,牌子掛出的第一天就遭遇了一場「意外」。一對夫婦未戴口罩入店,當曼迪提醒他們戴口罩時,男的撩起襯衫,亮出了隨身攜帶的手槍。無奈之下,曼迪只好讓他們進店。事實上,因戴不戴口罩而「動槍」的故事,在美國媒體上屢見不鮮。

時至今日,戴口罩這樣的公共衛生措施,依然被一些美國政客高度政治化,導致疫情防控形勢雪上加霜。皮尤研究中心此前的一份民調顯示,民主黨支持者中,63%認為公眾外出時應該一直佩戴口罩,共和黨支持者的比例為29%。美國民意調查網站「五三八」日前發表的一份分析指出,「在疫情期間,黨派之爭正在影響人們對自身風險和個人行為的看法」。

喬治亞州最近疫情持續加重,首府亞特蘭大市長為此頒布了「戴口罩令」。然而,共和黨籍州長卻因此將亞特蘭大市長告上法庭。本月,範德比爾特大學政治學教授約書亞·柯林頓和其他3位學者,在「社科研究網絡」平臺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美國嚴重的黨派之爭是限制民眾執行「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指南的最大障礙,儘管這一指南對限制病毒傳播至關重要。該平臺還刊載了雪城大學政治學家莎娜·蓋德瑞安等3名學者的一項定量研究結果。經過對3000名美國民眾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相比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地理差異等各種因素,黨派屬性更能預測普通美國人面對疫情的不同認知和態度。

「目前疫情被政治化,反映了美國社會在政治層面上的分裂」

白宮冠狀病毒應對工作組成員、知名傳染病學家安東尼·福奇,在疫情期間因為一直推動美國採取嚴格的防控措施,在不同政治群體中引起了迥然不同的反應——支持者稱其為「英雄」,反對者則對他發出「死亡威脅」。日前,福奇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說,「我的支持者不恰當地把我當成了英雄,我並不是英雄,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而有些人則因為我推動公共健康議程幹擾了他們的生活,對我非常憤怒。」據福奇透露,他本人遭遇大量的言語攻擊和人身威脅,甚至他的妻子和女兒們也遭到嚴重人身威脅。福奇反問道:「這是真的嗎?這還是美利堅合眾國嗎?」「目前疫情被政治化,反映了美國社會在政治層面上的分裂。」

美國當前依舊是全球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疫情實時監測系統顯示,截至美東時間7月28日下午,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已超過434萬例,死亡病例超過了14.9萬例。據《紐約時報》整理的數據,截至7月27日的7天中,美國平均每天新增新冠病毒感染病例65527例,每天平均新增死亡病例1078例。

在衛生專家看來,美國之所以遲遲難以拉平疫情傳播曲線,同這個國家的政治分裂密切相關。福奇日前在同「五三八」網站的訪談中指出,「從政治角度看,只有戴上眼罩、捂住耳朵,才能認為我們現在不是生活在一個嚴重分裂的社會」「從歷史經驗來看,一旦在某件危機上難以取得一致意見,處理它的效率就會降低」。

紐約大學蘭貢醫學中心教授亞瑟·卡普蘭對本報記者分析指出,「白宮沒有足夠嚴肅地對待美國面臨的威脅」。他強調,保守政治力量將意識形態放在科學之上,因而沒有能力在全國範圍內對疫情做出強有力的反應。

「疫情應對支離破碎、混亂不堪,且受到政治人物發出的矛盾信息的困擾」

就兩黨群體圍繞疫情產生的種種認知差異,美國學者進一步研究發現,這與白宮、國會等機構的政治精英人物公開傳遞的相互矛盾的信息高度相關。《科學》雜誌指出,「美國的疫情應對支離破碎、混亂不堪,且受到政治人物發出的矛盾信息的困擾。」

據《科學進展》期刊本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斯凱勒·克蘭默等學者,在分析了今年1月至3月期間兩黨國會議員就疫情發表的3萬多條推文後發現,民主黨聯邦議員所發推文更強調疫情對公共健康和美國工人的威脅,而共和黨議員所發推文則更重視企業受疫情影響情況。

「就像人一樣,一個國家在危難之際也會顯露出真正的面目」,英國廣播公司駐美國記者尼克·布萊恩特在評價美國的疫情應對時表示,「沒有團結一致,這場危機展現的是,美國人數十年裡如何在政治維度上做到了『保持社交距離』」。

令政治分析人士更為憂慮的是,當前美國不同群體間的政治分裂正逐步向相互「敵意」的方向發展。布魯金斯學會政府治理研究項目主任達雷爾·韋斯特認為,美國社會的政治緊張關係已經擴散為危險的部落主義。史丹福大學政治學教授尚託·艾揚格表示,美國日趨嚴重的政治極化帶來了民眾的「情感極化」問題——「今天的美國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都認為對方成員虛偽、自私、思維封閉,以至於都不願意跨越黨派界限進行社交活動,不願意在各種活動中與對方合作」。

美國的政治學者們還警告,美國的政治極化存在自我強化趨勢。VOX新聞網創始人埃茲拉·克萊因在最近出版的《我們為什麼極化》一書中分析稱,政治精英們在眾多問題上產生分歧,公眾隨之分裂成不同群體,這反過來又加強了政治精英們加劇分歧的動機。(本報駐美國記者 胡澤曦)

(本報華盛頓7月29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30日 17 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疫情加劇美國政治極化?戴蒙德:只有美國人有摧毀自己的能力
    最近,皮尤研究中心等民調機構的調查研究顯示,美國不同政治群體對於疫情存在明顯認知差別和黨派傾向。分析認為,政治精英們在眾多問題上產生分歧,公眾隨之分裂成不同群體,這反過來又加強了政治精英們加劇分歧的動機。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有關研究開始討論制約美國疫情防控成效的治理困境:美國國內政治鬥爭尤其是黨派政治鬥爭嚴重阻礙美國抗擊疫情[4],美國應對疫情失利與聯邦制運轉紊亂失序以及自身治理體系存在嚴重缺陷有關[5]。但是,相關研究尚未充分地把疫情和選情因素關聯起來,探析美國政治的最新演化及其折射出的治理困境。因而,本文從選情與疫情疊加視角探析美國政治及其治理現象。
  • 肺炎認知調查·報告|疫情影響主觀評價上,男女存在顯著差異
    疫情期間,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教育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聯合澎湃新聞和調研家,推出三次「公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知和個體防疫行為」的網絡問卷調查,持續關注和記錄普通民眾在經歷疫情不同階段的態度、心理、行為等方面的變化。
  • 競爭型政治:美國政治極化的呈現與思考
    例如,適度的政治競爭是選舉民主的潤滑劑,而政治競爭往往需要各黨派、候選人及選民間的適度極化。政治極化的存在,給人們提供了在不同黨派、不同候選人、不同政策之間進行挑選的機會「使他們能夠運用自我決定的自由,也就是在自己選定的規則下生活的自由」。政治極化會提升選舉中關鍵議題的聚焦度,有利於選舉的宣傳和動員,提高選舉參與率。
  • 亞娜·克魯普尼科夫、約翰·巴裡·瑞安:美國真正的分歧,來自政治...
    【文/亞娜·克魯普尼科夫 約翰·巴裡·瑞安 編譯/白紫文】人們對當今美國政治的普遍看法是,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分歧,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激烈的黨派對立衝突。但這個視角掩蓋了另外一種巨大分歧——那些密切關注政治的人和不關注政治的人之間的差異。我們稱之為「注意力鴻溝」。
  • 數據分析|1000萬+,疫情下的大選,讓美國深陷撕裂
    今年的美國大選如此受矚目、過程如此反轉,與美國當下的社會現狀有分不開的關係,新冠肺炎、種族歧視、黨派政治這些新老問題纏繞交織,在疫情的籠罩下為大選塗了上一層難以拭去的顏色。
  • 政治極化、民族分裂,「兩個美國」的對立從何而來
    2019年,美國喬治城大學政治和公共服務研究所的調查表明,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由於政治、種族和階級分裂愈發惡化,美國在通向內戰邊緣的道路上已經走了三分之二。美國社會內的火藥味,正越來越濃,不同勢力間的紛爭乃至衝突在川普主政的四年內愈演愈烈,其中最知名的衝突便是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極右翼示威引發的衝突:2017年5月,夏洛茨維爾市決定移除一座羅伯特·李將軍的紀念雕像。
  • 李期鏗丨「後真相時代」的美國輿論生態場
    近年來,尤其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由於社交媒體和民粹主義的結合,美國網際網路輿論生態越來越表現出「真相凋零」狀態,日益分裂和極端化。社交媒體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而社交媒體上絕大多數的政治話題帖子是由極少一部分人發出的。公眾在媒體可信度、國家優先政策目標、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觀點、國際問題等方面存在越來越嚴重的黨派差異和代際差異。
  • 黃鵬:美國反智主義興起的政治原因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從拒戴口罩、拒絕封城的任性而為,到「炒掉福奇」、調查比爾·蓋茨的情願抗議,美國社會上下出現的種種反智言行令人瞠目。在促成反智主義流行的諸多因素中,政治原因尤其值得關注。
  • 終於,美國成了全世界的「笑話」
    導讀:笑料不斷的電視辯論,毫無底線的黨派戰爭,選民之間的熱烈對抗……這場事故頻出的美國大選讓一直以來自稱為「民主燈塔」的美國丟臉了,也讓世界上各國民眾對於美國的「美式民主」有了新的認識。政治至上的美國實際上,這種刀光劍影,爭執不斷的局面,在美國經常發生。從兩個黨派爭鬥造成聯邦政府暫停「營業」,到民主黨佩洛西抨擊川普的國情諮文,再到司法委員會批准「彈劾」總統的決定,美國兩個黨派之間互不相讓,矛盾也在不斷激化,美國總統競選僅僅是另一個高潮而已。
  • 從非典到新冠肺炎 對疫情認知人們有了哪些變化?
    今日,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通過極術雲網絡調查平臺調查了武漢、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網民對2003年非典疫情信息和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認知情況,發布《從2003年非典到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認知遷移分析報告》,報告的分析數據中有哪些特點,趕緊看過來。
  •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它們以政治光譜從左到右的順序排列起來依次是:綠黨,德國左黨(對這兩個黨在政治光譜的排序中誰更「左」存在爭議),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德國選擇黨。
  • 2015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調查分析
    數據顯示,84.4%的大學生不贊同「生死由命,富貴在天」,83.7%的大學生不贊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面對「宿命論」「拜金主義」等對人生目的的錯誤看法,多數大學生具備應有的警惕意識和抵禦能力。但調查也發現,「享樂主義」在大學生群體中有抬頭之勢。
  • 徐以驊:美國政治和外交向何處去?一個宗教視角的觀察
    這種情況在天主教和摩門教信徒中也同樣存在。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宗教虔誠度成了共和、民主兩黨選民的主要區別之一。 然而這一「宗教差距」對大多數宗教少數派群體來說卻並不存在。無論是黑人基督教徒、穆斯林還是猶太人,他們的宗教認同率都比較高,大多數認為宗教在他們的生活中很重要或相當重要,但他們照樣以較高的比率支持民主黨和該黨總統候選人。
  • 《201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與品牌認知調查報告》發布
    《201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與品牌認知調查報告》是上海交通大學公共關係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社會調查中心首次聯合發布的面向全國大學生的調查報告。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數目不斷擴張,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接近3000萬,居全球第一。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一代,不僅是我國最活躍的消費群體,而且在不久的將來也將成為我國最具消費潛能的核心消費群體。
  • 注射消毒劑治新冠、5G傳播病毒,反智主義言論為何在美國盛行?
    反智主義,也稱反智論,或反智識主義,它不是一套學說、思想理論,而是一種存在於文化或思想中的態度。總體上看,反智主義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對於智性(intellect)、知識的反對或懷疑,認為智性或知識對於人生有害而無益;另一種則是對於知識分子的懷疑和鄙視。
  • 調查稱高校藝術素養存顯著群體差異 農村生明顯低
    調查稱高校藝術素養存顯著群體差異 農村生明顯低 喜愛不同藝術門類的大學生人數及佔被測總人數比例分布圖
  • 18個國家,美國為什麼倒數第一?
    截至美東時間7月13日,《華盛頓郵報》統計川普時期總統團隊在「錯誤信息」上的所有表述次數高達25653次,分析稱,通過發布「錯誤信息」和帶有「誤導性的信息」,政客可以塑造個人形象、傳達某種特定立場和態度以及影響民眾認知。
  • 18個國家 為什麼美國倒數第一?
    根據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以及《金融時報》的相關報導,原本近乎與政治「絕緣」的美國社會底層白人,在部分政客的「誘導」下,積極參與政治,然而他們的選擇往往是更加情緒化和出於一種「渴望被看見」的心態。△皮尤研究中心對川普和拜登選民的調查顯示,川普的支持者中僅有21%認為競選中不存在「舞弊」,而拜登支持者中這一數據高達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