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不同藝術門類的大學生人數及佔被測總人數比例分布圖
大學公共藝術教育向何處去
——江蘇省內12所高校大學生藝術素養的調查
大學生的藝術素養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民的藝術素養水平,而且也影響著今後他們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所以了解當代中國大學生的藝術素養狀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於此,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易曉明帶領調查團隊自主設計調查問卷,採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江蘇省境內的南京大學、蘇州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12所高校中,抽取了1440名非藝術專業大三學生,向他們發放問卷,調查當代大學生藝術素養現狀,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6.1%。今天開始,本刊推出大學公共藝術教育專題,敬請關注。
調查結果
藝術欣賞水平高於藝術知識的掌握
該調查主要從學生的藝術興趣、藝術知識、藝術欣賞和藝術表現能力四個方面了解學生的藝術素養水平。每個學生藝術素養總分由這四個維度得分相加而成。問卷設定大學生藝術素養最低分為29分,滿分145分。調查顯示大學生藝術素養分數集中分布於70分—90分之間。大學生藝術素養總均分明顯低於問卷設定的平均水平,說明大學生藝術素養的總體水平處於中等偏下。其中,大學生的藝術興趣和藝術欣賞水平略好,而藝術知識的掌握和藝術表現能力明顯低於中等水平。
藝術素養水平存在顯著的群體差異
文科大學生藝術素養水平明顯高於其他三類專業(工科、理科、社科)的大學生;生源地為城市的大學生藝術素養明顯高於來自農村、鄉鎮和縣城的大學生。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藝術素養明顯低於來自縣城和城市的大學生,但和來自鄉鎮的大學生比起來,沒有差別;接受五年以上藝術教育的大學生藝術素養分數明顯高於接受五年以下藝術教育的大學生,接受校內和校外藝術教育的大學生藝術素養分數明顯高於只接受校內藝術教育的大學生。除此之外,大學生藝術素養分數在其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藝術興趣、家庭收入、消費水平維度均具有顯著性差異,三個維度水平越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分數越高。大學生藝術素養分數在性別、學業水平維度沒有差異性。
藝術素養處於低等水平的大學生人群主要集中於男生、理工科學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與消費水平低、接受藝術教育時間較短且接受的藝術教育形式較為單一的學生人群。大學生藝術素養高分組集中在女生、文科專業、生源地為城市、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家庭收入和消費水平較高、接受藝術教育時間較長且形式多樣的人群。
母親的藝術興趣是重要影響因素
面對問題「我認為影響我藝術素養的主要因素是」,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都認為藝術素養水平的影響因素在於自身的興趣。學校藝術教育的作用排第三位,處於家庭的藝術氛圍影響之後,表明大學生並不把學校藝術教育看做是提升他們藝術素養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更多的將影響自身藝術素養的因素歸因到自身興趣和家庭藝術氛圍。
在社會文化氛圍、高校藝術教育、母親的藝術興趣和父親的藝術興趣四個主要相關因素中,與大學生藝術素養水平相關性最高的首先是母親的藝術興趣,其次為大學生所在城市的文化氛圍,再其次為高校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時間與類型都和學生藝術素養水平具有相關性。兩者相比,與接受藝術教育的類型相關度更高,這說明校內外多途徑的藝術教育有利於學生藝術素養的提高。
具有比較積極的審美觀與藝術觀
71.0%的大學生認為判斷美醜的價值標準是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只有12.4%和6.3%的大學生認為判斷美醜的標準在於社會倡導的主流和流行時尚。大學生認為最能體現「美」的前三項為和諧、善良和天然。85.3%的大學生認為藝術的本質是情感的表達,只有6.8%的大學生表示不清楚藝術的本質是什麼,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對於美、藝術本質的認識。91.7%的大學生認為藝術對人的主要作用為陶冶情感、愉悅身心,78.5%的大學生認為藝術對人的主要價值為豐富想像、發展創造,64.9%的大學生認為藝術對人的主要價值為增長知識、拓寬視野,可見大學生已經充分肯定了藝術對個體發展的價值。
具有明顯的藝術偏好
中西方藝術相比,大學生更喜歡中國藝術;古典藝術與現當代藝術相比,大學生更喜歡古典藝術。在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四個藝術門類中,音樂是大學生最為喜歡也最為擅長的藝術門類,喜歡和擅長舞蹈、戲劇的大學生人數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