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男女平等價值取向及其群體差異

2021-01-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高校學生男女平等價值取向及其群體差異 ——基於北京市13所高校調研數據的分析

2016年08月05日 14:17 來源:《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作者:魏國英

字號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基於「首都高校學生性別平等意識調研」數據分析發現:多數高校學生認同男女平等價值觀,但仍有三至四成學生的性別觀念停留在傳統文化框架內.男生比女生、學歷高比學歷低的學生,更認同傳統性別角色分工與傳統性別觀念,知識增長與性別平等意識提升並不存在必然的正相關性。2.高校學生性別平等意識略高於北京市民,但優勢不顯著由於此次問卷的部分題目選用了我國第三期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中的相同問題,比較兩次調研的數據結果可以看出,首都高校學生整體對男女平等觀念的認同略高於北京市民,對傳統男女有別觀念的認同略低於北京市民。2.學歷越高的學生越認同傳統性別觀念從學歷上來看,學歷越高的群體對性別歧視的敏感性越強,但也越傾向於認同傳統的性別觀念與習俗。

關鍵詞:女性;高校學生;認同;價值觀;學歷;性別觀念;男性;研究生;教育;傳統性別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基於「首都高校學生性別平等意識調研」數據分析發現:多數高校學生認同男女平等價值觀,但仍有三至四成學生的性別觀念停留在傳統文化框架內;高校學生性別平等意識略高於北京普通居民,但優勢不顯著;男生比女生、學歷高比學歷低的學生,更認同傳統性別角色分工與傳統性別觀念,知識增長與性別平等意識提升並不存在必然的正相關性。因此,建議將性別知識與性別平等理念教育納入高校本專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政治必修課之中,切實在高校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 鍵 詞:高校學生/男女平等/性別觀念/價值取向

  作者簡介:魏國英,女,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女性學基本理論、女性現實發展問題(北京 100084)。

 

  平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男女平等是平等的必然要求。培育和踐行男女平等價值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校學生是學歷層次和認知能力較高的年輕群體,他們的性別平等意識既體現了我國民眾性別平等意識的發展水平,又對民眾性別平等意識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了解高校學生對男女平等價值觀的認同狀況及其發展態勢,制定和實施提升學生性別平等意識的積極措施,是在高校中有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節。本文基於「首都高校學生性別平等意識調研」數據和訪談資料,對高校學生男女平等價值取向的總體狀況與群體差異,以及與北京居民的異同做一解析,並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概況

  1.數據來源

  本研究使用的資料來自北京市婦聯立項、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主持,於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完成的專題調研——「首都高校學生性別平等意識調研」。此調研分為兩部分,一是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首都師範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華女子學院13所高校學生中發放「性別平等意識調查問卷」20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2份(出現了沒有被抽到的同學認為問卷非常有意義,主動複印填寫的情況);二是在這13所高校發放並回收「性別平等意識教育與女性學學科建設情況問卷」13份,並對其中6所院校中的16位性別研究領域的教師進行了訪談。數據採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胡博婧)

相關焦點

  • 林剛,王成春 ∣ 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創業者價值取向根據不同情境下的身份認同既有經濟需要激勵和社會需要激勵,也有滿足特定目標客戶群體需要的歸屬需求(Yitshaki, & Kropp,2016)。基於此,本文將大學生創業者價值取向分為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滿意客戶型價值取向和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三個維度。當然,這三個維度在大學生創業者身上可能是層次關係,也可能是共存關係,並且是動態發展的,可用三向度圖表示如圖1。
  • 林剛,王成春∣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創業者價值取向根據不同情境下的身份認同既有經濟需要激勵和社會需要激勵,也有滿足特定目標客戶群體需要的歸屬需求(Yitshaki, & Kropp,2016)。 基於此,本文將大學生創業者價值取向分為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滿意客戶型價值取向和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三個維度。
  • 調查稱高校藝術素養存顯著群體差異 農村生明顯低
    調查稱高校藝術素養存顯著群體差異 農村生明顯低 喜愛不同藝術門類的大學生人數及佔被測總人數比例分布圖
  •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
    本文認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結果是否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標及其實現程度。增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工作,是提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符合程度的實踐過程。
  • 探索科學價值取向的演進
    科學的發展與科學價值取向密切相關,價值取向影響著科學的發展,影響著科學的形態和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科學的價值取向問題,是求真與致用的關係問題。19世紀是科學取得偉大綜合併形成完備體系的世紀,通常被稱為科學的世紀。在這個世紀,經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各個分支逐漸發展成熟,經驗科學發展為理論科學,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可靠和嚴密的自然知識體系。
  • 中等收入群體與中間階層的概念定義——社會學與經濟學取向的比較
    因此,要針對中國現實提出中國中間階層或中等收入群體的明確定義,需要認真分析西方已有文獻定義中產階級的各種取向,以及中國學者對其的理解與應用。本文介紹了目前國際上(主要是西方學者)流行的中產階級概念界定的主要取向,分析不同取向中產階級定義的研究目的和結論,探討相關取向中產階級定義在中國當前社會經濟情景下的內涵和效果,重點比較了當前比較流行的社會學與經濟學取向的中產階級概念界定及其劃分標準,期望對於明確界定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和中間階層提供參考。
  • 2015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調查分析
    調查表明,積極正向、多樣活躍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總體態勢,大學生普遍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狀況及其成效得到充分肯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教育成效不斷彰顯。
  • 大連高校學生「性行為」調查報告出爐!
    大連高校學生「性行為」調查報告出爐! 大家期待已久的《大連高校學生(含畢業生)性行為調查》結果已經出來啦~ 5月5日,小編發起了2018年大連高校學生(含畢業生)性行為調查,到5月7日為止,一共有550多人參加,其中有效樣本517份。
  • 危機中的青春洗禮——疫情期間高校學生學習生活及思想認知調研
    因此,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一場危及全世界、全人類安全的公共衛生事件,大學生表現出來的思想態度和社會認知,對我們分析研究危機狀況下當代高知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指向意義和參考價值。1 新時代大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思想認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既具有普通社會民眾的心理狀態,如恐慌焦慮、人際交往減少等,同時由於青春期思維活躍的特點和對網絡工具的熟練使用,其行為特徵與普通社會群體相比又有顯著的差異。調研發現,疫情期間大學生思想狀況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 學術群體,文化群體,黨錮之禍
    大家好,我是陳中宇,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文化群體與黨錮之禍。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在經學大師周圍形成學術群體,漢儒治經特種家法,一種學術受到官方的推崇,這一門派的師生便輝煌起來,師生之間也是人身依附的關係,學術群體遂成為利益群體,學術形成「門閥」,並形成中國特色的「朋黨政治」。東漢以後,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上至皇室,下至州郡官員、士人,大多出自名儒之門。
  • 戲曲認同的多樣性取向除了對應戲曲身份外,還有自己獨特的取向
    從戲曲認同的多樣性來看,戲曲認同的取向一般是對應戲曲身份的。戲曲身份的多重性意味著戲曲認同的多樣性。但是,由於戲曲認同涉及某一個人與群體的主體建構意識和思想立場,也關乎某一個人與群體的現實生存狀況和文化境遇,既與自古以來的社會歷史變遷相關,也與特定國家的政治經濟態勢、區域的審美文化語境密切聯繫,所以,除了戲曲認同的多樣性取向一般對應戲曲身份的多重性之外,戲曲認同還有許多自己獨特的取向。這種原因主要在於某一個人或者群體的審美趣味差異、審美文化立場和審美價值判斷。
  • 程接力 鍾秉林|國內高校學術人員科研動機實證研究——基於超功利...
    這是因為,科學共同體作為一個具有鬆散聯合特徵的團體,主要是靠科學家/學者們之間的共同信念、價值取向和行為規範聯結在一起的。可以說,正是由於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範的存在,科學界才可以稱為共同體。那麼,這種作為共同體內核聯結廣大科學家個體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範到底包括什麼呢?對此,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K.
  • 基督徒的價值取向和如何抉擇
    價值取向和抉擇01 價值取向什麼會影響我們的抉擇呢?我們的價值取向決定著我們的抉擇。今天跟一個弟兄說,編輯文檔沒有時間。弟兄回答,不是沒有時間的問題,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很贊同這個觀點,如獲至寶,至理名言。我們很多問題都可以用這個原則來判斷。我們把什麼設定為財寶,我們的心就在那裡,我們的時間就會投資在那裡。我們的價值取向帶出來我們的抉擇。在亞當夏娃抉擇吃之前,他們的價值取向已經被魔鬼洗腦成功了。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會說出來,頭腦上就會抉擇出來,手頭上就會做出來。結果亞當夏娃吃了善惡樹的果子。
  • 心理專家釋疑同性戀衝擊體壇 中外性取向無差異
    當然,宗教人士認為這是不對的,現在還是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美國依然有專家認為應通過矯正來改變性取向。我也認同同性戀是人類發展中的正常現象,西方心理學首先是讓人過得幸福,矯正過來是否會幸福呢?
  •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學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而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在考試當中的,大多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需要大家對每一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準確把握,並熟知一些常見的代表人物。二、社會本位論1.基本觀點: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的發展貢獻的指標。
  • 新時代高校德育的層次性思考
    從過程哲學的角度看,我國的傳統德育存在注重道德知識灌輸而忽視道德感傳遞、注重群像式描述卻掩蓋個體差異以及「一刀切」式的考核方式等問題,嚴重缺乏對道德過程性的尊重。為此,新時代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應著重考慮道德意識的覺醒、道德理解的建構以及道德自覺的生成。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儒家思想高揚「積極入世」的精神,因此,子女、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融入社會,用所學的知識造福社會。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中國傳統文人的價值取向體現得淋漓盡致。與中國傳統文化大不一樣,西方的教育更講究自我的個性解放,探究真理,追求突破。尤其是經過了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洗禮,西方文化更加追求個性張揚的同時,也形成了深入探究宇宙規律的風氣。
  • 觀點‖我國教學認識論的價值重估與框架重建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教學論界大體上提出了兩種價值重建取向:生成價值論取向和理智價值論取向。然而,兩者均無法勝任基礎教育肩負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使命,生成論取向以「主體性的人」的形象為假設前提,對回應我國新時代新人形象並不充分,理智論取向則蘊含著培育「能而無德之人」的危險。為此,文章認為教學認識論的主要局限在於其過度關注知識的工具性價值而非其內在價值,也忽視了以「道德上恰當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
  • 科學認識和發掘高校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形成多門類、多角度、多功能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思政」的理論和實踐較好地回應了這一要求。在所有學科門類中,藝術學在培養人們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基礎上,憑藉其特有的吸引力、感染力與影響力,具有養成個體與群體正確政治意識、道德觀、人格品質的獨特教化功能。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族群意識「為人我之別的感情因素提供價值基礎,並在與別人接觸的過程中形成相當程度的冷酷與暴力」,其導生於族群之間的差異乃至區隔,是由其群體記憶和群體文化等所形塑出來的社會認知特別是政治認知。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派伊就曾指出:「族群意識可以建立一個國家,也可以撕裂一個國家。」某種程度上,族群意識的異質性是社會對立甚至撕裂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