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群體,文化群體,黨錮之禍

2020-12-05 陳中宇杯子

大家好,我是陳中宇,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文化群體與黨錮之禍。

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在經學大師周圍形成學術群體,漢儒治經特種家法,一種學術受到官方的推崇,這一門派的師生便輝煌起來,師生之間也是人身依附的關係,學術群體遂成為利益群體,學術形成「門閥」,並形成中國特色的「朋黨政治」。

東漢以後,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上至皇室,下至州郡官員、士人,大多出自名儒之門。經學群體中學術上的師承關係進而化為政治上的主從關係,成為令人矚目的合作群體。他們左右朝政,控制選舉,成為盤根錯節的朋黨系統。其中有善有惡,善惡是價值取向問題,這個結構則是個組織形式問題。

京都太學生群體的「清議」營壘,不滿宦官專權,與耿直的朝臣互通聲氣,以太學為講壇,影響輿論,並以在野的身份溝通社會,形成全國範圍的政治群體。如果弄得好,也許會形成多黨制的內閣體制。但是既得利益者不會讓弄得好。宦官利用薦舉制「任私黨及子弟為官,遍布天下」,堵塞了太學生「歲滿課試,拜官有差」的道路,釀成權力之爭。桓帝時收捕李膺,下令郡國大肆收捕「黨人」達二百餘名,次年釋放,但禁錮終身,這就是著名的「黨錮」事件。

但是反而激起更大的清議浪潮,出現了更多的名士群體。在靈帝的時候,又出了第二次黨錮之禍。黨人橫死獄中百餘人,被牽連而死、徙、廢、禁者高達六七百人,弄得朝官幾空,沒有人去鎮壓黃巾起義,還是董卓解放了黨人。

清議群體以及他們之被禁錮都對中國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譬如說清議浪潮波及民間,形成民間以歌謠議政的濃厚風氣,此風雖早有,但在兩漢為烈。名士品評人物的風氣則一直傳到了東晉南北朝。

為了對抗太學生的社會組織活動,宦官一方也發展自己的學生組織,他們在靈帝元和二年創建鴻都門學,因位於洛陽的鴻都門而得名,這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學、藝術的專科學院。學院以尺犢、小說、辭賦、字畫為主要教學內容,實用性強。學生來源以無身份的地主及其子弟為主,須考試合格後才能入學.他們以文藝見長受靈帝寵信,結業後出任刺史、侍中,有的甚或封侯。這個文化群體出產「御用文人」,是官祿機器的潤滑油。但是專科學校的出現是教育史上的大進步,從而也是文化傳播史上的大進步。十六國時期(也被稱為「東晉列國」時期)的後秦仿效此例開辦了一所專門研究佛經的學院,名叫逍遙院,還首創律學於長安,畢業後回到郡縣當司法官員。

相關焦點

  • 尾款人:文化符號背後的壓力群體
    當雙十一被商業文化賦予消費節日開始,它就脫離了原本的意義,成為了一個刺激消費的「文化符號」,隨著「雙十一」的提及,消費者內心的消費需求點也會隨著活動的預熱而一次次地被刺激。雙十一商家制定的預熱活動中,關於雙十一購物活動的信息會通過從人際傳播到大眾傳播的全方位覆蓋,這樣的環境使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隨著潛意識裡的從眾心理被無限放大,為購買的行動塑造了可能。
  • 二次元產業之消費群體問卷調研分析報告
    由於傳統的ACG劃定的範圍不足以覆蓋現代青少年文化娛樂相關領域,因此衍生出添加了輕小說等文學作品的ACGN這個詞彙。作品衍生而來的舞臺劇等真人表演作品,Cosplay也被認為是「2.5次元」的主要表現形式。星火漸成燎原之勢。據艾瑞諮詢預估,2016年國內核心二次元用戶規模達7000萬人,泛二次元用戶規模達2億人。「二次元」總人數接近2.5億人。
  • 推動群體智能的跨學科研究
    例如,僅分析新聞在具有不同拓撲結構的網絡中的傳播速度,並不是群體智能的核心,因為沒有明確分析整體智能行為;但如果這樣的研究也分析網絡作為一個整體如何有效地過濾不同種類的新聞,或者信息擴散的速度如何影響解決問題的速度,這將是群體智能的核心。  群體智能研究的學術史演進  「群體智能」這個術語從19世紀甚至更早就開始被使用。
  • 崇拜群體競爭,會導致更加驚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沃森等人的發現有力推動了生物學的空前進步,所以他不僅要在學術上宣判各類基於博物、環境、種群等經驗性的、古典的、「過時的」生物學研究死刑,而且為人也十分高傲、冷漠、尖刻,對威爾遜一度不屑一顧。但恰恰是這段經歷,促使威爾遜思考了在二十世紀科學的語境下,「古典」的生物學該如何發展,並在60年代提出了進化生物學、70年代提出了社會生物學的概念。
  • 表情符號的設計啟示:面向Z世代群體的流行文化和情感表達方式
    事物的象徵意義源於群體之間互動背後體現的社會共同體規範,人類社會在於外部世界構成關係時,通過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這種特殊的話語體系形成群體共鳴。Z世代作為典型的網際網路原住民,強烈的群體和文化認同訴求為他們的社交空間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Z世代的特立獨行是現實中狹窄社交圈的補充。
  • 國際最新研究:多變環境中黑猩猩群體行為多樣性更高
    自然科研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動物學研究論文稱,生活在歷史和當前變化性較大的環境中的黑猩猩群體,會比那些來自較穩定環境的黑猩猩群體發展出更加多樣化的行為。該研究對144個野生黑猩猩群體進行研究的數據顯示,環境變化性是提升類人猿行為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一個因素。
  • 自我消除與群體智能
    沒錯,如果全憑人的理性,我們想要的應該是機器人那樣全智全能的身體才對——假肢、人造眼、擴容的記憶內存,這樣人們才能保住他們有趣的工作,以及與之匹配的社會地位和薪水,而不是眼睜睜地看到這部分被割讓出去。而某些情況下,群體智能也可能會對創造力和破除迷信的力量構成威脅,人們對於社交媒體的過分沉迷似乎已經使獨創精神受到了動搖。樂觀主義的觀點會希望看到人們將努力成為群體智能的一部分視作一種文化習慣加以學習和培養——更加善於分享,善於聆聽,或者遵守秩序,承擔責任。
  • 實力方陣|賴廷階:溫暖的留守群體(組詩)
    村莊裡,鎮上補貼上一個孩子上學不再是父母的擔心不再是孩子的憂慮答案就在孩子臉上要問孩子缺什麼孩子笑著說——爸爸多回家幾次就好了村莊裡的留守老人群體奔跑的唱片,愛的唱片快速轉動在各個村莊的路上美麗的歌謠溫暖的旋律在留守白髮身邊響起留守的白髮成為村莊裡的魅力植物成為村莊裡的美麗糧食發出爽朗的笑聲面向留守群體的志願者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現場|新時代、新氣象、新表達——全國新文藝群體美術作品展
    衷心希望通過「新時代、新氣象、新表達——全國新文藝群體美術作品展」等活動的舉辦,切實把全國新文藝群體美術家團結起來,努力引導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同時,希望全國新文藝群體美術家緊緊圍繞在黨的周圍,堅持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出更多熱情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優秀作品。
  • 整頓「飯圈文化」、新文藝群體評職稱,影視行業代表都在關心什麼?
    馮遠徵呼籲各級文旅部門配套研究特殊時期的扶持補貼政策,文化藝術基金設立臨時性資助項目,並對不同領域復工也進行針對性指導。他也希望各級戲劇、演出協會,設計策劃多院團聯合開展的線上線下演出活動,形成合力,培育更多觀眾群體。而跨界合作、文創產品及網絡資源,也能幫助劇場吸引觀眾和多元發展。2019年人藝大戲《杜甫》排練現場的馮遠徵。
  • 從人工智慧到群體智慧,人機協作之未來
    以2007年在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實驗為例,糖果實際數目為1116顆,73個學生參加實驗,73人的個人答案有多有少,但都離1116相差甚遠,而73人個人答案的平均值卻為1115顆,與糖果真實數量僅1顆之差。這本質上是個預測問題,其結果正體現了群體的智慧。
  • 案例分享 | 遺傳群體之雜種優勢
    超顯性學說假定雜種優勢是由復等位基因間的互作引起,它們之間無顯隱性之分,復等位基因間的互作導致雜種出現優於親本的表型。不管顯性學說與超顯性學說,都是基於等位基因之間的互作。上位性假說認為非等位基因間的相互關係是導致雜種優勢產生的原因,分為加性×加性、加性×顯性、顯性×顯性、顯性×加性互作,並在水稻、玉米、綠豆等多物種中證實。
  • 「群體免疫」:達爾文進化論的思路?
    此舉意在讓大多數英國人感染新冠肺炎,以獲得群體免疫。詹森表示,新冠肺炎是這一代人所遭受的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它比流感更嚴重,將有更多人失去他們的所愛之人,未來幾個月新冠肺炎將會在英國全國範圍內傳播,目前無法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的傳播,只能儘可能減緩傳播過程。
  • 群體智慧還是群體極化:於歡案中的輿論變化及引導
    據《鳳凰號大數據》3月28日發布的統計,「輿論一邊倒呈負面,譴責之聲佔比79.7%,中性信息佔比20.3%。」目前,被告人已經上訴,期待在即將到來的二審中,司法機關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秉持法律精神公正裁判,實現排除社會危害性與阻止刑事違法性的統一,彰顯法律之正義。」  此類闡述顯然有利於緩和「當社會把你逼到走投無路的時候就可以去犯罪」、「不保衛母親還保衛國家幹嘛」之類的極端情緒。
  • 鳥兒的「小群體」,大自然的生存之道
    一旦幼鳥長成,山雀就以小群體形式聚在一起,以備秋天和冬天覓食。一個小群體由大約10隻鳥組成,群中可能包括一對佔主導地位的頭領夫婦、其他非頭領夫婦、單身的成年鳥以及一些幼鳥。這個群體會佔領一塊領地,防禦其他的山雀。
  • 第六章 群體遺傳學--第一節 群體中的遺傳平衡
    第六章 群體遺傳學   群體(popualtion)是指同一物種生活於某一地區並能相互雜交的個體群。人種大約50多億的成員分為許多不同的亞群體,其中最大的通常稱為種族(races)。不同的群體,作為大群體其基因庫也是彼此不同的。
  • 王建寶:作文以明道——為什麼中國拒絕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說法不可能出現在中國的話語體系中,因為這種說法來自弱肉強食的禽獸叢林,違反了中國的人之所以為人的仁愛精神。反觀歐洲,群體免疫之論從英國開始,甚囂塵上;在北美、南美和南亞等地區,群體免疫的策略可謂心照不宣,甚至大行其道,各類媒體不乏對此暗送秋波,故,不得已作文以明道——為什麼中國拒絕群體免疫?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新書《近代山東城市下層社會群體研究》簡介
    開本:710毫米′1000毫米1/16  印張:17.5  頁碼:274頁  內容介紹  2020年12月,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德坤教授的學術著作《近代山東城市下層社會群體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