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動物都採取群居生活的策略,鳥類是具有代表性的群居動物,很多鳥類為不同的目的組成了「群體」,這些群體種類多種多樣,鳥兒為實現「同一目標」而緊密的聯合在一起。
鳥類分為常年群居鳥類和非常年群居鳥類。大部分鳥類在春天和夏天都避免群居,而是配對進行築巢並撫育幼鳥。山雀就是這種動物。一旦幼鳥長成,山雀就以小群體形式聚在一起,以備秋天和冬天覓食。一個小群體由大約10隻鳥組成,群中可能包括一對佔主導地位的頭領夫婦、其他非頭領夫婦、單身的成年鳥以及一些幼鳥。這個群體會佔領一塊領地,防禦其他的山雀。
山雀彼此不分享食物,也不為彼此整理羽毛,但是它們似乎喜歡待在一起。覓食時,它們會發出「吱啾啾」的叫聲來與組內其他成員保持聯繫。觀察家們認為,冬天的覓食群有助於山雀找到並保衛足夠的食源以度過整個冬天,當發現食物的時候,群體一個成員很快會告訴其他成員,增加了找到食物的機率。
鳥類為了飛行或者遷徙而組成群。大雁排成緊密的V字形飛向或者飛離它們冬天的巢穴。它們動作彼此協調,就像魚群裡的魚一樣。
科學家認為V字形有助於大雁在長期的遷徙飛行中保存能量。疲憊的鳥在後面飛行,這樣前面的鳥飛行時在空氣中產生的漩渦使後面的鳥飛行起來更容易,後面的鳥扇動翅膀的次數少一些。疲憊的鳥休息之後會重新回到鳥群前面,領飛的鳥就會退到後面去休息一下。天鵝和野鴨成群遷徙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在長期疲憊的遷徙過程中,鳥群一起飛行比單獨的鳥更容易存活。
世界上有1萬多種鳥類。只有大約13%會在撫育季節而不是築巢季節群居。由繁育鳥組成的鳥群被稱作群體。
企鵝在築巢時群居。它們有可能在擁有上百萬隻企鵝的群體裡產卵並撫育它們的幼鳥。每對企鵝都會建立並保護自己的一小塊領地,這塊領地與鄰居相隔僅幾英寸。每對企鵝在食物以及撫育自己的新生寶寶方面都是自私的。它們不會彼此協作去撫育幼鳥,但是整個群體靠它們的巨大體積來共同保護企鵝寶寶。
在南極,帝企鵝大群聚在一起,使它們在寒冷的暴風雪中取暖。當企鵝父母離開群體到海中覓食的時候,它們結對一起去,而且經常在捕魚的時候互相協作。單獨的企鵝在魚群逃走前無法捕捉到很多魚,但是一群企鵝可以圍成一個圈一起捕食。每一隻哺育的父母都能夠有機會把自己填飽,同時還要給它們的寶寶帶回足夠的食物。然後,這些父母就會反芻磨碎的食物,送到企鵝寶寶的嘴裡。
協作捕食意味著提升每一個企鵝寶寶的生存機會。企鵝可能從情感上與群體沒有聯繫,但是像其他群居的動物一樣,它們需要依賴群體生存並延續它們的基因。每對帝企鵝父母都極其依賴它們的寶寶。
如果企鵝寶寶不幸夭折,雄企鵝可能會試圖綁架其他企鵝的寶寶,結果就會引起爭鬥。一般情況下,親生父母會保護好它們的寶寶,但是有時候綁架者也會獲勝。大部分綁架者只會照顧綁架來的企鵝寶寶幾個小時然後就會把它遺棄,企鵝寶寶就會死掉。
科學家不知道為什麼企鵝綁架企鵝寶寶,結果卻又遺棄它。一些科學家的理論認為,大部分鳥類的行為都是天生的,而其中一種強大的天性就是照顧幼鳥。企鵝產卵的時候會釋放一種稱為荷爾蒙的化學物質。一些科學家認為可能是這些荷爾蒙使企鵝產生撫育企鵝寶寶的需要。所以即使企鵝媽媽的寶寶死掉,它仍然想要撫育搶來的企鵝寶寶。
企鵝通過求食聲來分辨自己的寶寶。求食聲也是企鵝父母捕食歸來時找到寶寶的途徑。正是因為綁架者無法識別綁架來的企鵝寶寶的聲音,所以很快它就對這個企鵝寶寶失去了興趣。
除了以上幾種鳥類的小群體,鳥類還包括家族小群體,例如渡鴉等鳥類,這些鳥類會以家族為單位組成小群體生活。鳥類的群居生活讓每一個成員從中受益,能夠獲得遷徙的「特殊照顧」以及共同尋覓食物等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