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鳥類,大家很可能會想到麻雀、燕子之類的常見鳥類,通常我們總是看到鳥兒在辛勤覓食、勤奮築巢,但是好像沒有見過鳥兒睡覺的樣子,難道鳥兒不需要睡覺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只是大多數鳥兒都習慣夜晚入睡,養寵物鳥的朋友都知道,只要在鳥籠上蓋上一塊毯子,造出一個黑夜的小環境,鳥兒很快就會睡著。而且鳥兒就算在白天打盹兒,也十分警覺,稍有聲響就會驚醒,所以人類很少能看到鳥兒入睡的樣子。
既然知道鳥兒需要睡覺,那麼一些朋友不禁要問:棲息在樹上的鳥類,睡著之後不會從樹上掉下來嗎?總所周知大多數動物和人類在入睡的時候都是無意識且禁止不動的,鳥類睡覺的時候用爪子緊緊抓住樹枝,難道鳥兒睡著之後不會因為肌肉放鬆而摔下來嗎?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
原因一的奧妙就在鳥的腿和腳上。鳥類的後肢除支持體重和行走、奔跑以外,在起飛時的彈跳、「軟」著陸以及抓持物體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鳥兒睡著之後為什麼不會從樹枝上掉下來,首先就要了解首先鳥類的後肢肌,後肢肌群除了肌腹集中分布於股骨及脛跗骨上、以長腱對趾骨進行遠距離操控外,還發展了一些適應性結構。其中最明顯的是對屈趾棲樹的控制,當鳥類棲樹屈腿時,體重的壓力使脛跗骨和跗趾骨靠近,自然地牽拉屈趾肌肌腱,從而導致足趾彎曲,緊握棲枝。
簡單來說就是鳥兒在樹枝上睡覺的時候,體重的壓力會使肌腱拉伸,從而引導鳥兒的爪子緊緊地抓住樹枝。原理類似於,你將右臂放鬆,然後用左手大拇指用力按壓右手前臂,手指也會自然彎曲。
原因二是屈趾肌在足部的肌腱均套在堅韌的腱鞘內。腱鞘內壁有大量強韌的橫行稜嵴,能與具有粗糙表面的肌腱相扣結,以保證處於收縮狀態的肌腱不致滑脫。
簡單來說就是鳥兒的爪子上有很多褶皺,大大增加了摩擦力,入睡後的抓住樹枝的爪子不宜滑脫,就像人的手指在長時間泡水之後,手指起皺後摩擦力增加一樣。
原因三是鳥類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在長期的飛翔生活中練就了非常穩定的身體平衡力,這也是它能在睡眠時不會從樹上摔下來的重要原因。
明白其中緣由之後,不禁感嘆大自然太神奇了,非但如此,有一些鳥類的睡眠方式更加讓人匪夷所思。
有一種鳥兒甚至能一邊飛行,一邊睡覺。軍艦鳥擅長長途飛行,有時候出海時需要一連飛行幾個月的時間,因為其中的少有陸地可以休息,所以
這種鳥類可以一邊飛行一邊睡覺。
這一問題一直困擾了科學家很長時間,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也找到了其中的奧秘。科學家使用衛星系統跟蹤了軍艦鳥的飛行,發現軍艦鳥通常都有自己固定的飛行路線,所以當他們確定好飛行路線之後,再巧妙地利用氣流滑翔,就可以不用自己控制從而自動飛行了,而軍艦鳥就可以趁機睡覺了。
可見軍艦鳥還真是一種非常佛性的鳥類,萬一睡得太死飛過了怎麼辦?萬一飛行路線跟別的軍艦鳥重疊,撞機了怎麼辦?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