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號的設計啟示:面向Z世代群體的流行文化和情感表達方式

2020-11-2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表情包,是隨著網絡社交溝通的增多出現的一種主流文化,其追求醒目、新奇、諧謔等效果的特點,與年輕人張揚個性和搞怪的心理相符。由於彌補了文字交流的枯燥和態度表達不準確的弱點,有效地提高了溝通效率,表情包得以大範圍地傳播。對於表情包的設計者來說,如何針對Z世代的情感和特點進行設計,這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一、Z世代人群偏愛用圖像表情符號進行溝通

Z世代是指1995-2009年出生的人群,網際網路原住民、二次元、ACG、魔性、懶系生態、擼狗吸貓養豬……Z世代被賦予了各種性格標籤,他們的成長伴隨則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數字科技的發展。

這種世代特徵,也形成了Z世代人群獨特的社交溝通和情感表達方式。

隨著時代發展,人與人的距離溝通從寫信到電話到手機再到移動網際網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交流方式也變得很不一樣,現如今與我們除了通過聲音上的交流,更多的是輸入信息的交流,由於輸入的信息有具體的形象載體無論這個載體是數字、字母、漢字還是圖片。

通過這些不同的載體也衍生出許多流行的輸入方式,比如縮寫詞、表情包、彈幕、顏文字,等等。

由於Z世代一出生就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習慣享受社交媒體的娛樂化,也深受二次元的影響,對Emoji、顏文字、表情包這類網際網路社交情感表述方式深有共鳴,圖像表情符號已經成為能夠體現他們獨特話語體系的表達方式:

1. 表情包

1)定義

融合了特定時代流行文化要素的一種靜態或動態表達載體,能夠體現某種共同的情感訴求和文化取向。

2)特徵

圖片內容多以搞笑為主,且構圖誇張,有動有靜,情感包容範圍廣泛,從無任何情感表達的圖像到有強烈情感傾向的圖像都能涵蓋。

2. 縮寫詞

1)定義

是00後所創造的一套語言體系,這種體系最早是從飯圈裡開始的。構成模式是將文字或者詞組簡化成拼音的首字母組合。可能為了營造出一種這種語言只說給懂得人聽的神秘感。

比如說我們最常見的縮寫詞「xswl」其原本詞組是「笑死我了」。

2)特徵

僅僅由文字或詞組的拼音首字母組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門檻,但是對於懂的人來說信息傳達的效率極高,並且是一種「一類人」或者「相同圈子的人」的一種證明。

3. VLOG

1)定義

是「video+blog」的縮寫,是文字符號表達形式的進階。年輕人表達自我的方式不斷在改變,時代也表現出了很好的包容性和友好性。

作為創作者的Vlogger對作品元素、時間、地點等以及畫面的掌控力更強,且可進行後期渲染,具備更多的主動決策權。

2)特徵

VLOG背後反映的是年輕人渴望表達自己、渴望分享的心理需求,具有社交性、互動性、隨意性,相對於文字符號,有更青出於藍的沉浸體驗感,但門檻較高,不具備普適通用性。

由此圖像表情符號,綜合具備了以上各類形式的特徵,較為充分的滿足了人們的表達欲、社交和互動要求,且豐富多維,成為當下的主流。

表情符號成為主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emoji起源較早,並且藉助ios5的系統大量傳播開來;第二是表情符號的延展性特強。emoji在1999年誕生在日本,含義是「絵(e =圖片)文(mo =寫)字(ji=字符)」。

由Shigetaka Kurita首次創建,在初期僅流行於日本,直到蘋果2009年將表情符號添加到ios5的輸入法後才開始在全世界流行,ios 5也成為第一款自帶表情的手機作業系統。

二、表情符號在Z世代社交生活中的作用

所謂「符號」是指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事物對個體社會行為的影響,通常不在於其本身所指向的現實,而在於其相對於個體的象徵意義。

事物的象徵意義源於群體之間互動背後體現的社會共同體規範,人類社會在於外部世界構成關係時,通過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這種特殊的話語體系形成群體共鳴。

Z世代作為典型的網際網路原住民,強烈的群體和文化認同訴求為他們的社交空間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Z世代的特立獨行是現實中狹窄社交圈的補充。

表情符號在Z世代的社交生活中已經成為身份的標識,攜帶了特定的意義,其價值在於將Z世代對現實社會的話語態度通過符號的方式投射到網絡世界中進行自我表達。

這種獨特的身份標識作為Z世代的表達方式,形成這個群體共識的話語體系和情緒態度,這種獨特性的「意義」正是在移動社交承載的「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

作為移動社交生活的主要參與者,Z世代群體通過社區、媒體、直播等平臺生產與消費內容,社交參與度高。

對他們來說,好玩、有趣、有個性的表達才是他們追求的,平庸和傳統與他們無關。正因為追求不一樣的特性,他們從二次元等小眾的場景找到只有他們這個群體才理解的表達內容和方式。

在網際網路的內容表達中,掀起了縮寫、鬥圖之風。這一批95後00後的年輕人在社交當中,不願意隨波逐流,他們寧可選擇那些只有這個群體才能理解的方式進行溝通與表達。

表情符號實質上是將現實世界中的互動方式抽象轉換成為一幅圖畫,以文字無法表達的幽默、諷刺、自嘲等複雜多樣的情感,以一種友好詼諧的態度表達出來,剛好滿足了這些年輕人在社交平臺上和而不同的複雜心理。

三、表情符號的互動方式

參考Fast Company的統計數據,到2020年,Z世代將佔據整體消費力的40%,平均每天花費6-9個小時使用社交媒體,74%的Z世代用戶每天花在行動裝置上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手機的鍵盤輸入法是和表情符號結合的最廣泛的互動載體。

據艾媒諮詢《2019中國第三方手機輸入法市場年度專題研究報告》顯示,年輕群體已成為手機輸入法重要用戶組成部分,24歲以下用戶佔比正逐步提升。2019上半年,在中國第三方手機輸入法用戶中,鬥圖功能使用滲透率已達40.4%,共計43.4%的用戶表示對輸入法鬥圖功能表示了解。鬥圖作為年輕用戶的新興輸入形式,對手機輸入法在年輕用戶的滲透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

同時,隨著AI技術的成熟落地,表情符合的互動方式已經不局限於輸入法的承載形式,有了更廣闊的延展空間。

例如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發展到工程化應用的階段,表情實時生成技術已經嵌入到各類直播,娛樂和社交APP中,在社交互動過程中嵌入的表情符號互動組件與實時表情生成交互方式的結合,為人們的情感表達提供了更豐富的手段,帶來更個性化、更有樂趣、更高效的互動體驗。

作為群體文化共同體規範的表情符號此外,從技術和情感化表達需求結合的發展趨勢來看,多模態交互技術發展為表情符號的互動方式和場景拓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交互過程更自然,效率更高,且拓展越來越豐富的玩法。

人臉捕捉、自然語言識別生成技術和語音、觸屏輸入等交互技術融合的越來越自然,通過對用戶聲音、表情、情感狀態,語境等的判斷生成和匹配對應的語義表情符號。

例如蘋果的Animoji動畫表情,能夠通過iPhone前置原深感鏡頭,捕捉用戶面部50塊肌肉,從而讓卡通表情模擬人的表情,實時生成適應用戶面部動態的表情動畫。

Animoji作為一種充滿了可塑性和趣味性的個性化動態表情工具,被用戶賦予了各種創意性的玩法來彰顯自己的個性,Animoji成為用戶衍生情感表達的一種能力,還可以運用Animoji進行二次創作:

例如:用Animoji重新演繹的歌曲《Redbonde》、《Stir Fry》、《Talk》、《7 rings》、《Simple》等,憑藉Abinoji中萌蠢可愛的表情,培養了大量的粉絲。

在產品化應用的成功案例裡,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將表情符號與社交工具相結合的應用,例如韓國的Line Camera、Emoji Keyboard、ZEPITO、抖音中的表情道具、激萌FaceU等深受年輕人喜歡的APP。

四、表情符號心理學背後的設計啟發

表情包、emoji這些表情符號最初在Z世代群體廣泛流行,隨後衍生出承載更多樣化的社會流行符號,逐漸破圈,被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範圍,被大眾所接受。

正如唐納德.諾曼在《情感化設計》中所說:「有吸引力的東西更好用。」這些表情符號擊中人們的情緒,提升了互動交流中的愉悅感,激發了人們溝通的欲望,迅速流行起來。

符號化的本質是通過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進而形成文化歸屬感和群體認同感,它是一種社會共同體的話語規範體系。

從這個定義出發,表情符號已經不局限於狹義的「面部表情」的符號化表達,而是一切可以有助於在互動交流建立人與人之間連接的情緒表徵的元素,都可以定義為表情符號。

在產品設計中合理運用表情符號的情感觸發的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戶的好感度,起到刺激和引導使用的作用。在具體場競爭進行表情符號的設計時,可以從以下維度把控設計的尺度:

加強表情符號的表意和功能內涵之間的關聯性,見圖2;採用目標用戶群體共識度高的表情符號,更容易引發共鳴;用正面的符號語義傳達情緒;根據應用場景特性在時效性上做取捨(通常,固化在功能模塊中的表情符號選擇認知度高但對時效性不敏感的表情符號,營銷場景適合選用對文化現象敏感且時效性要求高的表情符號);設計風格貼近目標用戶群體的審美偏好。

「芝麻約」這個產品中,通過在核心功能觸點和操作反饋環節引入手勢化的表情符號,具象化傳達「約定」的功能內涵,輔以適度的動效起到引導用戶注意力的作用。

對Z世代這類圈層文化特徵明顯和表達訴求強烈的用戶群體來說,他們擁抱科技,但也會被科技的簡單性所影響,在情緒表達上追求快樂與不快樂中簡化到純粹的二元化特徵。

他們不願意被世俗社會武斷的貼上標籤,但同時又以自身所處的文化共同體內約定俗成的方式定義著自己。話語體系的符號化表徵背後是文化價值取向的認同,是用戶對自己的興趣和和表達方式自發的選擇。

表情符號作為一種直觀、淺顯的感官連接器,通過外化的符號化設計載體,對日常生活中的話語體系進行改寫,進而連接用戶心中的深層的情感、情緒,並在使用的過程中於細微處呈現出來並放大,給用戶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種平民化的話術體系也通過在特定圈層中的影響力反向滲透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形成一種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亞文化集群現象。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k6gRfaHzZBXBJkhFYQbp0Q

本文由 @AlibabaDesign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超八成Z世代享受彈幕文化 是陌生世界的情感共鳴
    作為一名「資深吐槽君」,現實生活中的田磊和網絡世界的他存在很大反差。旁人眼裡的「話題終結者」一旦點開視頻網站就彷佛被打開了「任督二脈」,「彈幕世界裡,有很多有趣的靈魂。」孫振虎、趙甜在《參與式文化視角下的彈幕視頻分析》一文中提到,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媒介形態的變革,彈幕作為一種全新的影像語言表達方式,在各大視頻播放平臺呈現燎原之勢。
  • 表情符號「笑哭」變年度熱詞 技術進步or社交倒退?
    《牛津詞典》官方認為,這個表情填補傳統字母單詞的空白,它靈活、直接,使交流方式變得豐富,超越了語言的界限。  表情帝=社交媒體  鄭佳文:「笑哭」這個Emoji(表情符號)成《牛津詞典》年度詞彙,我一點都不驚訝。這個符號是我們年輕人群體聊天的必備符號。
  • Facebook欲重新設計表情符號來表達各種情感
    Facebook欲重新設計表情符號來表達各種情感   凱爾特納一開始為瓊斯提供了一些經典的通用表情(憤怒、厭惡、恐懼、幸福、憂傷和驚奇),將它們轉變成表情符號風格的圖畫。他對他看到的圖畫非常滿意,並且決定提高要求。 他將查爾斯達爾文在出版《物種起源》13年後發表的《人類與動物的情緒表達》(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一書交給了瓊斯。
  • Z世代青年全新企劃:B站助力Kappa打造「領航計劃」
    據了解,現存Z世代移動網際網路用戶3.28億人,預計到2023年,他們將貢獻在線娛樂市場消費約66%,毫無疑問他們將是未來文化娛樂消費的主力軍。此次Kappa X 航海王聯名系列就是品牌產品設計模式升級、擁抱Z世代的又一舉措。
  • 表情符號的好生意:4個月Line賺2300萬元
    今年2月,Facebook意識到系統自帶的傳統表情符號太平淡,於是求助於皮克斯(Pixar)插圖畫家麥特.瓊斯(Matt Jones)設計全新的表情符號。但是如何在一個微小的數字圖像中描述各種細微的情感呢?瓊斯說:「在皮克斯,我們在製作每一幅圖畫時都會考慮到人們每天的情緒狀態。這些年,我們不斷研究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手勢和表情。」
  • 中國Z世代群體資訊消費習慣研究丨【芒種·報告】
    Z世代人群對於信息技術的關注度大幅增加,數據以更加精準的統計學方式反映了客觀事實,可視化圖表的多樣呈現也以獨具一格的現代性和科技性吸引了Z世代人群的眼光,有效刺激了Z 世代人群新聞資訊閱讀的欲望。 其他的諸如「因個性化推送程度高,內容和我的生活息息相關」「休閒娛樂的同時順便看資訊,不用跳轉其他軟體」「資訊更新及時,並主動推送」「資訊界面功能清晰、易懂」「社區氛圍感好、網友討論內容較為理性」等產品設計元素也直接影響了Z世代人群在新聞資訊閱讀平臺上的選擇。
  • Z世代開發者已拿下5000萬下載
    玩家群體的年輕化,也給遊戲廠商帶去新的挑戰,能否抓住Z世代用戶,感知Ta們的喜好儼然成為了關鍵。由於精神文明的高速發展,Z世代生活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們不單性格上更加獨立,也更為關注體驗感。因此,相較上幾代人熱衷的物質刺激,Z世代消費觀念偏好虛擬服務和內容消費,同時又追求性價比,從「貴的就是好的」向「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轉變。
  • 解碼「史萊姆」:Z世代的解壓神器、社交工具和創業載體
    但不少行業卻因為疫情和宅經濟的關係,迎來了破竹式的發展,廣受學生和年輕群體喜愛的史萊姆便是其中一員。作為一種新興的休閒玩物,史萊姆正帶動一個千萬用戶級別的玩家圈層快速膨脹,也成就了一個收入頗為可觀的史萊姆商家群體。看到這裡,不少讀者可能要問:史萊姆是個啥?
  •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二者的區別是:「表情符號(emoji)」源自日語,意為「圖片」和「字符」,因此也稱為「圖片字符」;而「情感符號(emoticon)」則源自英語的「情感圖標」。鑑於這兩個詞及其含義的相似性,你可能會認為它們彼此為衍生詞,但這其實純屬巧合。
  • 你diss不diss二次元,風口都在那裡,未來是屬於 Z 世代的!
    從平臺月活用戶數的大幅增長和高轉換率來看,B站的用戶粘性很高,並且規模可觀,具有很強的變現能力。再來看看B站的用戶年齡結構,81.7%的用戶是「Z世代」(1990-2000年出生)人群。Z世代是什麼?Z世代即未來的消費主力,將成為影響未來娛樂市場的重要群體。
  • 從二次元到新國風,Z世代的網際網路新增量在哪裡?
    B站從二次元垂直圈層中破圈而出,從一個圈地自萌的二次元社區,成長為集聚Z世代的泛興趣娛樂平臺。B站的破圈路徑,驗證了社交網際網路對興趣圈層聚合又分流的力量,驗證了小眾圈層邊界消弭、重建和拓寬的可能性,也驗證了一件關鍵事實:「為興趣買單,精神消費至上」的Z世代年輕人才是最具消費活力與潛力的人群。
  • 情感的普遍表達!
    每天,我們都會花費大量時間來見證他人的情感,解釋這些信號可能意味著什麼,確定如何應對和應對我們自己複雜的情感體驗。心理與研究的情感情緒也是心理學中的重要話題,研究人員投入了大量精力來理解情緒的目的以及關於情緒發生的方式和原因的理論。研究人員還從情感的實際表達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 「新象形文字」的故事:笑臉表情如何從公司徽章變成流行文化?
    表情符號克服了文字的抽象性,以更直觀形象的方式表達喜怒哀樂,拉近溝通者之間的距離。更有科學研究發現,當我們看到笑臉符號的時候,我們的腦內激活區域和看到真人面孔時是一致的。你或許有這樣的經驗:一句普通的聊天文字,如果加上一個笑臉表情,語氣立刻大不同。而當對話無法進行下去的時候,發送一個合適的笑臉似乎成了緩解尷尬氛圍又不失禮貌的一種良方。
  • Z世代迎來又一輪狂歡!QQ上線QID功能,完美滿足自我表達需求
    新功能是為了不斷創新年輕的溝通方式雖然是一款年齡超過20歲的產品,但QQ一直將年輕化作為發展大方向,各項產品功能的迭代更新與開發,都是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新潮、個性的溝通方式,滿足用戶自我表達的需求,促進更年輕化的社交,並且孕育和催生有趣而獨特的年輕文化。
  • 你心中有效的表達情感的方式是什麼?
    我覺得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言語坦誠,並用行為證明。人的情感有喜怒哀樂,有恐懼,有厭惡,是人的一種內心感受。這種情感是自己主觀的感受,面對同一件事物,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情感就會不一樣。如果你現在中了一百萬,你可能會高興地跳腳,別人可能不會有多開心。
  • 先睹為快 這個主題展區精準狙擊Z世代
    近幾年,隨著Z世代群體逐漸成為消費的主力軍,模型及嗜好玩具受到Z世代年輕群體的喜愛和推崇。今年的CTE中國玩具展,「模型及嗜好展區」匯集了國內外知名模玩品牌,如Welly、東莞太達、微影、匯納、若態、傑克仕美盛、肥皂遊等,展現模型及嗜好玩具發展的新動向、新趨勢。
  • 「海倫·凱勒不存在」:「Z世代」反智主義將走向何方?
    目前在TikTok部分「Z世代」(Generation Z)中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海倫·凱勒並不存在。海倫·凱勒在一歲七個月時因急性腦充血而失明及失聰,也使她無法說話,卻憑藉安妮·蘇利文(Anne Sullivan)老師的教導和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學教育,還寫了12本書,發表論文與演講。關於海倫·凱勒的故事也被改編成電影和舞臺劇。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米金升、陳娟在《遊戲東西:電腦遊戲的文化意義研究》中比較多地著墨於電腦遊戲的積極作用,比如滿足青少年使用媒介的需求,可以充當娛樂工具和心靈夥伴,也能夠以富有成就感的方式引導青少年學習知識等。[6]吳小玲的《幻象與真相:網路遊戲的文化建構》則努力弄清「網路遊戲到底在怎樣進行文化建構並通過文化建構迎合遊戲者的思想、情感和欲望」這個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