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2020-11-27 澎湃新聞

© Onedio

利維坦按:

就我們目前主要基於線上聊天的語言形式,表情包的應用實際上已經大大改觀了我們情緒和情感的表達,這幾乎成為不爭的事實。不過,正如今天文中某些人的憂慮,認定這種帶有各種表情符號的方式是人類書寫上的退化(這讓我也聯想到有關電子書和紙質書閱讀哪個更好的爭議)。不過,作者在這方面顯然不是一個厚古薄今之人。

從歷史上看,書面語言總是無法充分體現人際溝通的細微之處,包括手勢、面部表情、細微的語調變化等。因此,人類但凡還需要繼續用文字交流,就一直會試圖找到解決之法。

回溯到最早的字母書寫,其情況無疑是最糟糕的,完全沒有小寫字母、標點符號,甚至連單詞之間的空格都沒有。以古希臘文為例,可以想像到,一個人很難在第一次甚至是多次閱讀特定文本後就理解其含義。到公元前3世紀,標點符號在西方開始流行,儘管這一過程中不乏反對者。例如,古羅馬演說家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對這種標點符號嗤之以鼻,他指出,在誦讀書面文字時,諸如何時停頓以及停頓時長等問題,「不應該由抄寫員插入的符號來決定,而應該取決於節奏」。簡而言之,他認為添加標點符號是一種低級的寫作形式,演說這段文字的人應該僅基於字詞就能夠理解,而無需藉助符號。

奇怪的是,大約在七八世紀,基本的標點符號被引入一千年以後,單詞之間的空格才變得普遍。

《正字法》(Orthographiae ratio)。© Internet Archive

又過了大約800年,由於印刷術的出現,人類想到要再次提高書寫能力,以更好地用文字來表達意思。這一次,人類制定了更加細緻統一的標點符號及語法使用規範。15世紀60年代初,小阿爾多·曼努提烏斯(Aldo Manutius the Younger,1547-1597)出版了一本名為《正字法》(Orthographiae ratio)的書,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在該書中,阿爾多以古希臘人最基本的標點符號為基礎,指定了逗號用於分隔短語和分句,冒號用於列舉,句號則表示句子的結束。阿爾多還解釋了其他基本標點符號的用法,包括問號、撇號、感嘆號和引號。

除此之外,他還明確指出,這些符號不僅僅是一種修辭輔助手段,更是為了表達和保留文字完整意義的必要之舉。

本·瓊森(Ben Jonson)的《英語語法》(English Grammar ,1640年)進一步加強了這一觀點,闡明了標點符號如何有助於保留作者的原意,而不僅僅是指導如何大聲朗讀文本。到了復闢時期(1660年),大多數人都普遍接受了出於句法目的而使用標點符號,但仍有一些反對者,就像之前的西塞羅一樣。古往今來,一個普遍的真理就是,人們討厭改變,即使是明顯更好的變化。人們在談論任何學術性問題時,如果和自己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育不同,則一般都會認為它是錯誤的或更糟糕的,而不管其本質上正確與否。

那麼這些與情感符號和表情符號有什麼關係呢?

如前所述,在書面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即使是到了現代,許多甚至是最傑出的作家都曾感嘆,現有的基本書面語言工具不足以使書面作品中某些陳述和詞語的含義清晰呈現。

儘管表情符號和情感符號最近才在通訊中廣泛使用,但其實它們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

事實上,已知的笑臉符號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是在一個西臺人(源自古印歐人的大遷徙,大約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納託利亞,譯者注)用來儲存果子露的罐子上發現的。很顯然,喝這種果子露使罐子的主人感到很高興,覺得有必要在罐子上表現自己的高興。

© Communications-Unlimited

到了1635年,下一個著名的用來傳達某種含義的笑臉符號的發明人是斯洛伐克特倫欽鎮的公證人揚·拉迪斯拉德斯(Ján Ladislaides)。他在籤署一份有關市政廳財務帳目的文件時,在籤名旁邊畫了這個值得注意的小笑臉(上圖)。據推測,這是為了附加他的籤名意義,以表明他不僅僅是在文件上簽字,而是對文件內容感到滿意。

下一個為人所知的笑臉符號出現在1648年羅伯特·赫裡克(Robert Herrick)的一首詩《致財富》(To Fortune)中。詩句如下:

Tumble me down, and I will sit

Upon my ruins, (smiling yet:)

摔倒了,就坐下來

在那片廢墟上,(繼續微笑著:)

如果這是有意為之,而不僅僅是筆誤,這將是已知的出現在文本中的首個豎著的笑臉符號。

1862年8月7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一位作者在筆錄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演講稿時,記錄了以下內容:「我相信,我在這個場合出現在你們面前是沒有先例的,[掌聲]而你們出現在這裡也屬首次,(掌聲和笑聲;)……」這裡又出現了表情符號,但我們尚不清楚這是用來表示笑臉還是單純的印刷錯誤。

圖為一組表情符號,分別表示喜悅、悲傷、冷漠、驚訝。

無論如何,表情符號在變得更加直白,1881年3月30日,《Puck》雜誌的編輯們竟然通過排版創造了一套表情符號,以更清晰地表現某些書面含義。這套表情符號分別代表著喜悅、悲傷、冷漠和驚訝。

進入20世紀初,著名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Ambrose Bierce)設計了自己的小笑臉符號,用來表示開玩笑,他說:

它是這樣寫的 ,近似一張微笑的嘴

。它要和句號一起附在每一個表詼諧或諷刺的句子後面;或者,不加句號,單獨附在每一個表詼諧或諷刺的從句後面。就像這樣:「愛德華·博克(Edward Bok)先生是上帝最崇高的作品

。」

1936年,在這一想法的基礎上,哈佛大學的艾倫·格雷格(Alan Gregg)甚至嘗試創造了一整套表情符號,用(-)表示微笑,(–)表示笑聲,(*)表示眨眼,(#)表示皺眉。

在上述所有案例以及無數次類似的嘗試中,人們都在試圖改進書寫工具,以便更好地捕捉到人類可輕易用肢體語言和語調表達的東西。但遺憾的是,格雷格的想法並沒有堅持下去。

原因之一是大眾還未意識到可以使用表情符號,因為有史以來,寫作方式與對話式演講就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哥倫比亞大學的語言學家約翰·麥克沃特(John McWhorter)所說:

因為寫作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你可以回看所寫的文字,所以人們可以用文字來完成一些僅靠說話不太可能達成的事情。例如,想像一下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在《羅馬帝國的衰退與沒落》(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中的一段話:「整個交戰持續了12個小時以上,直到波斯人有組織的撤退變成了無序的逃亡,其中最可恥的是主要領導人和蘇雷納斯本人也落荒而逃。」寫得真好,但面對現實吧,沒有人會這樣說話……

日常講話是完全不同的。實際上,語言學家們已經證實,當我們以一種不受拘束的方式隨意講話時,我們傾向於使用大概7到10個詞組成的短句......這就是講話的樣子,更鬆散,更像是電報,其反思性更低——與寫作截然不同。因為我們經常看到語言被寫下來,所以會自然而然地認為語言就是文字,但實際上語言是話語。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因此,到當前為止,人們的書寫行為,例如著書、撰寫演講稿、寫信等,通常是更加深思熟慮的交流方式,類似於在一段時間內進行高度結構化的獨白行為。即使是往來頻繁的通信,寄信人和回信人通常也都會再三思慮後寫下較長篇幅的文字。這不同於人們面對面的交談,尤其是在歷史的大部分進程中,給遠方的人寄信相對困難且耗時較長,所以人們在寄信時往往不會只寫簡訊。

因此,雖然電報能更準確地模擬人類對話,但直到數字時代,人們開始嘗試以文本形式捕捉對話時,才真正發現這難以實現(文末的附錄中會再稍做介紹)。當然,問題在於,我們發現傳統寫作的限制和現有的工具不足以完成這項任務。

© WKU Public Radio

這一切都激發了PLATO IV系統用戶的靈感。例如,用戶於1972年實際使用該系統的某個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創造了一系列表情符號和情感符號。

二者的區別是:「表情符號(emoji)」源自日語,意為「圖片」和「字符」,因此也稱為「圖片字符」;而「情感符號(emoticon)」則源自英語的「情感圖標」。鑑於這兩個詞及其含義的相似性,你可能會認為它們彼此為衍生詞,但這其實純屬巧合。

回到PLATO IV系統,其用戶可以通過同時按SHIFT和空格鍵,再按一個字符鍵的方式,將該字符繪製在前一個字符上且不會覆蓋那個字符。特別聰慧的用戶通過這種方式想出各種各樣的小圖標來表示各種情緒,或者為給定的文本添加語境和意義,或者有時單用符號來交流,類似於某種現代象形文字。最終有數百種這樣的符號被用在這個系統上。

然而,儘管這些表情符號和情感符號在該系統中的使用非常廣泛,但幾乎沒有人將其「發明」歸功於系統用戶。

1979年4月12日,凱文·麥肯齊(Kevin MacKenzie)在數字信息中建議,當一句話有「開玩笑或嘲諷」的意思時,應該用「-)」來表示。但同樣地,基本沒有人將情感符號的發明歸功於麥肯齊。在以上兩個及許多類似例子中,「發明」者沒有贏得讚譽,是因為那些嘗試並非普及表情符號的有效之路。

那麼,情感符號和表情符號的發明究竟要歸功於誰?至於情感符號,應該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斯科特·E·法爾曼(Scott E Falman)博士。

© Culture Trip

和之前的嘗試者一樣,他的靈感來自聊天留言板,人們努力在電子文本空間中模擬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法爾曼解釋說: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大量使用在線公告板。這些在線公告板就是當今新聞組的前身,也是系裡一個重要的社交機制,教職員工和學生可以平等地在公告板上討論當天的重大問題。很多帖子都很嚴肅……[或者]是大家感興趣的,從政治、墮胎,到校園停車,再到鍵盤配置(討論熱情遞增)。即使在那些日子裡,長時間的激烈爭論也很普遍……鑑於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性質,很多帖子都是幽默的(或試圖幽默)。問題是,如果有人說了一句諷刺挖苦的話,一些讀者會聽不懂,而他們每個人都會發表長篇大論予以回應……很快,討論的原始主線就被埋沒了。

最值得注意的話題是1982年9月的一次討論——如果維護不善的韋恩樓電梯的電纜斷裂,會發生什麼。其中還有一些其他的有趣討論內容:電梯驟降時,電梯內點燃的蠟燭火焰和一滴水銀會發生什麼;如果當時有一隻鴿子在電梯內飛行會發生什麼。事情甚至發展到如果鴿子在墜落時吸入氦氣時會發出什麼聲音。真是數字書呆子們精緻的快樂。

雖然你可能會認為這段聊天內容顯然是在開玩笑,但當1982年9月16日,霍華德·蓋爾(Howard Gayle)提及蠟燭和水銀的討論以及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測試後會發生什麼時,情況發生了變化,他寫道:

由於最近的一次物理實驗,最左邊的電梯被水銀汙染了,也有一些輕微火損。淨化工作應在星期五上午8點前完成。

這最終被一些人誤解為一個真實實驗,而不僅僅是一個輕鬆愉快的聊天后續,一位叫尼爾·斯沃茲(Neil Swartz)的人第二天寫道:「顯然,韋恩樓電梯一直讓人有些困惑。在與魯迪(Rudy)交談後,我發現任何一部電梯內都沒有水銀洩漏現象。很多人似乎已經把物理系的通知當真了……」

很自然地,此時的話題已經從驟降電梯中的鴿子轉移到了如何在書面文字中非常清楚地表達自己是在開玩笑。安東尼·斯坦茨(Anthony Stentz)建議「用*表示精彩的笑話,用%表示惡趣味的玩笑。我們甚至可以用*%來表示那些惡俗卻有趣的笑話」。

對此,基思·賴特(Keith Wright)回覆說:

不,不,不!當然每個人都會同意「&」是鍵盤上最有趣的字符。它看起來很有趣(就像一個歡快的胖子笑得東倒西歪)。它聽起來很有趣(大聲而快速地說三遍)。我還知道,如果我能把鼻子伸進陰極射線顯像管的真空中,它甚至聞起來也會很有趣!

在這場討論中,倫納德·哈米(Leonard Hamey)似乎第一個想到嘗試將鍵盤上的符號與人臉匹配的人。他說:「我認為代表笑話的字符串應該是{#},因為它看起來像是露齒笑。如果真有人笑破了頭,那應該就是這個樣子。該字符串的一個縮寫形式是#(也可以理解為敏銳特性,暗示了那些太遲鈍而無法理解笑話的人身上可能缺乏的品質。)」

9月19日上午11:44,法爾曼在這個想法的基礎上(但去除了微妙的諷刺意味)迅速發表了一條評論。在人類對這個問題一籌莫展了數千年之後,這條評論終於帶出了一個幾乎被普遍接受的解決方案。遺憾的是,作為世界人工智慧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法爾曼並不知道歷史會因為他的這條評論而銘記他,他甚至懶得校對,更別提費心讓它顯得有說服力。他的評論是:

我建議使用「 」字符串來表示笑話,請歪著頭看。實際上,考慮到當前的趨勢,標註不是笑話的內容可能更省事。非笑話可使用「 」字符。

卡內基電子公告板的用戶很快就學會了這種豎直笑臉和哭臉的表示方法,並在24小時內對其進行了擴展,增加了「|-:」來作為非笑話的備選表情。

從那時起,豎直笑臉開始被不加解釋地使用,最早的例子出現在有關外星人手持電動工具的討論中……那是蓋伊·雅各布森(Guy Jacobson)寫的一篇名為「手持電鋸??:-)」的帖子,他問道:

是否有人有R2D2(《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角色,譯者注)拿著螺旋鑽的圖片(TeX格式)?或者可以在nroff程序(新版文檔資料編輯與格式化程序,譯者注)中使用的尤達(《星球大戰》中的外星人角色,譯者注)拿著車床的渲染圖?如果有任何手持電動工具的矮小可愛的外星人的數位化圖像線索,我都將不勝感激。

幾個月內,豎直笑臉和哭臉符號就流傳到大學之外。詹姆斯·莫裡斯(James Morris)給著名研究實驗室施樂帕克(Xerox Parc)的工作人員寫了一則題為「溝通突破」的消息,他提及:

因為你看不到發電子郵件的人,所以有時會不確定他們是認真的還是在開玩笑。最近,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設計了一個方案來解決這一問題——添加注釋信息。如果你側過頭來看這三個符號:-),你會發現它們看起來像一張笑臉。因此,如果有人給你發信息說「你停止家暴了嗎?:-)」,你就能知道他是在開玩笑。如果有人說「我需要和你談談:-(「」,那你要做好準備,你有麻煩了。

有必要明確指出這一點——沒錯,情感符號的普及並不是由那些所謂的文盲青少年實現的,而是由一些世界頂尖的學術人士發明並推廣開來。

無論如何,這種符號同樣延伸到ARPANET系統和其他系統中,系統用戶還想出了許多其他情感符號,擴大了增強書面文字表達的種類。

快進到20世紀90年代,有些人甚至開發出了情感符號的實際圖片版本,而不再停留於鍵盤符號,這或多或少地回到了PLATO IV系統用戶很久以前的做法,但這次使用了輪廓分明的圖片字體。微軟在1990年開發的Wingding字體就是一個例子。

© Wikipedia

但是,wingdings和其他類似的字體同樣都沒有被視為表情符號的源起,因為對於這類事情,人們通常會把功勞歸於使其最終普及的人,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人。

© CNET Japan

1997年11月1日發行的J-Phone手機(一款日產手機,譯者注)中附帶了一套表情符號,共計90個。不過這套符號也不被認為是表情符號的起源,主要是因為當時J-Phone的價格已經超出了大多數人能夠承受的範圍,因此,表情符號並沒有就此普及到大眾層面。

我們把目光轉向電信公司NTT DoCoMo(一家日本電信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譯者注)的員工慄田穣崇(Shigetaka Kurita)。在J-Phone表情符號問世一年後,也就是1998年,慄田被指派為NTT DoCoMo的i-mode移動網際網路系統製作一套包含各種情緒和想法的圖片。因為該系統的限制,用戶發送的每條信息不能超過250個字符,所以使用表情符號除了有助於明晰語義外,還可以更加方便簡潔地表達想法。

© ABC

在短短5周內,慄田設計出了176個12×12像素的表情符號。至於靈感來源,他表示:「雖然表情符號和漢字(日語書寫系統中使用的漢字)都是表意文字,但我沒有在漢字中找到設計表情符號的靈感……我是從象形文字、漫畫和其他各種來源中找到了靈感。」

慄田設計的表情符號於1999年隨系統一起發布問世。這些表情符號非常受歡迎,並迅速被日本乃至日本境外的其他公司複製。

從那時起,表情符號和情感符號就一直為我們的文字交流提供必不可少且不斷擴展的幫助,如今,至少在遠距離交流方面,表情符號已經成為主導的溝通方式。例如,人與人之間交流時,僅簡訊數量就大約是電話數量的5倍,如果再加上同樣經常使用情感和表情符號的電子郵件及社交媒體帖子,數量對比會更加明顯。

與西塞羅批判早期的標點符號相似,我們在文字交流方式上的這種明顯轉變已引起許多人的不滿,人們有時將其和所謂的「聊天式演說」都譴責為書面語言退化的標誌。

例如,在反對使用表情符號的言論中,有這樣的說法:像莎士比亞這種公認的文字頂級大師,並不需要表情符號來傳達微妙的含義……對此我們不得不指出,各個大學都開設了碩士課程來幫助學生理解莎士比亞到底在說些什麼……即使在他自己的時代,在大部分內容都能被自然而然理解的時代,莎士比亞也逐漸依賴舞臺上的演員,希望通過表演更清晰地傳達出微妙的含義。更別提莎士比亞偶爾前後不一致的拼寫和標點符號(這二者當時還沒有真正標準化)。

另外,對於那些仍然認為莎士比亞代表著所有精緻事物和上流社會的人,我們覺得有必要進一步向他們介紹一篇文章《講現代英語的人能理解前溯至多久的古英語》(How Far Back a Modern English Speaker Could Go and Still Understand People Speaking English),文章概述了為何莎士比亞及其戲劇演員如今聽起來不像英國的上流社會人士,而像是好萊塢海盜……不僅僅是口音問題,還有他們說的很多下流話。

© Giphy

最後,正如哈佛大學的語言學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對表情符號和情感符號的總結,「就像我們的許多標點符號一樣,例如問號或感嘆號,[表情符號] 是為了傳達某些交際用意,而這些意圖僅從文本排列是很難看出來的……笑臉主要用來傳達諷刺或輕佻,這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往往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諷刺語氣很難被察覺……有天賦的文字學家可以清楚地表明某件事是在開玩笑,然而,如果作者採用詼諧間接的方式,而沒有以不加掩飾的諷刺感擊中讀者……那麼讀者……可能捕捉不到諷刺的意味。在有這種危險存在的情況下,笑臉可以清楚地表明:我在開玩笑。」

當延伸到表情符號、情感符號和一般聊天語言的組合時,前文提及的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家約翰·麥克沃特與其說是感嘆,不如說是更進一步地表達了這對書面交流的顛覆性。他說:

簡訊是什麼,儘管它包含了我們稱之為寫作的粗暴機制,但它實際是指尖上的話語。發簡訊就是這樣——用說話的方式來書寫……[簡訊]很容易讓人覺得……它代表了某種退化。我們看到了其結構的鬆散、對規則的不在意以及我們習慣了的在黑板上學習的方式,因此我們認為出了問題……但事實是,一種新興的複雜情況正在發生……在這種新的語言中,新的結構正在產生……

我們看到了……年輕人正在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寫作方式,他們既用這種方式,也用普通的寫作技巧,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同時做兩件事。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會兩種語言對認知有益,會兩種方言也同樣如此。在寫作時運用兩種方式當然也有此效果。

所以發簡訊實際上是當今年輕人使用的一種平衡行為,是一種無意識的語言能力擴展。這非常簡單。如果生活在1973年的某個人看了1993年某宿舍留言板上的內容,儘管有些俚語略微不同於《愛情故事》(1970年由阿瑟·希勒執導的美國電影,譯者注)時代,但他會明白留言板上的內容。再以生活在1993年的那個人為例……如果他讀到了如今20歲年輕人寫的正常文字,他可能只能理解一半,因為一種全新的語言已經在年輕人中發展起來,而這對於年輕人來說,就像我們看到他們在小型遊戲機上模擬打球時一樣平凡……[如果]我可以穿越到未來,如果我可以穿越到2033年……[我會請求]給我看一疊由16歲女孩寫的文字,因為我想知道從我們這個時代開始興起的這種語言發展到了哪個階段。最好是能把它們寄回給現在的你和我,這樣我們就能研究一下這個發生在我們眼皮子底下的語言奇蹟。

© Giphy

附錄:

說起聊天語言,事實證明,它的歷史比手機和計算機久遠得多。

證據A:電報員和摩斯密碼。鑑於這種通信形式確實適用於簡訊(其中不乏長消息比較昂貴的原因),電報員們有許多以蜂鳴聲形式呈現出來的所謂原始的情感符號,並欣然接受了後續成為 「聊天語言」的概念。例如,電報員沃爾特·P·菲利普斯(Walter P. Phillips)於1879年創造並最終流行的「菲利普密碼」。使用菲利普密碼的用戶,不會發送完整的詞語「昨天」,而只會發送該詞語的縮寫密碼「昨」。同樣,他們也不會發送「明天」,而只是發送「明」。

© Wikipedia

有趣的是,甚至還有一種簡寫形式,聽起來像是現代遊戲中的聊天語,如「瞬間死亡」簡寫成「瞬死」……至於相當於摩斯密碼的情感符號,我們有諸如代表 「愛與吻 」的數字73(後來改成8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菲利普的一些代碼至今仍在使用,比如 "POTUS "和 "SCOTUS"分別表示「美國總統」和「美國最高法院」。

文/Daven Hiskey

譯/Amanda

校對/Yord

原文/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19/12/who-invented-the-emoticon-and-emoji-and-how-theyre-forever-changing-written-language/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Amanda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往期文章:

原標題:《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笑臉表情符號誕生歷程,人們紛紛效仿,各種表情相當豐富
    斯科特·法爾曼表示自己更喜愛文本格式的笑臉符號,因為它更讓人無限遐想比通訊軟體中的笑臉圖標。:-)符號流行後,還是有許多人不知道是誰創造了這個表情符號。斯科特·法爾曼知道自己是第一個發明和使用的人,但是這需要證據證明,當他決定尋找收集那些有用信息的時候發現備份的磁碟早不見了,更別說用來讀磁碟的電腦了,斯考特試過尋找兩次後無果,決定放棄。
  • Facebook欲重新設計表情符號來表達各種情感
    Facebook欲重新設計表情符號來表達各種情感   Facebook想要大量的表情符號(emoticons,也被稱作smiley),那些表情符號應該能夠傳達出複雜的情緒,比如注視、讚賞、肯定、母愛、決心、熱愛、聽從和感謝等。  但是如何在一個微小的數字圖象中描述各種細微的情感呢?比如與自責相對的羞愧或是與謙遜相對的羞怯? 當前的表情符號還做不到這一點,甚至連相近也做不到。
  • 像您的意思那樣的笑臉:表情符號如何進入您的腦海
    我們可能不會花很多時間來考慮將表情符號插入到電子郵件和簡訊中,但是事實證明,這些表情符號揭示了我們對面部表情的感知方式有趣的東西。在我今天和我的弗林德斯大學以及南澳大利亞大學的同事發表在《社會神經科學》上的一篇新論文中,我和我的同事研究了將三個標點變成一張笑臉的神經過程。
  • Emoji被「符號表情之父」嫌棄 :(
    1982年9月,卡內基梅隆大學的Scott Fahlman教授在一封電子郵件中首次使用了  :-)  這個臥倒的笑臉符號,隨後衍生出的一系列由標點符號組成的表情風靡全球。教授表示,Emoji表情很醜,而且它們的出現讓人們失去了嘗試用字母和鍵盤符號更有創意地表達自己情感的樂趣。嗯···創造性確實不能被抹滅,不過如果創造過頭了就是悲劇。下圖右邊的兩個表情走的是非主流路線麼?
  • 猜猜這個最新表情符號啥意思?
    中新網2月7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你喜歡用表情符號嗎?如果是,你知不知道義大利人新發明的這個表情符號是什麼意思?來源:Unicode官網文件截圖如圖中所示,這個表情符號實際上是一個手勢,它是由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組成的一個符號,和中國文化中「七」的手勢有點相似。有人把它稱作為捏手指。義大利人使用這個表情符號想表達的意思是:「你想要怎樣?」,或者「你想幹啥?」
  • 【文摘】表情符號與神經科學
    但若單純的就而今的數位化的表情符號而言,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應是 1982 年 9 月 19 日。那時,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 Scott Fahlman 很隨意的用了一串字符 :-) 在論壇上留言,用來表示開玩笑的意思。不管表情符號到底是何時被發明的,它已成為現代通信裡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了。
  • 新科技快速指南系列之「表情符號」:歷史、現狀與未來
    從😜到🎉,再到💩,這種微笑的、情緒化的符號,代表了數字世界中誕生的第一種語言,旨在給單調的文本增加情感上的細微差別。 自從上世紀90年代末首次出現在日本的手機上後,表情符號就一直很流行。在過去的幾年裡,表情符號已經成為了一種人們交流方式的標誌。它們會出現在新聞發布和企業電子郵件中。白宮曾發布過一份用表情符號繪製的經濟報告。2015年,😂 成為牛津詞典年度詞彙。
  • 76受訪者微信聊天時頻繁運用表情符號
    最近發布的本年度全球網民表情報告顯示,全球最受歡迎的10個表情符號包括「愛心」「大哭」「微笑」「笑哭」等,其中表情符號「笑哭」雄踞榜首。如同文字,每一個表情符號都可以代表不同的含義和情感。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0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在使用微信聊天的過程中,76.0%的受訪者會頻繁運用表情符號。
  • 「笑哭」成全球最受歡迎表情 表情符號emoji前十名榜單
    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阮煜琳 劉育英)本年度全球網民表情報告出爐。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最受歡迎的10個表情符號(emoji)包括「愛心」、「大哭」、「微笑」、「笑哭」等,其中表情符號「笑哭」以21.25%的發送量比例雄踞榜首。
  • 網絡表情符號誕生25年:各國特色大集合
    表情符號本來是一種網上「次文化」,但隨著網絡使用的普及和手機簡訊的通行,表情符號已經為社會廣泛接受。從此網絡表情符號得到了迅速普及和使用,美國大學的電腦愛好者紛紛開始使用這些符號,此後各國網民和各類技術人員又創造了大量的錯綜複雜的表情符號。風行全球 當網絡表情符號傳入日本以後,日本人發明了另一種橫向的表情符號,例如用「"_"」表示微笑,代替美式的「:-)」符號。西方的表情符號大多用嘴表達感情,而日式的表情符號重點卻在眼睛上。
  • 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戴著口罩也能跟蹤面部表情的耳機
    站長之家(ChinaZ.com) 10月13日 消息: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耳機系統——C-Face,即使戴著口罩也可以追蹤佩戴者的面部表情。據介紹,C-Face可以監測耳機佩戴者的臉頰輪廓,並將佩戴者的表情轉換成表情符號。
  • 楊穎:網絡表情符號能拯救「社恐」嗎?
    雖然該模型並未將網絡表情符號納入交流內容進行考察,但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選擇性呈現的訊息往往是一種「趨好避壞」的內容,對社交焦慮者來說,網絡表情符號就是掩蓋社交技能缺陷的選擇性「包裝」,它可能為實現更好的線上交流效果提供了一種低成本的情感語用工具,即社交焦慮者選擇性呈現的訊息中可能會更依賴網絡表情符號,進而對交流可控感、自我表露和友誼形成產生影響。
  • 「笑哭」穩居全球最受歡迎的表情符號之首
    近日,全球最大輸入法公司KIka在北京發布最新大數據報告《Emoji,新世界語的崛起》,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的Emoji使用行為進行研究,顯示「笑哭」穩居全球最受歡迎的表情符號之首,這個眼中有眼淚卻嘴角掛笑的表情究竟有什麼魔力?為何大家都愛用「笑哭」呢?
  • 微信怎麼給表情加小辮子 打出表情左右兩個小辮子符號
    微信怎麼給表情加小辮子呢?最近小編剛剛學了一個有趣的小技能,就是給微信的表情上加小辮,其實不僅僅是微信上,很多聊天軟體上都能給表情加小辮子,真的是非常的有趣。剛好這兩天表情加小辮子又火了起來,小編就把加小辮子的方法給大家仔細說說,其實很簡單,就是複製兩個特殊的文本,然後將表情插入到中間就行,辮子一甩,誰都不愛!
  • 微信表情包:網絡空間的一種「軟性」符號
    相由心生,這種觀念是流行於戲臺之上種種表情包的基本依據。道德褒貶與臉譜風格之間顯而易見的呼應表明,古代戲曲擅長提煉與誇大角色的性格特徵,進而歸納為某種相對固定的類型。這些角色代表了一個單純而強烈的世界:是非分明,愛憎透徹,儘量祛除猶豫、妥協、矛盾、寬宥與諒解等曖昧的情感成分。相形之下,孵化表情包的那一部分網絡文化無法適應如此剛烈的氣質。
  • 南帆:微信表情包——網絡空間的一種「軟性」符號
    相由心生,這種觀念是流行於戲臺之上種種表情包的基本依據。道德褒貶與臉譜風格之間顯而易見的呼應表明,古代戲曲擅長提煉與誇大角色的性格特徵,進而歸納為某種相對固定的類型。這些角色代表了一個單純而強烈的世界:是非分明,愛憎透徹,儘量祛除猶豫、妥協、矛盾、寬宥與諒解等曖昧的情感成分。相形之下,孵化表情包的那一部分網絡文化無法適應如此剛烈的氣質。
  • 表情符號商機無限
    原標題:表情符號的十八般武藝   笑臉,愛心,你平時關注過這些生動的表情符號嗎?雖不能代替文字,但它也不甘於做文字後面的裝飾,小小符號已經耍起了十八般武藝,其功能足以豐富到讓你應接不暇。
  • 表情符號帶來全球看"臉"時代 不發表情圖怎麼聊天
    原標題:表情符號:全球看「臉」時代 「表情符號的作用,就相當於那句『親』,誰心裡都明白,真正熟的人直接叫名字或外號,不熟但是必須一起合作的人才會稱呼『親』。」Kelly Wu是一家世界五百強外企的合伙人秘書,一天8小時幾乎都用來趴在電腦前給各部門同事發郵件協調工作,公司內部郵件禁止使用表情符號的新規讓她抓狂:「不讓用表情,我都不知道郵件該怎麼寫了!又要推他們去做活,語氣又不能顯得生硬,實在太費勁了。要擱以前,句尾加一串小笑臉就OK了。」 這麼看來,那串黃色的小笑臉的確是造福人類的偉大發明。
  • 「笑哭」成為全球本年度最受歡迎表情符號,今天你笑哭了嗎?
    隨著網絡不斷地發展,使用社交網絡的人越來越多,網民們在聊天的過程中會使用一些表情來表達自己此時的情感。現在也是2016年年末了,究竟哪個表情備受網民們歡迎位居榜首呢?本年度全球網民表情報告出爐。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最受歡迎的10個表情符號(emoji)包括「愛心」、「大哭」、「微笑」、「笑哭」等,其中表情符號「笑哭」以21.25%的發送量比例雄踞榜首。「愛心」表情以7.89%的發送量比例緊隨其後,擁有喜歡、心動含義的「兩眼冒愛心」Emoji則以7.78%的發送量比例位居第三。
  • 微信表情怎麼添加小辮子?扎了兩個小辮子的圓表情符號大全[多圖]
    微信表情可以添加小辮子,看上去就像是給表情扎了兩個小辮子,這個小馬尾看上去非常的搞笑,接下來,下來小編會將扎了兩個小辮子的圓表情符號分享給大家,這樣用戶們就都可以在聊天的過程中給表情添加小辮子,超級的可愛哦,有興趣的一定要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