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表情符號:全球看「臉」時代
「表情符號的作用,就相當於那句『親』,誰心裡都明白,真正熟的人直接叫名字或外號,不熟但是必須一起合作的人才會稱呼『親』。」Kelly Wu是一家世界五百強外企的合伙人秘書,一天8小時幾乎都用來趴在電腦前給各部門同事發郵件協調工作,公司內部郵件禁止使用表情符號的新規讓她抓狂:「不讓用表情,我都不知道郵件該怎麼寫了!又要推他們去做活,語氣又不能顯得生硬,實在太費勁了。要擱以前,句尾加一串小笑臉就OK了。」
這麼看來,那串黃色的小笑臉的確是造福人類的偉大發明。
美國時代 先有笑臉後有臉書
如今,無論是外國人的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還是我們的微信、微博、QQ,都充滿了各種表情。表情符號成了現在網際網路的標配,不過表情符號的年紀卻比網際網路大得多。
早在19世紀,就有人用過表情符號了。1862年,《紐約時報》刊登的林肯總統演講稿中就出現了符號「;)」。不過,後來證據表明,這其實只是個排版錯誤。《紐約時報》排版工讓林肯總統稀裡糊塗地成了表情符號「鼻祖」。
現在很多人認為,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是「笑臉之父」。但是那個「兩點一弧」的標誌性笑臉符,其實誕生於另一人之手。
1963年,美國商業藝術家哈維·鮑爾受邀為一家保險公司設計Logo。鮑爾只用了不到10分鐘時間,就讓明黃色的底圖上流淌出一道歡快的弧度,再配上一雙單純的眼睛。此次設計鮑爾只得到45美元設計費。
費城的兩兄弟莫雷·斯班與伯納德·斯班看到了笑臉符號巨大的市場潛力,1971年他們為其註冊了商標,一年多時間就賣出了數千萬枚笑臉徽章,營業額達150萬美元,兄弟倆成了知名的「笑臉兄弟」。不過,連「笑臉兄弟」也想不到,如今全球的表情符號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5億美元。50多年前,這張笑臉誕生時的價碼僅僅為45美元,就連股神巴菲特,也只能在半個世紀裡讓1萬美元增值到這個數字。
不過,這張單純快樂的黃色笑臉成為後來表情符號設計的藍本,還得歸功於一個更好的時代——網際網路時代。
1982年9月19日,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網絡論壇上第一次輸入字符「:-)」。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網際網路笑臉就此誕生。法爾曼發明這個字符,是想減少論壇裡的「火藥味」,讓網友們愉快地聊天。法爾曼還建議,用「:-(」來表示「讓我考慮一下」。但沒料到,它迅速被網友用來表達不滿、沮喪及憤怒。也許這種情緒在網上太過普遍了,網友急需一種通用的表達方式,法爾曼的建議如同雪中送炭。「表情符號」的概念也由此深入人心。
網友們漸漸發現,字符表情符號不能準確表達微妙的情緒,比如很難判斷「:|」這個表情符號代表的是失望還是冷漠,也很難判斷「:$」的含義是說錯了話還是你正在從嘴裡吐錢。他們期待更直觀形象的圖像表情符號。
於是,在此後的30多年間,表情符號從字符到圓臉圖,再到不僅限於純粹的面部表情,出現圖片與文字的組合,發展到如今的動態圖,越來越形象生動。
2013年,臉書意識到系統自帶的表情符號太平淡,求助皮克斯的插畫家設計一套新符號。設計師參考了達爾文1872年出版的《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一書,將書中描述的50多種表情繪成一套符號。
但是,臉書重新設計表情符號的新聞並未引起太強關注度,一個重要原因是:亞洲國家表情符號的發展已經遠超歐美。想想,臉書的設計師居然參考的是一個多世紀前關於表情的研究,能不落後嗎?
日本時代
Emoji「全球好生意」
Emoji源於日語「繪文字」,即圖像文字。它是日本NTT DoCoMo電信公司1999年2月面向手機開發的12×12像素表情符號。「如果有人說『Wakarimashita』(日文:我明白了),那麼你不會知道這是語氣平和的『我了解了』,還是有點不耐煩的『是是,我知道了』。但表情符號可以告訴你。」在一次採訪中,Emoji最初的設計者慄田穣崇解釋了繪文字表情的設計初衷。
2011年,蘋果在iOS5系統鍵盤中,加入了Emoji表情符號,最終幫助這些12×12像素的表情符號迅速傳遍全世界。至於為什麼蘋果沒有帶臉書表情一起玩兒,在表情符號的發展中,為什麼美國被日本及亞洲其他國家遠遠甩在後面?這恐怕是關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深刻問題,最簡潔的解釋是,在越含蓄、內斂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表情符號的需求越強烈——把那些說不出口的話和糾結的情緒,都交給圖片來表達。
人們到底有多喜歡用Emoji?根據統計,推特上平均每秒發送250至350條含有表情符號的消息。2010年9月,美國人弗雷德·班奈森根據小說《白鯨記》,創作出了表情符號版《白鯨記》。2013年2月,該書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除了情緒表情,Emoji還有日常生活的對應符號,比如花鳥蟲魚、交通工具,甚至還能表示友誼、愛情。當這些符號蔓延到各種網絡社交工具時,「只想愉快地聊天」最終變成了「只要肯花錢,總有一款表情適合你」。
擁有超過4億用戶的日本即時通訊軟體Line,成為率先開拓表情生意的網際網路企業。Line表情商店於2012年4月底在日本推出後,一年多的時間就帶來超過1億美元的營收,尤其是2014年,表情收入幾乎佔到了Line總收入的1/3。單純賣表情僅僅是Line生意的一部分,表情家族應用、贊助商貼圖、特許服務都是獲得收入的重要手段。
2014年,Emoji打入時尚圈,時尚教父卡爾·拉格斐標準的白髮馬尾加墨鏡造型被做成表情符號,卡爾還推出自己品牌專屬的表情符號App。表情符號成了跨界通吃的「全球好生意」。
中國時代 全民「表情帝」
業內人士總結各國在表情符號設計方面的區別:「日韓的表情符號比較精緻,更多是靜態表情。歐美的表情符號比較正統,不可愛,但是很實用。而中國的表情形象萌、賤、草根、接地氣。」
2012年,就是這樣一隻「萌、賤、草根、接地氣」的兔子蹦躂著出了國門。這隻兔子名叫「兔斯基」,耳朵細細長長,圓圓的臉上永遠只有眯成兩條線的眼睛,轉動著兩根麵條般的手臂做著搞笑動作,開心了就四肢亂舞,生氣了就四處拍磚,鬱悶傷心時直接拿腦袋撞牆……韓國90%以上智慧型手機用戶都在使用的消息軟體Kakao Talk將它選入付費表情,使它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從摩託羅拉到肯德基,各種公司將它用於促銷活動。今年4月它還蹦進了臉書表情庫,風光無限。
兔斯基的主人並不是專業表情符號設計師,而是85後女孩王卯卯。9年前,還在念大學的王卯卯窩在宿舍裡,隨手畫出一隻長相和性格都挺像自己的兔子,做成動漫表情,在QQ上傳給同學。一周後,一個校外的朋友在網上跟她說:「最近有一隻兔子表情特別逗,我傳給你。」王卯卯一看:這不就是我設計的兔子嗎?
2008年,從中國傳媒大學動畫系畢業後,王卯卯已經能靠「兔斯基」在北京買上房子。
「兔斯基」的橫空出世拉開了網絡表情符號井噴時代的序幕。它刺激了很多原本表情符號的使用者投身於創作中,網絡表情符號的創作者從此不僅僅局限於聊天工具開發人員。
一個經典例子是暴走漫畫。暴走漫畫擁有自己的移動客戶端,網友可以隨時繪製、上傳自己獨創的暴走漫畫表情。暴走漫畫團隊每天能收到6000至7000份作品,掀起「全民創作表情符號的高潮」。
全民「表情帝」時代的到來,還依賴於表情製作技術越來越簡單,即使你不懂專業繪圖軟體,各個網站也提供了專門為普通網友設計的表情製作軟體。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製作、捧紅極具個人風格的表情符號。
QQ、微信等聊天工具爭相上線原創表情,仍然不能滿足網友「幾何式瘋漲」的表達需要,一大波DIY表情瘋狂來襲:被P成「表情帝」的馬雲那神一般的「不約,姑娘我們不約」表情,熊貓金館長掩面哭泣的「當時紅包距我只有0.01釐米」表情……不用表情符號,還能不能愉快地聊天?對這個問題,你一定會做出《甄嬛傳》裡皇后那經典的哭訴表情:「臣妾做不到啊!」
延伸閱讀
表情「出賣」你的心
發表情符號時,我們在想什麼?
很多人都跟上文中那位秘書Kelly Wu一樣,習慣了在發微信、微博和郵件時,用表情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語氣、態度和情緒。當然,除了準確表達情緒,表情符號還用於敷衍對方而又避免尷尬。當你感到無語、不快,甚至厭惡到想開啟「逃離模式」,又不能用「呵呵」來結束(因為大家都明白「呵呵」的反諷意味)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貼上標準笑臉,至於微笑背後的意思,沒人會深究。
網絡世界的交流不同於現實世界的溝通,面對面的交流更加真實,有豐富的表情、語音、語調的變化以及肢體語言等非語言因素的存在,說謊比起網絡世界難多了。在網絡聊天時,人們普遍會隱藏自己的欲望,並不想在網絡中徹底還原現實的談話場景。但是,當我們希望藉助表情符號來隱藏自己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所發送的表情,有時卻替代了現實聊天中的肢體語言,「出賣」我們的心。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心理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做了一個試驗 ,他們向20名被試者展示了真實面部、笑臉表情符號以及無意義的字符串的圖片。當被試者瀏覽不同圖片時,研究人員利用電生理學確定大腦裡電活動的模式,結果發現,我們對表情符號的反應與真實面部的反應是一樣的。
「人類對表情符號並沒有與生俱來的神經反應。但現在不同了,因為我們知道表情符號也代表了一張臉。」研究人員說,「這完全是文化產生的神經反應,真是不可思議。」
人類察言觀色的能力又進化了一步,通過表情符號也能猜出心理狀態。而且,大數據還來幫忙,甚至能分析出表情符號背後的社會心態。
騰訊分析QQ表情數據,竟發現QQ用戶發送表情的活躍度,居然能反映出股市的漲跌——股市波動程度與人們的線上活躍度成反比。當大盤指數漲幅接近4.7%時,直接導致QQ用戶的消息量減少11%。而跌近7.4%時,用戶線上活躍度竟增加了30%。或許股價越跌,人們越想發洩,在網上狂敲表情符號也算發洩渠道之一吧。
自不待言,股市大漲時,表達高興和喜悅的表情符號當然大幅增長,「激動」表情的增長幅度最大,達到67%;而股市大跌時,「心碎」表情增長率也遠超其他表情,高達108%。其餘大增的表情還有「骷髏」、「手槍」、「炸彈」等,看來股民已經出離憤怒了。
還有一個數據很有意思,針對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數據調查顯示,當股市暴跌時,上海人的內心最「脆弱」,發送「流淚」表情的數量佔比高達8.2%,位列第一;廣州與深圳佔比同為7.4%,並列第二。出乎意料的是人口密度爆表的北京,竟以6.7%的佔比數量位列最後——在首都生活的人,心理素質果然不是一般的強悍。
大數據是不是讓你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把表情符號拉到大數據這面鏡子前仔細觀察,是不是更能讀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