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撰文 | 汪天颺
如今網際網路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陰謀論,以至於使大眾不知到底應該擔心哪一個。當像「匿名者Q」(QAnon,是一種極右翼陰謀論,其認為美國政府內部存在一個反對時任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和其支持者的深層政府) 和「比薩蓋特」(Pizzagate,通常被認為使匿名者Q陰謀論的前身。雖然最初只在美國極右翼中傳播,但目前在TikTok上被兒童和青少年傳播) 之類的陰謀論在現實社會中傳播之時,也有一些言說在年輕人之中發酵開來——儘管大部分25歲以上的人並沒有注意到。目前在TikTok部分「Z世代」(Generation Z)中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海倫·凱勒並不存在。
海倫·凱勒在一歲七個月時因急性腦充血而失明及失聰,也使她無法說話,卻憑藉安妮·蘇利文(Anne Sullivan)老師的教導和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學教育,還寫了12本書,發表論文與演講。關於海倫·凱勒的故事也被改編成電影和舞臺劇。此外,海倫·凱勒週遊世界,推動關於公民權利、勞工權利和婦女選舉權的運動。海倫·凱勒在1880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於1968年6月1日去世。但《衛報》專欄作家瑞安農·露西·科斯萊特(Rhiannon Lucy Cosslett)打趣道,對於不少年輕人而言,海倫·凱勒出生於博物館。而事實上,去年開始,不少「Z世代」的年輕人甚至懷疑海倫·凱勒是否真的存在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電影《海倫·凱勒》(The Miracle Worker)海報。
海倫·凱勒的存在如何引起爭議?去年5月,TikTok用戶@alleyesonharshita發布了一個質疑海倫·凱勒成就的視頻,並在視頻末尾處寫道:「是時候讓這些謊言結束了。」這個視頻獲得了600,000播放量,直到本周,在眾多反對聲下,視頻由用戶本人刪除。而另一個由用戶@curtiswais發布的嘲笑海倫·凱勒「多麼奇怪」的視頻也獲得了上萬次播放,並於1月6日刪除或者被移除。而活躍至今年1月7日、由用戶@krunk19創建的視頻被認為可能助長了陰謀論的傳播。儘管用戶@krunk19的個人主頁表示「純粹是諷刺」,但其去年12月發布的視頻聲稱凱勒是一個「騙子」,她寫書和乘飛機的目的都是為了欺騙大眾。而視頻下方的上百條評論也都懷疑凱勒的存在。
圖片來源於TikTok,轉引自《新聞周刊》。
除了不少質疑海倫·凱勒存在或者嘲笑諷刺其殘疾的視頻,「#helenkeller」的話題獲得了超過七千萬播放量,而「#helenkellerisface」獲得370萬的播放量,「#helenkellerhateclub」則達到200萬播放量。
TikTok上關於海倫·凱勒的內容不斷發酵,不少推特用戶也開始討論社交媒體上散播虛假信息的不良影響。編劇丹尼爾·昆卡(Daniel Kunka)表示當他的母親和自己的侄子侄女討論海倫·凱勒的時候,兩位小孩子竟然認為海倫·凱勒就是一個騙局。
圖片來源於推特,轉引自《新聞周刊》。
美國作家安迪·蔡斯勒(Andi Zeisler)則表示:「海倫·凱勒並不是聖誕老人。你不必主觀上去決定是否應該『相信』這個世界上原本就存在的人、發生的事。」
今年1月6日,TikTok在接受《新聞周刊》(Newsweek)採訪時表示,因為一些帖子「對殘障予以反人道主義的表達而違反了社區準則」,而部分相關視頻已經被刪除,但仍存在至今依然活躍的相關內容。TikTok表示,「TikTok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線上社區,我們絕不容忍煽動仇恨。」
一位年輕女子在Medium上寫道:「這一切是否來自於我們的不安全感?一位失明且聾啞的女性比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獲得更多的成功,是不是太難以理解了?或許吧。」去年開始在TikTok上流傳的各種關於海倫·凱勒的視頻和話題中,海倫·凱勒的殘疾被誇大了。不少用戶也懷疑她的成就,比如乘飛機週遊世界以及寫書等。此外,也存在一些關於凱勒是種族主義者的錯誤說法,或者認為她是否真的活到了87歲。
圖片來源於貝特曼檔案館,轉引自《衛報》,海倫·凱勒和安妮·蘇利文老師的畫像,1897年。
《衛報》專欄記者瑞安農·露西·科斯萊特(Rhiannon Lucy Cosslett)認為,儘管目前關於海倫·凱勒作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的記錄並不難獲得,但這一因玩笑而起的集體懷疑使我們不得不反思「Z世代」的輕信與反智主義危機。
科斯萊特指出,按照 「消解語境」(context collapse)的解釋,不同於線下面對面有限的受眾數量,線上有無限受眾。TikTok尤其是「Z世代」們的網絡行為則是活生生的「消解語境」行為。在此,TikTok上關於「海倫·凱倫是否存在」的討論本身似乎成為了一個無意義的騙局。
另一方面,雖然據麥肯錫2018年的報告顯示,「Z世代」的人追求真理,重視個人表達並避免使用標籤,是「真實的一代」(True Gen),但此次的海倫·凱勒事件似乎與前者所述相矛盾。
這一「例外」是否可以和美國近年來不斷發展的反智主義話語相結合也值得討論。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聰悅的分析,「當前美國的確出現了智能化社會和群智退化並存的怪異現象,海量資訊充斥下,人們越來越不能且不願用嚴格的事實考據和邏輯標準分析思考」,而這和「信息民主化所裹挾的陰暗面」相關,在「人人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接受信息或接受何種信息」的語境下,「『多數人的智慧』從合法性與分量上壓倒了真知灼見,恣意傳播的謠言和假消息危險地模糊了觀點與事實的邊界,同時也消解了有理有據的抗辯與大放厥詞之間的界限」。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BF%E5%90%8D%E8%80%85Q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zzagate_conspiracy_theory
https://zh.wikipedia.org/wiki/Z%E4%B8%96%E4%BB%A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80%AB%C2%B7%E5%87%B1%E5%8B%92
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consumer-packaged-goods/our-insights/true-gen-generation-z-and-its-implications-for-companies#
https://www.xinhuanet.com//globe/2020-10/19/c_139434285.htm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1/jan/07/helen-keller-why-is-a-tiktok-conspiracy-theory-undermining-her-story
王聰悅:美國面對「反智主義陷阱」,《環球》雜誌第21期,2020年1月14日
作者 | 汪天颺
編輯 | 青青子 羅東
校對 |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