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蝸人蒸鴨,作者丨well
九月初的幾天,隨著各地中小學、幼兒園紛紛開學,家長們終於可以發出「神獸歸籠」的幸福感嘆。今年由於疫情,孩子們宅家的時間較以往大幅增加,帶娃不易,家長們也因此叫苦連篇。但不少行業卻因為疫情和宅經濟的關係,迎來了破竹式的發展,廣受學生和年輕群體喜愛的史萊姆便是其中一員。
作為一種新興的休閒玩物,史萊姆正帶動一個千萬用戶級別的玩家圈層快速膨脹,也成就了一個收入頗為可觀的史萊姆商家群體。
看到這裡,不少讀者可能要問:史萊姆是個啥?
何為史萊姆:解壓神器的前世今生
史萊姆(Slime),英文意思為泥狀的物體,最早在1958年的同名小說裡出現,後來發展成一種在電子遊戲和奇幻小說裡經常出現的虛擬生物。多款知名動漫和遊戲對史萊姆形象的傳播與演進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從早期虛擬、醜陋且帶有攻擊性的反面形象設定,逐漸演變成一種具有不同顏色、不同形態、不同特性且生動可愛的獨特物種,尤其受到對二次元文化耳濡目染的年輕一代的喜愛,並逐漸發展出一個頗具人氣的史萊姆玩家圈。
史萊姆現在的流行形象是一種果凍狀或半液體狀、身體不透明或半透明、可以變換形狀、能夠分裂或融合的奇特膠體。在圈內,那些分享史萊姆視頻的玩家被稱為「泥po」。目前,國內史萊姆玩家主要聚集的平臺和陣地有B站、快手、微店等。
「這很像我們小時候玩的橡皮泥。」這是大部分成年人看到史萊姆後的第一反應。而年輕人們著迷於它晶瑩剔透的質感、像獨角獸或者馬卡龍般的夢幻顏色,以及玩捏時氣泡發出的聲音,還有在捏玩過程中無可比擬的「解壓感」,因此史萊姆也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當做閒來放鬆時的玩具,不少人更是奉其為解壓神器。
還在讀高中的資深史萊姆玩家小寧告訴筆者,「其實除去學習上的壓力,中學生也有很多來自其他方面的煩惱,我們很多同學放學後或節假日都會玩史萊姆,它確實能讓人感到舒緩、放鬆,這也許是很多擁有可愛治癒形象的東西共有的特點吧,不同的是,可愛治癒的東西往往價格不菲,但史萊姆很便宜,而且極其耐玩。」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主要的史萊姆產品,價格普遍在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由於史萊姆的關鍵材料硼砂(即常說的紙黏土)是一種顏色多樣、可塑性強且不沾手的無毒材料,因此絕大多數玩史萊姆孩子的家長,都經歷了從開始的擔心安全到後來放心讓孩子玩的過程。
而在國外和中國香港,四五年前史萊姆就已開始在Instagram、YouTube上走紅。
史萊姆正融入年輕人的社交生活
現在,經常能夠看到三三兩兩的小朋友在商場或小區一角圍坐起來玩史萊姆,每個人拿出自己得意款型的史萊姆泥,分享著玩捏或「切磋」玩法,就像筆者小時候與小夥伴一起玩奧特曼、四驅車、溜溜球一樣,顯然,史萊姆已經成為小朋友間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
大一點的孩子,普遍擁有自己的手機,則會在網絡社區、QQ群等社交陣地進行史萊姆玩家間的交流。因為擁有更強的消費力(更多的生活費或零花錢)和動手能力,大孩子往往會購買數量和品種更多的史萊姆泥,甚至自己嘗試配製史萊姆。
繽紛的顏色、獨特的質地以及揉捏時奇妙的聲音……這一切都似乎像是年輕人對於成年世界的審美宣言。比起短視頻網站上的其他熱門視頻,史萊姆視頻具有更低的進入門檻和更好的互動性。價格低廉、可以捏玩、有香味、有解壓感,人人都可以參與,這註定了史萊姆可以完成年輕人們從線上到線下的交流。
對於年輕人來說,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因為基於共同的興趣——史萊姆打開話題,有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也因此打開了更多內心世界,彼此都獲得了更多交流的機會。然而,不止是孩子和學生群體,越來越多的成年人也開始著迷於這種神奇的「解壓怪獸」。
小林是一家知名網際網路公司的程式設計師,過去當身心壓力較大的時候,他會選擇玩一把網絡對戰遊戲,或是看一看玄幻小說,但現在,他時常會選擇玩一會史萊姆。而過去,小林更多是在公司休閒區或是回到家後獨自玩史萊姆,因為他曾篤定同事們看到後會笑他幼稚,但在一次被同事看到後,非但沒有被笑話,反而帶動了幾個同事一起玩。
小林開玩笑地說,「史萊姆堪稱程式設計師之友,不僅解壓作用強,而且如果你的史萊姆份量多的話,還能像拉拉麵一樣玩,等於在活動筋骨、鍛鍊身體了,當你玩膩的時候,你還能用它來黏走電腦主板上的灰塵……哈哈哈。」
而在國外的許多社交軟體上,經常能看到史萊姆相關的圖片與視頻。已經有部分國外的中小學將史萊姆引入課堂,鍛鍊孩子的動手與創意能力,並得到了許多家長的認可。在紐約,人們甚至還建造了一座史萊姆博物館。
以為疫情會幹掉生意,結果訂單暴增十倍
張綠葉,一名原來在深圳工作的年輕姑娘,周末經常會去香港做代購。「最開始是代購化妝品,也是在那段時期接觸到了史萊姆。當時內地還很難買到史萊姆,偶爾會有買家讓我幫忙代購,後來這樣的需求越來越多......」張綠葉告訴筆者。
2019年底,張綠葉決定辭職回東北老家,成為一名專職的史萊姆賣家和泥po。回到老家後,先是租了一間200平的房子,然後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微店,張綠葉開始了每天製作史萊姆、錄視頻、當客服、打包發貨的創業生活,每天大概有幾十到一百個訂單。
今年1月份疫情嚴重後,大部分行業的生意都遭到嚴重打擊,張綠葉也一度後悔不該在年前辭職創業。但意外的是,從2月初開始,隨著短視頻數據的大漲和快遞業的及時復工,自己微店裡的史萊姆訂單也開始暴增,一度達到之前的十倍多。「大概人們都呆在家裡,想要解悶,而玩史萊姆真的是可以解壓解悶。」張綠葉說。
200平的工作室很快就不夠用了。今年3月底,張綠葉和男友一起去了物流更發達、原材料價格更低廉的義烏,租下了1000平的場地做工作室和倉庫,目前每天能賣出上千單史萊姆泥,月銷售額超20萬。
與張綠葉「輾轉」的史萊姆創業經歷不同,香港雙胞胎Christy和Christine從一開始就佔據了地利人和。當內地人還極少關注史萊姆且很難在內地買到相關產品時,史萊姆已經在香港年輕人中流行起來。
目前還是高中生的Christy和Christine,早在四年前就開始做少量的史萊姆泥放在線下的格子鋪賣,除了香港本地玩家,還會有不少內地代購會去購買然後發回內地。他們的史萊姆泥也逐漸受到了香港和內地玩家的青睞,由於他們在各大社交平臺運營著一個叫做「MAGICMSLIME」的史萊姆帳號,因此也被圈內粉絲稱為「M家」。目前已在快手上擁有70多萬粉絲,IG上也有2.2萬followers,姐妹倆同時還擁有兩家微店,幾乎國內史萊姆圈的資深玩家都知道她們。
「M家」在IG上的史萊姆作品,幾乎每條都有幾萬人觀看
目前Christy和Christine每天都能賣出幾百單史萊姆,由於還要兼顧學業,面對越來越多的史萊姆訂單,他們在天津讀大學的哥哥也加入到日常的運營中來。除了微店,他們還註冊了美拍、B站、快手等社交平臺,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史萊姆玩家。
剛滿20歲的溫州姑娘婉爾,早先在南非留學,也是在那段時間接觸到了史萊姆。「那個時候自己一個人在外面念書,獨居的學習生活讓我壓力巨大,經常崩潰,為了轉移注意力,我就玩遊戲玩史萊姆,後來就入坑了。」
因為長相溫婉,穿著時髦,婉爾在做史萊姆之前就已經是個「網紅」,不少粉絲關注她、跟她學化妝穿搭,三年前就經常有護膚品、化妝品品牌找她做推廣。「我喜歡化妝打扮,但通過做推廣賺錢,並不是我的興趣所在。」由於家境的關係,婉爾在物質生活上並不匱乏,剛從國外回來的時候,也尚未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業所在。
「事實上史萊姆的樂趣除了讓人減壓之外,也能讓創作者隨心創作出多種形狀、顏色和氣味的泥,這讓年輕人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忠於自我審美的建構。」婉爾說。現在在微店上賣史萊姆,每月的收入還算可觀,但收入並不是她最在乎的部分,通過玩史萊姆,她獲得了一種身份上的認可。
「但我覺得還不夠,我的目標是要把這個圈子的影響力擴大,讓更多人認識到這是一個解壓的、對人們情緒有幫助的玩物。原來別人問我做什麼,我說史萊姆,別人都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但是這幾年通過很多人的努力,這種情況已經大為扭轉了,我可以很驕傲地告訴別人我是一個史萊姆玩家,也是一個史萊姆商家。」目前,婉爾在快手上的粉絲已經超過150萬。
某短視頻應用上,史萊姆相關作品整體擁有不小人氣
Z世代文化當道,史萊姆能迎來破圈嗎?
與史萊姆一樣,Z世代的稱謂亦源自歐美,起初用來指代在上世紀90年代中葉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類似於國內的95後、00後,現在則普遍用Z世代來泛指年輕群體。由於他們成長於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深受網際網路、電子產品及二次元文化的薰陶,在興趣愛好與消費方式上與「前浪」的80後、90後們形成了鮮明的差異。
這幾年,很多基於Z世代的生活方式或興趣而冒出來的玩物,都迎來了快速增長。從早先的Cosplay、手辦、盲盒,到後來的漢服、JK制服、Lolita(洛麗塔),再到如今的BJD娃娃、棉花娃娃、史萊姆,不管成年人們理解與否,年輕人們都在用這些東西表達自己,這個過程中也帶動了很多新的消費增長點。
而那些市場嗅覺敏銳的時尚品牌,更是早早就看到了這一點。GUCCI在2019年用史萊姆拍攝視頻廣告,在這支視頻廣告中,Ace系列小白鞋正在「碾壓」史萊姆,隨後是不同的玩家捏玩有GUCCI標誌的史萊姆泥。這支廣告片,GUCCI還找來了IG上多位知名的泥Po一起來創作完成,不得不說,Alessandro Michele真的很懂如何拉攏年輕消費群體。
不只是GUCCI,去年,在時尚圈裡頗有影響力的英國雜誌《AnotherMag》評選出的2019年十大廣告裡,有一支LOEWE 20春夏的廣告,這支LVMH旗下奢侈品牌的廣告片由時尚圈大神級攝影師Steven Meisel掌鏡,一隻長指甲的雙手正在玩捏一團綠色的史萊姆泥膠,不少關注時尚圈的年輕人對此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諸多時尚媒體也在頻繁使用「史萊姆」這個詞,從《WMagazine》到《Vanity Fair》,從《The Cut》到《Who Wears What》,出現在這些雜誌或時尚網站上的螢光綠不再是螢光綠,這個稱呼都變成了史萊姆綠,目的當然是為了向年輕讀者和年輕市場靠攏。
史萊姆在國內的興起雖然晚於歐美,但在發展速度上卻更勝一籌。據了解,在目前國內史萊姆商家較為集中的微店,就有近兩萬家店鋪從事史萊姆產品的售賣,前不久,他們不僅通過玩家打榜活動,將幾位知名史萊姆泥po送上了包括紐約納斯達克廣場大屏在內的國內外地標廣告位,還舉辦了國內首個大型史萊姆線下展。而在淘寶、B站、快手,也有一大批正快速長成的「大泥po」聚攏起越來越多的史萊姆愛好者。
對於史萊姆能否破圈,筆者保持審慎且樂觀的態度。但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史萊姆商家和玩家們共同推動的泥圈創意文化。在8月份杭州的一場史萊姆線下展活動中,有年輕的香港史萊姆商家將香港茶餐廳文化與史萊姆融合,製作了一批香港茶點形象的史萊姆,還有將史萊姆裝入各色迷你分類垃圾桶來引導小朋友環保意識的,引來了不少現場家長的稱讚。還有越來越多的史萊姆商家,通過定向招募街坊鄰裡退休或失業的長輩來幫忙製作史萊姆,促進就業和增加收入。
幫助解壓、利於社交、發揮創意、促進創業和就業、推廣文化和環保......這樣的Z世代個性文化,正是成年世界應該理解、包容、支持的正向文化,與破圈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