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社交創業報告(三):匿名社交真的性感嗎?

2020-11-22 網易科技


文/ 網易科技 傅昊 製圖/網易科技 張祖韜

【編者按】繼本周三、周四連續推出「垂直移動社交創業報告(一)----職場社交」和「垂直移動社交創業報告(二)----同志社交」後,今天我們將推出移動社交創業報導第三彈----「匿名社交」。職場社交、同志社交和今天推出的匿名社交是我們對基於用戶社會身份切入移動社交著重分析的三個垂直領域。

匿名社交在今年上半年突然火了起來,又一波大的創業機會似乎已經到來。短時間內有大量的匿名社交產品湧入到了市面上。但之後又有點沉寂。匿名社交是大浪淘沙,還是全軍覆沒完全沒機會?我們下面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匿名社交。

本次報告的核心觀點有:

·熟人匿名社交所滿足的深層心理需求在客觀上不具備可持續性

除了無聊之外,熟人匿名社交所滿足的深層心理需求有兩類:a)被動型好奇,是一種高精力成本的內容獲取機制,容易導致精神疲勞,因此此類心理需求本身無法持久存續。b)不必承擔責任的攻擊傾向,這種心理需求反應在民事行為上可能是會被法律法規所禁止的。

·陌生人匿名社交所滿足的深層心理需求在客觀上不具備可持續性

除了無聊之外,陌生人匿名社交所滿足的深層心理需求有兩類:a)偶發性的分享需求,用戶在產生匿名UGC時的行為模式是非常偶然、零散的。b)偶發性的好奇,用戶在消費其他陌生人匿名UGC時的行為模式是非常偶然零散的。也就是說,在陌生人匿名社交平臺上,無論是UGC的生成還是對UGC的消費需求都是偶發的。那麼雙向偶發的需求是否能夠撐起一個可規模化、高復用率的社交平臺呢?如果雙向偶發需求的目標都僅僅是指向匿名UGC的話,答案應該是很明顯的。

·陌生人匿名移動社交平臺採用長篇UGC內容值得商榷

長篇UGC天然地與移動端用戶行為模式不相符。這是因為:目前移動端屏幕只支持單任務操作,用戶會自然而然的在打開一個任務之前對成本收益進行衡量。長期而言,利用大塊時間在手機上隨機閱讀長篇UGC的機會成本過高,長期高復用率的可能性並不大。

·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匿名社交都很難產生有效的社交機制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談到過關係維度的概念。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持久屬性各異的關係維度:比如興趣愛好維度、性取向維度;比如價值交換維度、未來價值儲備維度;比如感情維度、價值觀匹配維度。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在匿名社交平臺上能夠找到可持久存續的關係維度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還沒有發現。

同時,我們計劃在2015年初推出「網易科技創業系列叢書」第一部----《社交磁場》,將對社交領域的創業進行更為詳實的剖析。我們在中國首個社交出版平臺「讚賞」發起了《社交磁場》的首次社交出書,請點擊「眾籌社交磁場」。你讚賞,我們一起出書。

以下是「垂直移動社交創業報告第三部分」----匿名社交

匿名社交

由於匿名身份也是社會屬性的一種,因此我們把匿名社交歸在以用戶社會身份切入移動社交的大類下。

我們看到目前市面上主打匿名的社交產品非常多,國內外能數得上的匿名產品就有20+。這種現象說明了兩件事:

a)以匿名形式切入社交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

b)同質化非常嚴重,模式本身長期競爭力存疑。

從所針對的用戶群來看,我們把匿名社交分為熟人匿名社交和陌生人匿名社交兩類。市面上的熟人匿名社交應用主要有:無秘(iOS端為「友秘」)、秘密(Secret中文版)、烏鴉(已轉型)等。

主要的陌生人匿名社交有:秘密(源自糗事百科團隊,現CEO為張昊)、微密、Whisper(耳語)嘰密等。

我們觀察到,兩類產品從產品形態上有逐漸重合的趨勢,這從側面反映了兩個方向本身的發展局限性可能都是比較大的。

國內外其他的匿名產品還有:小聲、抱抱、嘰喳、BiBi、呵呵、吐司、秘密圈(YY旗下產品)、偷偷、悄悄話、匿名、猜猜、Solo、Leak、Rooms(Facebook旗下產品)、Wut、Rumr等等。篇幅所限,我們無法一一涉及,對於這些匿名應用,請感興趣的讀者自行展開研究分析。

另外,最近一款名為YikYak的匿名應用由於完成了對價在6000萬美元以上的一輪融資而被頻頻提及。我們認為,YikYak的本質並不在於匿名而是在於LBS。因此我們會在本次系列報告的第三大部分對YikYak展開分析。

我們在匿名社交領域裡進行了專訪的CEO包括:無秘林承仁、秘密張昊、嘰密(前稱「嘰嘰」)鍾明祿。

!

在這部分裡,我們主要以無秘為例對熟人匿名社交展開分析。秘密(Secret中文版)和烏鴉則會作為補充案例進行分析。

由於我們是從中國市場的角度來進行行業和模式分析,因此我們把無秘作為熟人匿名社交的代表性產品加以展開分析。請讀者把注意力放在分析本身而不要糾結於誰借鑑了誰這個問題。

基本情況:

無秘是網際網路公司深圳二木科技旗下的一款移動端熟人匿名社交應用。無秘於今年4月初上線,主打朋友圈匿名爆料,在短時間裡一飛沖天。但由於平臺對負面UGC內容把控不足,「秘密」在5月8日遭蘋果商店下架;5月20日,「秘密」改名「無秘」在蘋果商店重新上架,隨後又因為產品機制的原因被下架。在產品第二次被下架之後,無秘選擇了通過與「友秘」合作而再次出現在了蘋果商店。無秘最初的產品形態和美國的「秘密Secret」非常相似,無秘也因此背負了「抄襲」的名聲和指責。在12月初上線的3.0版本中,無秘進行了大幅改版,推出了匿名信、分類頻道和附近的人等新功能。

-創始人及團隊

無秘創始人兼CEO林承仁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畢業後在美國亞馬遜負責搜尋引擎領域的技術工作。2009年回國創業,從事2B(面向企業用戶)的個性化推薦服務,後轉做2C的移動端閱讀器無覓。2014年初,無秘團隊決定徹底轉型專做熟人匿名社交。

無秘創始團隊具備多年的技術崗位從業經驗,核心員工大多是來自BAT的技術類管理層。無秘團隊內部沒有頭銜,開展項目時可以快速落實。目前所有核心成員都持有公司股份。

-融資情況

無秘方面未透露。

-部分運營數據

無秘方面表示註冊用戶為千萬級別;單個用戶獲取成本不到1元。

無秘目前的產品形態描述:

無秘之前2.4.1版本的產品形態有四個區塊:

展示(微博式的熱門feed,分為全部、朋友圈、熱門);發布;提醒;消息(IM形態,添加了群聊)。

另外,還有右上角的小點(添加朋友、反饋、設置)。

無秘在2014年12月初對產品形態做出了較大的調整,目前3.0版本的產品形態主要分為三個大的區塊:

首屏為「首頁」(展示了熱門及匿名朋友圈的feed流);

第二屏是「聊天」(是和其他匿名用戶之間以及群聊的聊天記錄,可以實現IM功能);

第三屏是「發現」(分為「發現秘密」;匿名信;附近的人;匿名群聊;添加朋友等功能模塊)。

在「發現秘密」模塊中,無秘對UGC按照內容屬性進行了頻道分類,目前分出了10個UGC頻道;「匿名信」功能則可以向用戶手機通訊錄、微信通訊錄裡的聯繫人發送匿名消息;「附近的人」是附近用戶的列表;「匿名群聊」則可以看到朋友已經加入的群聊並選擇是否加入。

產品連結:http://www.wumii.com/

目前的產品定位和所滿足的用戶需求:朋友圈的匿名表達和互動

無秘目前的slogan是:「沒有不能說的秘密」。從無秘的slogan來看,無秘是希望用戶沒有顧忌的在朋友圈裡說出任何想說的東西。從我們的角度看,這個slogan的側重點在於鼓勵用戶儘量多的產生UGC,熟人元素體現的並不是很明顯。

從無秘產品本身來看,現階段無秘主要想要滿足的表層需求有兩項:

a)用戶向匿名朋友圈發送信息的需求;

b)用戶閱讀匿名朋友圈並進行互動的需求。

無秘所能滿足的實際心理需求我們會在下面進行分析。

產品開發策略:逐步增加原創元素

無秘在產品開發及上線初期較多的借鑑了美國熟人匿名產品Secret的產品形態,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所進行的都是微調。最新的3.0版本則是出現了較大的UI變動並加入了較多的原創元素。

無秘最新推出的「匿名信」功能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向通訊錄好友發送匿名信息的工具性功能;「頻道分類」的出發點應該是希望引導用戶找到感興趣的UGC類別;「附近的人」模塊的目的則是為平臺引入了陌生人匿名社交的屬性。

我們暫時仍然無法從無秘的產品形態演進中看出特別明確的戰略指向。

用戶管理:

-冷啟動階段及用戶獲取:從爆料到口碑傳播

由於無秘在甫一上線時的定位是內幕爆料,因此一時之間有大量各種類型的內幕信息在平臺上湧現出來,無秘的冷啟動也由此而得以迅速完成。

由於無秘在短時間內受到了大眾的關注,因此後期的用戶獲取基本都是通過用戶的口口相傳而傳播的。無秘並沒有做過多的產品推廣,新用戶獲取成本較低。

-用戶社交關係構建:使用用戶的原有關係;探索新的關係形態

通常來說,用戶在一款社交應用平臺上都會形成一個在其他平臺上所沒有的新社交關係形態。由於無秘採用的是將通訊錄名單導入後形成匿名朋友圈的形式,因此無秘用戶所面對的仍然是他原有的社交網絡,只是在表現形態上從實名變成了匿名。

由於無秘為用戶提供了IM對話功能,因此用戶也可以在參與UGC互動的過程中與其他用戶發生一定頻率的直接互動。3.0版本中推出的「附近的人」也可以看做是對LBS方向陌生人匿名社交的一種嘗試。

瞄準的目標市場和後期發展形態:目前仍然不夠清晰

由於無秘的目標用戶群體過於模糊,因此我們目前無法對無秘的後期發展形態做出大致的判斷。

!

A)秘密(Secret中文版)

秘密(Secret中文版|產品連結:http://api.secret-cn.com/)是美國Secret團隊和策源資本授權給中國一支本土團隊在中國國內進行運作的產品。目前Secret中文版的CEO是段俠,團隊主要成員來自於瘋狂猜圖。我們在此不對Secret中文版進行評價,只是單純的來看一下美國原版Secret的發展情況。

Secret可以說是所有熟人匿名社交產品的原型,它在美國應用市場上的表現如何呢?App Annie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今年1月上線後,Secret在美國蘋果應用商店的排行榜上出現了火箭式的上升。但8月下旬開始,Secret的排名暴跌到了1500名開外。網際網路數據分析公司ComScore已經停止了對Secret的追蹤。有媒體報導稱,Secret在美國谷歌的搜索排名也下跌到了下遊水平。另外,負責Secret的本土公關負責人也選擇離開了團隊。

Secret在其他國家推出的當地語言版本也都出現了類似的走勢,即:迅速上升-火爆-不溫不火-少人問津。在巴西,巴西政府甚至以禁止網絡欺凌為理由停止了Secret的展業。

值得一提的是,Secret在今年7月份獲得了由Index Ventures和Redpoint Ventures領投的2500萬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到1億美元。但Secret在應用市場上一落千丈的勢頭卻從8月中旬起一發不可收拾。這是暫時調整還是熊市降臨?我們很想問各位投資人讀者一個問題:大家如何評價這筆投資呢?

9月份,Secret團隊推出了一款名為Ping的手機鎖屏內容推送應用。從產品形態上來看,Ping和Secret沒有顯著的邏輯關係。這似乎也在一個側面表明Secret的美國本土團隊已經準備從熟人匿名社交方向上進行轉向了。

B)烏鴉

烏鴉是圖片+音頻社交應用啪啪團隊內部孵化出的準熟人匿名社交產品。烏鴉的創始人許朝軍也是點點網、啪啪的創始人。許朝軍在自主創業之前曾先後在Chinaren、搜狐、校內網、盛大公司擔任重要技術及管理職務。

烏鴉於今年6月份上線。當時打出來的slogan是「上班黑同事,下課黑同學」。在產品形態上,烏鴉為註冊用戶提供了全國十萬多家公司和大中小學的身份選項。用戶可以選擇進入某個特定的機構,在選定相應機構之後,看到的信息和發生交流的對象都是身處同一機構或者學校的人。許朝軍當時對產品的定位是引導公司內部員工的匿名互黑和減壓;為學生提供一個校園的匿名交流BBS環境。

從目前v2.2.0版本的產品來看,烏鴉已經變成了一款準實名的校園交友應用,產品形態出現了大幅變動。要求上傳真實頭像、要求選擇所在學校和院系。

我們來看一下烏鴉目前的產品形態,v2.2.0版本分為四個大的區塊:

首屏為「學校」,是真實大頭像的用戶列表;

第二屏是「聊天」,是IM功能的對話列表;

第三屏是發現,分為「匿名朋友圈」和「匿名點評好友」;

第四屏是「我的」,用於用戶自己的帳戶管理。

產品連結:http://imwuya.com/

烏鴉目前的slogan也從最初的「上班黑同事,下課黑同學」變成了「附近的同學」。

限於篇幅,我們在此不對烏鴉目前產的品形態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分析和評價。但顯而易見的是,烏鴉目前的產品形態顯然已經不再是最初的那個準熟人匿名社交了,而這種變化是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發生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單純的從熟人/準熟人角度切入移動社交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模式。

!

探討1. 熟人匿名社交的需求屬性:是否可持續?有怎樣的副作用?

我們認為,在心理需求維度上,熟人圈子的匿名社交主要滿足了三類需求:無聊、好奇和不承擔責任的攻擊。

無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並不是熟人社交所特有的,因此我們不做深入討論。

好奇這項心理需求可以在熟人社交平臺上得到一定的滿足。好奇心理可以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

所謂主動型好奇是指,一個人通過主動探索特定類型的未知信息、尋找內在規律而產生滿足感的心理。相關行為可能有探險、科學研究、行業研究等。主動型的好奇心理通常都是和興趣傾向、經濟導向相關的。;

所謂被動型好奇是指,一個人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可能滿足潛在隱秘欲望的環境下,期待有符合潛在欲望預期的信息出現,一旦相關信息出現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滿足感。相關行為可能有打聽八卦、猜測、偷窺、意淫等等。由於被動型好奇大多都是與潛意識層面的需求相關的,因此這種心理需求都是非常隱蔽的、不與他人分享的。

熟人匿名社交機制就是一種可能讓被動型好奇心理產生滿足感的潛在機制。這一點也是大多數熟人匿名社交產品所瞄準的需求。

另外要提一句,主動型的好奇除了上述持續性的探索之外也可能包含了偶發性的探索,比如想要認識一個陌生人的需求。

不承擔責任的攻擊是由人類追求行為自由的心理傾向所決定的。從幼兒會毫不猶豫的攻擊螞蟻等小昆蟲就可以見其端倪,成年人對其他同類的攻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這種心理傾向的存在而得以產生一定程度的滿足感。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心理需求是否是可持續的?它們有哪些天然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呢?我們對被動型好奇和不承擔責任的攻擊兩類需求來做一分析:

a)由於被動型好奇本身具備了被動屬性及潛意識屬性,因此這種心理一旦被提上心理需求的議事日程就會始終處於一種待機狀態,始終在捕捉著相關私密信息的蛛絲馬跡。這種等待、搜尋過程中的精力消耗、時間流逝構成了用戶被動型好奇心獲得滿足感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如果用戶在進行過滿足感和成本之間的成本收益測算後覺得不划算,他可能就不會來玩第二次了。也就是說,對於很多人來說被動型好奇在客觀上並不是一種可以長期高強度存在的心理需求。

另外,被動的奔跑一定比主動的奔跑更容易疲勞,這種被動的心理狀態也許可以用「疲於奔命」來形容。因此,我們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在這種待機狀態上所能維持的時間長度是十分值得商榷的。

b)不必承擔責任的攻擊性心理需求應該屬於一種在特定外部條件得以滿足時的偶發性需求。

在社會學維度上,熟人匿名社交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所謂的「準自然狀態(quasi-state of nature)」。在純粹的自然狀態下,人與人之間互相不認識、不構成利害關係、沒有管制機構的存在。可以想像,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獵物,所有人都是不安全的。因此,對安全的渴求是人們需要公眾部門和政府出現的最迫切原因。

熟人匿名社交平臺在將原有社交網絡中的身份掩蓋後,特定的交際圈(如公司的部門、校園的班級等)內部就會在平臺上形成一種「準自然狀態」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人和人之間互相不認識,沒有管理機構,只存在線下利害關係(這也是我們把熟人匿名圈子稱為「準自然狀態」的原因)。由於存在著線下的利害關係,一些人就可能會在這種「準自然狀態」的社會形態中對其他人展開攻擊而不必負責任。

因此,熟人匿名社交應用在某些條件下有可能變成不必承擔責任的人身攻擊工具。儘管目前多款應用都禁止出現人名,但是在熟人匿名圈裡用使用某種代號進行人身攻擊或侮辱也是完全可行的。另外,一些匿名信類型的功能也減小了實施人身攻擊的成本。客觀的說,這種機制是有可能遭到政府管理部門查封的,這構成了熟人匿名社交長期展業的風險點之一。

探討2. 關於通訊錄列表:通訊錄的隱私性和風險

我們在分析職場社交時對脈脈抓取用戶通訊錄做法的合理性進行過探討。我們認為抓取用戶通訊錄的做法是有一定的信用和信息風險隱患的。由於熟人匿名社交離不開抓取用戶通訊錄這個步驟,因此這也可能構成未來業務開展的風險點之一。

最後要說明的是,為了保證看問題的全面性,我們在準備報告的過程中努力嘗試著為熟人匿名社交功能找到合理的規模化社交應用場景和相關的用戶價值。但時間和水平有限,我們暫時還沒有發現大規模、長期可復用的社交應用場景。熟人匿名社交功能是否在某些工具性的方向上存在著一定的發展空間?我們目前還無法給出方向性的結論。

!

基本情況:

秘密(張昊版)是北京億諾無限旗下的一款移動端陌生人匿名社交應用。秘密的產品原型來自於糗事百科團隊在2007年上線的PC端產品。PC端的產品形態有些類似於web 2.0時期自媒體人和菜頭運營的「樹洞」博客。當時,會有不少讀者把自己的故事發給和菜頭讓他以匿名的形式發表在樹洞上接受大家的評論和建議。

秘密移動端早在2011年底就已經上線,糗百團隊將秘密的運營權交給了現任CEO張昊。2012年,張昊治下的秘密從糗百獨立出來併入駐創新工場。

-創始人及團隊

秘密創始人兼CEO張昊畢業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創業系。2011年底畢業回國後於2012年中加入糗事百科創業團隊無薪實習。由於運營人手不足,糗百創始人王堅將秘密交給張昊進行運維和UI設計。在運營過程中,張昊對秘密越來越有感覺,王堅同意張昊獨立組建團隊探索秘密未來的方向。

秘密是一個不斷學習的團隊。張昊在獨立創業初期比較缺乏行業的技術積累,但創新工場和糗百團隊都比較看重他的個人潛力。通過這些背景資源和個人的不斷努力,張昊獨立搭建起了目前的秘密團隊。目前秘密團隊大約為15人,尚無合伙人。

-融資情況

獲得創新工場200萬元天使輪融資,目前在準備A輪融資。

-部分運營數據

秘密方面表示目前總裝機用戶為400萬;用戶留存率    40+%;活躍用戶平均每日使用時長半小時;二三線城市17-25歲之間的用戶比較多。

秘密目前的產品形態描述:

秘密目前的產品形態主要分為四個大的區塊:

首屏為「首頁」(展示了UGC的feed流,分為「推薦、最新、24小時、7天、30天」;首頁頂部可以進入熱門話題列表);

第二屏是「附近」(附近用戶發布的UGC列表);

第三屏是「消息」(「我的消息」是異步feed流的動態通知;「我的私信」是和其他匿名用戶之間的聊天記錄,可以實現IM功能);

第四屏是「我的」,用於用戶對應用的管理。

產品連結:http://mimi.me/

目前的產品定位和所滿足的用戶需求:匿名長文字內容社區+社交;長內容創作、消費以及互動

秘密目前的slogan是:「性感的匿名私密社區」。這表明除了匿名之外,秘密目前所注重的重點是平臺UGC內容的調性。目前秘密UGC feed流中主要的內容類型集中於情感、兩性、家庭方面的話題。

秘密UGC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其長度,通過多年的運營,秘密在自己的社區上形成了一種長篇傾訴的氛圍。因此,秘密一直以來試圖滿足的用戶需求都是集中在長篇內容的產生和消費上的。用秘密CEO張昊的話說,「大多數社交產品打的都是碎片時間,我們打的是被窩裡的時間。」

產品開發策略:從長文字UGC社區向社交方向進行嘗試;保持社區的嚴肅性;不加入圖片

通常來講,移動端社區的內容都不會特別長。因為移動端的產品設計都是從如何抓取用戶碎片時間出發的。由於秘密是從PC端的樹洞類社區演化出來的,因此秘密本身也保留了很多PC端的內容痕跡。也是由於這個原因,秘密團隊順勢在移動端增強了長內容的社區調性。

長內容保證了秘密社區的嚴肅性,這是秘密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為了保證文字內容的主導性,秘密有意不在社區加入圖片,這一點是非常值得讚賞的。

2014年之前,秘密有意的阻斷了用戶之間互相留下聯繫方式的機制。在經過一些用戶行為測試後,秘密發現用戶的社交意願還是比較強的,因此在2014年初為移動端加入了IM功能,試圖為產品引入社交屬性。

用戶管理:

-冷啟動階段及用戶獲取:仍在不斷摸索有效的方法

由於秘密是從PC端產品發展出來的,因此上線時本身就有一定的用戶積累,沒有刻意的做過冷啟動。

陌生人匿名社交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口碑傳播的無效性。因此秘密也在不斷嘗試有效的推廣機制,比如轉發朋友圈、換量、向內容聚合類產品輸出內容、與調頻電臺合作等等。

-用戶社交關係構建:社交關係仍然較弱

目前秘密用戶之間的社交關係構建還處於比較弱的階段,原因有兩個:

a)陌生人匿名社交機制要想建立起較強的社交關係本身是有難度的;

b)秘密強調的是社區UGC,對社交關係的構建仍處於摸索階段。

瞄準的目標市場和後期發展形態:目前仍然不夠清晰

從我們對秘密的理解看,秘密的立足點並不僅僅是陌生人和匿名者兩個元素。秘密最大的差異點在於運營幾年來所形成的社區氛圍。長篇UGC是秘密最大的特點,但我們很難評價這是否可以構成秘密的競爭護城河。

我們目前還無法對秘密後期的發展形態做出較清晰的判斷。

我們的一些探討和建議:

探討1. 關於長篇UGC:長篇UGC是否適合移動端?

秘密的長篇UGC很有特色,這個特點顯著的把秘密與其他移動端陌生人匿名社交產品進行了區隔。但我們的疑問是,秘密所主打的這個點能否獨力支撐起一款移動端(社交)產品?

長篇UGC在移動端是有價值的,因為用戶有時候的確希望看看其他同類的情感、遭遇故事。但是問題來了,這種產品形態足以讓一款移動端產品長期走下去嗎?

PC端優質的長內容論壇有天涯、貓撲、凱迪社區或許還有豆瓣小組,這些平臺的用戶積累和內容積累顯然要優於秘密。我們想問的問題是,這些PC端的優質論壇在移動端發展的如何呢?

我們從移動端本身的特質來審視一下這個問題。在目前的產品形態下,移動端和PC端最大的不同點之一就是移動端只能處理單任務,用戶無法在手機屏幕上對兩款不同的應用進行自由的切換,這就決定了用戶在打開一款應用之前都會衡量一下自己的機會成本。長期而言,如果使用一款應用的機會成本遠遠超出了其所能為用戶帶來的收益,用戶的打開意願當然就不會很高了。如果用戶對一款應用打開的意願不足,這款應用很容易的就會被用戶卸載掉。

這並不是因為PC端論壇的老用戶喜新厭舊,這是由設備本身的使用特質所引發的自然而然的用戶使用行為。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老用戶在有隨機閱讀長篇UGC需求的時候還是傾向於到PC端去閱讀。當然,平板作為移動端設備也是可以完成PC的功能的。但是,平板的數量是無法與手機相提並論的。

另外要提一句,在手機上讀書是在用戶進行過成本收益測算之後的目的性很強的用戶行為,這和隨機閱讀長篇UGC內容是兩種不同使用場景下的需求。

探討2. 還是關於長篇UGC:長篇UGC是否足以撐起一款移動端的社交產品?

從秘密目前的產品形態而言,它更像是一個移動端的樹洞或者情感論壇,帶有極強的PC端匿名論壇痕跡。社交屬性並不明顯,我們暫時還很難把秘密看做是一款社交產品。

目前秘密的長篇UGC基本都是集中於兩性、婚姻、情感類別的。這種社區調性作為一個吸引注意力的切入口是可以的。但正如我們在上個討論中分析的那樣,這個特點在移動端是遠遠無法形成持久競爭力的。

秘密團隊或許應該對目前戰術的合理性展開更為深入的評估,對未來的戰略方向進行更長遠的規劃。將長篇UGC作為吸引用戶的切入點或許是可行的,但一定要想明白未來的方向在哪裡?社交?工具?垂直?長尾?無論是什麼方向,用戶需求的可規模性、持續性、高復用性以及需求的變異性才是一切戰術和產品形態的基本出發點。

!

由於都是主打陌生人匿名社交,因此這幾款產品在形態上都非常相似。我們先來對比一下幾款產品的slongan和產品形態。

A)Whisper(耳語)

耳語是美國陌生人匿名社交Whisper的中國版。耳語的Slogan是:「耳邊私語,遇見真實。」

耳語的產品形態可以理解為四個區塊:

首屏為「首頁」(展示了UGC的feed流,分為「熱門、最新和附近」);

第二屏是「發現」(是運營團隊編輯過的UGC合集列表);

第三屏是「消息」(「我的消息」是異步feed流的動態通知;「我的私信」是和其他匿名用戶之間的聊天記錄,可以實現IM功能);

第四屏是「我的」,用於用戶對應用的自我管理。

產品連結:http://eryuapp.com/

耳語和秘密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UGC的表現形式。我們上面提到,秘密的UGC以篇幅較長的文字為主而耳語的UGC形式則是短文字+背景圖片。用戶在寫下想要發布的文字後,系統後臺會根據文字內容向用戶推薦背景圖。

B)微密

微密的slogan是:「最真實的邂逅」,但似乎又改用了「隱姓埋名更精彩」。

微密目前的產品形態主要分為五個大的區塊:

首屏為「首頁」(展示了UGC的feed流,分為「最新、最熱和附近」);

第二屏是「密聊」(是和其他匿名用戶之間的聊天記錄及用戶列表,可以實現IM功能);

第三屏是發布按鈕,用於發布原創內容;

第四屏是「發現」(可以在搜索框裡輸入關鍵字和微密號);

第五屏是「我」,用於用戶對的應用管理。

產品連結:http://www.wemi.mobi/

微密的UGC和耳語的形式極為相似,也採用了系統為文字推薦匹配背景圖的做法。另外,微密帖子下的用戶回復也都是搭配背景圖的。

C)嘰密

嘰密(原「嘰嘰」)的slogan是:「最有趣的匿名朋友圈」。

嘰密的產品形態可以理解為四個區塊:

首屏為了UGC的feed流,分為「推薦、朋友圈和附近」;

第二屏是「發現」(是運營團隊提供的話題分類列表,用戶可以在相應的話題下發布帖子);

第三屏是「動態」(包括異步feed流的動態通知;與其他匿名用戶之間的聊天記錄,可以實現IM功能);

第四屏是用戶對應用的自我管理的選項。

產品連結:http://www.jiji.ly/

除了陌生人模塊,嘰密也引入了抓取用戶通訊錄的朋友圈模塊。在我們和嘰密CEO鍾明祿的交流過程中,他透露目前團隊已經在醞釀轉型中,準備在近期推出另一款全新的社交產品了。

通過對比,我們看到這些陌生人匿名社交產品的產品形態重合度非常大。核心功能無非就是UGC feed流+IM功能。目前能看到各款應用之間的不同點基本都體現在運營團隊對UGC的編輯和歸類上。我們想問的是,這些差異能夠形成核心競爭力嗎?

我們的一些探討和建議:

探討1.關於「陌生人+匿名」:偶發性需求是否足以撐起一款社交產品?

從我們觀察到的陌生人匿名社交產品形態來看,基本上都採用了UGC feed流+IM工具的形式。那麼,「陌生人+匿名」的形式是否足以支撐起一款社交產品?

從目前的產品形態看,純粹的陌生人匿名社交所能滿足的心理需求有三項:

a)無聊;

b)偶發性的分享需求;

c)偶發性的好奇。

無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並不會構成陌生人匿名社交的獨特區隔。

所謂「偶發性的分享需求」是指,用戶偶爾希望吐露一點自己的小秘密或者心事或者吐槽一下。我們很難想像會有大量的用戶長期匿名發布個人秘密或者吐槽他人。

所謂「偶發性的好奇」是指,用戶偶爾會想看看陌生人的秘密和小故事的好奇心。這種需求的偶發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基本都是與自己不相干的人和信息,所以很少有人會整天想著看一下匿名的陌生人都說了一些什麼秘密。

這樣來看,無論是UGC的生產者還是UGC的消費者雙方都是在偶發的刺激性因素下才可能來打開陌生人匿名社交應用的,甚至連下載安裝的需求也是偶發的。

雙向需求的偶發性導致了用戶的使用頻率一定是偏低的,因此,如何在抓取到一定數量的用戶之後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使用場景以滿足他們更多的可復用需求就是非常關鍵的課題。但是從這類產品的自身定位和基因來看,我們還不清楚這有多大的可行性。

從構建社交網絡關係的角度講,這種低頻、淺層互動的用戶行為也是很難形成有質量的社交網絡的。在偶發性需求驅動的平臺上,用戶所能獲得的存在感和認同感滿足度也是極為有限的,社交和互動的質量也是偏低的。陌生人匿名社交平臺能否解決社交關係質量不高的問題?我們暫時還沒有答案。

綜上,我們認為,「陌生人+匿名」本身是一個比較單薄的社交維度。它本身並不足以支撐起一個社交平臺。它只能作為一個補充性的功能或者切入社交平臺的手段,是否能夠找到後面的長期發展路徑才是真正的關鍵。

看了這麼多匿名社交產品,我們隱隱回憶起了當初千團大戰時的慘烈。不同的是,團購市場在野蠻生長的初期的確是有不少人撈了一票的。匿名社交呢?我們不禁要問,市面上這麼多的匿名社交產品真的有出路嗎?

我們認為,做產品不應該只盯著它的形、不應該只是盯著它的功能,而是應該看到產品形態背後用戶需求的規模化潛力、持久性、活躍性以及需求的變異性。這些是創業者必須在戰略層面上完成的功課,我們對缺乏未來戰略眼光的項目持保留態度。

我們看到,很多匿名社交領域的創業團隊都是有激情、有技術沉澱、勇于堅持的,我們非常欣賞他們身上的這些特質。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真誠的建議那些心態足夠開放的、有持續自我演進意願的團隊坦誠的對自己的戰略方向、自身資源和試錯成本做一下深入的評估,然後再決定是繼續在匿名社交的道路上探索下去還是堅決轉型到新的移動網際網路方向上去。

最後需要提一句,大學生校園社交也可以看做是用戶社會身份的一種,同時還兼具了匿名和實名共存的特質。但我們觀察到,現有應用在具體切入大學校園社交時所採用的方式一種是工具、一種是LBS。因此,大學生校園相關的社交應用會留在本次系列報告的第三大部分裡進行分析。

注1:本報告所引用公司相關數據均為公開或創始人口述數據,均未經核實程序驗證,僅供參考。請勿作為準確數據引用。

注2:本報告所描述的產品形態均為截至2014年12月初時在應用渠道可公開下載的最後版本。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分頁導航:

  • 第01頁:垂直社交創業報告(三):匿名社交真的性感嗎?
  • 第2頁:熟人匿名社交案例:無秘
  • 第3頁:熟人匿名社交產品:秘密(Secret中文版)、烏鴉
  • 第4頁:熟人匿名社交產品探討
  • 第5頁:陌生人匿名社交案例:秘密(張昊版)

相關焦點

  • 匿名提問箱Popi:新型社交方式能否在社交賽道突出重圍?
    產品定位:一個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匿名提問箱,用戶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向想了解的ta提問,發現更多有趣的人。用戶可以暢心所欲,分享生活,同時可以將自己的Popi提問箱社交網絡接受來自好友的提問。2.Popi用戶可以在Popi的社區內結識陌生人,找到彼此共同的興趣點,但也同時憑藉著Popi匿名提問箱的分享功能設計,自己的社交圈之後也產生了熟人社交的渠道。
  • 社交恐懼下的Popi匿名提問箱
    溪溪說:「我其實不太喜歡匿名社交,因為總感覺它有時候會淪為一種窺探隱私的方式,而且很適合感情上玩曖昧。」點開調查的多個提問箱發現,幾乎所有的提問箱裡都有涉及個人感情的問題,如:「有過幾段感情經歷」、「有沒有被甩過」、「現在單身嗎」……甚至包括更私密的問題如「是否發生過性行為」等。
  • 從匿名社交出發,「馬桶」或許不止聊天那麼簡單
    在1月15日,有三款新的社交軟體於同一天發布,意在挑戰微信如今在社交軟體的統治地位,它們分別是王欣的馬桶MT、羅永浩的聊天寶還有張一鳴的多閃。無論是轉型為網賺的聊天寶還是主打短視頻社交的多閃,它們主打的社交層面依然是熟人朋友之間的社交活動,只有馬桶MT另闢蹊徑,走向了匿名社交的道路,它主打的就是大家互不相識只是聊兩句,聊完就走的社交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真的可行嗎?
  • 悄悄話:主打匿名聊天的社交應用 | 獵雲網
    獵雲網12月1日報導(文/衛清)今年年初,市場上同時湧現了多款匿名社交產品,但是使用手機號註冊,一開始就徹底輸在起跑線上了。「悄悄話」的出現憑什麼讓匿名聊天得到保障,下面,讓獵雲網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它。
  • 匿名社交平臺Popi回歸-虎嗅網
    popi全稱Popi提問箱,2018年底以公眾號的形式首現,用戶將連結分享至社交平臺後即可接收來自好友的定向匿名提問。今年年初,popi正式推出APP版本,成為了疫情期間炙手可熱的匿名社交平臺。8月3日,popi官博宣布提問箱停止運營,重新上架時間待定。
  • 騰訊推匿名社交產品燈遇交友 涉黃或成難題
    (觀察者網訊 文/張珩)近日,騰訊在安卓應用商店低調上線了一款全新的匿名社交產品「燈遇交友」,值得注意的是,在騰訊之前,阿里、百度和快播王欣都曾經開發過匿名社交產品,但是均未能站穩腳跟。另外一方面,即使騰訊過去開發的匿名社交「漂流瓶」,也曾面臨「涉黃」難題。
  • 全媒派 | 果殼試水匿名語音社交,B站能否成社交新巨頭?
    不斷試錯的果殼,推出「遞爪」App試水匿名語音社交,能否迎來新春天?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大眾傳播載體格局的變化堪稱日新月異,那麼,時下正熱的B站會成為「兩微一抖」外的新一極嗎?新媒體市場繁榮多年,上演了野蠻生長的奔襲,也經受過制度約束的洗禮,突破商業創新瓶頸,是否會成為接下來最大的難題?
  • 2015年,移動社交的五大趨勢三大方向
    文/李東樓(微信號:lidonglou)  作為移動網際網路行業最為熱門的創業領域  2、匿名社交軟體火拼,防止走向邪路是運營重點  匿名社交軟體在2015年將不復之前的火爆,這是因為匿名社交軟體們未能找到差異化的競爭點。2014年裡,由於國外匿名社交軟體Secret的走紅,國內也出了不少翻版,甚至還上演了真假「秘密」大戰。不過,匿名社交軟體喧囂一時,逐漸回歸沉寂。
  • 騰訊上線匿名社交APP「燈遇交友」,漂流瓶復活?
    來源:36氪來源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文 |陳橋輝頭圖來源 | 視覺中國2019年年初,王欣上線了一款名為馬桶MT的匿名社交App,對此,馬化騰曾在朋友圈評價道:「負能量的匿名社交是旗幟鮮明地反對的,沒得說。」而如今,騰訊在「有記」後,再次推出匿名社交產品「燈遇交友」。
  • 騰訊匿名社交App燈遇交友上線 馬化騰到底是什麼打算
    而我們都萬萬沒想到的是,騰訊在今年已經推出了多款社交App,針對現在的微信QQ。在推出貓呼、輕聊、有記、朋友之後,馬化騰於近日又推出了一款名為燈遇交友的匿名社交平臺。騰訊的手已經有了QQ和微信,為何還要再繼續推出社交App呢?而且馬化騰一口氣就推出了5款應用,這也表明了騰訊在向新的社交領域進行探索的決心。那麼,馬化騰到底在打什麼算盤呢?
  • 網絡「匿名提問箱」成年輕人社交新寵 「來自陌生人的關心」為什麼...
    最近,這種別人能夠匿名向自己提問的「提問箱」越來越得到年輕人的鐘愛。只需要在朋友圈或是微博發出一個提問連結,便能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匿名提問,問題類型涵蓋了學習、生活甚至是隱私的方方面面。無論是釋放好奇還是解答困惑,「匿名提問箱」正在為當下的網際網路社交建立全新的互動關係。只需分享連結,便可收集「匿名提問」 「我玩匿名提問箱算是晚的了,去年六七月份才開始用。」
  • 又一款匿名社交應用誕生:一隻「烏鴉」飛來了
    騰訊科技訊(樂天)6月17日消息,伴隨Secret及其「衍生者」的持續火爆,匿名社交應用迅速發展,成移動社交領域新紅海。近日,啪啪創始人許朝軍推出匿名社交應用產品「烏鴉」,旗下產品啪啪已在全站顯著入口推廣烏鴉下載。
  • 社交APP的18種經典死法:小眾、三俗、情懷都是病
    很多founder都是BBS時代過來的,從一開始就沒整清楚社交和社區的區別在哪裡。他們的APP基本就是一個小論壇,架子搭好了,剩下全部交給運營,各種活動各種故事各種引導。這種方式倒未必會導致APP的死亡,做一個垂直圈子的論壇或者垂直電商也活得挺好的,只不過距離SNS的本質相對較遠,社交網絡之魂已死,做出一個大體量的社交網絡更是沒有可能。死法二:小眾病。
  • 為什麼說馬桶MT、聊天寶、多閃,這三款社交產品既滑稽又沒有意義
    很多人用三英戰呂布來比喻這三款產品,但在我看來,這三款產品都可以用滑稽和沒有意義來精準形容。為什麼這麼說?讓我緩緩。請看下面。3先從馬桶MT這款產品說起。王欣和許朝軍,一個在深圳,一個在北京,雖然是兩個不同的人,但是在人生經歷卻驚人的相似。許朝軍做了一款匿名社交產品,然後被抓了進去。
  • 聲音社交爆發,成2019年社交市場最大黑馬?
    聲音社交異軍突起作為一個微信、QQ、陌陌和探探的多重用戶,我第一時間下載了吱呀、soul、音遇三款App體驗了幾天,發現打開了一個全新世界,就顏值不高的我來說,在這裡有了全新的社交體驗。三款社交App雖然主題都是聲音,不過定位卻截然不同,其中吱呀更像一款陌生人社交平臺,soul則像其名字一樣是一款幫助用戶找到soul mate的嚴肅社交平臺,音遇則是K歌社區,吱呀場景更寬廣一些,畢竟嚴肅婚戀社交只是陌生人社交的子集,音遇則只適合愛K歌的用戶,像我,就很難參與。
  • 36氪研究 | 社交行業研究報告
    今年1月15日,多閃、MT、聊天寶同一天發布,成為社交行業濃墨重彩的一篇章,標誌著中國社交行業發展新的裡程碑。據36氪鯨準數據顯示,目前市面上的社交軟體一共有6000多個,經36氪研究院研究,將社交按照產品屬性進行分類,我們將社交分劃分為三大領域,內容社交、工具社交、場景社交。
  • 騰訊匿名交友新APP體驗:被色情信息盯上了-騰訊,社交, ——快科技...
    也不知道騰訊是怎麼想的,有了微信和QQ不滿足,最近還連推幾個社交類APP,終究是想要穩定它社交類APP王者的地位吧。這不,又出來一個「燈遇交友」社交APP,主打匿名社交,趕緊的來看看它是咋樣一個新APP。燈遇交友,這個名字說實在的不太好記,小編將其翻譯為在路燈下遇見一個能談得來的人,結交到一個好友。
  • 與過去相比,現在做社交APP有什麼不同?
    本著分析和學習的目的,一方面探索一下,自2018年往後,再想做社交APP領域的創業,需要關注的點在哪些方面,或者說,如今現在做社交APP新品與過去做,有什麼不同?我一朋友,稱得上富二代,國外留學創業過三次,最近一次創業就是做一個社交APP,自帶貨幣系統,不僅具備IM通訊的功能,也支持信息流、朋友圈,同時也玩投票卡片、眾籌,對外宣稱是:價值社交。
  • 獨家| 網易上線社交產品「聲波」,用語音直播秀場做社交
    聲波是一款主打語音交友的陌生人社交軟體。用戶在完成登錄後即可選擇進入不同的語音房間進行互動社交。目前產品還處在初期,部分功能尚不穩定。 其三,匿名社交。用戶可以向其他用戶發起私聊,關注其他用戶後成為對方的粉絲。雙方相互關注即可成為好友。用戶可以在消息界面中查看好友、關注和粉絲。同時,用戶可以邀請粉絲進入其所在的語音房間。 在各大巨頭相繼布局、社交領域競爭越發激烈的情況下,網易上線「聲波」開始探索語音社交領域。
  • PotatoCoin(POC)——去中心化的匿名社交娛樂鏈
    區塊鏈技術和匿名聊天工具本身就是天然適配的,因此基於區塊鏈技術來開發即時通訊工具和設計公鏈是最佳選擇,PotatoCoin(POC)就是區塊鏈即時通訊顛覆傳統聊天工具的行業最佳解決方案。  一、為什麼PotatoChat要結合區塊鏈發行POC?  1、PotatoChat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