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新潮 新潮
Popi提問箱是新興的匿名提問平臺。點擊提問箱發起人提供的連結,人們可以匿名向發起者提出問題,發起者必須有問必答,但發起者可以選擇將回答公開或者不公開。
一、當你發起提問箱時,你在想什麼?
01 排解孤獨感,滿足個體表達欲
疫情使人們的社交距離進一步擴大。對於一些閒居在家的人來說,線下互動被取消後,孤獨感與無聊感成為了生活的切面,Popi提問箱的出現,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填補社交空缺的機會,既能與更多的人群進行互動,又能夠以回答問題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
02 好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小潘談及使用Popi的初衷時說:「主要是好奇會收到怎樣的問題,或者說拿自己做一個『實驗』,看看匿名化而且基本上『有問必答』的情況下,會收到的提問是怎樣的。」 發起提問箱後,他人的回應一定程度上會折射出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提問的數量可以看到自己受到關切的程度,提問的內容可以看到自己為人好奇的方面。
這種匿名提問形式,實際上是對自我外在形象的一次摸索,它不僅是話語輸出的過程,也是形象反饋的嘗試。
03 自我審視與反思
發出提問箱後,溪溪會不斷設想自己會收到什麼樣的問題,自己又該如何去回答,「這樣一種自問自答的過程像是一種自我反思」。
當人們在好奇會收到什麼樣的問題時,對問題的假想其實是對自我的發問,這個過程無形中促使人們進一步去思索問題的答案,形成了自我審視的內生動力。
「或者說,從我對問題的期盼中也可以發現自己希望得到哪一方面的關注,從中不知不覺就發現了在社交互動中自己更看重哪些東西。比如我會更加希望大家問一些關於我生活細節的問題,這就意味著有人能注意到我的生活點滴,所以我其實挺看重自己的存在感的。」溪溪說。
二、當你參與提問與回答時,你在想什麼?
01 釋放好奇:出於趣味或滿足窺私慾
小潘因要參加校際交換,所以好奇地詢問了上學期剛剛交換過的學長學姐關於交流交換生活的tips以及收穫,小潘認為「回答雖然不長,但其實還挺好玩」。
除了滿足趣味與好奇,popi提問箱也滿足了部分人的偷窺欲。溪溪說:「我其實不太喜歡匿名社交,因為總感覺它有時候會淪為一種窺探隱私的方式,而且很適合感情上玩曖昧。」點開調查的多個提問箱發現,幾乎所有的提問箱裡都有涉及個人感情的問題,如:「有過幾段感情經歷」、「有沒有被甩過」、「現在單身嗎」……甚至包括更私密的問題如「是否發生過性行為」等。
從弗洛伊德的角度分析,窺私慾來源於「本我」的衝動,當窺探到他人隱私的時候,人們會收穫一種快感,而popi提問箱匿名的方式使得窺私慾能夠在低成本的情況下被滿足。與此同時,popi提問箱「有問必答」的隱性規則為這樣的窺私和好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進一步加劇了提問者窺私的欲望。
02 情感互動:不讓分享人失望
許多人表示,很多時候提問只是出於共情,「為了不讓朋友失望」。小楊說:「不想讓等在提問箱邊的人失望,匿名問一些小小的可愛的問題,幫助一起回憶生活裡美好的部分,填滿那個提問箱,會感覺到對方因為回答我的問題而感到開心,我也就很開心。」
所調查的大部分popi提問箱裡都收到了一些比較日常和輕鬆的問題,如「今天過得怎麼樣」、「最近有什麼煩惱」等,而回答者在回應這些問題的同時也實現了和提問者之間雙向的情感互動,popi提問箱成為了朋友之間彼此傳遞關心和美好的一方園地。
小楊在學校公眾號發布的文章裡寫道,「 我發問的目的不是真正了解些什麼,而是藉由這些問題讓提問箱的主人自主地回憶生活中的美好。可能一個提問箱裡有80%的問題都出自我手,也許只是我討厭等待後失望,所以我想悄悄給予他們這份滿足。」
03 解答困惑:匿名尋求幫助
popi提問箱裡有許多問題反映了提問者自身的迷茫與困惑,提問者是一個求助者的角色。媛媛表示:「自己真的有某方面的困擾,又不想讓身邊人知道,只能通過匿名提問的方式嘗試著找找解決辦法。」 匿名的功能讓提問者得以毫無保留地提出自己的糾結與困惑,消除暴露隱私的顧慮。
(媛媛在popi提問箱向別人提問)
然而,求助的提問者有時似乎並不是「迫切地想知道一個答案」。小楊坦言:「只是自己繞來繞去,想久了難受,所以嘗試在自己的表達過程和對方的回答裡找到新角度,找到一個更流動的理解。」
04 友好探討:有機會坦誠交流
popi提問箱裡也包括許多關於人生哲理、社會熱點的深度問題與回答。溪溪在採訪中表示「藉助這個平臺去共同探討與思考一些問題,可以避免實名交流時的突兀與尷尬」。
小潘收到了不少此類問題,如:「溫柔地面對世界,還是溫柔地對抗世界」、「你喜歡荒誕的還是真實的作品」。小楊也收到了「你覺得『活在當下』究竟是什麼意思」、「如何讓自己接受失敗和平凡呢」、「怎麼區分』想念一個人』還是』懷念一段時光』」等人生哲理類的問題。從回答者的角度,小潘認為這些問題能夠有助於幫她理清自己對於某個問題的看法、激發自己的思考,小楊也在公眾號的文章裡寫道:「它讓我開始因為這些問題自我審視、自我發問。」
在回答了許多此類問題之後,小楊問自己為什麼能夠回答這些問題,她給出的答案是:「作為人類,我們擁有相似的迷惘和煩惱,我曾對自己發問過同樣的問題,所以面對著這些無名人提出的問題,我懷著面對過往歲月裡的自我,儘可能溫柔地呵護我們點滴相通的不敢、不能、不想、不願,也給我自己留下階段性的感悟。」
提問箱裡暢所欲言的探討和交流給了提問者與回答者更大的空間去拉闊自己的精神世界。
05 解構社交規範:跳過「契機」與人建立聯繫
小潘說:「在popi的圈子裡,提問者與回答者不會太近,也不會太遠。提問者可能是你朋友圈中最龐大的群體中的一員,他們與被提問者的交際可能只在過去的一些特定的場合、於短期內發生,這個場合過去,很難再主動地有更多的聯繫。」
當關係漸漸疏遠,雖然雙方沒有契機再次建立聯繫,但是彼此對對方仍然有某種好奇,於是提問者利用popi提問箱釋放自己的好奇,與被提問者重新建立聯繫。
小潘說:「我在popi提問箱中詢問了一個挺久沒有聯繫的高中同學,我問她現在來反思高中生活,覺得它怎麼樣。因為我知道她高中時過得不太好,想了解她現在過得怎麼樣,就問了一個有些模糊的問題。」
不只小潘,許多提問者都通過這樣的方式與關係漸漸疏遠的人重新建立了聯繫。傳統的以親疏準則為基礎的社交規範被打破,提問者與回答者得以跳過建立對話所需的契機而直接實現互動。
三、當你參與匿名社交時,你在想什麼?
從2016年開始,「社恐」這個詞語的檢索熱度呈現連年走高的趨勢。「社交恐懼症」從學理上的疾病名稱轉變為反映當代社交狀況的標籤,其背後是現代人厚厚的人格面具和害怕人設崩塌的疲憊與焦慮,這樣的疲憊不斷積累最終導致對於社交的恐懼和逃避。
然而害怕社交並不意味著沒有社交的欲望,對於部分人群來說,真正害怕的是社交的消極體驗對自我實名身份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即害怕在社交中留下不好的外在形象,而匿名社交無疑是人際互動的保護色。
近年來,各種各樣的匿名社交平臺此起彼伏。SOUL是一個基於共同喜好的社交APP,用戶無需填寫身份資料,僅需回答問題,由系統匹配存在共同話題的人群,匹配成功的雙方可以在平臺上實現線上互動。QQ也先後推出「悄悄話」與「坦白說」功能,前者可以幫助用戶以匿名的身份將想說的話定向發送給他人,後者則同樣在不暴露身份的情況下向他人發送評價標籤。
(QQ坦白說頁面)
溪溪說:「匿名社交,給很多想說又不敢說的話提供了出口。」對於不善於社交或者害怕社交的人來說,popi提問箱一類的匿名社交軟體給予他們機會以滿足自己的表達欲。
但同時溪溪也提到 「匿名使人不必承擔言語的責任」,這份開口的勇氣或許只是建立在無需擔責的基礎上,而並非是邁出了克服「社恐」的一步。一方面,popi讓人們拋棄顧慮、匿名展開真誠互動,另一方面,人們藉助匿名,戴上了更厚的面具。
(應受訪者要求,以上人名均為化名)
採寫 | 戚新源 人文科學試驗班2019級本科生
黃雨婕 政府管理學院2017級本科生
美編 | 郭麗芳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責編 | 丁浸哲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原標題:《紀實 | 社交恐懼下的Popi匿名提問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