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下的Popi匿名提問箱

2020-12-03 澎湃新聞

原創 新潮 新潮

Popi提問箱是新興的匿名提問平臺。點擊提問箱發起人提供的連結,人們可以匿名向發起者提出問題,發起者必須有問必答,但發起者可以選擇將回答公開或者不公開。

一、當你發起提問箱時,你在想什麼?

01 排解孤獨感,滿足個體表達欲

疫情使人們的社交距離進一步擴大。對於一些閒居在家的人來說,線下互動被取消後,孤獨感與無聊感成為了生活的切面,Popi提問箱的出現,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填補社交空缺的機會,既能與更多的人群進行互動,又能夠以回答問題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

02 好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小潘談及使用Popi的初衷時說:「主要是好奇會收到怎樣的問題,或者說拿自己做一個『實驗』,看看匿名化而且基本上『有問必答』的情況下,會收到的提問是怎樣的。」 發起提問箱後,他人的回應一定程度上會折射出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提問的數量可以看到自己受到關切的程度,提問的內容可以看到自己為人好奇的方面。

這種匿名提問形式,實際上是對自我外在形象的一次摸索,它不僅是話語輸出的過程,也是形象反饋的嘗試。

03 自我審視與反思

發出提問箱後,溪溪會不斷設想自己會收到什麼樣的問題,自己又該如何去回答,「這樣一種自問自答的過程像是一種自我反思」。

當人們在好奇會收到什麼樣的問題時,對問題的假想其實是對自我的發問,這個過程無形中促使人們進一步去思索問題的答案,形成了自我審視的內生動力。

「或者說,從我對問題的期盼中也可以發現自己希望得到哪一方面的關注,從中不知不覺就發現了在社交互動中自己更看重哪些東西。比如我會更加希望大家問一些關於我生活細節的問題,這就意味著有人能注意到我的生活點滴,所以我其實挺看重自己的存在感的。」溪溪說。

二、當你參與提問與回答時,你在想什麼?

01 釋放好奇:出於趣味或滿足窺私慾

小潘因要參加校際交換,所以好奇地詢問了上學期剛剛交換過的學長學姐關於交流交換生活的tips以及收穫,小潘認為「回答雖然不長,但其實還挺好玩」。

除了滿足趣味與好奇,popi提問箱也滿足了部分人的偷窺欲。溪溪說:「我其實不太喜歡匿名社交,因為總感覺它有時候會淪為一種窺探隱私的方式,而且很適合感情上玩曖昧。」點開調查的多個提問箱發現,幾乎所有的提問箱裡都有涉及個人感情的問題,如:「有過幾段感情經歷」、「有沒有被甩過」、「現在單身嗎」……甚至包括更私密的問題如「是否發生過性行為」等。

從弗洛伊德的角度分析,窺私慾來源於「本我」的衝動,當窺探到他人隱私的時候,人們會收穫一種快感,而popi提問箱匿名的方式使得窺私慾能夠在低成本的情況下被滿足。與此同時,popi提問箱「有問必答」的隱性規則為這樣的窺私和好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進一步加劇了提問者窺私的欲望。

02 情感互動:不讓分享人失望

許多人表示,很多時候提問只是出於共情,「為了不讓朋友失望」。小楊說:「不想讓等在提問箱邊的人失望,匿名問一些小小的可愛的問題,幫助一起回憶生活裡美好的部分,填滿那個提問箱,會感覺到對方因為回答我的問題而感到開心,我也就很開心。」

所調查的大部分popi提問箱裡都收到了一些比較日常和輕鬆的問題,如「今天過得怎麼樣」、「最近有什麼煩惱」等,而回答者在回應這些問題的同時也實現了和提問者之間雙向的情感互動,popi提問箱成為了朋友之間彼此傳遞關心和美好的一方園地。

小楊在學校公眾號發布的文章裡寫道,「 我發問的目的不是真正了解些什麼,而是藉由這些問題讓提問箱的主人自主地回憶生活中的美好。可能一個提問箱裡有80%的問題都出自我手,也許只是我討厭等待後失望,所以我想悄悄給予他們這份滿足。」

03 解答困惑:匿名尋求幫助

popi提問箱裡有許多問題反映了提問者自身的迷茫與困惑,提問者是一個求助者的角色。媛媛表示:「自己真的有某方面的困擾,又不想讓身邊人知道,只能通過匿名提問的方式嘗試著找找解決辦法。」 匿名的功能讓提問者得以毫無保留地提出自己的糾結與困惑,消除暴露隱私的顧慮。

(媛媛在popi提問箱向別人提問)

然而,求助的提問者有時似乎並不是「迫切地想知道一個答案」。小楊坦言:「只是自己繞來繞去,想久了難受,所以嘗試在自己的表達過程和對方的回答裡找到新角度,找到一個更流動的理解。」

04 友好探討:有機會坦誠交流

popi提問箱裡也包括許多關於人生哲理、社會熱點的深度問題與回答。溪溪在採訪中表示「藉助這個平臺去共同探討與思考一些問題,可以避免實名交流時的突兀與尷尬」。

小潘收到了不少此類問題,如:「溫柔地面對世界,還是溫柔地對抗世界」、「你喜歡荒誕的還是真實的作品」。小楊也收到了「你覺得『活在當下』究竟是什麼意思」、「如何讓自己接受失敗和平凡呢」、「怎麼區分』想念一個人』還是』懷念一段時光』」等人生哲理類的問題。從回答者的角度,小潘認為這些問題能夠有助於幫她理清自己對於某個問題的看法、激發自己的思考,小楊也在公眾號的文章裡寫道:「它讓我開始因為這些問題自我審視、自我發問。」

在回答了許多此類問題之後,小楊問自己為什麼能夠回答這些問題,她給出的答案是:「作為人類,我們擁有相似的迷惘和煩惱,我曾對自己發問過同樣的問題,所以面對著這些無名人提出的問題,我懷著面對過往歲月裡的自我,儘可能溫柔地呵護我們點滴相通的不敢、不能、不想、不願,也給我自己留下階段性的感悟。」

提問箱裡暢所欲言的探討和交流給了提問者與回答者更大的空間去拉闊自己的精神世界。

05 解構社交規範:跳過「契機」與人建立聯繫

小潘說:「在popi的圈子裡,提問者與回答者不會太近,也不會太遠。提問者可能是你朋友圈中最龐大的群體中的一員,他們與被提問者的交際可能只在過去的一些特定的場合、於短期內發生,這個場合過去,很難再主動地有更多的聯繫。」

當關係漸漸疏遠,雖然雙方沒有契機再次建立聯繫,但是彼此對對方仍然有某種好奇,於是提問者利用popi提問箱釋放自己的好奇,與被提問者重新建立聯繫。

小潘說:「我在popi提問箱中詢問了一個挺久沒有聯繫的高中同學,我問她現在來反思高中生活,覺得它怎麼樣。因為我知道她高中時過得不太好,想了解她現在過得怎麼樣,就問了一個有些模糊的問題。」

不只小潘,許多提問者都通過這樣的方式與關係漸漸疏遠的人重新建立了聯繫。傳統的以親疏準則為基礎的社交規範被打破,提問者與回答者得以跳過建立對話所需的契機而直接實現互動。

三、當你參與匿名社交時,你在想什麼?

從2016年開始,「社恐」這個詞語的檢索熱度呈現連年走高的趨勢。「社交恐懼症」從學理上的疾病名稱轉變為反映當代社交狀況的標籤,其背後是現代人厚厚的人格面具和害怕人設崩塌的疲憊與焦慮,這樣的疲憊不斷積累最終導致對於社交的恐懼和逃避。

然而害怕社交並不意味著沒有社交的欲望,對於部分人群來說,真正害怕的是社交的消極體驗對自我實名身份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即害怕在社交中留下不好的外在形象,而匿名社交無疑是人際互動的保護色。

近年來,各種各樣的匿名社交平臺此起彼伏。SOUL是一個基於共同喜好的社交APP,用戶無需填寫身份資料,僅需回答問題,由系統匹配存在共同話題的人群,匹配成功的雙方可以在平臺上實現線上互動。QQ也先後推出「悄悄話」與「坦白說」功能,前者可以幫助用戶以匿名的身份將想說的話定向發送給他人,後者則同樣在不暴露身份的情況下向他人發送評價標籤。

(QQ坦白說頁面)

溪溪說:「匿名社交,給很多想說又不敢說的話提供了出口。」對於不善於社交或者害怕社交的人來說,popi提問箱一類的匿名社交軟體給予他們機會以滿足自己的表達欲。

但同時溪溪也提到 「匿名使人不必承擔言語的責任」,這份開口的勇氣或許只是建立在無需擔責的基礎上,而並非是邁出了克服「社恐」的一步。一方面,popi讓人們拋棄顧慮、匿名展開真誠互動,另一方面,人們藉助匿名,戴上了更厚的面具。

(應受訪者要求,以上人名均為化名)

採寫 | 戚新源 人文科學試驗班2019級本科生

黃雨婕 政府管理學院2017級本科生

美編 | 郭麗芳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責編 | 丁浸哲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原標題:《紀實 | 社交恐懼下的Popi匿名提問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匿名提問箱Popi:新型社交方式能否在社交賽道突出重圍?
    產品定位:一個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匿名提問箱,用戶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向想了解的ta提問,發現更多有趣的人。用戶可以暢心所欲,分享生活,同時可以將自己的Popi提問箱社交網絡接受來自好友的提問。2.Popi用戶可以在Popi的社區內結識陌生人,找到彼此共同的興趣點,但也同時憑藉著Popi匿名提問箱的分享功能設計,自己的社交圈之後也產生了熟人社交的渠道。
  • 匿名社交平臺Popi回歸-虎嗅網
    今年年初,popi正式推出APP版本,成為了疫情期間炙手可熱的匿名社交平臺。8月3日,popi官博宣布提問箱停止運營,重新上架時間待定。在popi離開的日子裡,呼喚它的聲音似乎從未停息。如今,改頭換面的popi以Tape小紙條的身份再度歸來,又是否只如初見?
  • 網絡「匿名提問箱」成年輕人社交新寵 「來自陌生人的關心」為什麼...
    最近,這種別人能夠匿名向自己提問的「提問箱」越來越得到年輕人的鐘愛。只需要在朋友圈或是微博發出一個提問連結,便能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匿名提問,問題類型涵蓋了學習、生活甚至是隱私的方方面面。無論是釋放好奇還是解答困惑,「匿名提問箱」正在為當下的網際網路社交建立全新的互動關係。只需分享連結,便可收集「匿名提問」 「我玩匿名提問箱算是晚的了,去年六七月份才開始用。」
  • 「SHUPL • VOICE」歡迎向我匿名提問!
    今天,小精靈想和大家談談popi、匿名提問等等的匿名社交。QQ悄悄話、坦白說、空間秘密、「關於我的十道題」等都是曾經熱門過或者仍在流行的匿名社交方式。這些匿名社交平臺為什麼總能一次又一次在當代年輕人的心尖上反覆橫跳呢?小精靈經過採訪幾位匿名社交的參與者和使用者,基於真實素材和換位思考來與大家談談譬如提問箱之類的匿名社交。1 你為什麼發起匿名提問?
  • 匿名提問箱是如何捕獲年輕人的?
    …… 裝著千奇百怪問題的匿名提問箱正在刷屏年輕人的朋友圈。 年輕人有多愛匿名提問? 兩年前,匿名提問箱Popi小程序上線,創立之初就吸引了超過10萬用戶,之後app上架,直到今年7月,共累計了近200萬用戶。
  • 網絡匿名提問箱成年輕人社交新寵 兩年內吸粉近200萬丨七點快訊
    04 15:36:08 來源: 七點早知道 舉報   七點早知道播報,為什麼年輕人喜歡網絡匿名提問箱呢
  • 提問箱:什麼奇葩問題我都能答
    最近看見好多人玩起了匿名「提問箱」,手癢了,也想玩。來吧,ask me anything,你們隨便問,我隨便答。你們要是問的夠有意思,周末就專門做一條微信統一回復。
  • 垂直社交創業報告(三):匿名社交真的性感嗎?
    在社會學維度上,熟人匿名社交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所謂的「準自然狀態(quasi-state of nature)」。在純粹的自然狀態下,人與人之間互相不認識、不構成利害關係、沒有管制機構的存在。可以想像,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獵物,所有人都是不安全的。因此,對安全的渴求是人們需要公眾部門和政府出現的最迫切原因。
  • 從匿名社交出發,「馬桶」或許不止聊天那麼簡單
    無論是轉型為網賺的聊天寶還是主打短視頻社交的多閃,它們主打的社交層面依然是熟人朋友之間的社交活動,只有馬桶MT另闢蹊徑,走向了匿名社交的道路,它主打的就是大家互不相識只是聊兩句,聊完就走的社交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真的可行嗎?
  • ▼ 提問箱
    又到了一年好幾度的提問箱環節。說是提問箱,其實也是對自己這麼長時間的總結。如果之前(點這直接進上一次提問箱)是有關寫作的東西,這次更多應該是關於生活吧,又是一次自我剖析,願君喜。1.真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每次提問箱都有,好在當初沒選個什麼非主流的筆名不然現在還怪後悔的。十年前在雜誌上看到某篇文章的女主的名字,覺得好聽就一直用了,之前正好找到那篇文,截一段。「上帝說過,我們的目標是——恩愛!」
  • 又一款匿名社交應用誕生:一隻「烏鴉」飛來了
    騰訊科技訊(樂天)6月17日消息,伴隨Secret及其「衍生者」的持續火爆,匿名社交應用迅速發展,成移動社交領域新紅海。近日,啪啪創始人許朝軍推出匿名社交應用產品「烏鴉」,旗下產品啪啪已在全站顯著入口推廣烏鴉下載。
  • 騰訊推匿名社交產品燈遇交友 涉黃或成難題
    (觀察者網訊 文/張珩)近日,騰訊在安卓應用商店低調上線了一款全新的匿名社交產品「燈遇交友」,值得注意的是,在騰訊之前,阿里、百度和快播王欣都曾經開發過匿名社交產品,但是均未能站穩腳跟。另外一方面,即使騰訊過去開發的匿名社交「漂流瓶」,也曾面臨「涉黃」難題。
  • UIBE專屬提問箱來啦!
    UIBE專屬提問箱來啦! 我發現最近你們在玩一個超火的提問箱,就想著能不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緩解「相思之苦」,或者讓你更了解我一些呢?結果我發現了好多有趣的問題,快來左滑以查看答案吧!
  • 騰訊匿名社交App燈遇交友上線 馬化騰到底是什麼打算
    而我們都萬萬沒想到的是,騰訊在今年已經推出了多款社交App,針對現在的微信QQ。在推出貓呼、輕聊、有記、朋友之後,馬化騰於近日又推出了一款名為燈遇交友的匿名社交平臺。騰訊的手已經有了QQ和微信,為何還要再繼續推出社交App呢?而且馬化騰一口氣就推出了5款應用,這也表明了騰訊在向新的社交領域進行探索的決心。那麼,馬化騰到底在打什麼算盤呢?
  • 騰訊上線匿名社交APP「燈遇交友」,漂流瓶復活?
    來源:36氪來源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文 |陳橋輝頭圖來源 | 視覺中國2019年年初,王欣上線了一款名為馬桶MT的匿名社交App,對此,馬化騰曾在朋友圈評價道:「負能量的匿名社交是旗幟鮮明地反對的,沒得說。」而如今,騰訊在「有記」後,再次推出匿名社交產品「燈遇交友」。
  • 悄悄話:主打匿名聊天的社交應用 | 獵雲網
    獵雲網12月1日報導(文/衛清)今年年初,市場上同時湧現了多款匿名社交產品,但是使用手機號註冊,一開始就徹底輸在起跑線上了。「悄悄話」的出現憑什麼讓匿名聊天得到保障,下面,讓獵雲網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它。
  • 全媒派 | 果殼試水匿名語音社交,B站能否成社交新巨頭?
    不斷試錯的果殼,推出「遞爪」App試水匿名語音社交,能否迎來新春天?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大眾傳播載體格局的變化堪稱日新月異,那麼,時下正熱的B站會成為「兩微一抖」外的新一極嗎?新媒體市場繁榮多年,上演了野蠻生長的奔襲,也經受過制度約束的洗禮,突破商業創新瓶頸,是否會成為接下來最大的難題?
  • 漩渦中的脈脈:成也匿名 難也匿名
    中國商報記者登錄脈脈後發現,「職言」板塊下可以進一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圈子」,「圈子」除了行業圈外還分為話題圈,例如「上班翻車現場」「逃離北上廣」「同事吐槽」等。行業圈成員人氣火爆,人數從上百萬至幾萬不等。
  • 騰訊匿名交友新APP體驗:被色情信息盯上了-騰訊,社交, ——快科技...
    也不知道騰訊是怎麼想的,有了微信和QQ不滿足,最近還連推幾個社交類APP,終究是想要穩定它社交類APP王者的地位吧。這不,又出來一個「燈遇交友」社交APP,主打匿名社交,趕緊的來看看它是咋樣一個新APP。燈遇交友,這個名字說實在的不太好記,小編將其翻譯為在路燈下遇見一個能談得來的人,結交到一個好友。
  •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內向、零社交≠社恐
    如果有,請花一分鐘做個測試題,測一測你是不是有社交恐懼。 社交焦慮量表(LSAS)是目前應用很廣的社交恐懼自測評估工具。總共24道題,每道題答兩個分數。(總分是144分): 0~30分:你沒有社交恐懼 31~60分:你有輕度的社交恐懼,但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所以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你可能面對陌生人時會緊張、焦慮,但一旦熟悉了,這種緊張的情緒就會大大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