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渦中的脈脈:成也匿名 難也匿名

2021-01-21 同花順財經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祖爽)職場社交平臺脈脈最近頻頻陷入爭議。近日,彈幕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和脈脈的一場糾紛引發輿論關注,因脈脈上有名為「嗶哩嗶哩員工」的帳號發布對B站不利的言論,B站把脈脈告上法庭。中國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脈脈匿名板塊已經成為一把「雙刃劍」,在為其吸引流量的過程中招致爭議。與此同時,脈脈面臨的困境還不止於此,這家職場社交「獨角獸」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繼續衝擊資本市場?

  A面:帶來人氣與流量

  公開資料顯示,脈脈於2013年10月上線,是一款實名認證的職場社交平臺,上線之初就設立了匿名區。 匿名社區使脈脈成為大公司爆料中心,許多網際網路大事件都是從脈脈曝出,例如此前的陸奇離職百度、美團收購摩拜的細節內容、熊貓直播將被「賣身」等消息。如今匿名板塊已經成為脈脈的招牌板塊,也是脈脈此前最吸引流量的活躍板塊。

  為了應對監管,整改後的脈脈將「匿名」版塊升級為「職言」,不過還是保留了匿名發言的所有功能。中國商報記者登錄脈脈後發現,「職言」板塊下可以進一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圈子」,「圈子」除了行業圈外還分為話題圈,例如「上班翻車現場」「逃離北上廣」「同事吐槽」等。行業圈成員人氣火爆,人數從上百萬至幾萬不等。

  2020年11月,在艾瑞諮詢發布的艾瑞職場社交行業App月度獨立設備排行榜中,在職場社交App中,脈脈以2949萬的月活躍用戶數遠超國際化競爭對手LinkedIn(領英),位居國內職場社交陣營首位。來自脈脈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其實名註冊用戶量突破1.1億。

  B面:頻頻陷入麻煩與爭議

  雖然匿名板塊為脈脈帶來了人氣與流量,但各種揭露企業內幕、八卦的消息也為脈脈帶來了麻煩與爭議。除了陷入與B站的糾紛外,脈脈還曾捲入拼多多、瓜子二手車、ofo等多家公司的「戰火」中,其中涉及信息洩露、侵犯名譽權等問題。

  2021年1月10日,拼多多一員工因在脈脈發布匿名消息被開除事件,引發熱議,部分網友質疑脈脈洩露用戶個人信息。對此,脈脈在官方微博回應稱,不會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職言區發帖用戶信息,且對於個人信息進行極為嚴密和完備的安全保障。脈脈方面表示,為了保障發帖安全,職言通過非對稱加密技術對用戶的發布身份進行了嚴格的加密處理,即使是脈脈內部工作人員,也無法獲取任何個人相關信息。但值得玩味的是,脈脈卻對回應微博進行了「無法評論」的用戶設置。

  2020年10月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一份民事判決書顯示,車好多舊機動車經紀(北京)有限公司(即「瓜子二手車」運營方)起訴北京淘友天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脈脈關聯公司,以下簡稱脈脈)侵犯公司名譽權。判決書顯示,脈脈和瓜子二手車的糾紛源自2019年9月5日脈脈用戶「王重陽」發表的一則動態,該動態稱,瓜子二手車「現金流已經捉襟見肘,可能在未來3個月火速上市?」等,瓜子二手車認為該動態及附圖內容嚴重失實,公司名譽權受到嚴重損害。法院認為涉案帖子確有涉嫌侵權的可能,責令脈脈向原告方提供相關用戶註冊信息,案件受理費由脈脈負擔。

  此外,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脈脈曾因侵權行為被Boss直聘、新浪微博、百度、首汽約車等公司訴諸法院,案件審判結果多為脈脈敗訴。2018年7月,北京市網信辦、北京市公安局針對脈脈匿名版塊存在用戶匿名發布謠言侮辱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的問題,依法聯合約談脈脈相關負責人,責令其限期關閉匿名發布信息功能,加強用戶管理,全面整改。

  職場社交「獨角獸」的新困境

  脈脈並不是匿名社交的鼻祖。實際上,早在2014年3月底,一款名為秘密的應用就在安卓應用市場上線了,這款應用號稱是匿名版的微信朋友圈,用戶可以在上面匿名發表自己的秘密、查看陌生人的秘密。這是國內的第一款熟人匿名社交產品。

  在隨後的幾年內,一批匿名社交軟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伴隨而來的,是由於缺乏監管而導致的源源不斷的謠言。「不同於其他的匿名社交應用,脈脈的匿名是為了說真話,這樣才更貼近真實的職場環境,匿名是有人情味的。」談到推出匿名版塊的初衷,脈脈CEO林凡曾如此說,不過,從現階段來看,脈脈或許也正陷入匿名社交難以保證真實性的「怪圈」中。

  作為職場社交「獨角獸」,脈脈面臨的困境遠不止這麼簡單。2020年上半年,有媒體報導,脈脈出現管理層變動,聯合創始人兼商務副總裁張偉、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市場官胡琛、首席技術官姚金毅、聯合創始人原CTO蔣又新、內容廣告高級總監崔堯等五位高管先後離職。資金方面,在2018年完成D輪融資2億美元後脈脈便再無新消息傳出。

  目前脈脈的盈利方式主要有廣告、知識付費、會員付費、B端招聘收費等,但就目前來看還並沒有建立長期、穩定的商業模式。「脈脈這個公司成立時間並不算短,之所以拖著一直未上市、融資,更重要的還是在於平臺本身商業邏輯還不是特別清晰,後續無法支撐起商業變現。應該說脈脈還是有一定的用戶留存,但是聯繫到近期和B站等公司的糾紛,給脈脈帶來流量和人氣的匿名板塊也存在很大隱患。」艾媒諮詢CEO張毅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zjl

相關焦點

  • 脈脈回應拼多多員工匿名發貼被辭退 網友:匿名怎麼查出來的?
    IT商業網1月11日訊 今日,「拼多多員工匿名發貼被辭退」一事引起網絡熱議。昨晚,拼多多一前員工發布視頻,稱自己因為看到同事被抬上救護車,匿名發帖後被拼多多開除了。隨後,職場社交平臺脈脈回應拼多多員工匿名發貼被辭退,不向任何第三方提供用戶信息。
  • 脈脈匿名版塊被關停,淺談網上匿名發表言論引發的法律風險有哪些
    近日據相關新聞報導,北京市網信辦、市公安局針對脈脈匿名版塊存在用戶匿名發布謠言侮辱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的問題,依法聯合約談脈脈相關負責人,責令其限期關閉匿名發布信息功能,加強用戶管理,全面整改。
  • Python3中的匿名函數
    匿名函數即無名函數,其形式為:lambda 參數1,參數2:表達式,其中參數1,參數2為傳遞的參數,表達式計算出的結果為返回的值。# 普通函數def add1(x,y): return x+y print(add1(10,20)) # 匿名函數(lambda)add2 = lambda x,y:x+y # x,y 是參數,x+y的結果是函數的返回值print(add2(10,20))lambda是一個表達式,而不是語句,不是一個代碼塊。
  • 網絡「匿名提問箱」成年輕人社交新寵 「來自陌生人的關心」為什麼...
    最近,這種別人能夠匿名向自己提問的「提問箱」越來越得到年輕人的鐘愛。只需要在朋友圈或是微博發出一個提問連結,便能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匿名提問,問題類型涵蓋了學習、生活甚至是隱私的方方面面。無論是釋放好奇還是解答困惑,「匿名提問箱」正在為當下的網際網路社交建立全新的互動關係。只需分享連結,便可收集「匿名提問」 「我玩匿名提問箱算是晚的了,去年六七月份才開始用。」
  • 匿名提問箱是如何捕獲年輕人的?
    …… 裝著千奇百怪問題的匿名提問箱正在刷屏年輕人的朋友圈。 年輕人有多愛匿名提問? 兩年前,匿名提問箱Popi小程序上線,創立之初就吸引了超過10萬用戶,之後app上架,直到今年7月,共累計了近200萬用戶。
  • qq群匿名聊天怎麼設置/開啟
    隨著2014qq新版的更新出現,那麼qq群匿名聊天也是出來了,那麼qq匿名聊天是什麼?qq群匿名聊天如何設置?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來說說。目前qq具有匿名聊天的版本是最新的qq6.3版本之後才可以運用匿名聊天,匿名聊天其實就是用匿名的身份和群裡的人一起來互動聊天,那麼別的成員只能看到你的匿名,卻不知道你真正是誰。打開你的qq6.3版本的qq,那麼點擊一下你要進去的一個qq群。打開群之後,那麼你會看到一個匿名聊天的功能,因此你要去打開它去。
  • 垂直社交創業報告(三):匿名社交真的性感嗎?
    ·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匿名社交都很難產生有效的社交機制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談到過關係維度的概念。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持久屬性各異的關係維度:比如興趣愛好維度、性取向維度;比如價值交換維度、未來價值儲備維度;比如感情維度、價值觀匹配維度。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在匿名社交平臺上能夠找到可持久存續的關係維度嗎?
  • 騰訊推匿名社交產品燈遇交友 涉黃或成難題
    (觀察者網訊 文/張珩)近日,騰訊在安卓應用商店低調上線了一款全新的匿名社交產品「燈遇交友」,值得注意的是,在騰訊之前,阿里、百度和快播王欣都曾經開發過匿名社交產品,但是均未能站穩腳跟。另外一方面,即使騰訊過去開發的匿名社交「漂流瓶」,也曾面臨「涉黃」難題。
  • ...匿名發布「同事被救護車拉走」照片,被拼多多辭退?一文了解全過程
    王太虛在15分鐘視頻中提到,自己是19年應屆畢業生入職,在職一年半,1月7日在脈脈發布照片後,自己被趕出了公司,在新疆員工潤肺猝死之後,公司的加班氣氛依然沒有改變,股價也仍在攀升
  • 社交恐懼下的Popi匿名提問箱
    當人們在好奇會收到什麼樣的問題時,對問題的假想其實是對自我的發問,這個過程無形中促使人們進一步去思索問題的答案,形成了自我審視的內生動力。「或者說,從我對問題的期盼中也可以發現自己希望得到哪一方面的關注,從中不知不覺就發現了在社交互動中自己更看重哪些東西。
  • 匿名審稿制度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學進步嗎
    學術研究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專業學術期刊的支撐和引導,近年來中國的不少經濟學期刊紛紛引入國際通行的匿名審稿制度。那麼,匿名審稿制度是否提升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質量呢?發表在國內經濟學權威期刊《經濟學》(季刊)2016年第1期的論文——《匿名審稿制度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學進步嗎——基於雙重差分方法的研究》,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研究。
  • 匿名社交平臺Popi回歸-虎嗅網
    、實名回答的基礎上陸續增加了權限設置、圖片回答、追加提問、補充回答等功能,廣場中也匯聚了越來越多「popier」們百花齊放的動態。「你也好看」成了匿名界實名的唱和;也有人將提問箱改造成小型討論區,與列表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比較耿直的TT」和許多人一樣,在疫情期間第一次接觸到popi。「我的提問箱裡大家都很善良,都是來蹭蹭貼貼誇誇的。甚至更多時候是反向popi,我去尋求他人的答案或者鼓勵安慰。
  • 又一款匿名社交應用誕生:一隻「烏鴉」飛來了
    騰訊科技訊(樂天)6月17日消息,伴隨Secret及其「衍生者」的持續火爆,匿名社交應用迅速發展,成移動社交領域新紅海。近日,啪啪創始人許朝軍推出匿名社交應用產品「烏鴉」,旗下產品啪啪已在全站顯著入口推廣烏鴉下載。
  • 螞蟻共識生態 Ant Consensus 匿名區塊鏈交易所
    它採取全球首創共識機制模式,社區成員間更有粘性共識,互幫互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次網絡布局N次網絡收益,獨特合理的核心算法,在制度規則中將對社區成員的貢獻力度,對其進行算力區分,並給予不同的獎勵。所有數據鏈上公開透明,可即時在區塊瀏覽器中查詢。把制度和規則集中融合在區塊鏈上。
  • 「SHUPL • VOICE」歡迎向我匿名提問!
    01 用問答填補空虛在採訪中,聽到最多的詞就是「無聊」。疫情之下,人們難以開展線下面對面的社交,而提問箱的出現則為大家宣洩孤獨和無聊提供了一個出口。有的人在凌晨兩點發出提問箱,期待來一場深夜交談。有人在ddl的空隙中發出提問箱,問答之中成為了枯燥時光裡的調劑。
  • 在匿名聊天的「遮羞布」之下,品男人的三種行為即三種「道德罪」
    匿名聊天,通俗的講,就是沒有名字,沒有身份,沒有真實,像極了網際網路最初的狀態,一個個匿名聊天軟體中上演著一場場「假面舞會」,一次聊天,一次邂逅,一個個陌生的男人和一個個陌生的女人,在用這樣的方式,尋找安慰,釋放欲望。
  • 你以為你在匿名聊天?小心被人扒了底褲!
    點擊藍色的按鈕「登錄」,再點擊「點這裡獲取聊天記錄……」下面的文本框顯示出「X個匿名聊天」等字樣的時候說明你登錄成功。Step3,將第一個對話框的內容全選複製黏貼到第二個對話框中。點擊「處理聊天記錄」。
  • 論文被匿名舉報有問題,期刊編輯回復:「感謝你的舉報」
    我通常不回復匿名郵件,但我能理解在這之中你保持匿名是至關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我感到有必要對你的工作表示最深切的感謝。我已經給每一篇論文的作者寫了信,請他們提供來自他們的成像系統的數字文件的驗證,因為這些幾乎不可能操作。我曾經要求原始未切割凝膠的jpg圖片來驗證或反駁我們在分析中發現的異常情況。
  • 從匿名社交出發,「馬桶」或許不止聊天那麼簡單
    首先,匿名社交並不是馬桶MT的首創,QQ早就有了匿名聊天群的功能,然而騰訊也只是將其放在二級菜單中作為一個輔助功能存在,並沒有設置一個可以將APP設置為匿名模式的功能,甚至很多人並不知道QQ還有這麼一個匿名功能,可見這並不是一個會被高頻率使用的功能。
  • 全媒派 | 果殼試水匿名語音社交,B站能否成社交新巨頭?
    不斷試錯的果殼,推出「遞爪」App試水匿名語音社交,能否迎來新春天?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大眾傳播載體格局的變化堪稱日新月異,那麼,時下正熱的B站會成為「兩微一抖」外的新一極嗎?新媒體市場繁榮多年,上演了野蠻生長的奔襲,也經受過制度約束的洗禮,突破商業創新瓶頸,是否會成為接下來最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