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匿名版塊被關停,淺談網上匿名發表言論引發的法律風險有哪些

2020-12-05 康斯坦丁

近日據相關新聞報導,北京市網信辦、市公安局針對脈脈匿名版塊存在用戶匿名發布謠言侮辱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的問題,依法聯合約談脈脈相關負責人,責令其限期關閉匿名發布信息功能,加強用戶管理,全面整改。

其實,匿名應用並不是一個稀罕的事物。早在2014年,國內就出現了一大批模仿國外Secret的匿名應用。畢竟當時Secret成立僅9個月,就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且估值高達1億美元。在2014年,國內的匿名應用超過了20款。比如無秘、Secret中文版秘密、烏鴉、呵呵、吐司、BiBi、嘰嘰、悄悄等。

當時這些匿名應用可謂紅極一時,它們給自我的定義是開闢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之外的另外一種社交形式,提供了一種「宣洩」的功能。由此,人們在這些匿名應用中能夠說出自己的秘密而不必承擔「是我說」的風險。此外,還能引起朋友的想像,並帶來「猜猜我是誰」的刺激感。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匿名應用中的言論逐漸走向極端化。這些言論不僅觸及到很多人的隱私,甚至還存在法律隱患,最終導致匿名應用式微。而脈脈身為一個求職平臺,其匿名版塊則與之前的是匿名應用有著較大不同。

最重要的是,脈脈上的用戶都是經過認證的,是企業的員工。當這些用戶在脈脈的匿名版塊發布信息,其實也正是代表著企業本身。原本脈脈匿名版塊還算正常,基本上是用戶在稍微吐槽公司,或者與其他人交流工作心得等。

但隨著體量的變大,上面的人也愈發魚龍混雜。後來,很多企業的內部事宜都被曝光出來。比如要想知道哪家公司推出新品、獲得融資、即將倒閉等信息,幾乎都能通過脈脈匿名版塊發現,堪稱「先知先覺」。此前街電的離職及股權事件、樂視VR解散、百度外賣被賣、UC瀏覽器大規模裁員風波等在脈脈匿名版塊曝出的事件,最後都被證實是事實。

但要注意的是,因為有著匿名這一機制的存在,誰也不知道言論就一定是真實的。因此,也就有人處心積慮的報復他人,甚至對企業進行中傷。

而《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則提到,「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12條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應當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第47條則規定,「網絡運營者應當加強對其用戶發布的信息的管理,發現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該信息,採取消除等處置措施,防止信息擴散,保存有關記錄,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當用戶匿名發表不當言論後,除了當事人和企業受到傷害外,自己實際上也觸犯了法律。當然,身為匿名言論的平臺,脈脈也會受到衝擊。

因此,此次脈脈的匿名版塊關閉,其實還是為了保護大眾和企業的聲譽、隱私。可以說,匿名不是躲避法律制裁、不承擔責任的「神器」,在網上發表言論還是要更加慎重。(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相關焦點

  • 漩渦中的脈脈:成也匿名 難也匿名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祖爽)職場社交平臺脈脈最近頻頻陷入爭議。近日,彈幕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和脈脈的一場糾紛引發輿論關注,因脈脈上有名為「嗶哩嗶哩員工」的帳號發布對B站不利的言論,B站把脈脈告上法庭。中國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脈脈匿名板塊已經成為一把「雙刃劍」,在為其吸引流量的過程中招致爭議。
  • 脈脈回應拼多多員工匿名發貼被辭退 網友:匿名怎麼查出來的?
    IT商業網1月11日訊 今日,「拼多多員工匿名發貼被辭退」一事引起網絡熱議。昨晚,拼多多一前員工發布視頻,稱自己因為看到同事被抬上救護車,匿名發帖後被拼多多開除了。隨後,職場社交平臺脈脈回應拼多多員工匿名發貼被辭退,不向任何第三方提供用戶信息。
  • 「愛國是獸交」言論被江蘇網警點名 咪蒙回應:微博永久關停
    1 月 31 日傍晚,江蘇省公安廳網絡安全保衛總隊官方微博" @江蘇網警"發帖,點名"咪蒙"發布的關於愛國的不當言論,迅速引發網絡熱議,並進入微博熱搜榜。2 月 1 日上午,咪蒙團隊發布道歉信,對自己所犯的錯誤道歉,並決定即日起咪蒙微信公眾號停更 2 個月、咪蒙微博永久關停。
  • ...匿名發布「同事被救護車拉走」照片,被拼多多辭退?一文了解全過程
    王太虛稱猝死的新疆女員工的工作強度,每個在職員工都深有體會,卻諱莫如深,上海本部員工每個月會有隱性強制要求,工作300小時,有些組要求,即使不請假,也要通過加班方式補滿300小時。達不到工時會被談話。本部買菜部門員工會被要求每個月工作380個小時,即使是技術類崗位員工被外派之後也會被要求凌晨1點跟著運菜車走完全流程。
  • 美研究人員就匿名網上同行評議提起訴訟
    原標題:美研究人員就匿名網上同行評議提起訴訟   摘錄自申訴信 圖片來源:《科學》   一位科學家認為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發表的評論導致自己丟失了工作機會,現在他向這名匿名評論者提起訴訟   今年9月份,PubPeer網的匿名評議人揭示了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市韋恩州立大學癌症研究人員Fazlul Sarkar曾在密西西比大學解除對其提供的35萬美元年薪的終身教職後違反法律條例。現依然與韋恩州立大學存在僱傭關係的Sarkar則稱,這條匿名評論暗指他在研究上存在不當行為,才導緻密歇根大學收回邀約。
  • 國科大學生發表辱國言論,事件有進展
    來源:綜合自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院大學、觀察者網@中國科學院大學 6月27日15點03分發布緊急聲明:6月27日,網上出現疑似國科大學生在國外社交平臺發表不當言論的消息。我校對相關言論表示極度震驚和憤慨。學校對此事高度重視,已經成立調查小組。
  • 科學網—PubPeer身陷法律糾紛
    Fazlul Sarkar於2006年發表的論文的圖片存在偽色彩增強。圖片來源:SCREEN SHOT FROM JOHN KRUEGER』S AFFIDAVIT 鼓勵研究人員匿名發表對出版論文評論的網站PubPeer,正在加強針對一位試圖揭露其部分匿名用戶身份的科學家的法律行動。
  • 拼多多聲明:公司有300小時工時的「本分計算器」等為不實言論
    據悉1月7日,王*在公司樓下拍攝救護車照片並匿名將不恰當猜測發布至某匿名社區引發社會討論。在公司問詢於事發拍攝地路過的同事時收到反饋,高度懷疑是王*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隨意拍攝及匿名發布了有可能會對公司造成傷害的信息。公司HR和行政在主動問詢王*時,他承認了是其本人進行了拍攝及發布。
  • 產品分析報告 | 傳統職場社交環境下,脈脈如何獨領風騷
    並開闢群聊、職言等模塊,使產品不完全依託於用戶間點對點交流,讓用戶可以無心理負擔的參與或者瀏覽言論內容;脈脈對於好友權限的設置也依附於好友間的熟悉程度,這種種的細節設計使用戶用起來更加有安全感,也為產品贏得了口碑和市場。
  • 因一句「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個」,脈脈被B站告上法庭!
    事實和理由:寬娛公司發現,在脈脈網及脈脈App下設的「脈脈職言」板塊,名為「衡山弟子」的用戶發布了要求比較B站算法和平安科技上海算法職位的帖子,名為「嗶哩嗶哩員工」的帳號評論稱「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個」(以下簡稱涉案評論),該評論被列為熱門評論,吸引了其他脈脈用戶的評論和回復,同時引發了其他網絡平臺的轉發和引用。
  • 拼多多回應「解約發帖員工」:解約因發現該員工在匿名社區發布極端...
    對此,拼多多人力資源部於1月11日上午發布情況說明回應稱,王某被公司解約,並非因為其在匿名社區發布了「救護車照片」,而是公司事後調查發現,王某多次在這一匿名社區發布帶有顯著惡意的「極端言論」,違反了員工手冊中雙方約定的行為規範,於是決定與其解約。  據拼多多發布的情況說明,1月7日,王某在公司樓下拍攝救護車照片並匿名將不恰當猜測發布至某匿名社區引發社會討論。
  • 中科院自動化所:已解聘發表不當言論的外籍人員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官方微博截圖)此前,網上出現「外籍人員Mark A. Kolars在社交平臺發表不當言論」的相關信息。11月5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發布「關於外籍人員Mark A. Kolars發表不當言論情況的說明」,其中提到,「11月5日獲知此事後,研究所領導高度重視,立即成立調查小組對相關情況開展調查。」
  • 網上租友潛在的風險「黑洞」有多深
    某平臺客服如此描述「網上租友」這一行業。「租友」說到底就是「租人」,實質上是一種金錢租賃關係。正是在這種關係語境下,無論是求租者還是被租者,都面臨著素質良莠不齊、身份難以確信、品行無從了解等等。「網上租友」潛在的風險「黑洞」有多深,恐怕許多人都始料不及、估計不足。首先,雙方當事人並非真正的男女朋友,履行約定過程中所涉法律關係難以釐清。
  • 男子網上發布不實言論,被判張貼道歉信15天
    為宣洩對他人的不滿,廣東一男子在微信群及今日頭條等公共網絡發布針對他人的不實言論   網上傳播虛假事實宣洩不滿 吳某東和吳某春系兄妹關係,王某某是村小組長,三人是同村村民。然而,在工作期間,王某某發現微信名為「CC」的人在微信群中發表「村長王某某欺負我爸爸、拿磚頭砸我老爸、做工程的材料錢被他們貪汙、拿紅包賄選、我把他的罪惡放到今日頭條去了」等言論,用戶名為「青青」的人在今日頭條中捏造並傳播其欺壓村民的不實言論。
  • 網絡並非法外之地,並不是躲在電腦背後就可以隨意發表言論!
    而且,此事在網上熱議後,華誼兄弟公司也站出來澄清,表示這個叫「沈佳欣」的與華誼兄弟公司沒有任何關係,並稱,華誼兄弟公司保留追究相關人員法律責任的權利。不管沈佳欣這個人是否真的存在,最起碼可以證明一點,她自稱為「華誼兄弟旗下藝人」,實際是在信口雌黃。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淺談「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淺談「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 2020-05-13 15:53:51| 來源: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山東疫情低風險地區逐步恢復事業單位線下招聘,為了幫助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日前宣判,人臉數據信息保護問題再一次引發關注和討論。11月20日,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因強制刷臉入園,被判賠償當事人郭先生1038元。緊隨其後的21日,合肥市公安局也在政務平臺上答覆了市民對刷臉門禁是否會洩露信息的擔憂。與快速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共同發展起來的,是人們隱私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那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
  • 精英律師:網上匿名攻擊藍紅竟然是她,她們之間有什麼恩怨
    電視劇《精英律師》正在熱播,藍紅老公孫浩翰去世,小叔子孫超越繼承家產,藍紅為爭奪家產奔波,關鍵時期遭遇網上匿名攻擊,這個人會是誰呢?原來是羅檳的姐姐羅琦,兩人曾經差點成為姑嫂,藍紅如今遭遇低谷,同為女人,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 物業風險點有哪些方面?物業風險防範管控措施有哪些?
    物業風險點有哪些方面?物業風險防範管控措施有哪些?1、對秩序維護工作要嚴格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進行,切忌不可忽視,制定一套有效可行的管理方案,儘量做到管理上不存在瑕疵。這條法律規定與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五條的規定是一致的,都包含有要「明確的警示」的法律要求。
  • 王欣公司CTO:MT(馬桶)並非對標微信,匿名不是法外之地
    原標題:王欣公司CTO:MT(馬桶)並非對標微信,匿名不是法外之地   近日,王欣的新公司雲歌智能發布了匿名社交產品MT(馬桶),因被微信封殺、匿名風險等引發了巨大關注。針對這些問題,雲歌CTO吳銘做出了回應。據AI財經社了解,吳銘從快播起就是王欣同事,也與他一起確立了雲歌的技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