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試錯的果殼,推出「遞爪」App試水匿名語音社交,能否迎來新春天?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大眾傳播載體格局的變化堪稱日新月異,那麼,時下正熱的B站會成為「兩微一抖」外的新一極嗎?新媒體市場繁榮多年,上演了野蠻生長的奔襲,也經受過制度約束的洗禮,突破商業創新瓶頸,是否會成為接下來最大的難題?蹭暢銷書名欺騙讀者,出版界再生亂象,如何整治?全媒派(ID:quanmeipai)節選頭牌觀點用戶優質評論,帶你看看最近傳媒領域發生了什麼。
果殼試水匿名語音社交
據界面新聞報導,果殼新推出一款匿名語音社交App,用戶可在一個設置好開場時間、話題的聊天局中討論感興趣的內容。在各大網際網路公司不斷嘗試社交應用的今天,果殼能否突圍成功?
事件連結:
許多問題仍待解決
零壹增長創始人羅超林:
整個產品設計內容,還看不出更多未來,但保留了各種延伸的可能性。所謂社交,社會(關係)交流(互動),無論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還是多對多,面對面的交互是必須的。基於群體的特徵,社交可以說是剛需。這裡,我們不評論遞爪App能否做成,僅從商業邏輯進行推演。在遞爪產品當中,用戶對興趣話題的需求,肯定是有的,但是這些需求可以支撐運營開支以及未來商業變現的有多少嗎?未知數。
這裡實際上有些問題,是前期測試需要解決的:如何通過興趣話題,把該興趣下的用戶聚集起來;如何調動用戶自主發起+參與話題討論;如何最大化降低尬聊(N個人看2-3個人在說話);如果是某知識領域的達人負責輸出,那麼如何控制達人成本;如何讓互不知道身份信息的人有意願相加。與其說匿名(太敏感容易被封),不如設置一些條件,讓用戶達到條件後可以有針對性解鎖感興趣的人的信息。
咕咕狗傳媒聯合創始人劉治理:
不看好,用戶沒有得到實際的價值,誰會把時間浪費在這種無聊的口水閒談中呢?我們可以回頭看看那些殺時間的App絕對不是為了讓客戶存留而存在的,而是上面本來就有很多有意思或有用的內容。那麼,遞爪到底能給人什麼呢?
B站能不能成為社交應用新一極?
B站裡的年輕人可能更懂年輕人,他們無形中構成團體和盟友,看到鬼畜、彈幕裡的「暗號」便不覺會心一笑,再次強化一個想像中的共同體。無法確定B站在與「兩微一抖」的競爭中具備多大的流量優勢,但在對於年輕人的影響上,B站自有其獨特魅力。
事件連結:
B站能成為新一極
靜觀財經作家姜伯靜:
年輕人的世界,中年人懂嗎?可以懂,只要你虛心接受,虛心學習,虛心請教。所以,B站應該有成為新一級的機會和可能。要不是我兒子,我可能到現在還不知道暴走漫畫,不知道王大錘,不知道王尼瑪,不知道鬼畜。要知道,現在他們已經過時了。
B站,我的感覺是它有成為新社交平臺的潛質,或者說已經成為了而我還不知道。當然,也許我的想法已經落伍。時代是不斷發展的,年輕人的爆發力難以預料,可能過幾年B站也會成為老朽。希望我們這一代人不會被拋得太遠。
傳媒領域撰稿人、澎湃評論專欄作者孔德淇:
正像多年前的微博、微信、抖音,從大家開始用,到大家都用,只經歷了幾年,甚至更短時間。所有流行產品一開始都是小眾產品,B站正是這樣一個小眾產品,隨著用戶成長、步入社會,他每年都在不斷壯大。
實際上,誰掌握話語權,誰就能定義主流。未來世界終將由年輕人主導,需求也由年輕人推動,所有文化的發展都是從年輕人群向大眾人群輻射、從經濟和文化發達的地區向不發達的地區輻射。文化傳播的典型路徑就是這樣,未來的主流文化還會有很多,B站很可能是其中的一極。
B站不會成為新一級
網際網路研習所廣告人房文彬:
我覺得不會。「雙微一抖」之所以成為一極,是因為其有不同年齡段的人在。這些平臺的全民屬性過於突出,我們不能否認B站的價值和未來,但或許還是有所缺位的。當然,這樣也挺好,不是嗎?
2020年,新媒體商業前景幾何?
2019年的新媒體行業,頭部優勢愈發顯現,成熟的平臺、MCN機構、KOL等,在不斷滿足用戶更高需求的同時,俘獲了大量的粉絲流量。市場留給中長尾玩家的商業機會越來越少,新媒體商業生態似乎已迎來拐點。2020年,如何推進商業創新,考驗著每一個新媒體入局者。
事件連結:
結構性局限是商業創新的阻礙
文化領域自媒體人什麼看山:
在《數字民主的迷思》一書中,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證明,網際網路信息的每一個層次,都遵循著「贏家通吃」的模式,這種結構性的局限,直接扼住了商業創新的多元路線,這種數字媒介帶來的壟斷,甚至比往日商業市場的「獨裁」還可怕。
爆發越來越難,整體後勁不足
GAM傳媒總經理霍栩聰:
雖然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不斷完善,能很好地幫助企業品牌穩步提升,但感覺爆發確實越來越難了,不確定性加強了。實際上品牌效應是有所弱化的,而個體的作用在不斷放大。
農工黨上海文體專門委員會委員姚耀:
我不看好現有已經被重點關注的形態和領域,因為人們的心態真的很累很累了。最近接觸的媒體平臺和用戶,前者中,一些頭部媒體還在策劃豪華誇張的年會盛典,後者卻還在算計明年的節流計劃。前者用流量、噱頭和故事收割消遣了後者太多的血汗,盛宴表象之下,是涸澤而漁的疲勞。雖說韭菜割不盡,但前者整體的後勁已顯不足了。
「碰瓷式出版」如何應付?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最近有些人,給自己的書起個毫不相干的暢銷書的名字,再把價格壓低,以期誤導慕名而來的讀者。你瞅瞅,這是讀書人能幹出來的事嗎?
事件連結:
山寨猖獗,需獲得法律法規有效規範
傳媒領域撰稿人、澎湃評論專欄作者孔德淇:
一本書的暢銷,往往會帶來「跟風書」「山寨書」「偽書」「攢書」等現象的盛行。如今這已不是一個新話題,而是成為了出版界的某種「潛規則」。這種「碰瓷式出版」照搬、模仿暢銷書名,稀釋了優質品牌,給讀者造成誤導,以達到聳人聽聞、賺取高額利潤的目的,讓出版業特別是文學圖書市場呈現出一片庸俗風,對整個社會的功利化閱讀產生了推波助瀾的惡劣影響,對以優質內容安身立命的圖書出版業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不言而喻。目前書名並不在《著作權法》保護範疇內,著作權保護制度也依然存在許多模糊地帶,相關法律仍需完善。只有碰瓷出版等現象得到遏制,圖書市場才能朝著更好方向發展。
沉渣泛起,如何彌補傷害是關鍵
獨立商業觀察家欒春暉:
很多行業都發生過,例如恰寶礦泉水、哈哈瓜子……如今在知識圈重演了碰瓷命名法,反過來說明大家重視這個行業了,有些小慶幸,卻帶來對這個行業無情的硬傷害,傷口癒合之後如何平復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