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由於全人類腦電波受到引力波信號幹擾(一本正經臉),果殼科普文《今晚的「大新聞」到底說了個啥》逆襲無數段子八卦,以220萬傲人閱讀量強勢霸屏。
《三體》斬獲雨果獎、屠呦呦拿下諾貝爾醫學獎、引力波被探測...當普羅大眾都開始刷屏「科技掛」了,什麼樣的內容可以佔領社交媒體?
全媒派獨家連線果殼網主編徐來,揭秘百萬+科普文誕生背後的秘密,同時為你帶來未來全球科技傳播的高能玩法大集結。

果殼「自爆」:高冷科技文何以百萬+
引力波的探測屬於基礎科學的前沿領域,其艱深的理論背景往往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那麼果殼是用了什麼法寶,讓高冷的科學對大眾敞開懷抱呢?
百萬+「爆款」三要素
徐來指出,百萬文章其實是由負責科學性的專家和照顧可讀性的編輯聯手「改造」出來的,需要兼顧以下三個要素:
1、區別於普通熱點的純硬信息
2、有趣,能讓一般讀者讀得下去
3、人文主義情懷
標題、開頭、結尾暗藏玄機
徐來還點出了文章的「高轉發」心機,指出「50%的成功歸結於第一段,100%的成功歸結於標題」,並認為再來一發「激情澎湃的結尾,是觸發『轉發』的神秘按鈕」。
團隊+社群:製造源源不斷的硬通貨
想要在科技傳播領域持續不斷發光發熱,果殼認為,還需要依靠一整個團隊+社群的力量。徐來透露這篇百萬文章,表面看只有3個聯合作者,但背後有個大的源泉——核心社群,百萬+才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
徐來說,那些能夠不斷創造十萬+、甚至百萬+的大號,必須是傾團隊力量、依託於不斷積累壯大的社群力量,來循環往返地做幾件事:
1、挖掘篩選有潛力的選題;
2、持續跟蹤熱點事件;
3、以極高的效率、在各自專長領域進行產出;
4、獲取助推力量進行第一輪傳播。
要知道,果殼長期維護的「科學人核心群」集合了各個科學領域的科學家、科學工作者和活躍寫作者。

社群+核心KOL推動社交傳播
而文章在社交網絡傳播的原始助力又從哪兒來呢?
果殼憑藉以往製造的搞笑諾獎、玉兔發射、藍黑白金裙子之爭等傳播大事件,吸引到了一批核心鐵桿粉絲,他們成為帶動傳播的第一波力量。更重要的是,許多互動頻繁的鐵粉,本身就是KOL。
文章一出來,幾個渠道定點「引爆」,立刻形成一股網絡轉發的助推力量。「第一波引發的助推力量越大,接下來的勢能就越大。」
海外大牛如何報導「引力波」
眾所周知,科技類報導有許多難點:非專業報導生搬硬套、雲裡霧裡;科學家寫作信息詳實但晦澀難懂;借勢營銷又過於娛樂化、甚至易出現謠言。

今年,隨著我國一系列科技大新聞的出現,科技報導開始強勢搶頭條。如何正確地找到自己的姿勢?或許我們還可以借鑑一下海外幾大科技報導主力的玩法。
首先要說的是,海外的一些強勢媒體(如紐約客、衛報等)科技板塊匯聚了科技記者/科普作家裡的頂尖高手,他們功力深不可測,文章深度與可讀性兼備令人叫絕。
以這次「引力波」相關報導為例,《紐約客》以宏大敘事回顧人類對引力波的追尋之路;《自然》雜誌用輕量化的圖片報導簡明扼要地介紹引力波的前世今生。相當霸氣側漏。

與此同時,海外專業科技媒體或科研機構(科學美國人、自然、NASA等)依託雄厚的科研實力、充沛的人力財力,對豐富的專題進行長線追蹤,時不時爆出獨家頭條大新聞。例如,《科學美國人》從1月中旬引力波還是「傳言」時就專門撰文評論。
此外,得益於發達國家的科學普及程度及公民科學素養,專業人員和科普達人通過博客、個人網站、YouTube等平臺各顯神通,科普文章、漫畫、視頻等新穎的創意表達手法持續湧現。
例如,科普視頻網站PHD TV用視覺化的方式生動解釋「引力波」概念(主創大叔是完成了從科普漫畫到科普視頻的職業飛躍、成功眾籌建科普網站的人生贏家)……
你們感受下這個視頻:
2016科技報導可以開的新腦洞
2016年科技領域無疑還會爆發無數大頭條——我國迎來宇航發射大年;基礎科研方面新粒子、暗物質有望取得突破;人工智慧、機器人與網際網路加速融合,走入生活;全球氣候變化讓科學家預言「人類世」的到來……
如此之多的大事件,科技報導如何真正找到內容價值+社交傳播的雙重潛力呢?我們暫且從內容、技術、視頻和社交四個方面給出一些趨勢啟發。
關鍵詞一:內容
在生產什麼樣的內容上,除了打造爆款,是否還有一些新的想像?姑且舉兩個例子。
《紐約時報》在2015年暑期上線了夏日科技專欄,嘗試用新方式去報導一些新聞界平時不怎麼注意的小眾科技話題。這些小篇幅報導以趣味性和怪異性帶動轉發,界面排版力圖清新簡潔,記者們更被要求以儘可能精簡的方式(幾句說明、漂亮的引語,或者單單是一張有震懾力的圖片)撰寫故事。輕量有趣的科技專欄,或許會讓如今的移動端讀者更心水。

此外,借勢跟科技相關的泛娛樂標籤強行科普也是打造熱門報導的突破口。《火星救援》不僅讓NASA藉機怒刷有關火星的N個發現,電影本身幾乎都成了NASA火星探索的宣傳片。
關鍵詞二:技術
科技報導,當然也少不了利用當前最新的報導技術,大熱VR(虛擬實境)技術當然不能無視。
NASA正在與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Fusion媒體公司合作,開展一項名為「火星2030」的VR研究項目,旨在讓用戶能夠提前享受到人類登陸火星表面漫步的沉浸式體驗。
科普App和遊戲也能讓用戶直觀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2015年度最具創意App《燒杯》把化學實驗搬到了iPhone上,有人專門在上面玩現實中較為危險的爆破試驗,爽度報表。
另一款名為《如果月亮只有一像素》的小遊戲,則將太陽系以真實比例在網頁上呈現,玩家需要滾動滑鼠,從太陽出發依次抵達八大行星。然後你會絕望地發現,地理書上行星緊繞太陽的畫面都是騙人的,天體間的真實距離是宇宙級的遠大,手指都痙攣了還沒抵達火星好嘛?!
關鍵詞三:視頻
如今不做視頻根本不敢出來混,科技類的新聞視頻當然也不能缺位。小而美的科普視頻能展示出生活常識和科學研究背後的無窮魅力,高端攝影及動畫技術的應用也常常帶來讓人嘆為觀止的效果。
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出版社聯合製作的原創科普項目《美麗化學》使用4K高清攝影機捕捉化學反應中的繽紛色彩和微妙細節,用三位電腦動畫和互動技術展示化學結構,被譽為是「目前中國人製作的最酷的關於化學的科學傳播作品」。
紐約時報資深科技記者James Gorman主導的 ScienceTake視頻專欄已經製作了上百個趣味科普視頻,用圖像演示加真人解說的形式對科學原理加以闡釋。
例如,ScienceTake製作的《火焰之中》以每秒一萬幀的超高速攝影,記錄了火柴燃燒時宛如原子彈爆炸般的驚人細節。無敵震撼......
關鍵詞四:社交
如今想大紅大紫,怎能少得了在社交網絡深耕細作。我們謹以NASA為例,聊一聊作為一名「優秀網紅」的修養。
社交矩陣:NASA在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上養了近500個SNS帳號,不少太空人和工程師也憑藉航天工作的獨特性(顏值)成為兼職網紅。
專業賣萌:NASA在社交網絡上,努力避開讓普通人暈頭轉向的術語和表達,轉而通過內容的擬人化處理,試圖讓讀者形象生動地了解最新的科學發現。

高能互動:身為網紅還要抓住各種機會與廣大粉絲進行互動。NASA在Twitter上就冥王星的新地平線項目進行實時新聞發布,還派了一批記者在Reddit的AMA(Ask Me Anything)手機應用和Google+上回答網民的問題。太努力惹~
果殼說了,文章要想轉發,結尾一定要有情懷!
全媒派想說:當我們的朋友圈充斥著偽科學、反智、謠言和釣魚文,堅持底線、堅守科學、又努力讓大眾理解科學的科技傳播者,多值得尊重。而幸運的是,這條路上,還有很多人在一起努力著。
就讓我們手牽手,一起跨越山川石流,迎接星辰大海吧!
以下附全媒派採訪果殼主編徐來實錄:
全媒派:看到您寫的系列揭秘冷門文章如何過百萬的文章說到,未來,真正有影響力的「硬通貨」文章,還是需要依靠專業團隊和社群的力量。那是否說明科學類的內容生產是個高門檻的事情,非科技垂直類媒體或者個人愛好者如何「修煉」?
徐來:科學內容的生產肯定是有相當的門檻的。不但在生產端有相當高的門檻,在消費端也有相當高的認知成本。這就決定了,需要對受眾人群進行區分,甄別「科學傳播」的對象,針對具體群體的特性進行生產。這些其實都是相當深入的傳播細節,需要很多經驗和技巧的支撐。換言之,對「科學硬核」的把握,和「傳播軟皮」的把握需要並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會建議非科技類的垂直媒體和愛好者謹慎進入這個領域,如果進入,需要更多地藉助合作者去切實把握「科學硬核」。
全媒派:2016是中國航天年,三體帶來的科幻熱也讓科技新聞日漸受關注。你對之後國內的科學傳播大趨勢有哪些判斷?
徐來:這個大趨勢現在是很難去捕捉的。與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相比,科學話題因為有比較高的認知門檻,所以議題設置的能力不強。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哪怕就是你真的手握一個大新聞,也要看當時社會生活其他方面是否有「競爭話題」,是否有利於你爆發。這就是我說為什麼這次「引力波」變成現象級話題,是有「天時」相助的,它幾乎不可能簡單複製。在這個背景下,苦練內功,以期在機會出現的時候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這個可能會是一個重要的工作。
全媒派:是否關注國外科學傳播做得特別好的機構,比如NASA?
徐來:NASA的運作我們一直都很關注。去年NASA做獵戶座發射的時候,我們運作「獵戶座首飛」這個話題標籤,僅4天時間就做到了超過5億的瀏覽量。NASA在科學傳播方面做得很靈活,有不少有意思的玩兒法,另外也有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我們其實一直都半開玩笑地說NASA的「大新聞發布會」。這個跟美國的科研體制也有點關係。
全媒派:果殼未來是否有計劃利用更多技術拓展內容形態,比如視頻、直播甚至是VR?
徐來:果殼團隊一直在鑽研拓展科學傳播的渠道,尋找新的方式。我們從2014年年底開始進入科學視頻領域,創立了「科學棒棒棒」這個科學真人秀節目,目前已經製作了近50期,全網VV近4000萬。科學直播節目我們也正在研發當中。當然,作為一個熱衷技術的團隊,VR這樣的新技術手段也在我們的考量之列。
====================
本文系《全媒派》獨家編輯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全媒派」(ID:qq_qmp),閱讀更多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