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2020-12-08 i黑馬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2015-06-02 15:05 果殼網 科技 商業

業內提起旨在傳播知識的社區,果殼和知乎經常被拿來比較:果殼的內容團隊最初由一群媒體人組成,現在則開始拓展媒體之外的領域;知乎是一群IT 青年做的問答社區,現在倒越來越像個媒體。「其實兩家的模式很多不一樣。」果殼網創始人、CEO 姬十三說,「我看過艾瑞諮詢的後臺數據,驚訝地發現果殼和知乎的用戶群重合比例非常小,大概只有5%,所以真的談不上競爭關係。」

很多人從科學松鼠會——科學工作者和科普愛好者一起玩的鬆散圈子——開始關注姬十三搭建的社區雛形。從2007 年創辦以來,堅持公益屬性的科學松鼠會聚攏起了一批優秀的科普作家和許多腦子裡充滿奇思異想的年輕人,「讓科學流行起來」的口號慢慢變成現實。2010 年11 月,果殼網上線,獲得摯信資本100 萬美元天使投資,翌年春天摯信又追投了A 輪300 萬美元。商業力量開始助推科學青年實現夢想,四年過去,初心如何?2014 年夏天,姬十三寫了一則熱情洋溢的招聘啟事,宣布果殼將向在線教育市場進軍,「鐵甲依然在。」

像媒體一樣做內容

擔任果殼網主編之前,徐來是新京報編輯,負責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科學新聞版塊「新知周刊」。在果殼網的籌備期,徐來和姬十三就果殼究竟該做什麼,有過長久的思考和討論,最後決定還是先做個媒體屬性的產品。

「這是我們最擅長的,也是最容易建立品牌的事情。」徐來說,早期加入果殼團隊的成員大多有媒體從業背景,他們來自《華夏地理》、《新發現》、《環球科學》等傳統紙媒,對新媒體、新技術趨勢保持著高度敏感。果殼網上線就推出了十五個主題站,比如「性情」、「DIY」、「謠言粉碎機」等等,相當於按照興趣和話題聚合的小組。果殼編輯團隊用運作媒體的方式經營這些主題站,不斷策劃、生產高質量的內容,很快帶起了人氣。「大概用了半年時間吧,我們的流量就開始迅速增長,很多人記住了果殼這個品牌和『科技有意思』的口號。」徐來說,因為有之前科學松鼠會的積累,加上媒體人善於捕捉熱點話題,果殼在初創期算是茁壯成長,並沒有太多考慮「怎樣做大社區」這種問題,社區就自然形成了。

用戶逐漸多起來,興趣愛好五花八門,十五個主題站顯得不夠用,編輯們也沒有足夠的精力沿用媒體的工作方式來管理內容。「我們不可能做一個龐大的編輯部。」徐來說,果殼網至今也不過只有七八個編輯和五六個運營人員,社區裡還是要讓用戶自己玩,編輯和運營人員只加以適當的引導和篩選。但果殼網社區的管理方式最初不是完全開放式的,用戶申請建立小組需要經過編輯審核。「比如我們經常在辦公室裡講笑話,覺得需要有個地方容納這些搞笑的內容,就建立了『Geek笑點低』小組。」徐來說,「但是我們已經有自然生態主題小組的情況下,你再來申請建立一個『養花』小組可能就會被暫時駁回,除非這部分內容已經足以支撐多個小組。我們也會考慮小組的生命力,冷僻和重複的小組就需要砍掉。」

「性情」是果殼初期就有的高人氣小組,極客宅男和萌妹子們在裡邊討論男女問題,從荷爾蒙分泌到腦神經活動,研究得熱火朝天。於是「知性」就變成了果殼在移動端推出的一款應用,專注兩性健康知識。姬十三說果殼做產品的目的是「倡導先進的生活方式」,用科學的力量提高用戶的生活品質,健康是個值得深挖的方向。比如生兒育女又是個大問題,女性實現優質備孕需要做很多功課,對自己身體狀況有科學、精確的觀測和記錄,果殼就為此又推出了一款應用叫「研究生」。

早期有很多人覺得果殼「太小眾」,科學愛好者能有多少人?「小眾是相對的,而且商業上的變現能力未必就比大眾差。」姬十三說,現在已經沒人懷疑果殼擁有多麼優質的用戶群了,真正鑽研某個科學領域的專家是極少數人,但願意吸收新知識、用科學武裝頭腦的人就很多很多,而且這部分人消費能力很強。「今天的網際網路業界要想再打下一片大眾市場是很難的,所以我們要做壁壘更高的事情。」姬十三說,「果殼現在已經是國內科學傳播領域的最強品牌,我們希望繼續打造基於科學生活方式的平臺。下半年還會有一款在線教育方向的產品出來,這將會是果殼整個公司的戰略重點。」

2000 個「果殼達人」

果殼對用戶的價值是什麼?徐來舉了個例子:最近很火的「冰桶挑戰」——以關愛「漸凍人」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各界名人紛紛往自己頭上澆一桶冰水,並點名下一個人接受挑戰。這樣的新聞熱點形成後,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會產生各種疑惑,比如「漸凍人」是怎麼回事?突然往頭上澆一桶冰水會不會導致身體損傷?「甚至有一些更刁鑽的問題,比如我們知道周杰倫被劉德華點名了,周杰倫應該接受冰桶挑戰嗎?事實上他是個病人,患有強直性脊椎炎,有這種疾病的人被澆一桶冰水會不會有事?這就需要科學分析。」徐來說,果殼的問答社區與知乎的最大區別,就在於用戶往往是為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來到果殼找答案,能夠通過科學分析解答的問題通常不會有太多爭議,也就沒必要產生過多的討論,有專業人士給出答案就完了。如果說果殼重在「知識」,用戶在知乎上更多是在分享「經驗」,經驗則是因人而異,甚至根本不存在對錯之分。果殼的內容團隊現在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捕捉熱點、策劃選題、約稿編稿,這部分仍然是媒體的運作方式;另一部分則是為用戶的特定需求服務,幫助用戶找到最專業、最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徐來認為,後者才是果殼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果殼現在積累了龐大的專家資源庫,形成「果殼達人」系統——兩千多位「達人」活躍在果殼社區裡,他們的專業方向覆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諸多領域,甚至一些基於興趣愛好的專業領域,比如美漫、日劇、遊戲等等,都有鑽研到大神級的專家存在。徐來介紹說, 這兩千多位「果殼達人」都是編輯們在社區裡發掘出來、點對點進行聯絡維護的資源,有些人是科學家,有些人是企業裡從事某個領域研究的專業人士,還有些人就是某個領域的狂熱發燒友。「比如有個果殼網友是高中生,喜歡研究植物,我們這裡兩位植物學博士都承認,在植物物種鑑定方面,需要常常向他求教。」徐來說,果殼網裡藏龍臥虎,他已經在致力於讓這些「達人」們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現在會做科學傳播領域的媒體服務,具體說就是向國內兩百多家媒體的主編、編輯、記者們推送信息。在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比如非洲爆發了伊波拉病毒,我們能夠判斷出公眾的疑惑是什麼,媒體的關注點在哪裡。在媒體來找我們求證之前,我們就已經找到了相關的專家,把答案準備好了。」

果殼的線下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比如「萬有青年燴」,是果殼組織的類似TED的講壇活動,選擇6 到8 位演講者,每人用7 分鐘時間向聽眾分享自己的某種技能或知識。姬十三介紹,現在「萬有青年燴」變成了一個「開源項目」,高校學生社團也可以從果殼獲得舉辦授權,2013 年有40 場「萬有青年燴」在校園裡舉行,每場活動約有150—200 人參加,成為果殼走進校園的重要推廣渠道。

2012 年4 月,首屆「菠蘿科學獎」在杭州頒獎,此後每年一屆。這是果殼與浙江省科協合作主辦的科學界頒獎活動,特別之處在於其「好笑而嚴肅」的定位。首屆菠蘿科學獎的獲獎項目有「數錢可以減輕疼痛」、「瓦罐雞湯主要滋味物質研究」等看上去讓人啼笑皆非的科研成果。這個創意來自美國的「搞笑諾貝爾獎」,姬十三為菠蘿科學獎確立的口號是「向好奇心致敬」。

果殼還承接一些科技品牌的創意推廣工作,幫客戶講好一個科學故事。「科技傳播是有點複雜的事情,對廠商來說,我們是這個領域裡最好的合作夥伴。」姬十三說,這塊業務去年為果殼帶來約1200 萬元收入,今年估計能有2000 萬元。「我們在業內是出了名的挑剔,客戶不夠科學的不接,產品或技術有問題的也不接。」姬十三和徐來都沒有掙錢的壓力,只是覺得既然做一個商業的事情,不賺錢總有點「過意不去」。「投資人說你們居然還考慮掙錢,簡直不像一個網際網路公司。」姬十三笑著說,「沒辦法,我們70 後看重安全感。」

[本文作者武雲溥,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hm@chuangyejia.com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相關焦點

  • 果殼網悄悄換LOGO設計,變藍了
    果殼官微截圖_高瑞品牌果殼官微截圖近日,有消息稱果殼網換果殼LOGO設計及slogan_高瑞品牌果殼LOGO設計及slogan果殼是國內知名的科學文化品牌,致力於提供負責任的科學、科技主題內容,成為大眾連接科技的橋梁。自2010年創辦以來,果殼用有趣、多元化的方式,開展從科普到泛知識領域的信息傳播。
  • 果殼網夾縫中成長:拿科技與對手「抬槓」
    於是,一些夾縫中壯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悄悄滋潤,果殼網就是其中之一。  果殼網非常講究科學邏輯,但它自己的誕生卻有些「荒誕」。那一天,創始人姬十三正洗著澡,突然間一個想法電光火石間擦過,從此「果殼網」的名字便誕生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姬十三笑著說道。  切入口:創建科技社區  然而,找準科普這個切入口,姬十三則想了好久好久。
  • 【專訪】MOOC學院宗唯伊:她比科技更有意思
    【專訪】MOOC學院宗唯伊:她比科技更有意思 作者:東瓜 發布時間:
  • 果殼網與杜邦中國合作舉辦科技新知分享會
    所有這些挑戰,惟有不斷增加的科技創新才是解決之道。為此,杜邦中國在2012年初發起「杜邦——70億+人的力量」網絡分享活動,徵集來自各界青年人的創新主張。此次杜邦攜手果殼網舉辦線下知識交流——無處不在的創新+,更是對「+」賦予了 「創新家」 和「增加力量」的雙重定義,旨在更好詮釋70億人一起協力創新的主題。
  • 網易創業Club入駐CEO:果殼網 姬十三
    網易創業Club是網易科技中心推出的服務於創業公司、行業人才、風險投資機構和科技媒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 果殼網創始者:5到10年內會出現世界級科普寫手
    「讓圈子之外的讀者聽到科學的聲音」    姬十三這個名字,籠罩著不少光環——知名科普作家、科學松鼠會發起人、果殼網創始者……相形之下,他的本名嵇曉華就要「低調」得多了,如同他給人的感覺,謙和而不張揚。
  • 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一開始很苦,大半年個人沒收入,喜歡的女生跑去了美國;  2010年下半年商業創業,創辦果殼網(泛科技興趣社區)。(這真是洗澡時想到的名字)  我的理想是讓科技成為文化的一部分,打通文理鴻溝,不懂科技就別稱文化人。  帖子引起了很大轟動。「姬十三」是筆名,真名叫嵇曉華,據說,筆名出處和他大學時的一段戀情有關。現在,這3個字代表了一種新興的科技傳播方式。
  • 果殼網: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除了果殼網的日常運營外,果殼網還與一些商業科技品牌合作,為他們講述品牌故事。2012年,這為果殼帶來了500萬人民幣的收入。姬十三預計,2014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000萬人民幣。不過在2012年底,姬十三找到了自己更中意的模式,那就是MOOC學院。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一群對科普有熱情的夥伴,我和姚笛、徐來、王豔、劉暘、吳歐等,從各自領域離開,投身創辦果殼網,開始一個全新的事業。從一個寫作者到創業者,前兩年經歷了很多坎坷。自2012年以來的五年時間,果殼逐漸摸清了思路快速成長。回顧過去五年,是果殼網快速突破,夯實科普基礎,探索科普產業化的五年。也是我們用實際行動履踐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態度與精神的五年。
  •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
    原標題: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圖片說明:這是「果殼網」的辦公室一角,出乎意料又不出乎意料吧。以「科技有意思」為口號的「果殼網」,今年最火的一條微信《裙子到底是「白+金「還是「藍+黑」?你的大腦在搗鬼》,奇蹟般地席捲了400多萬閱讀量。這種好玩的選題是怎麼出爐的?
  • 科普的良心:果殼網CEO姬十三
    ——科普常識的傳播,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兩者的區別是,科學松鼠會是一個愛好者組成的公益團體,果殼網是以科普為主要內容的盈利性機構。一群有科學專業訓練背景(通常是博士學歷以上)的人,堅持為你寫就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推動常識建設。  在果殼網上,你可以搜索到各種各樣的在線科技興趣小組,引領用戶重拾失落的好奇心。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果殼網:陳老師,請嚴肅點兒。你是否贊同科學的發展侵犯了藝術的領地這種說法?陳曉卿:從我做的這項工作來說,確實是有很多科技帶來的東西在改變藝術的創作形式,以及接受形式。果殼網:目前自然科學類紀錄片的大頭,BBC和探索頻道,風格很不一樣,您怎麼看這不同流派的紀錄片?陳曉卿:這跟不同國家觀眾的接受習慣有很大關係。BBC可能更英國範兒一點,更歐洲範兒一點。探索頻道商業化的味道更濃一些。
  • 公益+商業:科學松鼠會架構升級
    今年11月14日,科學松鼠會宣布對組織架構進行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公益性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管理以科學松鼠會為旗艦的科普項目群;而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則推出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Guokr.com)和圖書品牌果殼閱讀。
  • 果殼網融資2000萬美元,重點發力在線教育領域
    果殼網今日宣布獲得2000萬美元融資,其中,好未來投資1500萬美元,剩餘為原有股東IDG等投資機構跟投,華興資本擔任此次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在商業上,果殼為優質科技品牌提供傳播解決方案。未來,果殼網將繼續多元內容生產策略:科學人欄目為深度讀者服務,深化與《自然》、《科學》等學術期刊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嘗試像「科學BangBangBang」這樣的視頻形式,探索科學內容的多種表現。接受新融資後,果殼將繼續在教育學習方向發力。MOOC學院只是一個起點,加上好未來在K 12課程輔導的資源與經驗,果殼將完善知識產品的生態系統。
  • 果殼網創始人嵇曉華:新媒體科普是弱勢群體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 謝靚)一提到科普,很多網民第一反應就是果殼網,在多個泛科技類網站排行榜上,果殼網都穩居「頭牌」,微信矩陣粉絲量達500萬,微博矩陣則近千萬。
  • 百度入股果殼網內容大戰已進入白熱化
    日前,據媒體報導,百度已完成對國內知名泛科技興趣社區果殼網的投資,百度正式入股果殼網,持股9.38%。一今年年初,一篇《搜尋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在網上廣為流傳,文章指出百度搜索結果一半以上會指向自家產品,尤其是百家號,充斥著大量營銷和質量低劣的內容。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果殼網:作為一個整天跟理科男插科打諢的藝術家,你如何理解科學與藝術的關係?陳曉卿:這……跟你們理科生打交道會讓自己感覺活的還不錯。哈哈,我們互相給了對方優越感。果殼網:陳老師,請嚴肅點兒。它可能也要走院線,總局正在審。自然科學類的,肯定還是要看國外的作品,2013年我最喜歡的還是《非洲》。《非洲》對一般觀眾來說節奏可能稍慢了一點。果殼網:對於您的職業選擇來說,有沒有那麼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 科學家們應該被產品經理改造
    反科學的行跡遍布生活角落,於是便有了一個副產品:姬十三和他的果殼網。換句話說,如果科學高度發達,果殼網也許不會卓爾不群,是否可以說,姬十三和果殼網,一定意義上是中國科學水平落後的「既得利益者」。他們的事業被投資者看好,VC(風險投資)已經進行到B輪,投資者認為,果殼填補了「科普市場」空白,不著急迅速拿到回報。
  • 有意義的科學可以從有意思開始
    一根棒棒糖可以舔1000次,蚊子不會被比其重50倍的雨滴砸死,「呵呵」的網絡會話中表達了強烈的負面情緒……日前,由果殼網與浙江科技館聯合主辦的「2015年菠蘿科學獎頒獎禮」在杭州舉行,9個國內外「有意思的」的科研成果或事件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