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2015-06-02 15:05 果殼網 科技 商業
業內提起旨在傳播知識的社區,果殼和知乎經常被拿來比較:果殼的內容團隊最初由一群媒體人組成,現在則開始拓展媒體之外的領域;知乎是一群IT 青年做的問答社區,現在倒越來越像個媒體。「其實兩家的模式很多不一樣。」果殼網創始人、CEO 姬十三說,「我看過艾瑞諮詢的後臺數據,驚訝地發現果殼和知乎的用戶群重合比例非常小,大概只有5%,所以真的談不上競爭關係。」
很多人從科學松鼠會——科學工作者和科普愛好者一起玩的鬆散圈子——開始關注姬十三搭建的社區雛形。從2007 年創辦以來,堅持公益屬性的科學松鼠會聚攏起了一批優秀的科普作家和許多腦子裡充滿奇思異想的年輕人,「讓科學流行起來」的口號慢慢變成現實。2010 年11 月,果殼網上線,獲得摯信資本100 萬美元天使投資,翌年春天摯信又追投了A 輪300 萬美元。商業力量開始助推科學青年實現夢想,四年過去,初心如何?2014 年夏天,姬十三寫了一則熱情洋溢的招聘啟事,宣布果殼將向在線教育市場進軍,「鐵甲依然在。」
像媒體一樣做內容
擔任果殼網主編之前,徐來是新京報編輯,負責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科學新聞版塊「新知周刊」。在果殼網的籌備期,徐來和姬十三就果殼究竟該做什麼,有過長久的思考和討論,最後決定還是先做個媒體屬性的產品。
「這是我們最擅長的,也是最容易建立品牌的事情。」徐來說,早期加入果殼團隊的成員大多有媒體從業背景,他們來自《華夏地理》、《新發現》、《環球科學》等傳統紙媒,對新媒體、新技術趨勢保持著高度敏感。果殼網上線就推出了十五個主題站,比如「性情」、「DIY」、「謠言粉碎機」等等,相當於按照興趣和話題聚合的小組。果殼編輯團隊用運作媒體的方式經營這些主題站,不斷策劃、生產高質量的內容,很快帶起了人氣。「大概用了半年時間吧,我們的流量就開始迅速增長,很多人記住了果殼這個品牌和『科技有意思』的口號。」徐來說,因為有之前科學松鼠會的積累,加上媒體人善於捕捉熱點話題,果殼在初創期算是茁壯成長,並沒有太多考慮「怎樣做大社區」這種問題,社區就自然形成了。
用戶逐漸多起來,興趣愛好五花八門,十五個主題站顯得不夠用,編輯們也沒有足夠的精力沿用媒體的工作方式來管理內容。「我們不可能做一個龐大的編輯部。」徐來說,果殼網至今也不過只有七八個編輯和五六個運營人員,社區裡還是要讓用戶自己玩,編輯和運營人員只加以適當的引導和篩選。但果殼網社區的管理方式最初不是完全開放式的,用戶申請建立小組需要經過編輯審核。「比如我們經常在辦公室裡講笑話,覺得需要有個地方容納這些搞笑的內容,就建立了『Geek笑點低』小組。」徐來說,「但是我們已經有自然生態主題小組的情況下,你再來申請建立一個『養花』小組可能就會被暫時駁回,除非這部分內容已經足以支撐多個小組。我們也會考慮小組的生命力,冷僻和重複的小組就需要砍掉。」
「性情」是果殼初期就有的高人氣小組,極客宅男和萌妹子們在裡邊討論男女問題,從荷爾蒙分泌到腦神經活動,研究得熱火朝天。於是「知性」就變成了果殼在移動端推出的一款應用,專注兩性健康知識。姬十三說果殼做產品的目的是「倡導先進的生活方式」,用科學的力量提高用戶的生活品質,健康是個值得深挖的方向。比如生兒育女又是個大問題,女性實現優質備孕需要做很多功課,對自己身體狀況有科學、精確的觀測和記錄,果殼就為此又推出了一款應用叫「研究生」。
早期有很多人覺得果殼「太小眾」,科學愛好者能有多少人?「小眾是相對的,而且商業上的變現能力未必就比大眾差。」姬十三說,現在已經沒人懷疑果殼擁有多麼優質的用戶群了,真正鑽研某個科學領域的專家是極少數人,但願意吸收新知識、用科學武裝頭腦的人就很多很多,而且這部分人消費能力很強。「今天的網際網路業界要想再打下一片大眾市場是很難的,所以我們要做壁壘更高的事情。」姬十三說,「果殼現在已經是國內科學傳播領域的最強品牌,我們希望繼續打造基於科學生活方式的平臺。下半年還會有一款在線教育方向的產品出來,這將會是果殼整個公司的戰略重點。」
2000 個「果殼達人」
果殼對用戶的價值是什麼?徐來舉了個例子:最近很火的「冰桶挑戰」——以關愛「漸凍人」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各界名人紛紛往自己頭上澆一桶冰水,並點名下一個人接受挑戰。這樣的新聞熱點形成後,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會產生各種疑惑,比如「漸凍人」是怎麼回事?突然往頭上澆一桶冰水會不會導致身體損傷?「甚至有一些更刁鑽的問題,比如我們知道周杰倫被劉德華點名了,周杰倫應該接受冰桶挑戰嗎?事實上他是個病人,患有強直性脊椎炎,有這種疾病的人被澆一桶冰水會不會有事?這就需要科學分析。」徐來說,果殼的問答社區與知乎的最大區別,就在於用戶往往是為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來到果殼找答案,能夠通過科學分析解答的問題通常不會有太多爭議,也就沒必要產生過多的討論,有專業人士給出答案就完了。如果說果殼重在「知識」,用戶在知乎上更多是在分享「經驗」,經驗則是因人而異,甚至根本不存在對錯之分。果殼的內容團隊現在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捕捉熱點、策劃選題、約稿編稿,這部分仍然是媒體的運作方式;另一部分則是為用戶的特定需求服務,幫助用戶找到最專業、最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徐來認為,後者才是果殼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果殼現在積累了龐大的專家資源庫,形成「果殼達人」系統——兩千多位「達人」活躍在果殼社區裡,他們的專業方向覆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諸多領域,甚至一些基於興趣愛好的專業領域,比如美漫、日劇、遊戲等等,都有鑽研到大神級的專家存在。徐來介紹說, 這兩千多位「果殼達人」都是編輯們在社區裡發掘出來、點對點進行聯絡維護的資源,有些人是科學家,有些人是企業裡從事某個領域研究的專業人士,還有些人就是某個領域的狂熱發燒友。「比如有個果殼網友是高中生,喜歡研究植物,我們這裡兩位植物學博士都承認,在植物物種鑑定方面,需要常常向他求教。」徐來說,果殼網裡藏龍臥虎,他已經在致力於讓這些「達人」們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現在會做科學傳播領域的媒體服務,具體說就是向國內兩百多家媒體的主編、編輯、記者們推送信息。在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比如非洲爆發了伊波拉病毒,我們能夠判斷出公眾的疑惑是什麼,媒體的關注點在哪裡。在媒體來找我們求證之前,我們就已經找到了相關的專家,把答案準備好了。」
果殼的線下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比如「萬有青年燴」,是果殼組織的類似TED的講壇活動,選擇6 到8 位演講者,每人用7 分鐘時間向聽眾分享自己的某種技能或知識。姬十三介紹,現在「萬有青年燴」變成了一個「開源項目」,高校學生社團也可以從果殼獲得舉辦授權,2013 年有40 場「萬有青年燴」在校園裡舉行,每場活動約有150—200 人參加,成為果殼走進校園的重要推廣渠道。
2012 年4 月,首屆「菠蘿科學獎」在杭州頒獎,此後每年一屆。這是果殼與浙江省科協合作主辦的科學界頒獎活動,特別之處在於其「好笑而嚴肅」的定位。首屆菠蘿科學獎的獲獎項目有「數錢可以減輕疼痛」、「瓦罐雞湯主要滋味物質研究」等看上去讓人啼笑皆非的科研成果。這個創意來自美國的「搞笑諾貝爾獎」,姬十三為菠蘿科學獎確立的口號是「向好奇心致敬」。
果殼還承接一些科技品牌的創意推廣工作,幫客戶講好一個科學故事。「科技傳播是有點複雜的事情,對廠商來說,我們是這個領域裡最好的合作夥伴。」姬十三說,這塊業務去年為果殼帶來約1200 萬元收入,今年估計能有2000 萬元。「我們在業內是出了名的挑剔,客戶不夠科學的不接,產品或技術有問題的也不接。」姬十三和徐來都沒有掙錢的壓力,只是覺得既然做一個商業的事情,不賺錢總有點「過意不去」。「投資人說你們居然還考慮掙錢,簡直不像一個網際網路公司。」姬十三笑著說,「沒辦法,我們70 後看重安全感。」
[本文作者武雲溥,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hm@chuangyejia.com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