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

2020-12-06 環球網

原標題: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

圖片說明:這是「果殼網」的辦公室一角,出乎意料又不出乎意料吧。

以「科技有意思」為口號的「果殼網」,今年最火的一條微信《裙子到底是「白+金「還是「藍+黑」?你的大腦在搗鬼》,奇蹟般地席捲了400多萬閱讀量。

這種好玩的選題是怎麼出爐的?幕後的編輯是不是一群「科學怪人」?

名字出自哈姆雷特

「果殼網」之前的「科學松鼠會」,是一個旨在推動大眾科普的公益組織,聚集了一批科普寫作者。隨著品牌逐漸響亮,創始人姬十三發現,成立一家商業化的專業公司,或許能比一個鬆散的組織發揮更大的能量。於是,2010年11月,他在「科學松鼠會」之外,創建了「果殼網」。

「果殼」的意象,來源於哈姆雷特的一句話:「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著名科學家霍金曾以此為題,著書《果殼中的宇宙》,暗示自己身處輪椅之上的那些時光。據說,姬十三在一次洗澡時偶然想到了這個典故,遂決定用「果殼」來命名這個網站。在這群年輕的科學愛好者看來,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沒有什麼能束縛我們的好奇」。

網站上最重要的三個板塊:「小組」,是網友討論的一個社區;「問答」,以問答的形式分享知識和經驗;「科學人」,不僅面向普通網友,還面向專業級科學愛好者,上面有大量研究論文的解析、研究者第一手的撰文、高端科學家的採訪。

想要看明白這些,是否得具備些科學底子?

「果殼網」新媒體主管花蝕毫不諱言,「科普」與「科學」有差別。普通受眾很難理解真正的科學,因為這需要專業的學科背景,以及一些基礎的邏輯。而科普,就不一樣了。「『果殼網』的受眾中,Geek(科學發燒友)確實挺多,但我們從一開始就試圖讓科學傳播變成一件沒有門檻的事,所以,『說人話』成為我們話題選擇和語言表達的最大宗旨。」花蝕告訴記者。比如,在朋友圈裡,很多謠言是針對老人和兒童的,編輯團隊會專門針對他們做一些科普。最近,一篇題為《最坑娃的八大謠言》 的微信文章,就輕鬆收穫了10萬多的閱讀量。

2012年8月上線的「果殼網」微信公眾號,目前粉絲量超過了90萬。花蝕他們最初的願景,是想在微信這樣一個大的平臺上,發出科學的聲音。與網站、微博和其他渠道不同,微信相對生活化、碎片化,因此,他們有意選擇那些緊扣時事熱點的有趣話題,即使是用網站上發布過的信息,也會在文字上做一定處理,出現的任何術語,都會有相應的介紹。現在,「果殼網」微信在工作日一天推3輪,一輪推4篇文章。

當「科學」轉化為「科普」,一位普通用戶才能在每天上班路上、下班以後或臨睡前,了解最新一期《自然》期刊如何闡釋科學家用神經科學手段把那些快樂的記憶從抑鬱症手中奪回,或者學會怎樣用分子料理煮出一顆完美的雞蛋。

請科學家做科普

轉化的過程,通常伴隨著表達上的「引申」。國內外媒體的科學報導,皆是如此。這個「引申」的度,就顯得格外關鍵。有時候,媒體的高度關注可能會影響到研究人員的正常科研秩序,有些媒體誇張和斷章取義的報導,甚至會導致推波助瀾的後果,所以,「過度引申」是科學報導的大忌。

那麼,如何做到不盲信,不誇張?顯然,「果殼網」對自己在理解科學和理解受眾這兩個向度上,都很有信心。編輯團隊中,大部分人「正經做過科研」,其中不乏系出中科院、清華、北大等名門者,兼具科學素養與文字功底。「我們對尺度的判斷有天然優勢。」花蝕將這種優勢描述為「和科研院所相比,我們更明白如何讓大眾接受科學;和普通媒體比,我們更懂科學」。

為了在專業與通俗之間找到平衡,「果殼網」還有自己的獨門秘笈。今年3月,「果殼網」聘請了33位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的科學家,擔任科學顧問。

46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在《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學》)等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最多的中國學者之一,也是在世的古脊椎動物學家中命名物種最多的人。他曾在1999年糾正過美國《國家地理》 的錯誤報導,撰寫的科普文章還被收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本。「果殼網」編輯告訴記者,化石不會說話,但徐星是一個「能讓化石講述精彩故事的人」。最近一段時間,電影《侏羅紀世界》熱播,徐星和他的學生專門給果殼網寫了一篇文章,介紹20年來恐龍研究的十大顛覆性發現。

除了親自撰寫文章,「科學顧問」有時也扮演「內容把關人」的角色。事實上,很多做科研的人也有做科普的願望。「果殼網」編輯經常收到科研工作者在投稿中介紹說,他們剛剛做了一項研究,希望把結果分享給更多的人。

好奇心是人類的本能

以為「果殼網」的編輯都是清一色的科學宅男?那你就錯了。

這個承擔著「果殼網」內容生產與傳播的編輯團隊,總共20多人,男女比例為1:1。剛剛轉正的實習生安然,是一個90後女生,目前負責微信的日常運營,很多吸引人的微信標題,都出自她手。

甚至,也不是所有編輯皆為理科出身。「果殼網」主編徐來,就是一名如假包換的文科生,原本研究古代神話,但他本人在動物學方面的素養堪稱專業。

每位編輯關注的領域,都與各自的知識背景和個人興趣相關,涉及食品安全、天文、生命科學、能源工業等諸多方面。比如,生物學出身的花蝕,就會參與編輯大部分有關野生動物的內容。在翻譯每一種動物的名稱時,他都會首先從英文中找到相對應的拉丁文學名,然後再找到對應的中文名。這樣的不厭其煩,只是為了減少錯誤率。

有些編輯在本行之外還有其他愛好,並且「玩」得很好。有一位叫老貓的編輯,喜歡收集比寶石還漂亮的礦物標本,有時他也會在「果殼網」上分享自己的藏品。

這樣一群小夥伴在一起,自然免不了擦出火花。所以,他們的聚餐可能一不留神就由某道菜品引發一場對動物解剖的細緻討論,生生把飯局推往「重口味」。

「我們是一群好奇心極其旺盛的人。」他們這樣形容自己。

而「好奇心」,正是這群年輕人最為看重的東西。這個時代,太多人追求「有用」,人們似乎忘記了,「好奇心」才是人類的本能。

對話

科學不是用來信仰的

解放周一:聽說,剛滿月的微信公眾號「吃貨研究所」、「健康朝九晚五」和「美麗也是技術活」,也是你們的手筆,為什麼要在「果殼網」之外再做這幾個微信公眾號?

花蝕:相信很多像「果殼網」一樣關注比較廣闊內容的平臺,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你的微信打開率會不可避免地越來越低,而如果你切入一個更專業的子領域,情況就可能會改觀。為了讓我們的內容有更好的傳播,我們嘗試了垂直領域的其他公眾號。有關美食、健康和美容的內容,或許你在其他渠道也可以看到,但從科學的角度給你建議,應該是我們的特長。

解放周一:在你們看來,科學的意義何在?

花蝕:科學不是用來信仰的,它是一套方法論,雖然它不能解釋一切問題,但它是目前為止最有可能解釋一切問題的方法論。

解放周一:傳言你們團隊都愛看美劇 《生活大爆炸》,真的嗎?

花蝕:沒錯,因為這個電視劇說的就是我們啊!雖說 Geek 這個詞有點扁平化,但還是很能概括我們這群人好奇心旺盛的特點。

解放周一:對普通人來說,「好奇心」意味著什麼?

花蝕:好奇心會讓生活更有情趣,讓人們有興趣去嘗試新的事物。在馬路邊看到花壇裡種的植物,好奇的人會願意探究:這是什麼植物?它為什麼會長成這樣,為什麼會開出這樣的花朵?

好奇心還可以提升生活質量。如果加上網站、微博等各個渠道,「果殼網」現在影響的用戶總數,已達千萬級。受到這麼多用戶的追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果殼網」滿足了普通人的求知慾。有了科學的依據,人們能夠在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更有指導性的建議。比如,什麼樣的吃藥姿勢,才能避免一瓶水喝光卻還沒咽下一顆膠囊的窘境;或者,雞脖雞翅雞屁股當中,到底哪個不能吃。

相關焦點

  • 李瑞宏:「向好奇心致敬」的一群人
    菠蘿獎創立於2012年,在過去八年裡,一群科學家、科學傳播工作者,與科學青年、文藝青年、普通青年一起,為一些富有想像力、出人意料而意義深遠的科研成果與事件,頒發了這個以水果命名的獎項。去年菠蘿科學獎創始人、前浙江省科技館館長李瑞宏分享了為何創立菠蘿科學獎,以及如何通過這一獎項將科學與趣味結合起來。如下為他的演講內容。
  • 科普的良心:果殼網CEO姬十三
    ——科普常識的傳播,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兩者的區別是,科學松鼠會是一個愛好者組成的公益團體,果殼網是以科普為主要內容的盈利性機構。一群有科學專業訓練背景(通常是博士學歷以上)的人,堅持為你寫就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推動常識建設。  在果殼網上,你可以搜索到各種各樣的在線科技興趣小組,引領用戶重拾失落的好奇心。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現在則開始拓展媒體之外的領域;知乎是一群IT 青年做的問答社區,現在倒越來越像個媒體。果殼網創始人、CEO 姬十三說,「我看過艾瑞諮詢的後臺數據,驚訝地發現果殼和知乎的用戶群重合比例非常小,大概只有5%,所以真的談不上競爭關係。」很多人從科學松鼠會——科學工作者和科普愛好者一起玩的鬆散圈子——開始關注姬十三搭建的社區雛形。
  • 歷史學家王家範:旺盛的求知慾、永遠的好奇心|逝者
    記者|李永博王家範,1938年生,江蘇崑山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中國歷史通論》《百年顛沛與千年往復》《史家與史學》《漂泊航程:歷史長河中的明清之旅》《明清江南史叢稿》等。
  • 研究袋熊方形便便的科學家:好奇心持續旺盛指南
    如何持續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和對生活不斷探索的精神?在本期的【作者信箱】欄目中,我們將與大家分享搞笑諾貝爾獎得主、仿生學教授胡立德的獨門秘籍。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和「好玩」科學的代言人,胡立德教授既要在家庭中引導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又要在工作中保持自己對科研的好奇心,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一群對科普有熱情的夥伴,我和姚笛、徐來、王豔、劉暘、吳歐等,從各自領域離開,投身創辦果殼網,開始一個全新的事業。從一個寫作者到創業者,前兩年經歷了很多坎坷。自2012年以來的五年時間,果殼逐漸摸清了思路快速成長。回顧過去五年,是果殼網快速突破,夯實科普基礎,探索科普產業化的五年。也是我們用實際行動履踐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態度與精神的五年。
  • 果殼網: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大力推廣MOOC學院、成立「科學人」品牌、開發備孕利器「研究生」APP,果殼網正努力從泛科學社交網站向細分領域進軍,但2013年獲得B輪融資的果殼網盈利模式仍在探索。儘管姬十三本人並不喜歡「科普」這個詞,他覺得這個詞太過「高高在上」, 好像老師在教育學生一樣,而果殼網的願景,卻是做一個可供所有熱愛科學的人交流的平臺。果殼網成立的最初兩年,姬十三因為自己的「理想主義」走了不少彎路。姬十三的團隊初心是做「科學傳播」,一開始,果殼網想通過泛科學內容討論,構建一個社區。
  • 果殼網百篇妙文粉碎謠言 主編:啟蒙精神永遠需要
    這讓一群科學愛好者格外忙碌起來,他們自覺地擔當起了「粉碎謠言」的重任。  如果你仔細地瀏覽網絡世界,你會發現,在我們身邊已經有不少科學網站,並且不少是年輕博士主動擔當,敲鍵盤傳播知識,以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為己任。但這中間,又以果殼網最引人注目,為什麼?就連央視都採訪果殼網的年輕MM了,請他們出面,講解超級月亮與地震的關係。
  • 果殼網創始者:5到10年內會出現世界級科普寫手
    「讓圈子之外的讀者聽到科學的聲音」    姬十三這個名字,籠罩著不少光環——知名科普作家、科學松鼠會發起人、果殼網創始者……相形之下,他的本名嵇曉華就要「低調」得多了,如同他給人的感覺,謙和而不張揚。
  • 紅豆live與果殼網達成深度合作
    月14日,有信(微博控股)旗下語音直播平臺紅豆Live與果殼網共同宣布:雙方已達成深度合作,首批將有13位果殼達人及8檔主題欄目入駐紅豆Live。圖:果殼網首批入駐紅豆Live13位達人在10月14日,果殼網總編「拇姬」、果殼網主筆、博物學家「瘦駝」、果殼網主筆及加州伯克利古生物學博士「Ent_evo」
  • 果殼網主編談養生黨和心靈雞湯
    訪談:果殼網主編談養生黨和心靈雞湯榜妹心中一直把拇姬供為文字和見識的神級選手,「不要在他前問出太Low的問題」這個念頭糾纏了榜妹一整個周末。果殼網主編徐來,青年小說家,小說《想像中的動物》。果殼網(ID:Guokr42):Guokr.com是開放、多元的泛科技興趣社區,並提供負責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題內容。(榜妹註:自新媒體排行榜放榜以來,幾乎承包科技榜首位)榜妹:果殼微信運營花蝕說,我們的健康榜在謠言來源方面幫了你們的大忙……流言總比闢謠傳得廣些。你怎麼理解微信上盛行的養生黨和心靈雞湯呢?
  • 可能是最詳細的成長攻略,解密果殼網成長的 3 個階段
    所以我們認為,造星最關鍵的步驟是為他們找到一群粉絲,而且是非常非常鐵桿的粉絲。因此我們當時集中精力去做這件事情,我們稱為「科學造星運動」。在一個社區裡面,粉絲的價值是什麼?一是成為明星,提供成就感。讓明星萬眾矚目,很多人景仰,很多人信任。這樣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二是成為明星思想的放大器。
  • 【果殼網專訪】愛德·賽克斯:科學媒介中心為科學服務,而非科學家
    果殼網:你們如何勸說得捐贈方出資支持你們呢?賽克斯:我們已經存在12年了,有非常成功的歷史。我們每天與英國所有全國性媒體一起工作,聯繫許多科學家,覆蓋幾乎所有科學領域,每年要做100多場媒體發布會,發表近兩百篇關於時事或新科研成果的科學評論。
  • 果殼網夾縫中成長:拿科技與對手「抬槓」
    姬十三想著只要能把這群人抓出來,果殼網就會有市場。  果殼網的內容主要來自兩塊,一個是用戶生成,一個是自主原創,後者所佔的比例要大得多。用戶可以瀏覽自己喜愛的內容(主題站),參與相關話題討論(小組),關注感興趣的科普作家(果殼達人),今年3月14日,果殼網又推出一種社會化問答形式果殼問答。  目前,果殼網的方向仍處於探索之中:不用考慮盈利,但必須做好社區。
  • 果殼網悄悄換LOGO設計,變藍了
    LOGO設計了,高瑞品牌去果殼網官方微博一看,果然。果殼網全新LOGO設計_高瑞品牌果殼網全新LOGO設計果殼網全新藍色代表思考,給人寧靜信任的感覺,傾向適用於人格偏理性的消費者或用戶群體。果殼網作為國內知名的科學文化品牌,使用藍色作為品牌色也是合情合理的。
  • 果殼網創始人嵇曉華:新媒體科普是弱勢群體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 謝靚)一提到科普,很多網民第一反應就是果殼網,在多個泛科技類網站排行榜上,果殼網都穩居「頭牌」,微信矩陣粉絲量達500萬,微博矩陣則近千萬。
  • 【果殼網專訪】臺大葉丙成:用生命在賣萌的MOOC教育者
    PAGAMO是由一群大三、大四的學生組成的遊戲團隊,耗時半年多開發。可不要小瞧這一幫年輕人,陳彥鈞是個動漫宅,負責設計遊戲UI。唐偉軒負責團隊中協調、溝通、做規劃。這幫熱血的年輕人加入這個團隊僅僅是因為覺得很好玩,他們是MOOC中第一個嘗試將在線教育和在線遊戲結合在一起的人。究竟是什麼玩法,還要等到它上線那一天才能見分曉!為了避免同學做作業時去看式子,只片段的看那部分,或者去參考習題解答,他想出了讓學生自己出作業的辦法。在這個遊戲中,學生化身出題人為其他同學設置障礙,然後再去攻破其他同學的題目。攻破的題目越多分數就越高。
  • 百度入股果殼網內容大戰已進入白熱化
    而對於很多人來說,除了馬上進行搜索驗證外,也有的人會疑惑「百家號」是什麼?百家號作為百度大力發展的內容生態,比起微信公眾號和頭條號來說,明顯在大眾的知名度上遠遠不如上面兩家。搜尋引擎起家的百度在內容方面一直以來都比較薄弱,早期依靠貼吧興起的內容,也隨著各種內容平臺的出現,帶走了大部分的用戶。而這批被帶走的用戶,除了流向微博外,也有許多來到了知乎和果殼。
  • 好奇心乃開拓創新之劍
    「數錢可以減輕疼痛」「蚊子為什麼不會被雨滴砸死」……這些天馬行空、腦洞大開的科研成果,看似都是「無用良品」,卻是在「向好奇心致敬」,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發現未知的探索之旅。哲人有言,一看見星星,我就開始做夢。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代表著人的求知慾。沒有好奇心,就會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就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問題,就如同射箭沒有靶子,難以刨根問底做進一步的探究。
  • 可能是最詳細的成長攻略,解密果殼網成長的 3 個階段| MindStore
    所以我們認為,造星最關鍵的步驟是為他們找到一群粉絲,而且是非常非常鐵桿的粉絲。因此我們當時集中精力去做這件事情,我們稱為「科學造星運動」。果殼網如何將多個不同群體融合在一起?因為果殼網高質量的內容在網絡不斷傳播,這過程中,果殼網品牌越來越響,我們自然而然擁有了一批粉絲,他們自發的組織到一起,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當時,我們看到了粉絲們在百度貼吧、豆瓣小組建立了很多的以果殼網來命名的社區,一開始,我們會有官方人員去和這些用戶來互動。後來,我們覺得與其讓他們散落在四處去玩,不如我們自己去做一個社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