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
圖片說明:這是「果殼網」的辦公室一角,出乎意料又不出乎意料吧。
以「科技有意思」為口號的「果殼網」,今年最火的一條微信《裙子到底是「白+金「還是「藍+黑」?你的大腦在搗鬼》,奇蹟般地席捲了400多萬閱讀量。
這種好玩的選題是怎麼出爐的?幕後的編輯是不是一群「科學怪人」?
名字出自哈姆雷特
「果殼網」之前的「科學松鼠會」,是一個旨在推動大眾科普的公益組織,聚集了一批科普寫作者。隨著品牌逐漸響亮,創始人姬十三發現,成立一家商業化的專業公司,或許能比一個鬆散的組織發揮更大的能量。於是,2010年11月,他在「科學松鼠會」之外,創建了「果殼網」。
「果殼」的意象,來源於哈姆雷特的一句話:「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著名科學家霍金曾以此為題,著書《果殼中的宇宙》,暗示自己身處輪椅之上的那些時光。據說,姬十三在一次洗澡時偶然想到了這個典故,遂決定用「果殼」來命名這個網站。在這群年輕的科學愛好者看來,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沒有什麼能束縛我們的好奇」。
網站上最重要的三個板塊:「小組」,是網友討論的一個社區;「問答」,以問答的形式分享知識和經驗;「科學人」,不僅面向普通網友,還面向專業級科學愛好者,上面有大量研究論文的解析、研究者第一手的撰文、高端科學家的採訪。
想要看明白這些,是否得具備些科學底子?
「果殼網」新媒體主管花蝕毫不諱言,「科普」與「科學」有差別。普通受眾很難理解真正的科學,因為這需要專業的學科背景,以及一些基礎的邏輯。而科普,就不一樣了。「『果殼網』的受眾中,Geek(科學發燒友)確實挺多,但我們從一開始就試圖讓科學傳播變成一件沒有門檻的事,所以,『說人話』成為我們話題選擇和語言表達的最大宗旨。」花蝕告訴記者。比如,在朋友圈裡,很多謠言是針對老人和兒童的,編輯團隊會專門針對他們做一些科普。最近,一篇題為《最坑娃的八大謠言》 的微信文章,就輕鬆收穫了10萬多的閱讀量。
2012年8月上線的「果殼網」微信公眾號,目前粉絲量超過了90萬。花蝕他們最初的願景,是想在微信這樣一個大的平臺上,發出科學的聲音。與網站、微博和其他渠道不同,微信相對生活化、碎片化,因此,他們有意選擇那些緊扣時事熱點的有趣話題,即使是用網站上發布過的信息,也會在文字上做一定處理,出現的任何術語,都會有相應的介紹。現在,「果殼網」微信在工作日一天推3輪,一輪推4篇文章。
當「科學」轉化為「科普」,一位普通用戶才能在每天上班路上、下班以後或臨睡前,了解最新一期《自然》期刊如何闡釋科學家用神經科學手段把那些快樂的記憶從抑鬱症手中奪回,或者學會怎樣用分子料理煮出一顆完美的雞蛋。
請科學家做科普
轉化的過程,通常伴隨著表達上的「引申」。國內外媒體的科學報導,皆是如此。這個「引申」的度,就顯得格外關鍵。有時候,媒體的高度關注可能會影響到研究人員的正常科研秩序,有些媒體誇張和斷章取義的報導,甚至會導致推波助瀾的後果,所以,「過度引申」是科學報導的大忌。
那麼,如何做到不盲信,不誇張?顯然,「果殼網」對自己在理解科學和理解受眾這兩個向度上,都很有信心。編輯團隊中,大部分人「正經做過科研」,其中不乏系出中科院、清華、北大等名門者,兼具科學素養與文字功底。「我們對尺度的判斷有天然優勢。」花蝕將這種優勢描述為「和科研院所相比,我們更明白如何讓大眾接受科學;和普通媒體比,我們更懂科學」。
為了在專業與通俗之間找到平衡,「果殼網」還有自己的獨門秘笈。今年3月,「果殼網」聘請了33位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的科學家,擔任科學顧問。
46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在《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學》)等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最多的中國學者之一,也是在世的古脊椎動物學家中命名物種最多的人。他曾在1999年糾正過美國《國家地理》 的錯誤報導,撰寫的科普文章還被收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本。「果殼網」編輯告訴記者,化石不會說話,但徐星是一個「能讓化石講述精彩故事的人」。最近一段時間,電影《侏羅紀世界》熱播,徐星和他的學生專門給果殼網寫了一篇文章,介紹20年來恐龍研究的十大顛覆性發現。
除了親自撰寫文章,「科學顧問」有時也扮演「內容把關人」的角色。事實上,很多做科研的人也有做科普的願望。「果殼網」編輯經常收到科研工作者在投稿中介紹說,他們剛剛做了一項研究,希望把結果分享給更多的人。
好奇心是人類的本能
以為「果殼網」的編輯都是清一色的科學宅男?那你就錯了。
這個承擔著「果殼網」內容生產與傳播的編輯團隊,總共20多人,男女比例為1:1。剛剛轉正的實習生安然,是一個90後女生,目前負責微信的日常運營,很多吸引人的微信標題,都出自她手。
甚至,也不是所有編輯皆為理科出身。「果殼網」主編徐來,就是一名如假包換的文科生,原本研究古代神話,但他本人在動物學方面的素養堪稱專業。
每位編輯關注的領域,都與各自的知識背景和個人興趣相關,涉及食品安全、天文、生命科學、能源工業等諸多方面。比如,生物學出身的花蝕,就會參與編輯大部分有關野生動物的內容。在翻譯每一種動物的名稱時,他都會首先從英文中找到相對應的拉丁文學名,然後再找到對應的中文名。這樣的不厭其煩,只是為了減少錯誤率。
有些編輯在本行之外還有其他愛好,並且「玩」得很好。有一位叫老貓的編輯,喜歡收集比寶石還漂亮的礦物標本,有時他也會在「果殼網」上分享自己的藏品。
這樣一群小夥伴在一起,自然免不了擦出火花。所以,他們的聚餐可能一不留神就由某道菜品引發一場對動物解剖的細緻討論,生生把飯局推往「重口味」。
「我們是一群好奇心極其旺盛的人。」他們這樣形容自己。
而「好奇心」,正是這群年輕人最為看重的東西。這個時代,太多人追求「有用」,人們似乎忘記了,「好奇心」才是人類的本能。
對話
科學不是用來信仰的
解放周一:聽說,剛滿月的微信公眾號「吃貨研究所」、「健康朝九晚五」和「美麗也是技術活」,也是你們的手筆,為什麼要在「果殼網」之外再做這幾個微信公眾號?
花蝕:相信很多像「果殼網」一樣關注比較廣闊內容的平臺,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你的微信打開率會不可避免地越來越低,而如果你切入一個更專業的子領域,情況就可能會改觀。為了讓我們的內容有更好的傳播,我們嘗試了垂直領域的其他公眾號。有關美食、健康和美容的內容,或許你在其他渠道也可以看到,但從科學的角度給你建議,應該是我們的特長。
解放周一:在你們看來,科學的意義何在?
花蝕:科學不是用來信仰的,它是一套方法論,雖然它不能解釋一切問題,但它是目前為止最有可能解釋一切問題的方法論。
解放周一:傳言你們團隊都愛看美劇 《生活大爆炸》,真的嗎?
花蝕:沒錯,因為這個電視劇說的就是我們啊!雖說 Geek 這個詞有點扁平化,但還是很能概括我們這群人好奇心旺盛的特點。
解放周一:對普通人來說,「好奇心」意味著什麼?
花蝕:好奇心會讓生活更有情趣,讓人們有興趣去嘗試新的事物。在馬路邊看到花壇裡種的植物,好奇的人會願意探究:這是什麼植物?它為什麼會長成這樣,為什麼會開出這樣的花朵?
好奇心還可以提升生活質量。如果加上網站、微博等各個渠道,「果殼網」現在影響的用戶總數,已達千萬級。受到這麼多用戶的追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果殼網」滿足了普通人的求知慾。有了科學的依據,人們能夠在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更有指導性的建議。比如,什麼樣的吃藥姿勢,才能避免一瓶水喝光卻還沒咽下一顆膠囊的窘境;或者,雞脖雞翅雞屁股當中,到底哪個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