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王家範:旺盛的求知慾、永遠的好奇心|逝者

2020-12-05 新京報

記者|李永博

王家範,1938年生,江蘇崑山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中國歷史通論》《百年顛沛與千年往復》《史家與史學》《漂泊航程:歷史長河中的明清之旅》《明清江南史叢稿》等。

王家範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主攻中國社會經濟史,側重明清時段與江南地區,於史學認識論與方法論也多有探索。

根據學生們的回憶,王家範很擅長從通貫和整體詮釋的角度,對歷史中的重大問題做出個性化解讀,進而揭示中國歷史變遷的內在脈絡。他以執教中國通史課程的講義為基礎寫就的《中國歷史通論》已經成為了經典之作。該書最新的增訂版與錢鍾書、李澤厚、陳旭麓等人的著作,一同被出版社收錄於二十冊的「當代學術」文集。浙江師範大學教授胡鐵球回憶道,正是這本書為他打了史學的新大門,最終成為了王家範先生的學生。

雖是老一輩的學者,王家範對學術前沿和動態的掌握,對於新理論和史學方法的活學活用,乃至於對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的運用,都常常讓他的後輩學生自嘆不如。韋伯、海德格爾、塞繆爾森、諾斯……王家範雖在治學中吸收了形形色色的西方理論,卻不為其所困。

作為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大家,他不同意美國加州學派以純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江南。在他看來,西方的城市化理論,也無法完全解釋明清江南的城鎮化過程。「文字資料往往沒有感性的情境,無法有細微的體會。」王家範生前在訪談中多次提及實地考察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王家範的學生、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武在回憶時提到,老師最令他難忘的是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和嚴謹治學背後的家國情懷。就像王家範曾說,從事歷史研究就像在大海上漂泊,「欲從海面穿透到海底,體悟歷史的真義,沒有沉潛下去的毅力和耐心,沒有旺盛的求知慾和永遠的好奇心,很可能就像好事的遊客,留下的只是『某某到此一遊』。」

《中國歷史通論》(增訂本),王家範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6月。

新京報:作為他的學生,你與王家範先生是如何結緣的呢?生活中的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周武:我進入大學的時候就知道王家範老師,但我們之間的交往始於特殊的機緣。在1988年的時候,我的碩士生導師不幸過世,王家範為他寫悼詞,我為他提供了一些素材。從此以後,我與王老師交往非常密切,後來我又讀了他的博士生。王老師是我最尊敬的老師之一,我從他這裡受益良多。

王家範老師是一個特別率性的人,不拘禮儀,不因為我們是師生而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模樣。他具有的一些特質在他們那一代學者中是不常見的。比方說,他對一切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他是我們中間最早使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一批人,對於網絡的熟悉程度遠勝於我們這些後輩學生。最近兩年,因為身體狀況不佳,王老師一直住在醫院中。他會用手機拍下醫生用藥說明的照片,然而自己上網查資料,學習和了解他的病情和治療方式,這種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是他身上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史學而言,還沒有哪種新潮的理論是他不知道的。在寫作的過程中,他則把這些新知識全部融入於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思考當中。

新京報:如你所說,這種好奇心讓王家範在研究中國歷史之餘,也同時非常熟悉西方的史學理論。我記得他曾經指出,西方的城市化理論無法直接套用來解釋明清江南的城鎮化過程。那麼他是如何處理西方史學理論與中國本土研究之間的關係的呢?

周武:對於中國歷史,他有一番自己的理解,尤其認為「生活是歷史的教科書」。也就是說,任何理論的解釋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脫離了生活,理論就是懸空的。越到晚年,他越強調歷史研究不只是為了構建某種「高大上」的理論,更是要傳遞一種來自生活的煙火氣。由於他重視生活經驗,他發現西方的很多理論無法拿來解釋中國現實,自己的寫作也不會被這種或那種理論帶走。所以雖然他對新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但他的治學過程中從不會喪失自我。他認為歷史就是要從活生生的現實、活潑潑的生活當中來體會,因此他的歷史寫作也有一種別樣的中國韻味。

新京報:王家範先生專攻明清江南史,同時對中國通史、通論也頗有建樹,在歷史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上也有自己的見解,這類情況在史學家中相對比較少見。你怎麼看待王家範先生在史學上的貢獻?

周武:我覺得王老師的貢獻最主要的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方面當然是中國古代的社會經濟史。「文革」結束以後,他就是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也寫過很多的論文。第二是他的經濟史研究,尤其關註明清時期的江南。因為他自己是出生在江南的小鎮,所以就是說對江南地區有一種很深的感情。在這方面他寫過很多有影響的論文,如今被公認為江南市政研究和江南社會經濟研究的大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對中國歷史作出的整體理解。雖然研究明清江南史是他的學術重心,但他認為歷史其實是相通的,他的史學追求一種大的時間感,所以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就是《中國歷史通論》,這本書是代表他對中國歷史的一個解讀,解讀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通貫整體」。 另外,他也一直關注中國近代的那些著名史家,對於每一位史學大家做過深入的分析,這其實是和他對中國歷史的理解融為一體的。

相比一般的歷史學家,王家範先生有兩個鮮明的特點。首先,他不認為歷史是純粹的知識之學,不僅僅滿足於建構一種關於中國歷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王家範先生研究史學的背後有著家國關懷,他想要通過自己的研究來回答,中國的歷史為什麼是這樣的走向?中國邁向現代的過程中,遇到的結構性癥結究竟在什麼地方?他希望自己的歷史研究能夠對中國的未來方向提供一些啟示。所以我們在他的書中處處可見對歷史的溫情和敬意。

另外,王家範老師的史學有一種高度的思辨。很多人說中國太大,中國歷史太龐雜了,他認為這是對中國歷史學家的一種挑戰,而中國歷史學家應該去迎接這種挑戰。要做出回應,就要藉助高度的思辨,才能夠把握中國歷史的整體。中國的歷史是前後、左右、上下都彼此關聯的歷史,它不是樹木的歷史,而是森林的歷史。我們需要把握的是中國整體歷史的變遷和走勢。

作者|李永博

編輯|羅東

校對|李項玲

相關焦點

  • 人一定要有空間 應以求知慾克服自滿
    我想,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就能夠讓我們有效的克服和防止驕傲自滿和急躁的思想情緒。因為,求知慾是一種謙虛謹慎的精神,只有求知慾,才能夠真正的提高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能力,它會讓我們知道,我們在未知的世界中或未知的領域中,我們自己是多麼的渺小和無知,這就是知識的力量。培根說過一句很經典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 孩子的「求知慾」能培養嗎?這5種方式家長可以試一試
    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家長們總是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的求知慾進一步發展。有的家長卻不懂得培養孩子求知慾的方法,讓孩子的求知心理受到打擊。孩子也會失去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習慣於故步自封,求知心也會變弱。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孩子求知的基礎。家長只有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孩子才會有好奇心,也才會有探索和求知的欲望。當孩子的求知慾較為薄弱時,家長就要通過培養孩子的興趣,來促進孩子求知慾的發展。
  • 對什麼都好奇,求知慾很強的幾大生肖
    ,凡事都要刨根問底,讓人對於他們的這種行為表示又愛又恨,他們是天生的探索者,對於任何的問題,敢於提問,屬於求知慾很強的幾大生肖。那麼在我們的十二生肖裡面,到底哪幾個屬於這樣的生肖呢?3秒內點讚關注@小貓星推官,把屬於自己和家人的福氣帶回家!
  •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
    原標題: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圖片說明:這是「果殼網」的辦公室一角,出乎意料又不出乎意料吧。以「科技有意思」為口號的「果殼網」,今年最火的一條微信《裙子到底是「白+金「還是「藍+黑」?你的大腦在搗鬼》,奇蹟般地席捲了400多萬閱讀量。這種好玩的選題是怎麼出爐的?
  • 好奇心是邁向求知的第一步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對此,我給予的答案是,首先要保持好奇心。為什麼要保持好奇心呢?這不僅是因為好奇心能促使人們邁向求知的第一步,還因為要發現包括物理在內的各類科學奧秘,往往都需要強大的好奇心來做支撐。我們常會發現到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們容易好奇心爆棚,在我看來這份好奇心是彌足珍貴的,正是有了好奇心的推動,孩子們願意去不斷學習、不斷探索。
  • 藉助這次難得的「日環食」天象奇觀,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畢竟天文學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更遙遠些,但它包羅萬象、奧妙無窮,我們的社會和家庭就應該主動地加以引導,調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天體物理學家馬裡奧·利維奧曾說過:人有一種好奇心叫知識性好奇,這種好奇常常鍾情於科學奧秘,能讓人帶著愉快的狀態,期待知識的讚賞。
  • 好奇心乃開拓創新之劍
    「數錢可以減輕疼痛」「蚊子為什麼不會被雨滴砸死」……這些天馬行空、腦洞大開的科研成果,看似都是「無用良品」,卻是在「向好奇心致敬」,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發現未知的探索之旅。哲人有言,一看見星星,我就開始做夢。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代表著人的求知慾。沒有好奇心,就會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就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問題,就如同射箭沒有靶子,難以刨根問底做進一步的探究。
  • 關於孩子的好動行為,可能是求知慾的表現,家長可以試試3步引導
    總是擔心孩子在外面會遇到危險,會發生意外,他們好像永遠有操不完的心。有一次那孩子因為好奇下雨天蚯蚓是怎麼跑出來的,為什麼蚯蚓斷了還可以活,於是便瞞著父母偷偷跑了出去。由於觀察蚯蚓入了神,一時間忘了回家。眼看天色漸晚,孩子卻不見了,鄰居夫妻倆急得向周圍鄰居求助,請求大家幫忙找找孩子。
  • 人類高級欲望之:求知慾和徵服欲
    求知慾人類的進步要歸功於求知慾。求知慾是我們探索世界,改變世界的動力,而求知慾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前面幾種基本欲望。為了更多的食物,更高的安全,為了更好的感官體驗,為了種族的繁衍,我們會不斷的探索未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們會通過讀書、看電影、看電視、旅行等方式來學習、思考,從而創新、創造出更好的方法。我們會想到遙遠而巨大的災難,比如地球毀滅,所以我們會不斷研究科技。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展現最與眾不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小科學家...
    好奇心相互碰撞 與世界頂尖科學大咖交流,顛覆了我對科學的認知;我很喜歡化學,可是周圍的人勸我不要學化學,我想問問頂尖科學家會怎麼選擇;想來汲取足夠多的科學營養,才能發現真正需要我去解決的科學問題……來上海「約會」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56位科學少年,分別由中國科協和上海市科協從參加「英才計劃」等培養項目的優秀學生中選拔而來
  • 小男生突發奇想,零下16℃舔鋼管,結果……好奇心如何引導才合適?
    人類的好奇心果然層出不窮、永無止境。 尤其是兒童,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古今中外著名科學家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有強烈探索自然之謎的好奇心,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需要保護的。但好奇心對孩子來說又是「雙刃劍」,家長需要適時引導,以免兒童因好奇心傷害到他人或自己。 寶寶呱呱墜地,就有「學習」的本能。大的聲響可以使寶寶止住啼哭;明亮的物體在眼前晃動,能吸引他的視線。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展現最與眾不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小科學家「牽手」大師點燃夢想
    好奇心相互碰撞 與世界頂尖科學大咖交流,顛覆了我對科學的認知;我很喜歡化學,可是周圍的人勸我不要學化學,我想問問頂尖科學家會怎麼選擇;想來汲取足夠多的科學營養,才能發現真正需要我去解決的科學問題……來上海「約會」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56位科學少年,分別由中國科協和上海市科協從參加「英才計劃」等培養項目的優秀學生中選拔而來
  • 寧大榜樣 | 國家獎學金獲得者葉發鈿:好奇心拯救貓
    【MBA中國網訊】事跡正文好奇心拯救貓如果說我有什麼特別突出、典型的特徵,那一定是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我認為是好奇心拯救了貓,一隻貓若能夠能動地尋求這個世界的真相而不是永遠蜷縮在角落裡害怕危險,才算是沒有白活。人也是如此。好奇心促進深入學習在大一的下學期時,學院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專業課之一。
  • 焦慮的「求知慾」:科普知識走進輿論場
    而這種需求所激發的全民「求知慾」,也是新聞+知識類內容成為市場剛需的關鍵。 伴隨著疫情的發展,從回形針《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在全網刷屏,到戴口罩的正確方法、N95與普通醫用外科口罩的區別、病毒為何難以被殺死、瑞德西韋能否治療新冠病毒、科學家為什麼只顧著發論文等諸多問題在全網求解和擴散,因新聞熱點而聚集的全民注意力被引向知識類內容,「求知慾」甚至已經與「求生欲」劃上等號,加速了知識類內容的傳播熱潮。
  • 如何抓住認知能力爆發期,滿足求知慾?
    爬或者走的本領能幫助他觸摸、品嘗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不是淘氣,而是求知,你需要在安全的範圍內最大程度地滿足他的好奇心。在寶寶好奇心日益增強的同時,他的認知欲望也大大加強,進入到一個認知能力的爆發期。一、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
  • 學好數學需要「求知慾」,這是打開新之門的關鍵
    從長遠來看,「求知慾」顯然是不可能的。有了「求知慾」,在學習數學的路上你會發現他越來越有趣。我們的學數學似乎是一個對數研究。事實上數字是用來表示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的!我們的聖人曾想:數是萬物之源,數生萬物,數法則支配萬物!後來,直到無理數的出現,萬物的概念才被打破。當然,「萬物皆數」的幻滅也是一個錯誤。錯誤是數字不足以表達一切。
  • 歷史是人類求知的途徑,歷史學的智慧是什麼,還不快來薰陶一下!
    歷史學是人類求知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柯林武德認為,除數學和科學外,歷史是人類求知的第三條途徑。卡西爾則從另一角度認為,「藝術和歷史學是我們探索人類本性的最有力的工具。沒有這兩個知識來源的話,我們對於人會知道些什麼呢?」從歷史求知,即從人類歷史進程中包括歷史研究進程中求知,此即歷史智慧是謂。向「歷史求知」存在著假設性與可能性,但絕不意味著必然性。
  • 高度自由的遊戲方式,龐大的世界觀,可以滿足的探索欲以及求知慾
    遊戲不僅有著東方RPG那種對於故事細膩的闡述,也有西方RPG竭力營造的那種世界感,真是集大成之作……最後,這分明是一部超長的波蘭電視劇嘛……高度自由的遊戲方式,龐大的世界觀,最重要的是可以滿足我的探索欲以及求知慾。支線炒雞多,主線也不少。為了打個昆特牌滿地圖亂跑,再撕撕各村莊和城鎮的公告欄,打開地圖一看滿屏都是問號 (未探索地)。。
  • 引領青少年保持對科學的熱愛和求知慾
    而人工智慧可以幫助青少年發現自己熱愛,保持探索的求知慾。你覺得人工智慧對青少年有什麼幫助呢?來新智元 AI 朋友圈與AI大咖一起討論吧~「未來會出現像哆啦A夢那樣的機器人嗎?」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實驗學校小學二年級學生門夢溪好奇地問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