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永博
王家範,1938年生,江蘇崑山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中國歷史通論》《百年顛沛與千年往復》《史家與史學》《漂泊航程:歷史長河中的明清之旅》《明清江南史叢稿》等。
王家範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主攻中國社會經濟史,側重明清時段與江南地區,於史學認識論與方法論也多有探索。
根據學生們的回憶,王家範很擅長從通貫和整體詮釋的角度,對歷史中的重大問題做出個性化解讀,進而揭示中國歷史變遷的內在脈絡。他以執教中國通史課程的講義為基礎寫就的《中國歷史通論》已經成為了經典之作。該書最新的增訂版與錢鍾書、李澤厚、陳旭麓等人的著作,一同被出版社收錄於二十冊的「當代學術」文集。浙江師範大學教授胡鐵球回憶道,正是這本書為他打了史學的新大門,最終成為了王家範先生的學生。
雖是老一輩的學者,王家範對學術前沿和動態的掌握,對於新理論和史學方法的活學活用,乃至於對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的運用,都常常讓他的後輩學生自嘆不如。韋伯、海德格爾、塞繆爾森、諾斯……王家範雖在治學中吸收了形形色色的西方理論,卻不為其所困。
作為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大家,他不同意美國加州學派以純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江南。在他看來,西方的城市化理論,也無法完全解釋明清江南的城鎮化過程。「文字資料往往沒有感性的情境,無法有細微的體會。」王家範生前在訪談中多次提及實地考察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王家範的學生、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武在回憶時提到,老師最令他難忘的是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和嚴謹治學背後的家國情懷。就像王家範曾說,從事歷史研究就像在大海上漂泊,「欲從海面穿透到海底,體悟歷史的真義,沒有沉潛下去的毅力和耐心,沒有旺盛的求知慾和永遠的好奇心,很可能就像好事的遊客,留下的只是『某某到此一遊』。」
《中國歷史通論》(增訂本),王家範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6月。
新京報:作為他的學生,你與王家範先生是如何結緣的呢?生活中的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周武:我進入大學的時候就知道王家範老師,但我們之間的交往始於特殊的機緣。在1988年的時候,我的碩士生導師不幸過世,王家範為他寫悼詞,我為他提供了一些素材。從此以後,我與王老師交往非常密切,後來我又讀了他的博士生。王老師是我最尊敬的老師之一,我從他這裡受益良多。
王家範老師是一個特別率性的人,不拘禮儀,不因為我們是師生而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模樣。他具有的一些特質在他們那一代學者中是不常見的。比方說,他對一切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他是我們中間最早使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一批人,對於網絡的熟悉程度遠勝於我們這些後輩學生。最近兩年,因為身體狀況不佳,王老師一直住在醫院中。他會用手機拍下醫生用藥說明的照片,然而自己上網查資料,學習和了解他的病情和治療方式,這種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是他身上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史學而言,還沒有哪種新潮的理論是他不知道的。在寫作的過程中,他則把這些新知識全部融入於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思考當中。
新京報:如你所說,這種好奇心讓王家範在研究中國歷史之餘,也同時非常熟悉西方的史學理論。我記得他曾經指出,西方的城市化理論無法直接套用來解釋明清江南的城鎮化過程。那麼他是如何處理西方史學理論與中國本土研究之間的關係的呢?
周武:對於中國歷史,他有一番自己的理解,尤其認為「生活是歷史的教科書」。也就是說,任何理論的解釋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脫離了生活,理論就是懸空的。越到晚年,他越強調歷史研究不只是為了構建某種「高大上」的理論,更是要傳遞一種來自生活的煙火氣。由於他重視生活經驗,他發現西方的很多理論無法拿來解釋中國現實,自己的寫作也不會被這種或那種理論帶走。所以雖然他對新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但他的治學過程中從不會喪失自我。他認為歷史就是要從活生生的現實、活潑潑的生活當中來體會,因此他的歷史寫作也有一種別樣的中國韻味。
新京報:王家範先生專攻明清江南史,同時對中國通史、通論也頗有建樹,在歷史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上也有自己的見解,這類情況在史學家中相對比較少見。你怎麼看待王家範先生在史學上的貢獻?
周武:我覺得王老師的貢獻最主要的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方面當然是中國古代的社會經濟史。「文革」結束以後,他就是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也寫過很多的論文。第二是他的經濟史研究,尤其關註明清時期的江南。因為他自己是出生在江南的小鎮,所以就是說對江南地區有一種很深的感情。在這方面他寫過很多有影響的論文,如今被公認為江南市政研究和江南社會經濟研究的大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對中國歷史作出的整體理解。雖然研究明清江南史是他的學術重心,但他認為歷史其實是相通的,他的史學追求一種大的時間感,所以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就是《中國歷史通論》,這本書是代表他對中國歷史的一個解讀,解讀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通貫整體」。 另外,他也一直關注中國近代的那些著名史家,對於每一位史學大家做過深入的分析,這其實是和他對中國歷史的理解融為一體的。
相比一般的歷史學家,王家範先生有兩個鮮明的特點。首先,他不認為歷史是純粹的知識之學,不僅僅滿足於建構一種關於中國歷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王家範先生研究史學的背後有著家國關懷,他想要通過自己的研究來回答,中國的歷史為什麼是這樣的走向?中國邁向現代的過程中,遇到的結構性癥結究竟在什麼地方?他希望自己的歷史研究能夠對中國的未來方向提供一些啟示。所以我們在他的書中處處可見對歷史的溫情和敬意。
另外,王家範老師的史學有一種高度的思辨。很多人說中國太大,中國歷史太龐雜了,他認為這是對中國歷史學家的一種挑戰,而中國歷史學家應該去迎接這種挑戰。要做出回應,就要藉助高度的思辨,才能夠把握中國歷史的整體。中國的歷史是前後、左右、上下都彼此關聯的歷史,它不是樹木的歷史,而是森林的歷史。我們需要把握的是中國整體歷史的變遷和走勢。
作者|李永博
編輯|羅東
校對|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