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速凍模式」下的山東棗莊,
最低氣溫只有零下16℃。
「零下16℃用舌頭舔鋼管會被凍住嗎?」
一個小男生好奇心大發,
為了驗證是否真的會被凍住,
他真的伸出了舌頭,
結果……
沒錯,
舌頭真的被凍在鋼管上拔不下來了。
他連忙拿出手機求救,
然而,畢竟被粘住的是舌頭,
他只能模糊不清地說:「救我!」
人類的好奇心果然層出不窮、永無止境。
尤其是兒童,好奇是兒童的天性。
古今中外著名科學家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有強烈探索自然之謎的好奇心,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因此,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需要保護的。但好奇心對孩子來說又是「雙刃劍」,家長需要適時引導,以免兒童因好奇心傷害到他人或自己。
寶寶呱呱墜地,就有「學習」的本能。
大的聲響可以使寶寶止住啼哭;
明亮的物體在眼前晃動,能吸引他的視線。
也就是說,當某種刺激出現時,會引起寶寶傾聽、凝視等生理反應,這在心理學上叫「探究反射」。「探究反射」是好奇心的原始心態。
寶寶出生後半年左右,那些不平常的、新奇的、意外的刺激都能引起他們的驚奇感。
驚奇感可以引發好奇心,從而激起探索的欲望。
一個毛茸茸的玩具狗第一次出現在寶寶面前時,他可能會嚇得哭起來。但是看到媽媽微笑著撫摸玩具狗,他也忍不住用手指碰一下,最後抱著它研究起來。
探索必然好動。
寶寶會津津有味地擺弄一切到手的東西,甚至拆開看一看,弄清楚所以然。
因此,對於年齡較小的好奇寶寶,最好事先把危險的、怕摔怕碰的東西收藏好。把剪刀、針、鐵絲等銳利用具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試想一下,孩子興致勃勃地伸手去夠桌上的花瓶……別拿!
轉身發現地上有個插線板……別碰!
一連串的驚奇被一連串的呵斥壓了下去。
旺盛的探索欲望被撲滅了不說,旺盛的精力也無處可使,自然容易哭鬧。
而上策則是 選擇一些安全的物件供孩子擺弄,這些物件結實、沒有尖銳的稜角、無毒、比孩子的嘴大。
此外,如果孩子因好動惹了禍,弄壞了東西,千萬不要粗暴對待。
探索就會多問。
當孩子有了語言表達能力時,那些使他驚奇的事物,就會成為他問題的內容,進入「十萬個為什麼」的階段。
面對孩子的種種「怪問題」,家長應儘量保持耐心,因為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就是對孩子求知慾的一種鼓勵和讚許。孩子的求知慾就會在「好奇——滿足——好奇」的循環中拾級而上。
如果孩子提問的時候,家長有其他比較著急處理的事情,請不要敷衍作答,可以直接和孩子說明目前沒有時間和孩子討論,請孩子先獨立思考,待空閒下來一定要更詳細地和孩子交流。
家長的重視和認真交流的態度是引導孩子好奇心的基礎,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當他腦中的小問號再次升起時,才會繼續和家長分享。
在孩子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時,家長可以不直接解答孩子的疑問,而是反問孩子,想做些什麼來驗證心中的疑問。
如果孩子的計劃不會傷害到他人或自己,就請陪孩子一起動手實踐;
如果孩子想做的事情有危險,那就及時制止並把可能出現的危險說清楚,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那樣做。
日積月累下來,孩子也會對危險有一定預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繼續點燃好奇心和探索欲,並將其轉化為智慧的火花。
素材來源:《好奇,是兒童智慧的火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萬鍅)、北京時間等。
圖片來源:攝圖網。
編輯:暖暖 排版:冉冉
點 「在看」 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