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圈子之外的讀者聽到科學的聲音」
姬十三這個名字,籠罩著不少光環——知名科普作家、科學松鼠會發起人、果殼網創始者……相形之下,他的本名嵇曉華就要「低調」得多了,如同他給人的感覺,謙和而不張揚。
姬十三先後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2007年獲得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按常軌,大多數同學都會進入研究所,姬十三卻做了科學的「逃兵」,成為一名科普寫手。
踏上這條路,源於他讀碩士期間的嘗試。因為從小受科普書薰陶,學的雖然是理科,姬十三卻挺愛寫點東西。2004年,他開始嘗試給媒體投遞自己寫的科普文章。
「由於投稿無門,我只能群發一堆郵件。」姬十三說,有一次,他意外收到《牛頓科學世界》主編唐雲江先生的回信,鼓勵他將投遞的稿子修改。
不久後,姬十三這篇關於時間感知的5000多字長文,發表在《牛頓科學世界》上。這是他第一次嘗到科學寫作的成就感。
「當時科普雜誌不多,選擇很有限。」姬十三覺得只在科普雜誌上寫東西,太不過癮。為此,他認真研究了《三聯生活周刊》、《周末畫報》等專欄風格,經過一陣子嘗試,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三聯生活周刊》生活圓桌的常客。
理科生從事文字工作,會不會很艱難?姬十三並沒有這種困擾。他稱自己是憑著一股科研工作者的勁頭去搭配「文字原料」,一輪輪地做實驗,樂此不疲,甚至會刻意在不同的專欄裡嘗試不同風格,從中獲得樂趣。
高峰時期,姬十三每周大約寫三篇稿子,這些科學小文章迅速為他贏得一大批粉絲,也有了相對可觀的收入。
2007年夏天,姬十三像所有畢業生一樣面臨著就業選擇。寫了3年的科學專欄讓他難以割捨,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繼續做自由撰稿人。「這大概跟我的性格有關。」姬十三解釋,「我喜歡新鮮、變化的生活。」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對科學知識、科學文化傳播的摯愛。在姬十三看來,科學應該是文化領域裡的重要元素。然而當時,科學在大眾媒體傳播裡還是「稀客」。
「媒體上出現得少,主要是因為稿件不合適。」姬十三認為,當時科學寫作方式不靈活、比較枯燥,與電影評論、網絡BBS寫作等比起來,就像一潭死水。他嘗試以自己的努力慢慢改變這種狀況,讓一些從來不發表科學文章的媒體開始關注科學,讓圈子之外的讀者聽到科學的聲音。
成為一流科學寫作者,一度成為他的人生目標。「這不是『科普』,我更願意把這叫做『科學寫作』,」採訪中,姬十三強調了好幾次,「『科普』這個詞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布道者的感覺,我不喜歡。」他笑著說,「我只是一個知識的分享者,想要的感覺是與讀者坐下來聊聊天。」
而寫作者這種從以「我」為主到平等交流的氛圍,與網際網路用戶體驗不謀而合,也為果殼網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為科學寫作提供更多豐富的可能性」
2008年4月,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姬十三集合一群科學愛好者,發起了科學松鼠會,從此由「自己寫」變成「聚集大夥一起寫」。
他認為,科學就像堅果,內核美味而有營養,外殼卻難以剝開,「松鼠們」的工作就是剝開科學的堅果,將「果仁」帶給大家。「讓科學流行起來」,是這群 「松鼠們」的口號。可不久姬十三便感到了松鼠會的局限。協會的主要作用還是組織人員關係,通過搭建圈子促進作者的交流成長,而在科學傳播上助力不大。
201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上海一家投資公司看中了這群「松鼠」。姬十三想到,是否能藉助商業的力量來聚攏更多有能力、有志趣的人?由此,「果殼網」進入了孵化的軌道。
2010年11月,果殼網誕生,成為國內首個知名的科技知識社區。果殼網繼承了松鼠會的基因,並貼上了「科技有意思」的標籤。與傳統文章不同,它討論的話題千奇百怪:從「左撇子更聰明嗎」到「快餐店冰塊真的不如馬桶水嗎」等,大多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燃起了普通人對科學的興趣。
由一個寫作者變成了網站CEO,起初,姬十三非常不適應。
「最開始,我甚至都不知道怎麼組織開好一個會,更別說去管理一個機構了。」身份的轉變給姬十三帶來很多心理上的挑戰。他笑著舉例說,有一次,他叫來一位要辭退的員工,吞吞吐吐繞了幾個彎,最終還是不知道怎麼把那句話說出來。
不過,姬十三從來沒在商業和興趣間掙扎過,對他而言,寫作和創業,都是在追逐同一個夢想。「實現讓科技鮮活起來的目標,既可以選擇公益方式,也可以通過商業路徑。藉助網際網路,傳播效果會更好。」為了做好果殼網,他學著閱讀一些經濟及管理學書籍,更新自己的知識。
「我自己並沒有多大的雄心,也並不認為自己有多大的改變科學傳播生態的能量。」姬十三說,自己所能做到的或許就是,通過與果殼們的努力,為科學寫作提供更多豐富的可能性。
「從寫作技巧來看,中國的科學寫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姬十三認為,短篇與國際水平差距已不大,但要出現優秀的長篇,還需更多積累。不過,他顯得很樂觀:「5—10年內,就可能出現世界級的寫手。」
不過,「自從開始管理果殼網,就沒有親自寫過稿了。」姬十三坦言,開會、出差等行政事務讓他無暇分身,但他表示更喜歡現在的生活,每一天都充滿了幹勁。
從科學寫作的探路者到公益組織的發起人,再到公司的管理層,這位自嘲為科學「逃兵」的青年,其實從未遠離科學。不僅如此,如今的他,還想把傳播的外延拓展得更遠。
「我期待的不僅是科學寫作,更是知識寫作。」姬十三憧憬著更多的人加入到知識傳播群體,打破專業間的屏障,促進知識流通,每個人都是信息分享鏈條上的一環。「我把果殼看作一所虛擬大學,一個終身學習的場所。」記者 喻思孌 周飛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