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創始者:5到10年內會出現世界級科普寫手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讓圈子之外的讀者聽到科學的聲音」

    姬十三這個名字,籠罩著不少光環——知名科普作家、科學松鼠會發起人、果殼網創始者……相形之下,他的本名嵇曉華就要「低調」得多了,如同他給人的感覺,謙和而不張揚。

    姬十三先後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2007年獲得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按常軌,大多數同學都會進入研究所,姬十三卻做了科學的「逃兵」,成為一名科普寫手。

    踏上這條路,源於他讀碩士期間的嘗試。因為從小受科普書薰陶,學的雖然是理科,姬十三卻挺愛寫點東西。2004年,他開始嘗試給媒體投遞自己寫的科普文章。

    「由於投稿無門,我只能群發一堆郵件。」姬十三說,有一次,他意外收到《牛頓科學世界》主編唐雲江先生的回信,鼓勵他將投遞的稿子修改。

    不久後,姬十三這篇關於時間感知的5000多字長文,發表在《牛頓科學世界》上。這是他第一次嘗到科學寫作的成就感。

    「當時科普雜誌不多,選擇很有限。」姬十三覺得只在科普雜誌上寫東西,太不過癮。為此,他認真研究了《三聯生活周刊》、《周末畫報》等專欄風格,經過一陣子嘗試,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三聯生活周刊》生活圓桌的常客。

    理科生從事文字工作,會不會很艱難?姬十三並沒有這種困擾。他稱自己是憑著一股科研工作者的勁頭去搭配「文字原料」,一輪輪地做實驗,樂此不疲,甚至會刻意在不同的專欄裡嘗試不同風格,從中獲得樂趣。

    高峰時期,姬十三每周大約寫三篇稿子,這些科學小文章迅速為他贏得一大批粉絲,也有了相對可觀的收入。

    2007年夏天,姬十三像所有畢業生一樣面臨著就業選擇。寫了3年的科學專欄讓他難以割捨,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繼續做自由撰稿人。「這大概跟我的性格有關。」姬十三解釋,「我喜歡新鮮、變化的生活。」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對科學知識、科學文化傳播的摯愛。在姬十三看來,科學應該是文化領域裡的重要元素。然而當時,科學在大眾媒體傳播裡還是「稀客」。

    「媒體上出現得少,主要是因為稿件不合適。」姬十三認為,當時科學寫作方式不靈活、比較枯燥,與電影評論、網絡BBS寫作等比起來,就像一潭死水。他嘗試以自己的努力慢慢改變這種狀況,讓一些從來不發表科學文章的媒體開始關注科學,讓圈子之外的讀者聽到科學的聲音。

    成為一流科學寫作者,一度成為他的人生目標。「這不是『科普』,我更願意把這叫做『科學寫作』,」採訪中,姬十三強調了好幾次,「『科普』這個詞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布道者的感覺,我不喜歡。」他笑著說,「我只是一個知識的分享者,想要的感覺是與讀者坐下來聊聊天。」

    而寫作者這種從以「我」為主到平等交流的氛圍,與網際網路用戶體驗不謀而合,也為果殼網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為科學寫作提供更多豐富的可能性」

    2008年4月,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姬十三集合一群科學愛好者,發起了科學松鼠會,從此由「自己寫」變成「聚集大夥一起寫」。

    他認為,科學就像堅果,內核美味而有營養,外殼卻難以剝開,「松鼠們」的工作就是剝開科學的堅果,將「果仁」帶給大家。「讓科學流行起來」,是這群 「松鼠們」的口號。可不久姬十三便感到了松鼠會的局限。協會的主要作用還是組織人員關係,通過搭建圈子促進作者的交流成長,而在科學傳播上助力不大。

    201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上海一家投資公司看中了這群「松鼠」。姬十三想到,是否能藉助商業的力量來聚攏更多有能力、有志趣的人?由此,「果殼網」進入了孵化的軌道。

    2010年11月,果殼網誕生,成為國內首個知名的科技知識社區。果殼網繼承了松鼠會的基因,並貼上了「科技有意思」的標籤。與傳統文章不同,它討論的話題千奇百怪:從「左撇子更聰明嗎」到「快餐店冰塊真的不如馬桶水嗎」等,大多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燃起了普通人對科學的興趣。

    由一個寫作者變成了網站CEO,起初,姬十三非常不適應。

    「最開始,我甚至都不知道怎麼組織開好一個會,更別說去管理一個機構了。」身份的轉變給姬十三帶來很多心理上的挑戰。他笑著舉例說,有一次,他叫來一位要辭退的員工,吞吞吐吐繞了幾個彎,最終還是不知道怎麼把那句話說出來。

    不過,姬十三從來沒在商業和興趣間掙扎過,對他而言,寫作和創業,都是在追逐同一個夢想。「實現讓科技鮮活起來的目標,既可以選擇公益方式,也可以通過商業路徑。藉助網際網路,傳播效果會更好。」為了做好果殼網,他學著閱讀一些經濟及管理學書籍,更新自己的知識。

    「我自己並沒有多大的雄心,也並不認為自己有多大的改變科學傳播生態的能量。」姬十三說,自己所能做到的或許就是,通過與果殼們的努力,為科學寫作提供更多豐富的可能性。

    「從寫作技巧來看,中國的科學寫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姬十三認為,短篇與國際水平差距已不大,但要出現優秀的長篇,還需更多積累。不過,他顯得很樂觀:「5—10年內,就可能出現世界級的寫手。」

    不過,「自從開始管理果殼網,就沒有親自寫過稿了。」姬十三坦言,開會、出差等行政事務讓他無暇分身,但他表示更喜歡現在的生活,每一天都充滿了幹勁。

    從科學寫作的探路者到公益組織的發起人,再到公司的管理層,這位自嘲為科學「逃兵」的青年,其實從未遠離科學。不僅如此,如今的他,還想把傳播的外延拓展得更遠。

    「我期待的不僅是科學寫作,更是知識寫作。」姬十三憧憬著更多的人加入到知識傳播群體,打破專業間的屏障,促進知識流通,每個人都是信息分享鏈條上的一環。「我把果殼看作一所虛擬大學,一個終身學習的場所。」記者 喻思孌 周飛亞

相關焦點

  • 科普的良心:果殼網CEO姬十三
    ——科普常識的傳播,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兩者的區別是,科學松鼠會是一個愛好者組成的公益團體,果殼網是以科普為主要內容的盈利性機構。一群有科學專業訓練背景(通常是博士學歷以上)的人,堅持為你寫就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推動常識建設。  在果殼網上,你可以搜索到各種各樣的在線科技興趣小組,引領用戶重拾失落的好奇心。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一群對科普有熱情的夥伴,我和姚笛、徐來、王豔、劉暘、吳歐等,從各自領域離開,投身創辦果殼網,開始一個全新的事業。從一個寫作者到創業者,前兩年經歷了很多坎坷。自2012年以來的五年時間,果殼逐漸摸清了思路快速成長。回顧過去五年,是果殼網快速突破,夯實科普基礎,探索科普產業化的五年。也是我們用實際行動履踐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態度與精神的五年。
  • 果殼網百篇妙文粉碎謠言 主編:啟蒙精神永遠需要
    目前,日本政府要求福島核電站半徑30千米範圍內的居民自行撤離。如果說東京迪斯尼樂園會因為核輻射而不能經營了,那東京以及東京附近的人都要撤離嗎?  所以,東京迪斯尼樂園暫停開放確有其事,不過原因不是核輻射。
  • 果殼網科普能力遠超正規科普機構網站?報告力挺微信科普
    資料圖   報告以新浪微博中科學傳播影響力最大的ID——「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為研究樣本,分析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果殼網粉絲已經達552萬人,科學松鼠會粉絲為191萬人。二者都與科學傳播組織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雖然屬於民間的科普組織,但科普能力不輸於正規科普機構。
  • 果殼網創始人嵇曉華:新媒體科普是弱勢群體
    在議題設置方面,果殼網顯然已走在同行前列。「AI表示不服:哼,誰說我們只會下棋」「、救命啊!怎麼辦」……這些讓人一看就想探個究竟的標題為果殼網及微信微博帶來了可觀的點擊量,而這些看上去有趣又有「乾貨」的科普文章背後,有眾多專業科普工作者、科技領域專家乃至中科院院士在做把關人。果殼網與英國《自然》雜誌這樣的頂級機構合作,並招募了一批精通傳播技巧的媒體人士,一碰到社會熱點,果殼網總是能快速且準確地作出反應。
  • 科學松鼠會:借網絡走紅的新科普群落
    姬十三本名嵇曉華,浙江舟山人,是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科學松鼠會的創始人和果殼網的CEO。他在實名微博上如此介紹自己:「在海島生活了19年,讀了11年生物學,殺過老鼠,養過猴子,寫過一陣子專欄謀生,後來搞了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2007年,姬十三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出於興趣愛好曾經為一些刊物撰寫科普專欄,「稿費收入還不錯」。
  • 果殼網科普「普通翠鳥」
    可在果殼網看來,「普通翠鳥」卻並不普通。4月25日,果殼網自然控主題站的新浪認證帳號@果殼自然控在微博進行科普,指出「普通翠鳥是一個單獨的物種,意思不是普通的翠鳥。這個種恰好位列《「三有」動物保護名錄》,也是受保護的物種。目前中國有好幾個省市處于禁獵期,捕殺「三有」動物是可以升格懲罰的。非法販賣翠鳥毛的都不太敢說自己賣的是普通翠鳥。」
  •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
    名字出自哈姆雷特「果殼網」之前的「科學松鼠會」,是一個旨在推動大眾科普的公益組織,聚集了一批科普寫作者。隨著品牌逐漸響亮,創始人姬十三發現,成立一家商業化的專業公司,或許能比一個鬆散的組織發揮更大的能量。於是,2010年11月,他在「科學松鼠會」之外,創建了「果殼網」。「果殼」的意象,來源於哈姆雷特的一句話:「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
  • 果殼網被期望寫科普童書
    [摘要]資深童書從業者都表示,優秀少兒科普作者資源難覓,果殼網、科學松鼠會等新興網絡科普團隊,應該把目光投向兒童科普領域。科普原創作者和作品少得可憐陳伯吹之子、著名物理學家、原北大校長陳佳洱在波蘭科普童書《地下·水下》首發式上表示,「應該有一部分科學家願意獻身於兒童科普,比如當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的葉永烈,。」吸引陳佳洱站臺捧場的《地下·水下》,是波蘭作家亞歷山德拉·米熱林斯卡、丹尼爾·米熱林斯基夫婦在中國出版的第二本科普繪本。
  • 百度入股果殼網內容大戰已進入白熱化
    作為一家垂直媒體,果殼網入駐微博後,通過幾篇熱點爆款科普文章,也就是如今媒體常說的十萬+文章,特別是2011年的那一次,當時日本地震,國內興起了大規模的搶鹽風潮,而果殼迅速糾集針對搶鹽話題進行科普,得到大量媒體的轉載。迅速打響了知名度,許多大V也常常會轉發使用果殼網的內容,果殼逐漸成為了微博的明星用戶。
  • 紅豆live與果殼網達成深度合作
    13位大V首批入駐  7場聯播打造最強直播日此次果殼網首批入駐紅豆Live的果殼達人共有13位,其中包括果殼網總編「拇姬」徐來、聯合創始人「莊小哥」、「桔子幫小幫主」等。他們將憑藉在各自專業領域內豐富的科學知識,打造包括「美麗也是技術活」 「吃貨研究所」、「果殼自然控」、「果殼童學館」等直播欄目。
  • 果殼網主編談養生黨和心靈雞湯
    具體到微信和我們網站之間的差異,可能會有一些吧,如果在網站上更活躍一些,那麼很顯然,他直接融入這個人群的意圖更明顯一些。而如果只是訂閱了果殼網的微信,那麼接受科學信息推送服務的意圖更明顯一些。另外我知道,有些人訂閱果殼網的微信,很重要的一點是,方便將果殼網推送的科學信息,特別是針對各種流言的科學信息分享到朋友圈當中。
  • 果殼網CEO姬十三:科研和創業的三個相通之處
    果殼網CEO姬十三2014年5月28日,由IDG資本全資主辦,創業邦雜誌協辦的IDG校園創業大賽宣講會第十二站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本次校園創業大賽面向所有在校本科及研究生,旨在挖掘校園內的天才開發者和技術極客。
  • 五指山出現罕見生物,已有5.5億年歷史,系世界級瀕危物種
    不過,近日海南省五指山市的一口水井卻出現了一種「降落傘魚」,它們通體透明、距今約5.5億年,其生物研究價值堪比大熊貓,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為科學家研究地球生命的發展提供重要生物證據。什麼是「降落傘魚」?
  • 果殼網: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進軍細分領域,從果殼網到MOOC學院  2004年讀博士期間,姬十三在《牛頓科學世界》發表了一篇關於猴子博弈實驗的文章,因為文字風趣幽默大受好評,從此姬十三在「科普」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2008年成立了科學松鼠會,2010年成立了泛科學社交網站果殼網。
  • 創意流水線:網絡寫手與資本博弈
    二是,網文寫手如何對勞動控制進行接納和內化?三是,網文寫手是否及如何對勞動控制進行反抗?從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間,筆者以讀者的身份註冊了晉江文學、起點中文網、大唐中文網、17K等網絡文學平臺並進行大量的網絡文學作品閱讀。這能夠幫助筆者從文本角度理解網文創作的基本規律以及平臺運行的基本商業邏輯。
  • 果殼網夾縫中成長:拿科技與對手「抬槓」
    於是,一些夾縫中壯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悄悄滋潤,果殼網就是其中之一。  果殼網非常講究科學邏輯,但它自己的誕生卻有些「荒誕」。那一天,創始人姬十三正洗著澡,突然間一個想法電光火石間擦過,從此「果殼網」的名字便誕生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姬十三笑著說道。  切入口:創建科技社區  然而,找準科普這個切入口,姬十三則想了好久好久。
  • 果殼網悄悄換LOGO設計,變藍了
    2020年9月28日,果殼網官微悄悄更換了頭像,新頭像是全藍的LOGO設計。果殼LOGO設計及slogan_高瑞品牌果殼LOGO設計及slogan果殼是國內知名的科學文化品牌,致力於提供負責任的科學、科技主題內容,成為大眾連接科技的橋梁。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如今數學界已不用這個約定,原話用現在的語言來表示是,「任一大於 5 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歐拉後來回信哥德巴赫,說這句話可以更簡潔——「任一大於 2 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後人將這句話記為「1 + 1」。這個表述如此簡單,以至於很多業餘愛好者也想在這個問題上一展身手。但它實際上卻是那麼難,出現之後的 160 年裡,沒有任何進展。
  • 網易創業Club入駐CEO:果殼網 姬十三
    自2004年起開始科學寫作,先後在10多家媒體開設科學專欄。2008年4月,姬十三發起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目前已發展為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創立泛科技網站果殼網(Guokr.com),獲摯信資本等知名VC機構投資。姬十三長期致力於科技傳播領域,倡導「讓科學流行起來」,「科技有意思」,曾獲上海大眾科學獎,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時尚先生年度科學傳播人物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