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CEO姬十三:科研和創業的三個相通之處

2020-12-06 站長之家

果殼網CEO姬十三

2014年5月28日,由IDG資本全資主辦,創業邦雜誌協辦的IDG校園創業大賽宣講會第十二站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本次校園創業大賽面向所有在校本科及研究生,旨在挖掘校園內的天才開發者和技術極客。果殼網CEO姬十三在活動主題演講中說,創業就像搞科研。作為理科生,大多數人都有搞科研的經歷,這些經歷對未來創業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它們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他就是為了讓科學和理性有更大範圍的傳播,創辦了現在的公司。

以下文字是姬十三的演講摘編,未經本人審閱:

我是果殼網的姬十三,我當年在科大也是一個非常屌絲的男青年,當韓師兄(百分點科技運營副總裁韓志勇)在學校抱著安徽大學的美女跳舞的時候,我正在西區拿著望遠鏡看安大。當年我也不是一個好學生。從科大畢業之後我去了復旦大學讀研究生,因為我覺得如果繼續在這樣理工科的環境裡面待下去,會妨礙我對世界多元性的認識。但是果殼現在仍是一個科大氣氛很濃的公司,COO姚笛是科大的,我們的投資人李驍軍也是科大的。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創業就像搞科研」,在座大多數人可能都有搞科研的經歷,這些經歷對你們未來創業是非常有用的,因為這兩件事情有非常大的相似性。

1996年我到科大讀生物系,後來去復旦大學去追尋人生的多元性,然後遇到了一個新聞系的女朋友,這帶我走向了另外一個方向。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把對文字和科學的理解放在一起,進行科普寫作。畢業的時候,我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科研逃兵。我對科學感興趣,但是我不一定要親身去做,然後我花很長的時間,讓自己成為了一個科學傳播者。

後來我跟一幫同樣有科研背景的人在一起做科研寫作,讓更多的人認識我們,一起做了科學松鼠會。當時文化圈基本是由文科生在把持,《南方周末》還曾經發表一篇文章說「理科生也有春天」。這件事情也讓我意識到,如果讓科學和理性有更大範圍的傳播,理科生也可以佔據制高點。2010年拿到風險投資,我就創辦了果殼網。

最初我們的核心成員是一幫做媒體的人,來自新發現、環球科學和新探索等國內一線科普媒體的核心編輯組成了果殼網的核心創始團隊。我們去採訪很多科學家,做了大量深度採訪,在他們發表文章之前能比較早地拿到他們的論文。在這個行當裡我覺得我們已經把它做得比較好了。

可是我們為什麼需要科普,什麼是科普的本質?通過網際網路,我們能通過科普提供給他們什麼?這些問題在我創業的第一年並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方式。我也的確出現過一段非常困惑的時期,很難應對那些問題。實際上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科普是讓對先進生活方式感興趣的用戶得到他們想要的知識或信息。當你想了解化妝品成分是什麼,px的毒性有多大,就可以來我們的網站。我們希望把最先進的生活方式帶給大家,不光是文字,還有其他東西。

正是基於這樣一些理論的推動,我們去年開始做MOOC學院這個產品,我們把全球最好的在線教育資源帶給中國用戶,這個社區是目前國內普通用戶了解先進生活方式在線資源的最好平臺。我們還在北京搞了一個咖啡館,全部菜單都是用元素周期表組成的。

最後回到題目本身,我的創業過程也跟搞科研一樣,這兩者是非常相似的。

首先,一開始大家都以為自己能改變世界,但是絕大多數創業者到最後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我記得我當年做實驗的時候是要面對一個非常有問題的儀器,基本上每個月都要重新搭一遍,與它相關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我自己搭起來的。這種從無到有的過程,每個科研人都要去面對。創業也是如此,本質上來講你也是要做全新的事情,基本上沒有人可以教你。我當年做MOOC學院的時候,覺得自己對現在大學生是怎麼學習的不是很了解,就跑到學校跟他們住了一天。

第二,大部分時候兩者都是在提出各種假設。比方說我們在做實驗的時候,經常是一開始覺得可能我五年下來一定會發出很多論文,一下就能畢業,但是每個實驗到最後可能會背離你的初衷。整個創業過程也是如此,我做果殼網四年下來都沒有摸到正確的方式,大部分時候你一定不知道正確的路徑在哪裡。所以需要像科研一樣,反覆假設、反覆失敗,最終找到那個對你非常有利的結果。我現在非常有耐心,願意花很多時間去做這些東西,即使出錯了也沒關係。

第三,創業跟科研都需要具備創始人精神。科研當然也是如此,當我們在實驗室裡做一個項目的時候,導師是不管你的,大部分情況下你們要自己去面對一個新的項目,你們要花很大力氣自己來決定這件事情該怎麼樣做。在創業過程當中也需要這樣一種抗壓能力,因為你的下屬都可以說,有事情找我們老闆,但是你不能這樣講。你可能不是最聰明和最智慧的人,但是你是唯一一個要把事情扛在自己身上的人,只有具備這樣一種精神你才能創業成功。

有句話叫「有趣的靈魂早晚都會相聚」,今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也非常不容易,在創業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幫助我的人。創業當然很辛苦,但它是唯一一個我所知的能夠有趣的發現靈魂的途徑,因為你在創業的時候要經歷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在一個大公司裡,你可能在非常固定的崗位上,接觸到的人是非常片面的,在創業過程中你面對的人非常多維度。這樣的過程非常有趣,我覺得每個人一生當中,最好能有一次創業。

相關焦點

  • 網易創業Club入駐CEO:果殼網 姬十三
    網易創業Club是網易科技中心推出的服務於創業公司、行業人才、風險投資機構和科技媒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 科普的良心:果殼網CEO姬十三
    還有特色的「果殼問答」服務,用戶的問題將在這裡被關注、解答和分享,實現問答形式的知識創造機制,幫助人們透過科技視角重新看待世界。  這裡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果殼網CEO姬十三。  做科研工作者,後來是寫作者,再把自己定位為科學傳播者,現在更願意把自己看作是知識分享者,或者是知識分享的推動者。
  • 果殼網CEO姬十三:把「在行」剝給你看
    ,果殼網創始人兼CEO,「在行」創始人。曹宇勃覺得自己身邊沒有牛人,而「在行」給了他一個和牛人近距離接觸的渠道。「想看看他們的腦迴路是怎樣的,感受一下這些CEO或者總監級別人的氣場。」  曹宇勃或許得感謝姬十三。他是果殼網創始人兼CEO,也是「在行」的創始人。姬十三看到,分享經濟時代下,知識和技能的分享,同樣可以做成一門很大的生意。
  • 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2007年之前是科研工作者,作為神經生物學博士畢業,覺得實在沒法過一眼能就看到頭的生活,畢業主動失業;  2007-08年寫專欄謀生,夢想是學連嶽面朝大海有自由,拎個筆記本週遊世界。因為寫稿拖延症,破滅;  2009年辭去外企工作公益創業,弄了科學松鼠會(民間科學寫作者協會)。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 科學家們應該被產品經理改造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開聊自己的生活與創業心得。如果說徵婚沒有徵到還把自己徵成了「Brainy is the new sexy」的男神,那他的創業應該就是從科學傳播入手然後下沉到行業實現商業收益,MOOC學院就是他的新實踐。初心還在,不過已經明白理想要與現實兼得,這是現在的姬十三。今天,左林大叔就來八一八一直比較喜歡的姬十三,看看他的徵婚下文與創業下文。
  • 果殼傳媒CEO姬十三:和科學搞曖昧
    和科學搞曖昧  在海島生活19年,讀生物學11年,殺過老鼠,養過猴子,寫過專欄,30歲前後的這些年生命軌跡「草蛇灰線般指向」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  因經常寫點「給人撓痒痒撓得很舒服的文字」,他從此被貼上「悶騷科技男」的標籤。  「我打小是個乖學生。」
  • 舟山人姬十三:普通人家的孩子如何成了享譽網絡的科普達人
    姬十三:本科畢業後,我去了復旦大學讀博。那段時間,我發現自己對從事科研工作的興趣越來越小。當時的博士畢業有兩條路可選:進外企或者出國繼續搞科研,但我都不喜歡。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開始做自由撰稿人,給媒體寫科普類文章。我比較擅長將複雜的問題用幽默的文字娓娓道來。通過寫科普文章,我當時拿到的稿費足以維持生計。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你注意到了嗎,專家們悄悄發生了變化
    本文圖片均由騰訊提供2017騰訊媒體+峰會以「媒體新星球」為主題,騰訊新聞與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十幾位媒體前沿的實踐者和創新者一起,深入探討全球媒體產業的生態變革之道,姬十三作為嘉賓參與此次盛會並接受媒體的採訪。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2007年,我從復旦大學神經生物系博士畢業,擺在面前的是三條路:跟隨師兄師姐的軌跡出國做博後;留在上海找個外企工作;繼續個人興趣,成為職業科普作家。我選了看起來最不穩定的第三條路。沒想到,因為這份興趣,在2010年的網際網路創業高潮中,風險投資看中我,認為未來科普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對話姬十三:到了第五年,果殼裡的宇宙,才開始爆炸-虎嗅網
    「拿到錢後我才開始做果殼網,在最開始,我對創業這件事情不太理解,也沒什麼感覺,其實有點兒被VC推著往前走的意思」,姬十三坦言自己在創業這件事情上跨度太大,頗有知易行難的心得。值得一提的是,在果殼網的早期投資者裡,有著摯信資本的身影,這是一支特別關注文藝青年氣質創業的基金,除了姬十三和他的果殼網,已是文藝烏託邦的豆瓣、單向街原班團隊打造的單向空間以及為年輕人規劃旅遊路線的窮遊網,都是摯信資本的投資對象。
  • 果殼網夾縫中成長:拿科技與對手「抬槓」
    細分領域市場是個很好的創業機會,自己根本沒有競爭對手,大公司又不屑於小眾市場。於是,一些夾縫中壯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悄悄滋潤,果殼網就是其中之一。  果殼網非常講究科學邏輯,但它自己的誕生卻有些「荒誕」。那一天,創始人姬十三正洗著澡,突然間一個想法電光火石間擦過,從此「果殼網」的名字便誕生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 果殼網: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這樣雖然用戶增長很快,但隱患卻很明顯,社區發展越來越大,但用戶也越來越雜,但對果殼網本身偏科普媒體的屬性來講,龐大的用戶群與變現並不對等。空守著日益增長的用戶卻沒有辦法變現,這對獲得了摯信資本1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以及300萬美元A輪融資的果殼網來說,並不是個好消息。姬十三必須為自己的「理想主義」買單,因此,2012年果殼網開始探索商業化,尋求變現。
  • 果殼網創始者:5到10年內會出現世界級科普寫手
    「讓圈子之外的讀者聽到科學的聲音」    姬十三這個名字,籠罩著不少光環——知名科普作家、科學松鼠會發起人、果殼網創始者……相形之下,他的本名嵇曉華就要「低調」得多了,如同他給人的感覺,謙和而不張揚。
  • 【11周年•名人對談】賽先生vs果殼網:轉基因「死結」如何解?
    轉基因被妖魔化,導致很多科學家不願站出來講話,一說什麼話就群起而攻之。但如果以科學共同體的名義,針對老百姓關心的科學問題,比如霧霾、食品安全、轉基因,發出有共識的聲音,就要比個人出來說話好得多。而科學共同體需要有個平臺,就做了賽先生。  姬十三:果殼網都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大家可能有各自的科研背景,但又不想去做研究。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即便如此,他仍感嘆「創業能到今天很不容易」 。靠譜與打破常規同在,艱難與特定選擇相伴,姬十三故事的特殊之處在於,他詮釋了成功創業者的基礎特質——始終思考與堅持。「這個急於求成的時代有另一個可能,只要你深耕一件事情5~10年以上,你肯定比所有人都做的好,這件事也一定會給你帶來回報。」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果殼網創始人、CEO 姬十三說,「我看過艾瑞諮詢的後臺數據,驚訝地發現果殼和知乎的用戶群重合比例非常小,大概只有5%,所以真的談不上競爭關係。」很多人從科學松鼠會——科學工作者和科普愛好者一起玩的鬆散圈子——開始關注姬十三搭建的社區雛形。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即使在北京的創意產業園區郎園Vintage內,泛科學知識社區果殼網也是個獨特的存在。上周,我們約公司創始人兼CEO嵇曉華,他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姬十三,在這裡見面,那天下午的辦公室異常安靜——沒有人哄搶下午茶水果、沒有人在會議室裡錄播客節目,也沒有人在後門的投幣街機上打一局懷舊的《拳皇》。
  •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
    名字出自哈姆雷特「果殼網」之前的「科學松鼠會」,是一個旨在推動大眾科普的公益組織,聚集了一批科普寫作者。隨著品牌逐漸響亮,創始人姬十三發現,成立一家商業化的專業公司,或許能比一個鬆散的組織發揮更大的能量。於是,2010年11月,他在「科學松鼠會」之外,創建了「果殼網」。「果殼」的意象,來源於哈姆雷特的一句話:「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
  • 「果殼」姬十三:除了「破殼」 再無興趣
    如果說到「科普」,姬十三有可能是你最先想到的名字;但若說到「教育」,他在你印象中恐怕排在500名之外了。  現在,姬十三和果殼MOOC學院正試圖顛覆這一排名。  不斷「破殼」的人  姬十三的外貌,和你想像中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標準形象一模一樣,連那幅黑框眼鏡,都那麼符合你的預期。
  • 消息稱百度已於6月入股果殼網,持股比例9.38%
    藍鯨TMT頻道8月19日訊,消息稱,百度已於今年6月份成為果殼網的新股東,具體交易金額並未透露。對此,果殼網方面並未作出官方回應。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百度全資子公司達孜縣百瑞翔創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果殼網持股比例為9.38%,認繳出資額為21.2萬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果殼網只在百度上開設了百家號,雙方在內容上並未打通。果殼網於2010年上線,創始人兼CEO為姬十三,是一家泛科技興趣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