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嵇曉華,1977年出生於舟山。「姬十三」是他發表第一篇文章時取的筆名。2004年,姬十三在上海復旦大學讀神經生物學博士時,開始了科普寫作,成為一名科普作家。2007年畢業之後,他成為自由撰稿人,先後在10多家媒體開設科普專欄。2008年,他與朋友一起創立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
2010年,姬十三創辦「果殼網」,倡導「讓科學流行起來」「科技有意思」。他長期致力於推動知識傳播及知識獲取模式的革命,曾獲上海大眾科學獎、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時尚先生」年度科學傳播人物等榮譽;曾入選網際網路教育15年15人、世界教育科技領袖50人(WISE和EdTechXGlobal聯合評選)、中國商業創新50人等。
姬十三形容自己是一隻松鼠,而科學知識是堅果。堅果的外殼有點硬,普通人吃起來比較困難,而他的夢想就是敲開堅果的外殼,帶大眾品嘗果仁的美味,讓科學流行起來。作為果殼網的創始人,他讓科普內容更「輕」、更碎片化易讀,也讓科普工作的傳播渠道更大眾化。
身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舟山人,常年在外創業的姬十三,在有閒暇時更願意回家鄉看看。不久前,他將果殼連續出了6年的籤名版爆款日曆《物種日曆2021》贈送給舟山日報文創園收藏。
科普工作的萌芽
在家鄉圖書館
對話舟山:能說說您的成長經歷和家庭情況嗎?
姬十三:我的成長經歷很簡單。我是舟山普陀人,父母都是普通職工。在上大學前,一直生活在舟山。高考後到安徽合肥讀大學、再到上海讀博士。
對話舟山:您曾經說,自己成長起來,完全靠家鄉的一座圖書館?
姬十三:小時候,舟山的發展還不是很快,接收新事物的速度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無法相比,因此家門口的圖書館成了我最好的老師。書看得多了,我就對「世界是什麼?」「我從哪兒來?」之類的問題越發感興趣。高考結束後我面臨著報志願,當時父母也給不了什麼建議,而我覺得科學更能滿足自己對方法論的需求,就選了中國科技大學的生物學專業。
對話舟山:您讀的是生物學專業,後來又怎麼成了一名科普作家?
姬十三:本科畢業後,我去了復旦大學讀博。那段時間,我發現自己對從事科研工作的興趣越來越小。當時的博士畢業有兩條路可選:進外企或者出國繼續搞科研,但我都不喜歡。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開始做自由撰稿人,給媒體寫科普類文章。我比較擅長將複雜的問題用幽默的文字娓娓道來。通過寫科普文章,我當時拿到的稿費足以維持生計。
對話舟山:您在舟山的這段成長經歷中,有沒有什麼人或者事對您之後創辦果殼網產生一些影響或者聯繫?
姬十三:要說影響和聯繫,應該算是有「蝴蝶效應」吧。如果沒有當時在圖書館看書,我就不會發現科學的方法論,也不會選擇生物專業;不選擇生物專業,我可能也不會做科普作者;不做科普作者自然更不會建立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就沒有現在的一切。
沒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對話舟山:為什麼會取「姬十三」這樣一個筆名呢?好像還有不少人叫您「十三叔」,這又有什麼故事嗎?
姬十三:在上海讀書時,我進行科普寫作,向雜誌、報刊投稿,當時覺得用本名可能會被同學、朋友看到,就想起個筆名。十三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數字,姬和嵇同音,所以就有了「姬十三」這個筆名。「十三叔」算是大家對我的愛稱,畢竟最開始看我文章的讀者,孩子也都挺大了。
對話舟山:從博士到科普作家,再到後來創辦果殼網,您做的事情越來越有意思。平時您的生活和工作,應該都與科學息息相關吧?
姬十三:是的,應該說,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和科學息息相關。開始科普寫作已經15年,我經歷過三次全民普及科學知識的浪潮,全都跟災害有關。第一次是汶川地震、第二次是日本福島核洩漏,第三次就是新冠肺炎。而第三次的規模比前兩次大很多。疫情期間,大家都在不停搜索關於新冠肺炎的各種知識,從最開始的病毒學、細胞生物學、流行病學到現在跟疫苗有關的科學知識。
對話舟山:您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一個有意思的人嗎?
姬十三:我應該是一個做著有意思事情的沒意思的人吧。平日裡更愛宅家,陪陪家人、做做運動、看看書。
對話舟山:您平時喜歡看些什麼類型的書籍?科幻類嗎?
姬十三:我看書蠻雜的,科幻肯定是其中一類。最近睡前會看一些網絡小說,這種書一般都有好幾百萬字,非常長,我覺得適合催眠。
對話舟山:按照您所學專業,應該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據說您特別喜歡黑色,黑框眼鏡、黑衣服、黑褲子……
姬十三:之前確實如此,買衣服通常買多件同款同色,這樣平時上班不用花很長時間挑選衣服,也不太會穿錯衣服。現在更多以商務休閒為主,會增加一些色彩調劑。
創辦果殼網,
倡導「科技有意思」
對話舟山:您從2010年創辦果殼網到現在,肯定經歷過不少成功的喜悅,也遇到過創業的艱辛,這麼多年「果殼」遇到過最難的時候嗎?
姬十三:最糟糕的是在2014年,那是臨近過年的時候,果殼網正好遇上「資本寒冬」,融資進展不順利,眼看春節要來了,員工的工資還拖欠著。當時帳上的錢只夠維持公司運轉兩周,如果用於給員工發工資,公司就面臨倒閉。我非常猶豫,考慮是否要告訴員工公司資金快斷流了,擔心他們知道真實情況後,過完年就沒人來上班,公司也就徹底完了。幸運的是,在當月下旬,一筆商務回款解決了工資問題。年後,新的融資到帳,資金警報徹底解除,果殼網活過來了。
對話舟山: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創業,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
姬十三:創業,90%的時間都要面臨複雜的、困難的、黑暗的時刻,甚至有些時刻會格外黑暗。如果當下遇到困難,可以試著回想過去,問問自己「再慘還能比那個時候慘嗎?」沒有?那就撐過去,創業的美好就在於這種不斷「打怪升級」的通關過程。
對話舟山:果殼網花了10年,慢慢成長到今天,你想過它將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嗎?
姬十三:應該是實現科普信息產業化吧。近兩年我明顯感覺到,隨著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科普既是高端精神追求,也是美好生活的指南。科普工作,特別是科普信息化,面臨前所未有的「黃金機會」。科普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傳播科學,更重要的是,在傳播科學的過程中,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之路。
對話舟山:最近您在忙什麼?
姬十三:最近和團隊在做一款陌生人社交軟體,叫「遞爪」,是一款多人主題聊天交友APP。可以讓用戶在這裡結識最有趣的新奇人類,一起以代號身份進行語音暢聊。話題可以包羅萬象,涵蓋職業技能、興趣愛好,還可以和新朋友一起練習英語口語、玩歌曲對唱。
用科學逐漸影響身邊的人
對話舟山:經常看到朋友圈裡有親友轉發一些以「科學知識」為幌子的虛假信息,如果你看到親友在朋友圈轉發類似的信息,你會怎麼做啊?
姬十三:我也經常收到親友轉發的各類虛假信息,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一個現實場景吧。其實我挺理解他們,由於常年不在一起,他們就會把一些和健康有關的信息轉發給我們。這些信息中,所謂的「垃圾性信息」非常多,但普通人沒有辦法分辨這一點。他們把這些東西第一時間告訴我們,也是出於一種關懷心理,希望籍此讓我們受益。以前我也會直接在家庭群裡闢謠,但大多數時候他們不理我。近兩年這種情況變了,因為謠言常常會改個日期捲土重來,他們自己也有一些辨識能力了。
對話舟山:您現在還會經常回舟山麼?
姬十三:我每年長的節假日都會回舟山,去看看家人、看東海音樂節。
對話舟山:離開舟山多年,家鄉的哪些美食是你最想念的?
姬十三:嗆蟹吧,北京不太能吃到。
記者:陳靜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嚴婷 阿勒
舟報集團新媒體
精準傳播•專業表達•有效閱讀
日報廣告:2828245 晚報廣告:2828248
新媒體合作:2828459 發行服務:2828297
小記者活動:2828254 印刷服務:2828278
舟山網廣告:2828308
http://www.zhoushan.cn
黨報熱線:1350580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