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人姬十三:普通人家的孩子如何成了享譽網絡的科普達人

2020-10-03 舟山日報社

人物名片

嵇曉華,1977年出生於舟山。「姬十三」是他發表第一篇文章時取的筆名。2004年,姬十三在上海復旦大學讀神經生物學博士時,開始了科普寫作,成為一名科普作家。2007年畢業之後,他成為自由撰稿人,先後在10多家媒體開設科普專欄。2008年,他與朋友一起創立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

2010年,姬十三創辦「果殼網」,倡導「讓科學流行起來」「科技有意思」。他長期致力於推動知識傳播及知識獲取模式的革命,曾獲上海大眾科學獎、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時尚先生」年度科學傳播人物等榮譽;曾入選網際網路教育15年15人、世界教育科技領袖50人(WISE和EdTechXGlobal聯合評選)、中國商業創新50人等。

姬十三形容自己是一隻松鼠,而科學知識是堅果。堅果的外殼有點硬,普通人吃起來比較困難,而他的夢想就是敲開堅果的外殼,帶大眾品嘗果仁的美味,讓科學流行起來。作為果殼網的創始人,他讓科普內容更「輕」、更碎片化易讀,也讓科普工作的傳播渠道更大眾化。

身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舟山人,常年在外創業的姬十三,在有閒暇時更願意回家鄉看看。不久前,他將果殼連續出了6年的籤名版爆款日曆《物種日曆2021》贈送給舟山日報文創園收藏。

科普工作的萌芽

在家鄉圖書館

對話舟山能說說您的成長經歷和家庭情況嗎?

姬十三:我的成長經歷很簡單。我是舟山普陀人,父母都是普通職工。在上大學前,一直生活在舟山。高考後到安徽合肥讀大學、再到上海讀博士。

對話舟山您曾經說,自己成長起來,完全靠家鄉的一座圖書館?

姬十三:小時候,舟山的發展還不是很快,接收新事物的速度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無法相比,因此家門口的圖書館成了我最好的老師。書看得多了,我就對「世界是什麼?」「我從哪兒來?」之類的問題越發感興趣。高考結束後我面臨著報志願,當時父母也給不了什麼建議,而我覺得科學更能滿足自己對方法論的需求,就選了中國科技大學的生物學專業。

對話舟山您讀的是生物學專業,後來又怎麼成了一名科普作家?

姬十三:本科畢業後,我去了復旦大學讀博。那段時間,我發現自己對從事科研工作的興趣越來越小。當時的博士畢業有兩條路可選:進外企或者出國繼續搞科研,但我都不喜歡。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開始做自由撰稿人,給媒體寫科普類文章。我比較擅長將複雜的問題用幽默的文字娓娓道來。通過寫科普文章,我當時拿到的稿費足以維持生計。

對話舟山您在舟山的這段成長經歷中,有沒有什麼人或者事對您之後創辦果殼網產生一些影響或者聯繫?

姬十三:要說影響和聯繫,應該算是有「蝴蝶效應」吧。如果沒有當時在圖書館看書,我就不會發現科學的方法論,也不會選擇生物專業;不選擇生物專業,我可能也不會做科普作者;不做科普作者自然更不會建立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就沒有現在的一切。

沒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對話舟山為什麼會取「姬十三」這樣一個筆名呢?好像還有不少人叫您「十三叔」,這又有什麼故事嗎?

姬十三:在上海讀書時,我進行科普寫作,向雜誌、報刊投稿,當時覺得用本名可能會被同學、朋友看到,就想起個筆名。十三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數字,姬和嵇同音,所以就有了「姬十三」這個筆名。「十三叔」算是大家對我的愛稱,畢竟最開始看我文章的讀者,孩子也都挺大了。

對話舟山從博士到科普作家,再到後來創辦果殼網,您做的事情越來越有意思。平時您的生活和工作,應該都與科學息息相關吧?

姬十三:是的,應該說,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和科學息息相關。開始科普寫作已經15年,我經歷過三次全民普及科學知識的浪潮,全都跟災害有關。第一次是汶川地震、第二次是日本福島核洩漏,第三次就是新冠肺炎。而第三次的規模比前兩次大很多。疫情期間,大家都在不停搜索關於新冠肺炎的各種知識,從最開始的病毒學、細胞生物學、流行病學到現在跟疫苗有關的科學知識。

對話舟山您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一個有意思的人嗎?

姬十三:我應該是一個做著有意思事情的沒意思的人吧。平日裡更愛宅家,陪陪家人、做做運動、看看書。

對話舟山您平時喜歡看些什麼類型的書籍?科幻類嗎?

姬十三:我看書蠻雜的,科幻肯定是其中一類。最近睡前會看一些網絡小說,這種書一般都有好幾百萬字,非常長,我覺得適合催眠。

對話舟山按照您所學專業,應該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據說您特別喜歡黑色,黑框眼鏡、黑衣服、黑褲子……

姬十三:之前確實如此,買衣服通常買多件同款同色,這樣平時上班不用花很長時間挑選衣服,也不太會穿錯衣服。現在更多以商務休閒為主,會增加一些色彩調劑。

創辦果殼網,

倡導「科技有意思」

對話舟山您從2010年創辦果殼網到現在,肯定經歷過不少成功的喜悅,也遇到過創業的艱辛,這麼多年「果殼」遇到過最難的時候嗎?

姬十三:最糟糕的是在2014年,那是臨近過年的時候,果殼網正好遇上「資本寒冬」,融資進展不順利,眼看春節要來了,員工的工資還拖欠著。當時帳上的錢只夠維持公司運轉兩周,如果用於給員工發工資,公司就面臨倒閉。我非常猶豫,考慮是否要告訴員工公司資金快斷流了,擔心他們知道真實情況後,過完年就沒人來上班,公司也就徹底完了。幸運的是,在當月下旬,一筆商務回款解決了工資問題。年後,新的融資到帳,資金警報徹底解除,果殼網活過來了。

對話舟山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創業,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

姬十三:創業,90%的時間都要面臨複雜的、困難的、黑暗的時刻,甚至有些時刻會格外黑暗。如果當下遇到困難,可以試著回想過去,問問自己「再慘還能比那個時候慘嗎?」沒有?那就撐過去,創業的美好就在於這種不斷「打怪升級」的通關過程。

對話舟山果殼網花了10年,慢慢成長到今天,你想過它將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嗎?

姬十三:應該是實現科普信息產業化吧。近兩年我明顯感覺到,隨著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科普既是高端精神追求,也是美好生活的指南。科普工作,特別是科普信息化,面臨前所未有的「黃金機會」。科普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傳播科學,更重要的是,在傳播科學的過程中,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之路。

對話舟山最近您在忙什麼?

姬十三:最近和團隊在做一款陌生人社交軟體,叫「遞爪」,是一款多人主題聊天交友APP。可以讓用戶在這裡結識最有趣的新奇人類,一起以代號身份進行語音暢聊。話題可以包羅萬象,涵蓋職業技能、興趣愛好,還可以和新朋友一起練習英語口語、玩歌曲對唱。

用科學逐漸影響身邊的人

對話舟山經常看到朋友圈裡有親友轉發一些以「科學知識」為幌子的虛假信息,如果你看到親友在朋友圈轉發類似的信息,你會怎麼做啊?

姬十三:我也經常收到親友轉發的各類虛假信息,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一個現實場景吧。其實我挺理解他們,由於常年不在一起,他們就會把一些和健康有關的信息轉發給我們。這些信息中,所謂的「垃圾性信息」非常多,但普通人沒有辦法分辨這一點。他們把這些東西第一時間告訴我們,也是出於一種關懷心理,希望籍此讓我們受益。以前我也會直接在家庭群裡闢謠,但大多數時候他們不理我。近兩年這種情況變了,因為謠言常常會改個日期捲土重來,他們自己也有一些辨識能力了。

對話舟山您現在還會經常回舟山麼?

姬十三:我每年長的節假日都會回舟山,去看看家人、看東海音樂節。

對話舟山離開舟山多年,家鄉的哪些美食是你最想念的?

姬十三:嗆蟹吧,北京不太能吃到。

記者:陳靜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嚴婷 阿勒

舟報集團新媒體

精準傳播•專業表達•有效閱讀

日報廣告:2828245 晚報廣告:2828248

新媒體合作:2828459 發行服務:2828297

小記者活動:2828254 印刷服務:2828278

舟山網廣告:2828308

http://www.zhoushan.cn

黨報熱線:13505805555

相關焦點

  • 科普的良心:果殼網CEO姬十三
    :果殼網CEO姬十三  洗衣粉真能炸油條嗎?如何檢測地溝油中的有害成分?吃一包泡麵需要解毒32天麼?——科普常識的傳播,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兩者的區別是,科學松鼠會是一個愛好者組成的公益團體,果殼網是以科普為主要內容的盈利性機構。一群有科學專業訓練背景(通常是博士學歷以上)的人,堅持為你寫就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推動常識建設。  在果殼網上,你可以搜索到各種各樣的在線科技興趣小組,引領用戶重拾失落的好奇心。
  • 「果殼」姬十三:除了「破殼」 再無興趣
    如果說到「科普」,姬十三有可能是你最先想到的名字;但若說到「教育」,他在你印象中恐怕排在500名之外了。  現在,姬十三和果殼MOOC學院正試圖顛覆這一排名。  不斷「破殼」的人  姬十三的外貌,和你想像中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標準形象一模一樣,連那幅黑框眼鏡,都那麼符合你的預期。
  • 網易創業Club入駐CEO:果殼網 姬十三
    姬十三介紹本名嵇曉華,浙江舟山人,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自2004年起開始科學寫作,先後在10多家媒體開設科學專欄。2008年4月,姬十三發起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目前已發展為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創立泛科技網站果殼網(Guokr.com),獲摯信資本等知名VC機構投資。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從創業初期一個「理工科出身的文人」變成一個「做有趣事情的無趣的人」,果殼的內容矩陣不斷壯大,姬十三的身份也隨創業階段而升級,就像以前幾十名員工親切地叫他「十三」,現在團隊200多人稱他為「老闆」。姬十三成為「老闆」,果殼核心「有意思」成為「老闆的執念」的同時,也成為這家科普內容平臺的基本要求。
  • 科學松鼠會:借網絡走紅的新科普群落
    夢想讓科學流行起來科學松鼠會是由「姬十三」為首的一批科學作者創立的科學傳播公益團體,試圖通過新鮮的角度和輕鬆有趣的寫作傳播並普及科學,倡導理性思考。「科學松鼠會」的名字來自一個有趣的比喻:松鼠會的創始者們認為科學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就像味道鮮美卻又不方便吃的堅果,而他們就是要像松鼠一樣,「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
  • 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從松鼠會到果殼網  半個月後,本刊記者在果殼網辦公室裡見到了徵婚人姬十三。這是一個接近兩百平米的大房間,布置簡單,角落裡有一間簡易廚房和一張桌球桌。七十多名員工聚集在這間沒有隔斷的辦公室裡。他提出在辦公室中央用水泥砌成的圓形凹池裡接受採訪,那裡面放著不同顏色的抱枕,可以半躺下。  「徵婚並不應該成為公共話題。」
  • 對話姬十三:到了第五年,果殼裡的宇宙,才開始爆炸-虎嗅網
    就像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文藝青年正在的向人展示自己所收藏的圖書和唱片,言語之間充滿自豪。對於姬十三而言,果殼網似乎就是這麼一個不吝誇耀的個人作品。「其實中國是沒有『科學記者』這個編制的,我需要從一些科普主題的撰稿人裡面去挑,或者是理科生裡寫作能力比較好的那種人,找到之後放到果殼來培養」,姬十三也承認,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這種做法本身就有欠妥當:一方面,人才流失很嚴重,對於理工學背景的人而言,普通的網絡媒體編輯很難成為一條職業路線,興趣驅動只能維持幾年時間,但是如果無法向他們證明果殼網的市場空間,人力資源就有問題;另一方面,媒體的玩法缺少新意,讓一群崇尚創造力的人從事一份重複性的工作
  • 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當理工科博士愛上寫作
    姬十三,一個逃離實驗室愛上科普寫作的神經生物學博士,當他進行科普工作時,科學不再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報告,而是能流行起來的一種時尚。為了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科學的魔力,他創辦了一個叫「科學松鼠會」的組織,「科學知識匱乏的人也是弱勢群體,我們的責任就是讓這些人了解科學。」
  • 果殼傳媒CEO姬十三:和科學搞曖昧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性別女,膚色白,有團隊精神。  三年時間,松鼠初長成。  2008年,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姬十三(本名嵇曉華)和一群朋友發起科學松鼠會,以網絡群博的方式吹響中國科普作者網絡集結號。  「科學就像難以開啟的堅果,雖味美卻不易入口」,這群松鼠們用三年時間死磕「科學的堅硬外殼」,希望讓人們領略到科學的美妙。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 科學家們應該被產品經理改造
    理想主義下如何務實?科學家們需要被改造嗎?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開聊自己的生活與創業心得。如果說徵婚沒有徵到還把自己徵成了「Brainy is the new sexy」的男神,那他的創業應該就是從科學傳播入手然後下沉到行業實現商業收益,MOOC學院就是他的新實踐。初心還在,不過已經明白理想要與現實兼得,這是現在的姬十三。今天,左林大叔就來八一八一直比較喜歡的姬十三,看看他的徵婚下文與創業下文。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最初,我們自問,在科普方向創業,接下來幾年裡:能否讓科普獲得更大傳播?能否讓科普有更大的社會價值?可否讓更多人群從科普中受益?可否讓科普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可否令更多人成為科普傳播者,讓科學家更多投身科普?應該說,我們交出了一份自己也還比較滿意的答案。
  • 果殼網CEO姬十三:把「在行」剝給你看
    ■創業故事  從去年11月以來,在京工作的曹宇勃已通過「在行」約見過5位「達人」。  大多數約見都圍繞自己的工作需求展開。他花上300到500元不等,用一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向行家請教怎麼開一所培訓學校,怎麼做在線教育運營,或者怎麼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想要的人。  「你想要牛,就得跟牛人在一起。」
  • 科普創新模式
    「松鼠」們的科普激情,姬十三和他的夥伴開始策劃線下活動,連續24場「科學嘉年華」的成功舉辦打造了大批科學松鼠會的忠實粉絲,但也正因為在這一系列線下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讓姬十三和他的團隊必須直面轉型的問題。
  • 果殼網CEO姬十三:科研和創業的三個相通之處
    果殼網CEO姬十三在活動主題演講中說,創業就像搞科研。作為理科生,大多數人都有搞科研的經歷,這些經歷對未來創業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它們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他就是為了讓科學和理性有更大範圍的傳播,創辦了現在的公司。
  • 網絡科普,點燃青少年的科學好奇心
    今天,科普工作尤其是青少年科普,在網絡時代呈現新特徵。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身的「知識網紅」陸續湧現,活躍在各大網絡平臺,憑著重互動、善交流的優勢,在網絡世界颳起「科普旋風」。網絡科普的平臺也越來越寬,除了知乎、果殼等專業知識平臺,嗶哩嗶哩視頻網(B站)於今年6月初正式上線「知識區」,為海量年輕用戶打造「科普圈」。
  • 果殼網創始者:5到10年內會出現世界級科普寫手
    「讓圈子之外的讀者聽到科學的聲音」    姬十三這個名字,籠罩著不少光環——知名科普作家、科學松鼠會發起人、果殼網創始者……相形之下,他的本名嵇曉華就要「低調」得多了,如同他給人的感覺,謙和而不張揚。
  • 尋找「科普達人」···
    2020年10月1日,由資興市科協發起的「尋找最幸運的資興科普傳播達人」活動正式上線,參與者最高可獲獎金2000元。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你注意到了嗎,專家們悄悄發生了變化
    當天早晨他5點即起床趕火車從北京到上海,走臺彩排、上臺演講、接受專訪、接受電視臺採訪、接受媒體群訪,如此折騰到下午5點左右,可以看出姬十三已經累得眼睛通紅,但他依然對記者禮貌地擺手、微笑、回答問題。「果殼的姬十三是個什麼樣的人?」知乎上有這樣的提問,有網友回答說,姬十三是一個很紳士的科學青年,並且已經成功轉身成為一個懷抱科學理想的商人。
  • 恐龍達人邢立達:成了「網紅」的古生物專家
    他在SCI上發表近百篇論文,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國地質大學排名,翻譯出版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他是高產的古生物學者專家。「人形錦鯉」「一己之力」「直播吃4000年猛獁象肉」,他又是身背多重標籤的網紅。專家也好,網紅也罷,在眾多的恐龍愛好者心中,邢立達就是一個妥妥的恐龍達人。邢立達,廣東潮州人,80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副教授。